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国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国?

金丝鸟乐传


也许是德国实力比日本强很多,让人们会有这种感觉,但是美国绝不是没有全力对付日本。日本空袭珍珠港之后,美国立刻轰炸东京,6个月之后就和日本进行中途岛会战,打败日本,随后在瓜岛反攻,动作极其迅速。而大规模打德国是在1944年6月份才正式登陆诺曼底,比打日本晚多了。


1941年12月份,日本不宣而战,空袭美国太平洋舰队驻地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美国立刻开始国家总动员,并且宣布对日本德国作战。也许有很多人总是按照历史书上所说,认为美国自始至终都是先欧后亚,没有积极努力的对日本进行作战,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那么正确的。

美国为了振奋自己的军心,在不久之后就策划由两艘航空母舰空袭了日本的首都东京。要知道这个时候日本实力比美国强很多,这次空袭恐怕是一次冒险的行动,其风险不亚于日本空袭珍珠港。这场空袭对日本造成的损失可谓是微乎其微,但是却极大的振奋了美国的军心。

在日本开始向南攻打澳大利亚的莫兹比克港的时候,美国派出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两艘航空母舰前往迎战,那就是著名的珊瑚岛海战,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大对决。在这场海战中,美国的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被击沉,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也受了重伤。要知道这个时候日本的实力,要强过美国很多,照一般人的想法,美国应该避开日本才对,

但是美国自始至终都是在和日本针锋相对,从没手软和退缩过。

珊瑚岛海战之后,山本五十六统率联合舰队的主力,以绝对优势兵力攻打中途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也没有任何逃避,太平洋舰队全线出击,包括刚刚从珊瑚岛海战中重伤回来的约克城号。由于美军破译了日本的密码,得以掌握日军的动向,最终击败了日本,导致日本4艘主力航空母舰被击沉。日本在开战以来取得的优势,一下子就化为乌有了。

之后美国又马不停蹄地开展瓜岛战役,非常出乎日本人的预料之外,因为日本人认为这个时候日本还占据优势,美国不太可能这个时候发动反攻。这场战役是一场长期的消耗战,虽然日本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最后日本实在是耗不起了,山本五十六被迫退出瓜岛。史书上说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但是瓜岛战役的重要性一点儿也不比中途岛低,而且耗时间非常长,完全是一场国力之间的消耗战,这场战役可谓是把日本的战争潜力都给耗没了

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取得了绝对的主动权。美国更是开足马力,先后发动马里亚纳大海战和莱特湾大海战,彻底消灭了日本海军仅剩的主力,此时日本的投降已经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而在欧洲,美国和英国开始都是在坐山观虎斗,冷眼旁观德国和苏联进行残酷的消耗战。当然美国也不是什么也没做,而是通过轰炸德国的本土来支援苏联的战争。

一直到了1944年6月份,德国败局已定,美国和英国为了抢夺胜利的果实,这时候才开展了诺曼底登陆,正式登陆欧洲大陆,开始对德进行大规模作战。此前一般只是进行一些轰炸和小规模的战役而已。而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军主力的大决战,可是一直在进行着。


平安读历史


美国早就想打德国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的确是日本坑了德国人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帷幕正式拉开。波兰在遭到入侵后立即向英法求救,而英法也迅速对德国宣战。但是此时的英法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统阿尔贝·勒布伦仍旧希望德国在占领波兰后能够继续向东进攻苏联,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英法当时的战略是: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不冲着我,我也不动。

而此时德国的盟友日本表示不会掺和欧洲战事,而美国也发表声明将继续严守中立,此时的欧洲战场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是令英法万万想不到的是,德国没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在次年4月攻占了丹麦和挪威。5月10日 德军正式入侵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相继投降,英法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可面对着早有准备的德军装甲洪流,英法联军在战术上却一直摇摆不定,导致迅速崩盘。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下海逃往英伦三岛,6月14日 德军进驻巴黎,6月22日法国正式向德国投降。

(德军进驻巴黎,通过凯旋门)

德军的一系列骚操作直接打得英军没了脾气,要不是有英吉利海峡的保护,伦敦上空估计早就飘扬着纳粹旗帜了。

为了迫使英国投降,德国随即对英国发动了不列颠空战,并触动潜艇对英国进行海上封锁。不过英国人并没有因此而向德国就范,英国皇家空军最终挫败了德国空军,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但是德国U型潜艇的海上封锁仍旧是让英国人的日子苦不堪言,于是英国紧急向美国求救。

可美国作为中立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很高,美国政府也不敢直接援助英国,只能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给英国人输血。

在美国“事不关己”的态度下,英国人很快消耗掉了所有的外汇储备,而此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罗斯福深知这场战争美国是躲不过去的,一旦英国沦陷,那么局面对美国来说则更加危险。为此罗斯福不断游说国会为英国提供支持,但遭到国内反战势力的强烈阻挠。不得已之下,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就是把物资租给英国人。

在罗斯福的推动下,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通过该法案,美国向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2个月之后,在国民政府的强烈请求下,该法案也将中国纳入其中。

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欧战战场全面铺开,华府对此高度关注,罗斯福参战之心已经非常的急切。但此时美国国内的反战之声还是很高,而宣战权又握在国会手中,罗斯福十分为难。

不过欧亚大陆的战事还是让美国人有了不少危机感,从1940年开始美国的军费就大幅提高,美国军方也密切的注视着日本和德国的行动。

在苏德战争打响之初,德军一路高歌猛进,德国甚至向盟友日本表示,对苏战争将在年底前结束,德日有望迅速在西伯利亚会师。面对德国人画下的大饼,日本军方无不为此欢心鼓舞。

德国人这番话的初衷是希望日本能够加入对苏作战,但日本人此时早已放弃了“北上”战略。对美英宣战,然后横扫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已成为日本既定计划。1941年7月28日,日本趁法国沦陷之机进而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开始进军东南亚。

这一时期的东南亚除了泰国以外,基本都是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日本人的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的行动显然对美英荷构成了威胁,美国随即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包括实行石油禁运。英国和荷兰也紧随其后,宣布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而石油又是极为重要的工业燃料,如果没有稳定地石油供给,一个国家连日常的社会运转都难以为继,更别提发动大规战争了。

日本的当时石油主要依靠美国以及荷属印度尼西亚的油田,虽然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就组织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行动,但是日本人最终没能在东北发现石油。因此美英荷对日本的石油禁运直接将日本逼到了悬崖边上。

这时的日本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停止战争,与美英荷讲和,撤出法属印度支那。

第二个选择:孤注一掷,对英美荷宣战,将战争扩大化,直接占领东南亚。

喜欢豪赌国运的日本最后选择了后者,而德国人在欧洲的节节胜利也给了倭人信心,日本人认为对美国作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大日本帝国将续写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辉煌胜利,完成铃兰制霸天下的野心。

出击吧,泷谷源治!

哦,不对。

出击吧,山本五十六!

1941年12月7日清晨,经过精心的准备,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偷袭了美国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海军基地,给美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本土遭到敌人入侵,上一次还是在1813年,美国在“美加战争”中被英军攻陷了首都华盛顿,在那场战斗中美国总统府白宫被英国佬一把火给点了。

此后128年间美国本土再未遭受过入侵,直到日本端了珍珠港。

(日本零式战斗机飞临珍珠港上空)

偷袭珍珠港直接引爆了美国国民的愤怒,美国国会次日便对日本宣战,并将12月7日定为国耻日。

其实美国高层对于日本的行动是非常开心的,罗斯福早就想参战了,甚至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国高层一手策划的苦肉计,为的就是引导民众同意加入战争。

但是对日宣战并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对德宣战才是华府想要的。只是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人,不是德国人,美国一时半会儿也没有理由对德选择,只能等着德国对美国宣战。

好在美国并没有等太久,仅仅4天之后,德国便主动向美国宣战了。

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立刻召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元首并没有像传言中描述的那样对日本大使暴跳如雷,反而是希特勒对大岛浩进行了安慰。元首表示德国会依照《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约定对美国宣战,他告诉日本老铁千万不要害怕。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是德意日于1940年9月27日签署的正式的军事盟约,条约中第三条规定:

“三国并承允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因此根据条约的规定,德国和意大利于1941年12月7日对美国宣战。

在得知柏林对美国宣战之后,华府开心的不得了,当即决定礼尚往来,也对德国宣战,此后二战正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虽然珍珠港不是德国炸的,但是美国参加二战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德国,毕竟欧洲与美国的关系更加紧密。而美国高层早在战前就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将美军主要精力放在欧洲战场,先搞定德意,再回头弄死日本。

(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拉开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千佛山车神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二战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几乎全部都在太平洋战场。陆航的一半在太平洋战场。

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也有陆军21个师。只是欧洲战场陆军相对多,为61个师。在太平洋战场为陆军21个师,海军陆战队6个师,一共27个师。

1941-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这庞大的海军军力,几乎都部署在太平洋战场参战。

但是从援助来看,欧洲肯定是重点,二战美国绝大部分援助,都给了苏联,英国,法国等国。在亚洲的援助数量非常少。而且,美军1943年就开始在太平洋战场进入反攻阶段。同时,美军对德军,也是在1943年开始进入大反攻,主要战场当时是在北非。

美国在欧洲可以通过援助,让欧洲的盟友包括苏联,对抗和削弱德军。最后,美军在1944年开始对欧洲进行大反攻。但是,在亚洲,美国没有可以严重削弱日军的盟友。为此,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只能自己充当主力。

从始至终,都是美军作为绝对主力,在太平洋战场歼灭了日本海军,日本海航,日本航运能力和陆军一些主力部队。这一点与欧洲不同,德军是,美军,苏军,英军等等共同削弱和歼灭的,特别是苏军贡献很大。


深度军事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确定的策略是先欧后亚,那么为什么美国是被日本攻击,反而不是先进攻日本,而是先将欧洲战场作为主战场,反而东亚太平洋战场作为次要战场呢?应该说,

美国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是因为当时欧洲是国际政治中心,从美国全球战略角度来说,欧洲必然是其首要关注之地;二是因为美国与欧洲的天然文化联系,这使得美国人天然首先关注欧洲;三是因为传统白人至上的观点,这导致虽然是日本袭击了美国,但美国仍然将德国看做是首要威胁;四是从威胁程度上来说,从德日两国对比来看,德国的威胁程度显然高于日本


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行进路线图、鸟瞰珍珠港、日军飞机拍摄的袭击珍珠港照片以及被袭击后燃烧了两天的亚利桑那号战舰


首先,十九世纪末以来的美国就一直奉行着先欧后亚的传统与原则。在美国人看来,美国无法同时在太平洋与大西洋打两场进攻性战争,因此美国必须对此作出选择,到底那个战场优先。一方面,从航海大发现开始,欧洲就一直是国际政治的中心。欧洲作为国际政治中心,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而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主要是在欧洲进行,这使得虽然欧洲传统中等强国已经相对衰落,但是至少从表象上来看,欧洲仍然是国际政治中心。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所有强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欧洲——不论它是欧洲国家还是欧洲以外的国家,即使欧洲以外的强国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本国所在区域。另一方面,当时

美国的精华地区集中在美国东海岸,即大西洋沿岸,因此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考虑美国可能参战的情况时,必然要考虑如果美国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时作战时的选择,而这一选择,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并不复杂,必然是先欧后亚。


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英国军舰威尔士亲王号会晤并起草了《联合国家宣言》(上)、1935年时的伪满洲国海报(中)以及1942年时盟国与轴心国的生产情况(下)


其次,从地缘文化角度来说,美国文化与欧洲一脉相承,可以说美国文化就是欧洲文化在美洲的分支。换句话说,美国完全可以看做是不是欧洲国家的欧洲国家。因此

欧洲自然就是美国除了美洲以外,最为关注的地区,欧洲的事态也自然就成为美国最关注的事态。虽然我们说美国建国以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但是即使是在美国刚刚建国后不久,美国内部就曾发生过究竟是否干预欧洲政治——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政治,的争论,只不过由于双方对究竟是支持英国还是法国争执不下。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决策层和美国民众关注的焦点并非亚洲太平洋的战事,而是欧洲国际政治事态和战争的进展情况。所以当美国决定参战以后,美国才会迅速决定将欧洲作为主战场


1940年时的欧洲(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的局势演变(下)


第三,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文明确立了对非西方的绝对优势,这使得西方人在面对非西方世界时,自然就生出了一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很容易导致白人至上的种族帝国主义思想与救世式帝国主义思想的泛滥

。而虽然帝国主义思想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已经开始受到普遍质疑,但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思想却在西方根深蒂固。而这种思想在自认为“天定命运”的美国,更是顽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美国主流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对其他种族的天生的优越感。而日本虽然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但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当然也包括所有亚洲人),都是比白人低一等的人种。再加上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并不能迅速实现其征服中国的野心,这使得美国人倾向于低估日本人的实力。可以说,这种种族主义情绪实际上妨碍了美国对日本的实力的正确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先欧后亚的战略。


开罗会议(上)、德黑兰会议(中)与波茨坦会议(下)


第四,虽然是日本先发动对美国的袭击,但是从德日两国对比来看,美国认为德国的威胁相对与日本的威胁而言更大一些。首先,从德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无论从硬实力,还是软实力上,德国都是德意日轴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轴心国事实上是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战略联动,因此尽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看起来日本人更为咄咄逼人,对美国造成的打击更大,但总体看来德国才是美国的真正强敌。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其实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战场欧洲战场是一场关乎政治体制、社会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之战,而太平洋战场更多的是一场传统霸权之争。从威胁程度上来说,德国纳粹的意识形态已经对美国国内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

德国对美国的威胁,远远大于日本对美国的威胁


希特勒(上)与日本天皇投降诏书(下)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很难聚集起有效的力量,来在太平洋上与日本进行抗衡,也就是说,美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加速生产,重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存在,所以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暂时无力挑战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美国在天平洋战争初期,才会暂避日本锋芒,采取守势,积蓄力量。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所以美国才在参战以后,确立了先欧后亚的策略


hording


其实稍微懂点军事策略的都知道,美国为什么在二战初期和中期不对日本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是先进攻欧洲的德国!

这个问题就要从三军说起,美国二战参战前,有两大舰队,大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但是大西洋舰队的实力占据了美国整个海军实力的百分之六十五,因为欧洲有美国的亲戚英国,这是美国必须帮助的。而亚洲的日本是岛国,海军军事强国,整体海军世界排水量世界第三,战斗实力排名第二,航母的总数世界第一。美国二战开战初期不是没有实力扩军,而是国会不同意大规模的扩军,因为当时美国经过世界经济危机没有多久,国内很多行业恢复需要资源分配来发展,所以美国想打想扩也都难。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政府终于有了以开战而大势扩军的理由了,但是海军扩军不是像陆军一样,经过三五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得,军舰的建造和船员水手的培训最少都要一年到两年以上的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太平洋上的日本海军实力太强,不像欧洲的德国海军实力非常的弱。太平洋上大多数都是海岛登入作战,需要大量的海军和物资准备时间,每个登入作战都是耗时耗物资,还有空间距离遥远,还要防备日军海军各方向的进攻,所以美国对日本的反攻都是在1944才开始的。再加上日本大部分的兵力被中国战场束缚,难以抽身太平洋。

反观德国,海军实力只能是防御,而德国最强的陆军绝大多数在和苏联作战。当时的苏联对德军的消耗大大的超过了日本在中国的消耗。不像日本在太平洋主要是海军作战。为此美国和英国在北非做了一次实验性的反击,没想到一击就成功了,德国的三面作战使得美国对德国的压力大大缓解,而不用像太平洋上和日本一对一的作战。这就是美国的聪明之处,先捡最轻松的打击方式赢得战争,赢得声势上的最大主动。而后再联合众力打击最后一个敌人日本。


鳑鲏1


二战期间,在美国人眼里,日本就是一个列岛,所有资源都需要进口和掠夺,是鼻屎之国,疥癣而已。


而且从31年卢沟桥事变起,十年来在中国的占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就像是个烂泥潭,让日本无法轻易脱身。

美国自认为,拨给中国的那些援助,完全可以阻挡住日本吞华的步伐,只要中国不倒,日本在亚洲就会永无宁日。


欧洲则不然,是美国工业产品的市场,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美国人精神文化宗教思想的发源地,那是他们梦里的故乡。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美国放手不管,那些土地、资源、人才和市场将会被纳粹德国占领和获取,将会形成一个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即使不主动打击美国,但只要限制贸易往来和人员交往,那么美国也将会损失惨重,直至奄奄一息。

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与其仰人鼻息,不如只争朝夕。与其听之任之,不如与命运抗争。既然闭关锁国就是等死,何不主动出击求得一生。

至此,美国向德国宣战是顺理成章,做了精心准备,必须要这样做。而对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对日本宣战,则是既来之则安之,顺势而为,不得不为。


新文化街男孩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对德意日轴心国宣战,美国国内确实有先欧后亚的说法,不过美国没有厚此薄彼,而是竭尽全力对抗日本和德国。

美国参加二战初期,由于德国军队正在势头上,深入苏联领土,而西线的英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登陆法国,进而进攻德国。

美国所能做的只有尽全力支援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根据苏联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整理的美国对苏联援助清单: 飞机:14018架,坦克,装甲车:22800辆,运输车:501660辆,摩托车: 30000辆,铁路车辆:13041辆,高炮:7944门,冲锋枪:108293挺。



可以说虽然美国没有直接派军队,但是也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而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立刻从最初的混乱中恢复过来,整合海军力量,准备与日军交战。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一直在太平洋战场与日军激战。


之所以先欧后亚,因为德国的威胁远远大于日本,从国力军力来看,日本只是在时间上领先了,一旦给美国足够的时间,美国可以生产出远超日本的武器装备,日本必败无疑。

德国不一样,虽然德国的国力相比于美国也弱小的多,但是如果德国击败苏联,巩固战果之后,恐怕不会再给美国干涉欧洲事务的机会,所以必须抓紧。


视野新观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派航母和微型潜艇袭击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与此同时,美国陆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也遭重创,12月8日,美英对日本宣战,紧接着,20多个国家纷纷对日本宣战,12月21日,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由此升级。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确更加重视欧洲战场,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六个月时间内,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很难与日军较量,因此,美军在太平洋暂时避日军锋芒多少有点实力不足的意思。毕竟,就算美国生产力强大,军事科技先进,仓促之下,它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能量发挥出来。航母、潜艇、舰载机的确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逐步取代了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但珍珠港仓促应战直接导致美军4艘主力舰被击沉,3艘战舰负伤,美军的代价相当大。

当然了,归根结底,美国还是更加重视欧洲,无论从美英之间的关系,还是美国的全球布局来讲,欧洲始终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在很多时候都会优先考虑欧洲。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就参与了欧洲战事。1941年7月,美军登陆冰岛,接替英军负责冰岛的防务,不久,美国宣布负责护送冰岛以西的运输船队。此时此刻,美国的“中立”政策实际上已经不管用了。9月11日,罗斯福总统命令美军对德军潜艇实施“见了就打”策略,德美之间从那时候起已经进入了军事对抗状态。当然了,美国对德国的真正大规模军事行动始于1942年8月美军第八航空队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另一方面,如果美国不支援欧洲一把,战略态势随时会转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欧洲战事主要集中在东线。此时此刻,德军的进攻锋芒的确没有苏德战争初期那么强,其装甲集群的推进速度也已经很慢。苏联初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当时的情况是,德国陆军在苏联境内失踪了75万人,空军也损失了5180多架战机,德军26个主力师和13个主力旅几乎全部被消磨殆尽。即便如此,当时离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还有很长时间,苏联仍然在与德军顽强战斗。摆在美国面前的有几道难题。

如果继续放任德军在欧洲胡作非为,有两种后果,第一,苏联如果坚持不下去,意味着整个欧洲都有可能被法西斯笼罩,毕竟,欧洲战事长时间主要集中在东线苏联、北非以及英伦三岛一带,苏联塌陷,无疑会动摇整个反法西斯战线。从这一点讲,美国需要援助盟国,甚至包括苏联,放眼整个二战,美国对欧洲各国提供了大量军事及经济援助;第二,如果苏联撑过最艰难时期,进而击败德军的话,欧洲很有可能是苏联说了算,从这一点来讲,美国也必须在欧洲横插一脚以防止苏联独享胜利果实。此外,要想彻底击败德军,美国必须联合英法等国开辟第二战线,因此才有了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

多起事件发生的时间不一定连贯,但美国走的每一步都思维缜密。至于日本,既然它已经触怒美国,后者也已经向其宣战,考虑诸多因素后,美国暂时没有主动针对日军。等到中途岛海战时,美军一战定乾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优势不复存在。几次航母大战日军损失惨重,逐岛争夺日军处处碰壁,二战结束前夕,日本本土被炸成一团糟,还承受了两枚原子弹,不得不承认,日本这是最有应得。


战甲装研菌


二战时期美国的战略方针也是齐头并进的,只不过在主次方面进行了区分。二战时期,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之后,彻底把美国引入到战争之中。美国在被偷袭之后立刻对日本宣战。而德国作为日本的盟友,自然也在美国的宣战对象范围之内。二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虽然在欧洲战场。但美国的主要军事力量还是集中的太平洋地区和日本进行战争。也就是说美国虽然更看重欧洲战场,但美国在欧洲战场主要还是以能源物资供应补给为主,军事力量相对太平洋战场要薄弱许多。而太平洋战场战略地位虽然次于欧洲战场。但却对美国的本土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会造成美国在二战时期齐头并进的原因。

虽然德国和日本同为轴心国成员之一。但德国不管在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上都是日本所替代不了的。所以二战时期美英同盟国制定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也就是先集中优势力量击溃德国,德国一败,日本必败无疑。该战略的制定是在1941年1月至3月,美国和英国在华盛顿举行参谋长级会谈上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总方针。美英两国共同认为,既然双方同意德国是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因而大西洋和欧洲战区被认为是决定性的战区。而如果日本参战,那么远东的军事战略将是防御性的。虽然当时国民政府蒋介石极力反对这个策略。但并没有产生什么作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作为日本人的首要目标,表面上看,美国应该优先解决日本,但美国领导人仍坚持原定的的战略方针,也就是“先欧后亚”方针。随后在美国和英国的会谈上再次确定,德国仍是头号敌人,打败德国是胜利的关键。德国一旦失败,则意大利的崩溃和日本的失败必将随之而来。为什么同盟国会制定“先欧后亚”方针,而不是同时进行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盟国无力支持同时打败德国和日本的能源物资供应。所以必须集中力量击败德国,并且稳住日本。在稳住日本方面,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不要总说中国在二战中贡献不大,事实上没有中国拖住大量日军,战争的后果还真难预料。

而为什么制定“先欧后亚”而不是“先亚后欧”呢?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和英国经过分析发现,没有日本,德国依然足够强大,但没有德国,日本却单独支撑不了多久。因为日本战略空间,以及他本身对于战争的延续性和能源物资供给等都远远不如德国。德国在占领欧洲后会获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广袤的战略纵深。但这些是日本所不具备的。当然了,除了这些之外肯定还会有一些盟国之间的利益纠葛问题。先消灭哪个国家就意味着战略重心物资等会根据战场进行偏移。当时的蒋介石也提出了“先亚后欧”,但很明显蒋介石没有竞争过英国和苏联。毕竟实力和影响力都相差太大。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江湖上有三个魔头,一个是嗓门喊得挺高实际是跟着混事的意大利,一个是脾气挺暴能力有限的小日本,一个是小日本军队的师傅德国人,黑科技发达占据大半个欧洲资源的大魔头,你要是大侠罗斯福,想着能一统江湖,你先打哪一个?

其实早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人早已经定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指导思想,并且是朝野上下从白宫到军方的一致意见,即纳粹德国才是“最凶恶的敌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底,正是纳粹德军在欧洲战场横扫的时期,虽然没有能够一口气拿下莫斯科,但是苏联的军事形势依然很不乐观,美英都有苏联会崩溃的担心,若此,他们将独自面对最强大的法西斯德国陆军,而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最坏的情况,他们甚至在后面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拟定了“大锤计划”,准备一旦斯大林顶不住就提前入侵法国,从而吸引德国陆军回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的三个国家中只有纳粹德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国家,巅峰时期经济总量和工业出产比例占全世界的20%,仅次于美国;比如1943年德国的钢产量达到3460万吨,年产几十万辆的军用卡车和万余辆装甲车辆,霸占着罗马尼亚油田、乌克兰产粮区和大半个欧洲的人力物力,高峰时期总兵力超过1000万人,甚至差点造出原子弹来。到战争末期,什么喷气式飞机、V2火箭纷纷问世,如果不是崩盘过早,天知道德国人还能发明出什么新式武器来。



相比之下,日本的资源潜力、工业实力和武装能力与德国差的不只是一个档次,日本没有油田,全部依赖进口(大头还是从美国进口);钢产量每年不超过500余万吨,刚够纳粹德国的零头;整个二战期间生产坦克5000余辆,还不如希特勒一年造出来的数量;到战争末期举国动员也才600多万军队,陆军装备用德国武官的评价“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甚至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军备、军制和训练本来就师从德国,以美国的综合国力,打败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想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败纳粹德国才是关键。



别看日本鬼子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进展顺利,舞舞扎扎侵占了东南亚大片地盘,那是因为美英的军队主力根本不在亚洲,英国人忙着防御德国登陆,忙着在北非对付隆美尔,实在是没有余力跟日本人在远东扯蛋;而美国人虽然参战了,国家还没有转入战时经济轨道,海军主力在宣战之前就已经在给英国船队护航,陆军完成动员后最先投放的地区也是北非,一切以打败德国为中心。

当时的欧洲是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根本利益所在,实际到今天也是如此。被希特勒征服的许多欧洲国家比如法国、捷克等都是工业化很强的地区,一旦被纳粹充分调用起来,危害巨大。相比较而言,日本在东亚侵略的中国、朝鲜包括后来的菲律宾、缅甸等都是农业国,对其国力和军力的增强都没什么实质性帮助。

另外,打败日本其实更多的是需要海军的力量,而舰船的制造周期显然更长,美国人需要点时间。



(德国无条件投降)

美国高层在欧战爆发不久后就清楚早晚会卷进世界大战,也一直想早些参战,因为英国和苏联确实比较困难了,参战时间越晚,希特勒赢得战争的机会越大;但是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想让白宫不能放手施展,只能搞搞“租借法案”什么的擦边球。结果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日本人自己送上门来了,然后就是美国对日宣战;希特勒知道跑不掉,抢先对美国宣战,罗斯福安逸了。

于是美国以有限的援助利用中国拖住日本,倾全力联合英国和苏联打击纳粹德国,1943年意大利退出战争,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当两个军事超级大国美苏都腾出手来时,日本人当然只有死路一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