孩子上学就好了,能进高中就好了,考上好大学就好了,大学毕业就好了,好了有尽头吗?

qzuser


担心永无尽头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我们的人生轨迹,又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有需求被满足的那天。



总是认为孩子度过下一阶段,日子会好过一点,其实是属于溺水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不会过多关注已有的东西,而会去过度担心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有一种杞人忧天的感觉。

要想不在这种心理压力当中度过每一天,就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不要以结果为向导,而以过程为享受。

总是纠结于结果好与坏,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更多心理压力,对于你的生活,是害多而益少的。

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一种过程,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当你觉得孩子考上大学以后,日子会好的,于是教育孩子拼命学,让他每天顶着巨大压力和负罪感背书、写作业、考试;


而其他孩子,却能够享受准备高考这一阶段,他们觉得自己每学会一个知识点,就离大学更近一步,让自己越学越有动力,把考试当作通向大学之路的测试,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哪一天堕落了,因为自己现在每付出的一份努力,都是向着自己目标而去。

两种思维观念,能够决定一个人每天的忧愁和自信,假如你每一天都是让孩子承受着心理压力在学习,那么孩子的人生就是辛苦的一生,这对他显然是不公平的。

假如你能正视孩子的进步与落后,不再过度担忧,而是寻找解决办法,那孩子的每一天都是欣慰,都感觉自己在不停的进步,孩子的一生变成了自信的一生。


结语:

哪一种观念对自己有利,对孩子有利,你应该掂量一下,人不能被心理态度压迫,而应该控制心理态度,换一种观念想一想,你就不再担心孩子下一阶段的日子是好是坏。


菜鸟微成长


看到这个题挺有意思,我来口水一下。

记得电影《狮子王》中主题曲叫the circle of the life,汉语翻译过来叫生生不息,但直意是生命的圈。

怀孕的时候,每天挺个大肚子,行动非常的笨拙,当时就在说,孩子生出来就好了。

孩子出生了,对父母即是开心,但也是“三年有期徒刑”。当时的想法是,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

然后是上学就好了、上大学就好了、毕业就好了。毕业了,找到工作就好了,找到工作了,结婚就好了,结婚了,有孩子就好了,有孩子了,生出来就好了……………

是啊,生命就是如此的一个循环,就好像一个车轮在滚动着、持续着往前走,永远不会停歇,永远没有尽头,这其实就是生命的本意。

人也永远不会放弃对更好的追求,永远都是看着下一个阶段会比目前的状态好,但实际上到了下一个阶段之后还会有遇到下一个阶段的问题。

我们日常在做工作时,其实也是一样的,一直都是在破“局”。

我们每天都是在解决眼前的局,很多时候为了眼前的局,就要给未来设一个新局,然后到未来时还要去解决今天设的局。周而复始。这就是很多人说的“今天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在历史上早有了答案”吧。

我认为这就是生命,这就是人类进步的方式。


教培行业于盼


几年前,央视有个公益广告讲述的内容就与题主所述情况相同。从前作为孩子,现在作为孩子的父亲,我也会想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出生在农村,家中姊妹三个。父母作为老实巴交的农民,在我幼年的记忆中都是以土地为生。九十年代后期,打工潮在我们当地兴起。母亲拉着我把父亲送上南方的列车,在路上告诉我等你上大学就好了。

2010年,我考上了大学。父母讲我送到车站,我看着他们高兴的神情,我踏上了求学的列车。父母每次给我打电话,都会不由自主的说等你毕业一切都会好的。


2014年,我终于大学毕业了,我想真的都会变好的。我很荣幸,毕业之后进入了我县当地最好的中学,成为父母眼中的有才人,成为了别人羡慕的对象。但是我每次回到家中,父母仍旧会说等你结婚生了孩子就好了。

2016年,我遇到了我一生的挚爱,同年生下了一位漂亮的小公主。父母忙前忙后,照顾儿媳妇,照顾小孙女,照顾家里的一切,看着他们幸福满足的表情,我想现在可能就是好了的时候吧。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好了”的时候是永远也不会到来的,父母总觉得不能给我们更多,父母总想让我们更轻松的过好这一生。父母为孩子付出一辈子直到生命的终结,他们永远似乎也等不到他们认为的“好了”的时候。

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多年从未断绝,至今依旧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吧。

恩心education,一位阳光开朗的大男孩,一位初出茅庐的老师,欢迎您的批评和指正,欢迎您的关注和点赞!

金融小民工


这个问题里的现象,本人多次碰到,深有感触。

刚刚做了父母的人,正处于身心俱疲的育儿阶段,他们发自肺腑之言是:“哎,要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好了。”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马上发现除了衣食住行以外,还要操心孩子的兴趣培养,纠结要不要提前教育,负担有增无减,于是他们又期盼:“孩子上学就好了。”等孩子真的上了学,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家长陷于孩子学习的焦虑中......

就这样,一个一个的期盼幻成了泡影。从我本人的经历来看,目前孩子读高中,下一个期盼目标是:“孩子上大学就好了。”但果真能“好了”吗?“好了”的尽头是什么?“好了”的目标又是什么?

一、父母说这种话,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的向往和期盼

孩子呱呱坠地时,年轻夫妻也完成了身份转变,成为父母,担负起抚育子女的使命。面对新的生命,在欣喜之余,他们也陷入了抚养孩子的劳累之中。我们单位几个年轻同事刚刚做了妈妈,她们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还要照顾孩子,晚上陪孩子睡觉,根本没法好好睡,有的孩子晚上要醒四、五次,醒了以后就需要哄,妈妈们一晚上能睡5个小时算不错了,休息不好是常态,有时甚至感到崩溃。这时,她们的期盼就是:“要是孩子上学了,我像您这样就好了。”殊不知,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但现在也远没有“好了”,因为为人父母,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啊。

二、说这种话的父母,是希望卸下抚育重担

现在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全家人都围绕着儿女转,忙着照顾孩子的生活,忙着孩子的教育,忙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唯恐漏了某一个环节,让孩子受委屈,或者是“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父母们殚精竭虑,就差自己冲上去替孩子做了。老实说,这种担子实在是太重了。就我自己来说,现在抚育一个孩子,感觉比以前我的父母抚育四五个孩子还要累。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自然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借此卸下沉重的负担。

三、适度放手是“好了”的必要条件

对大多数国人来说,“父母”是没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自己不叫停,就永远有效,操心、担忧、牵挂不止,因此,“好了”就永远没有尽头。

要真的“好了”,父母就要学会适度放手,凡事不要大包大揽,给孩子留出自我成长的空间。幼儿时期父母多操心劳累是应该的,因为孩子小,不具备放手的条件。但孩子上学以后,父母如果有意识地放手,该孩子做的就让孩子做,帮忙而不包办,父母完全可以慢慢变得轻省,实现“好了”的目标。

总之,父母们期盼“好了”,就应该检讨一下是不是自己过于大包大揽了?要给自己减压,就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对孩子的干预,从全能型家长转为单项型家长,适度放手,让孩子飞得更高!


飞飞飞飞的鱼儿


开学季,离不开、放不下的父母

九月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家庭都全家出动送孩子上学,少则三人,多则5口,孩子一个人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与荣耀,当然也享受着全家人的关心与爱护。原本说是一家人开学游,但是到了学校后,有的家长再也想不起来旅游的事情,帮孩子办理入学手续,铺床,洗衣服,购置日常用品等等,总担心有没有为孩子考虑到的地方,今后孩子一个人在学校吃苦受累。军训都开始一周了,还有家长恋恋不舍不愿离开,孩子习不习惯大学生活,军训累不累,能不能吃惯学校的饭菜,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好不好,总之事无巨细,家长都放心不下。

养育孩子的复杂心态

孩子上学就好了,能进高中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好了,大学毕业就好了,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家长在孩子的问题上的复杂心态:渴望从抚育孩子的辛劳中解脱出来,又始终放不下孩子,随着人生不同的阶段,从一段辛劳中奔赴下一段辛劳,始终没有停歇的时候。

“从有了孩子那一刻起,自己就坐进了孩子的牢笼。”

从有孩子那一刻起,所有的家长都会经历从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到婴幼儿时期的慌乱(没有经验,准备不足,养育观念的不一致导致家庭矛盾等,这时候就希望孩子快些长大),再到孩子少年时期的烦恼(辅导作业是家长的一大难题,工作的压力,学校的要求,对学习成绩的期望,孩子的不懂事等等),中学阶段的焦虑(升学的压力),大学阶段的牵挂,毕业后的就业、婚事、买房等一些列问题,每一个阶段,每一位父母都少不了牵挂。有家长生动地形容:“从有了孩子那一刻起,自己就坐进了孩子的牢笼。”

“好了”没有尽头,也不会有尽头

“好了”没有尽头,也不会有尽头。孩子一直在成长变化,家长的期望也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不断变化。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开的,所以不管长到多大,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总有操不完的心。也只有在不断的操心过程中,才觉得自己为孩子全身心付出了,看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了才会觉得放心。

养育孩子不该只有付出的“累”,还该有伴随孩子成长的“乐”

但是题目中的说法,显然只是一部分家长的状态,把养育孩子作为一种压在身上的责任,缺少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养育孩子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大部分家长心中是充满欢乐的。一心盼望甩开孩子这个包袱,只不过是家长口是心非的托词而已。养育孩子的过程如果只感受到累,总想着某一天能够自己可以从牢笼中解脱出来,是因为一开始就把自己装进了牢笼,设想把孩子的人生变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但是孩子也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他也会有自己发展的需求,即便是从婴幼儿开始,他也会懂得反抗和叛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是家长劳累和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养育孩子感觉到累,只能说明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家长,但还不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家长;累可能是孩子带来的,也可能是家长自找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更有他自己的能力来走好他自己的路,换一个角度来看,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有家长的努力,更是孩子的进步,家长的心态也许就会宽慰很多。


象牙塔里讲故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孩子上学就好了,能进高中就好了,考上好大学就好了,大学毕业就好了”,这样的盼望是在什么时候才会升起呢?

一般是在上学之前爸爸妈妈感觉很累的时候,初中逆反家长束手无策的时候,家长看着高中孩子异常辛苦的时候,大学期间感觉也不有些不对劲儿的时候,家长会产生上述的盼望。疲累之中有有满心的爱。

这样的盼望有两层意思:

1,感觉力不从心时,产生的一种逃避,没有自信去正面对,这就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调剂。

2,对孩子的成长阶段心中有数,对其阶段特点有清醒的认识,所以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显然大多数这种说法是指的第一层意思。

这是普通人的一个成长历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不过针对题主的所问,就有一定的哲学思辨了,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但是对于生命认知,这是很多科学、宗教、哲学等大师所研究的课题,做为一个最基层的最接近儿童青少年的关注者,我更想说也可以谈一点自己意见的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

现在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人一个又一个思维界限,满足了人一个又一个欲望。越是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越快,对高科技的的东西接受起来越快,而作为家长则渐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感觉,人的多种观念是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传承。越是年龄大的人越是有一种今不如古的感觉,这也是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我们小时候”,同时家长也会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一个或多或少的反思,反思自己的经历,也曾有过孩子这个年龄,学龄前、小学、中学逆反等,再看现在也知道了当初父母的所思所感,有了这些认识,尽管自己不能表达很彻底,但似乎已经有点知道了这个变的过程,所以在无奈之中做为逃避的一个借口和安慰,也可以说是希望。

其实,时间不会因为你是希望或者无奈而变化其速度。做为家长,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要经过,不多不少,都一样,与其这样被动地接受,倒不如选择主动地面对。

就如家长陪孩子跑步,拼体力,家长一般是跑不过孩子的,无奈中选择逃避的家长就如被动地追着孩子跑的家长,累的气喘吁吁,每跑一段就会自我安慰,“等到······就好了!”对于这一类家长,“好”永远是在下一个阶段。

主动正面接受的家长就如骑着自行车陪孩子跑步,边跑还边聊天,很享受这样的旅程。这样的家长不仅有希望,更懂得让现在的旅程更加有意义。对于这样的家长和孩子,懂得现在的好比单纯希望的好更有意义。


快乐庭院


孩子上学就好了,能进高中就好了,考上好大学就好了,大学毕业就好了。感觉这个好了,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一样。

但这个好了却是一种盼望一种期待。

因为在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有希望都会有梦想,都希望有不同的变化,有不同的改变。

孩子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感觉抚养孩子很辛苦,所以让他上学了,就感觉自己可以解脱了,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但等到孩子上学之后,其他的烦恼就又接踵而来,就盼望着孩子能进高中,不需要父母教导他,辅导他,不用时时跟在身边,可以空下来了,就觉得很开心了。

但等到上了高中之后,又有新的烦恼产生了,这个时候又觉得,他如果能考上大学就好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希望又不一样了。

等到读大学了,我们又期盼着他大学毕业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等到大学毕业之后,我们还是会期盼着,他以后能有好工作,好的家庭。


就是说这样的期盼是永无止境的,永远也没有尽头。

但这样的期盼却常常伴随着我们一生,因为有了期盼我们才有活下去的勇气,活下去的意义。

如果没有了期盼,没有了梦想,那么生活也就变得枯燥乏味。

在这中间有时候我们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像考不上高中的人可以去读中专,也可以去读职校,也可以去学一门技术。

如果这个节点发生变化之后,我们的命运也会有不同的改变。

而我们的父母永远在为儿女的事情操劳,操了一辈子的心。这就是传统的中国人,中国父母!


我们就是这样,在操心中,在期盼中,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直到生命的终止。

我是陈爸,欢迎关注我,一起来聊聊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陈爸的育儿经


中国的父母很多一生都在围着孩子转,每天睁开眼睛,考虑的都是孩子。

中国的父母也是最无私的,心里只有孩子。

而现在大家又对教育格外忧虑,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这个家庭的重心都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来,从孩子上学开始父母就不再有自己的兴趣,不再有自己的时间,所有的一切都要为孩子上学让路。

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当父母把所有的宝都压在孩子身上时,孩子的压力很大,同时做父母的也很疲惫。

所以,父母会用孩子上学就好了,能进高中就好了,考上好大学就好了,大学毕业就好了等等等等来安慰自己,给自己鼓劲。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外化

所谓心理外化是指我们把自身的需要建立在外在的东西之上,认为外在的东西只要满足了,心里就舒服了。

家长往往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我的人生就圆满了,我就幸福了。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不要求你做家务,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心理外化是不适感的触发因素,所以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会产生很多不适感,进而会和孩子产生很多冲突。

当父母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时,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压力,如果做不好,还会带来负罪感。

对家长的建议:

1、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我们大概率都会有一个普通的孩子,神童有,但是是个例。不要对孩子报有一些不现实的幻想。

2、父母要自私一点,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当父母有追求时,和孩子的关系也就不那么紧张了,孩子就变成和你一起努力的战友了。


燕子妈聊育儿


生命不息,“好了”不止。对父母来说,孩子的事情是往后余生最重要的事情,这种“好了”永远没有尽头。


父母总有对孩子操不完的心,好了可能永远好不了

父母从孩子出生总是在不停地操心孩子的事情。

孩子小时,总想着孩子上学;孩子上小学,总想着考哪所初中;孩子上了初中,又发愁能不能考上高中;好不容易考上高中,又在替孩子想大学读书事情;等孩子读了大学,父母又该操心孩子工作问题;工作稳定后,又操心结婚的问题;有了媳妇,操心孙子孙女;有了孙子孙女,又操心孙子孙女的事情。

当父母哪一天不能动了,他们心里面可能依然想着子女过得是不是幸福,子女的烦恼、困惑到底能不能解决。

情之所向,这个“好了”可能永远也好不了。


“好了”体,是父母在最累最脆弱的时候内心瞬间的挣扎

为啥有时候会想:“等......就好了”,一般情况是操心、照顾累了,实在撑不住了的时候父母给自己的一个安慰;想要放弃时,父母内心一种瞬间的挣扎;也有可能是孩子被管烦了、叛逆了,父母给自己内心的一波强行解释。

“等......时候就好了”,有这种想法的父母,一辈子都是操劳的命,他们将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把子女当做生命的全部。


万事过犹不及,谨防操心过度,失去自我,影响亲情

梁老师想告诫各位家长,别总是有“等......时候就好了”这种想法。万事过犹不及,谨防你操心过度,失去了自我。

有的父母,替孩子操心是虚,想要完成自己毕生的愿望是实。当自己没有考上大学时,总会盼着孩子考一个好大学;当自己没有好工作时,总会盼着孩子找个好工作;当自己家庭不和谐时,总会盼着孩子娶个好姑娘或者嫁个好人家。这无异于,一只鸟,自己不飞,生个孩子喊替自己飞。这样的育儿方式是失去自我的育儿方式,你终生都不会快乐。

有的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事情,包办了太多东西。最终却将孩子逼成了“仇人”。须知,人不是工具,而是有思想的动物。当孩子长大成人时,最不喜欢的就是受别人支配。


梁老师希望各位家长对孩子能够适度关心,不要把关心孩子的事情变成自己毕生的事业,这样孩子会很有压力。

好了,永远没有尽头。适时的放手,才是对双方的解脱。你过好你的小日子,孩子也开始他的新生活。




师说新育


人的一生,就是在希望中活着,一个希望变成了现实,新的希望有出现了,正是因为有希望的引领,人才活的充实有意义。从生物意义上看,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如果这样看,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正因为一个接一个的“就好了”,永远没有尽头,人生才在追求中变得丰富多彩!

孩子上学就好了。当然是好了,因为孩子成长到了小学阶段,他们更懂事了,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可以跟父母进行更高一个层次的对话了。孩子的成长,不正是父母最开心的事情吗?

能进高中就好了。上了高中,孩子就有希望上大学。孩子上了高中,说明孩子在竞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作为家长,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继续加油,不断进步!

考上大学就好了。毕竟,我们还不是人人都有上大学的机会的,考上大学,孩子又攻下了一个堡垒,一个新的阶段又开始了。上大学,意味着孩子成人了,孩子们的学习,不需要家长再操心了,他们有了成人的眼光和思维。

大学毕业就好了。上大学,孩子成人了,但是,他们一直在学校里,一直是学生。大学毕业,他们将彻底转变角色,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他们将走出学校,走向复杂的社会。他们会遇到学校不曾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但是,越是这样,孩子们才会越来越成熟。

新的一代终于成人,但是,父母眼里的好终结了吗?永远不会。孩子们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家长们的希望就永远更新。太阳每一天都是新,从来没有重复出现的太阳。生活在希望中向前进,人类在希望中繁衍生存走向文明和更高级的文明。

最后,我把伟人毛泽东的一首词送给大家。一首词,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在这部发展史中,人类的发展,就是在永远的希望中传承至今的: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东方白”就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就是每一个人的希望所在,这希望,引领着人类,引领着每一个人,不断追求,不断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