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摔東西,作為家長的你會怎麼辦?

小詩大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與脾性。所以當孩子煩躁,鬱悶,不高興的時候,他也需要有一個出口來平穩自己的情緒。有些小孩可能會選擇摔東西,有些小孩可能會哭鬧,有些小孩可能還會動手。所以在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大人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小孩子的情緒,需要協調孩子去平復,而不是直接以暴制暴的嚇制。其次大人要反省自己平時生氣的時候是都有摔東西的習慣,或者家裡其他大人及孩子所親近的人中間是否有生氣愛摔東西的習慣。如果有,首先需要協調好家庭的成人的習慣,不能再出現發脾氣就摔東西的行為。因為孩子的很多習慣,好的壞的,都是會從身邊的人身上去模仿,學習,所以我們成人一定要做好一個榜樣的作用。最後就是協助孩子平復好當時的狂躁情緒後,再去做深入的溝通,道出發脾氣摔東西這個行為的不當之處在哪(當然如果小孩年齡比較小,可以用感受來教導,比如,摔東西的時候,被摔的物品他也會有自己的疼痛值,拿他自己與物品作類比,這樣他才會有一個感同身受的體驗)?下次碰到生氣,煩躁,不開心等事情的時候可以找媽媽來溝通,媽媽一定會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或者對大人某些行為不滿意的時候也是可以直接說出來,大家一起溝通解決,如果是成人的錯誤,表示一定會承認錯誤並改進。

我相信,只要多花心思,多去聆聽,這個所謂的壞習慣自然會得到改進。

還是那句話,彼此相愛溫暖和睦的家庭,孩子的脾性一般都會比較溫和。言傳身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祝各位都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demidan


孩子發脾氣摔東西,作為家長的我是這麼做的。

我家三個孩子,老大性格溫和些,沒有摔東西的毛病。老二機靈會看臉色些,所以也沒有摔東西的毛病。老三今年四歲,突然有一次被二姐姐搶了玩具,然後就把玩具給摔了,有一種大家都別玩的意思。

記得當時我們都驚呆了,因為摔東西這個情況在我們家都沒人做過啊!然後等他情緒平靜下來,沒哭了,我就問他,你不喜歡這個玩具嗎?他說,喜歡,姐姐搶。我說,那現在玩具壞了,你們都不玩了嗎?他說,媽媽買……我說,可是這個玩具你摔壞了,再買個也不是它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從那次後到現在他發脾氣都沒摔過東西,也不知道他那次有沒有聽明白。後來和他幼兒園的老師說過這個事,她說幼兒園有的小朋友們搶玩具是有這種搶不過就扔的情況,可能是見別的小朋友這樣做學的。

在我看來,小孩子發脾氣摔東西,可能是她看身邊的人做過這樣的事,在有樣學樣。所以,家長作為他們的榜樣真的需要控制自己的脾氣啊!別把不好的習慣帶給孩子。

如果孩子已經有這樣的習慣了,我們可以等他冷靜下來,再和他溝通。讓他明白被他摔壞的東西壞了就回不來了。一定要記得要等他冷靜下來再溝通,不然我們白說不算,很可能還會勾起自己的火氣對孩子施暴呀!


筱菡辰媽媽


說一下我的經歷。是反面教材,想來愧疚後悔。

那天做好飯,我去擺碗筷,月月就坐在餐桌旁的椅子上,擺好,我回去廚房端飯菜,回來,發現筷子在地上,想著是月月不小心弄掉的,於是我彎腰撿起來,拿到廚房洗了又重新放到桌上,可是,接下來的事情令我很吃驚,月月直接將洗好的筷子拿起來摔在地上,還笑著看著我,我撿起來,她又摔了,我當時真得是被激怒了,我直接撿起筷子,也摔在了地上,說:那就不要吃飯了!

然後我就進了臥室,月月就大哭,我有些後悔了,覺得自己太沖動,但是自己的女兒,自己瞭解,她三歲了,性格外向,有點調皮,吃飯有點挑食,估計看著飯菜不喜歡,就不想吃,摔筷子抗議,也有點惡作劇,我那天也是太累,耐心已被耗完,情緒就沒有控制住,本來想平復一下,再想著出來怎麼處理,結果出來發現,筷子又被她扔了一次,扔的好遠,這下我就想著,好吧,必須糾正她。

於是我嚴肅地告訴她:媽媽今天已經很累,你又無緣無故摔筷子,我特別傷心生氣,你必須道歉!女兒大哭,說我是壞媽媽。我沒有理她,就進了臥室,她就坐在門口,就哭幾聲沒了動靜,我擔心她,站在門口往外探身看了一下,原來她在撿筷子,有一支被扔到沙發底下,夠不到。

於是我出來了,她說:媽媽筷子夠不著!看她這樣,我就也消了氣,把筷子幫她撿出來。

後來一起吃了飯,飯後,她主動說:對不起媽媽,以後不這樣了。我們就和好了……

之後,她真的沒有再發脾氣摔東西。

現在想想,有些後悔,覺得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有些粗暴,也不知道當時,孩子心裡究竟經歷了怎麼樣的一個思想轉換。

為了更好的教養孩子,平時也沒有少看育兒書籍,曾經也自認為自己是個有耐心且溫柔的媽媽,知道對待孩子,應該控制好情緒,可是針對這種情況,究竟媽媽應該怎麼反應,對彼此都比較好呢,真的有些困惑,畢竟媽媽也是普通人,也不是天生就會做個好媽媽,我會繼續學習,繼續修煉,也請路過的,有好的經驗的媽媽,給支招,一起學習。

涓涓育兒記,文字背後是顆溫暖的心。


涓涓育兒記


可能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體驗:家裡的孩子翻臉與翻書還快。

在我女兒兩歲時,她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小腳丫》,有一天她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翻書看,爸爸走過去說:“寶貝,你不認識字,來,爸爸給你講。”

哪知她不但不領情,還“哇”地一聲就哭出來了。

爸爸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到了,連忙哄著女兒,還不時地發著感嘆:我就是把你慣壞了哦。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都是被家長給慣壞了。

但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還隱藏著許多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1-2歲的寶寶發脾氣,是源於他的需求未得到及時的滿足。

如:想要的東西沒得到,想表達的信息你沒正確地接收到等等。

面對這麼小的人兒,父母應該做到的就是:

讀懂孩子的語言,對其合理的要求及時予以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就轉移其注意力。

比如,孩子想自己拿勺子吃飯,那父母們就鼓勵其大膽地嘗試吧。

雖然弄得滿地都是,但這是人生必備的技能之一,也是必須要跨出的一步。

但如果他在吃飯的時候想吃零食,父母們就不能再“要啥給啥”了,可以先拿個小玩具哄哄他,等其心情平復後再吃飯。

切不可在孩子哭鬧時強行餵食,以免引起嗆咳發生意外。

2-3歲的寶寶發脾氣,是因為你打破了他的秩序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有了初步的逆反心理,是自我意識的高敏感時期,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了。

父母應該做到的是: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再多些耐心和陪伴。

比如,孩子正玩得起勁,但睡覺的時間到了,你如果問:“寶貝,我們是不是該洗澡了?”

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不,我還要玩”。

如果你強行帶去洗澡,那肯定會哭得你手足無措。

但如果你換個說法:“寶貝,我們今天是讓小鴨子還是小水車陪我們洗澡啊?現在他們已經在等著小主人去挑選了哦”,孩子肯定就會二選一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聽懂家長的話了,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不可也跟著發脾氣對其大吼大叫,而是要冷靜地幫他分析原因,站在他的角度幫助他消氣。

3-4歲的寶寶發脾氣,是想要更多的自主權,“不”字也隨時掛在了嘴邊。

面對這個時候的小傢伙,父母應該做到的是:和他陳述事實,不加以指責和評判。

比如,孩子在外面看到有小朋友在吃零食,非吵著要,哪怕家裡的其他小零食和水果堆成山了,人家就是隻要小朋友手中的“同款”。

如果此時你大聲呵斥他,得到的結果是他哇哇大哭,但哭過後事情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而父母們此時就需要換一種方式與其協商。

比如:陳述家裡小零食的特點,可能和外面小朋友的那款是一樣的味道,或者家裡的水果更美味,也或者讓其自己去和小朋友溝通,能不能拿自己的東西去和小朋友交換等。

不管採用哪種方式,都不要直接對他說不行,因為“硬碰硬”的過程,其結局往往都是徒勞的。

4-6歲的寶寶發脾氣,是因為他遭受到了挫折。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且自尊心也在萌芽了。

他們要掌控自己的一切,但往往由於不成熟的心理和生理特徵會在操控的過程中遭遇失敗,所以就會出現情緒暴動的局面。

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們要做的是多些鼓勵少些批評,並接納他的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時,就不要再採取“威脅、恐嚇”的方式來使孩子聽話了。

比如,“你再不聽話,我就叫警察叔叔來抓你!”

或者是“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你的隨口一說可能馬上就會忘記,但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會當真。

他們會認為本該抓壞人的警察叔叔是會來抓孩子的,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問題,不敢向其求助。

而生養自己的爸媽,很可能隨時會拋棄自己。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還缺乏安全感。

所以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發脾氣我們不要去指責,而是讓其把脾氣發完,等到他自己冷靜後,再用同理心去和他進行交流,讓孩子明白,我的父母是懂我的。

孩子發脾氣,除了與其心智發展有關外,還會有以下的幾種情況:

  • 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有些父母忙於工作或其他的事,會讓孩子感到受冷落了,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他們會藉故發脾氣。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不妨先放下手頭的事,陪寶寶玩一玩吧。

  •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些孩子想要玩具、零食等,就會通過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是合理的需求,父母們可以適當地滿足。

但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溫柔而堅定地拒絕,以防孩子養成“要挾”的壞習慣。

  • 想要逃避責任:孩子犯了錯怕受到責罰,心想:與其被你訓斥,不如先用哭鬧來轉移注意力。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們要懂得:如果寶寶是無意中犯了錯,就不要去斥責他了,告訴他下次多加註意即可。

如果是有意的則要做出批評教育,讓他認識到哭鬧並不能逃避責任。

孩子愛發脾氣是成長中的必經階段。

我們作為成年人都不能很好地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呢?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請父母們耐心一些,學會通過孩子發脾氣的現象去發現其背後的真實需求,陪著孩子一起解決這些成長路上的小困惑。


Linda家庭育兒


她摔我也摔,專撿她喜歡的玩具摔!你摔一下,我摔三下!而且告訴她,摔完就不會再買了!一次就把毛病治過來了!至於道理,大家自己想吧!這個方法很管用,以前我閨女小的時候一點不如意就摔東西,怎麼說都不行,這回好了,下回繼續摔,後來我一狠心,把在迪士尼給她幾百塊錢買的娃娃摔了(她最心愛的玩具),她當時就崩潰了,然後她鬧的更兇,但是不敢摔東西了,這個時候就告訴她,你可以摔家裡的東西,我也可以摔你的東西!然後讓她自己先回房間冷靜,等她出來給我承認錯誤的時候,我就給她心平氣和的講道理!反正經歷過這次,她再不敢摔東西了!你必須讓孩子知道,長大到了社會上,沒人會慣著你!


道北周叔


我兒子五歲,不順心了,達不到目的了,就會踹沙發桌子什麼的。出現這種情況我會上前阻止他,並教訓他。待他清醒後再跟他講道理。我覺得作為父母不可以慣他這個毛病。可以引導他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訴求,而不是用摔東西達到目的,這樣永遠也不會達到目的,得到自己想要的。


張家的張


我兒子有一段時間也喜歡摔東西,當時把一家人都快愁死了,後來慢慢長大點就好了,這是一個孩子長大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一歲左右的時候孩子通過摔東西探索空間感,把怕被他摔壞的東西放到他拿不著的地方就行了,過了這個階段就自己好了。


6裴雯9


這個問題是我在門診經常遇到的,我都會跟焦慮的家長們講“避雷針效應”:就是在高大建築物頂端安裝一個金屬棒,用金屬線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板連接起來,利用金屬棒的尖端放電,使雲層所帶的電和地上的電逐漸中和,從而保護建築物等避免雷擊。比喻善疏則通,能導必安。

對待發脾氣這件事也可以同樣處理,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對於負面情緒總要有個宣洩的出口,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找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讓憤怒、暴躁等負面情緒得到釋放,而不是壓制、抗衡;否則就像被雷劈那樣,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摔枕頭、書本這類東西,證明這個人還是有一定控制能力的,我們可以放手讓TA摔,讓負面能量得到釋放,TA自然會安靜下來;如果摔手機、電腦等等,證明已經失控,這時我們要選擇性忽視這種失控的行為,等TA安靜下來後,再去探討並尋找宣洩負面情緒的方式。

當然,如果家長們努力過後,孩子發脾氣摔東西仍然沒有改變,不排除存在精神心理疾病,這時最好帶給精神心理科醫生鑑別一下。


小詩大夫


孩子發脾氣摔東西,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

慢慢地,一眨眼間寶寶快到2歲了,你知道會發生什麼吧?

是的,大名鼎鼎的可怕2歲。其標誌性的特徵就是大發脾氣,瞬間哭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他們的“獨立意識”發展和自身“能力有限”之間的衝突。

拿個玩具拿不到,暴哭;穿個鞋穿不進,暴哭;你不讓他們疊衣服,暴哭;疊衣服疊不好,依然暴哭……

你以為他們任性?你以為他們是故意的?

那他們真是比竇娥還冤。

研究人員在一位寶寶阿瑪亞身上貼上傳感器,能夠記錄心率、運動、甚至出汗情況,數據通過無線傳輸。

研究人員讓阿瑪亞的媽媽先和阿瑪亞平靜玩耍,通過傳感器傳輸數據,獲得阿瑪亞心率的平均值是130左右。是的,寶寶的心率是高於我們成人的。

然後,玩一個有“難度”的任務。這個玩具是不是很眼熟?

果然,阿瑪亞幾次嘗試不成功,很沮喪,瞬間大發脾氣。

而此時,阿瑪亞的心率是多少?瞬間飆升到了180!

想想180是什麼概念?在這種心臟快要“跳出胸腔”的感受下,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是個惡性循環的過程,阿瑪亞越生氣,釋放的皮質醇就越多,導致她壓力更大,心率再次上升,從而感到壓力更大,變得更沮喪,週而復始。

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沒有辦法自己脫離這個循環,他們需要有人在這個時候幫助他們,拉他們一把。

你,還會在這個時候說:“不能慣她,讓她哭!”嗎?

發脾氣時,怎麼安撫最有效?

研究人員又設置了一些容易讓寶寶發脾氣的任務情境,再讓爸爸媽媽們用不同的“策略”去安撫自己的寶寶。果然,拿不到盒子裡的糖果,這些寶寶和剛才的阿瑪亞一樣,心率瞬間飆升至180,大哭不止。

一位媽媽抱起孩子安慰,一段時間過去了,心率仍然是180。研究人員解釋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你在這個時候抱著他們,他們有可能反而覺得你在“約束他們”。

隨後,研究人員讓這位媽媽把安撫策略改變為“轉移注意力”。“你看那隻小狗,它在叫啊!”

小朋友暫停哭嚎,不由自主向小狗看去……

小朋友的心率瞬間下降到130以內,也就是平靜時期的基準心率。一場暴風驟雨,頃刻間消弭於無形。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是“活在當下”的典範,上一秒糾結的問題,只要你應對得當,下一秒轉眼就忘。

這個實驗支持了研究者之前的結論,分散注意力,是讓發脾氣的幼兒平靜下來的最有效的策略。

而那些逐漸學會了通過分散和轉移注意力來應對挫折和誘惑的寶寶,就會在先付出後回報的任務中獲得延遲滿足,在長期枯燥的學習中勝出,在人生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面對無數誘惑時保持克制。

歡迎關注@孕享時光網,更多孕媽育兒經驗與你一起分享哦!

孕享時光


面對孩子的此類問題的教育,“三種方法”來搞定,父母照做即可。

1、學會傾聽,不能以暴制暴

有的家長沒耐心,在面對孩子發脾氣,摔東西時還跟著吼罵:“不許哭,不許摔東西!”的做法最不可取。如果孩子下次情緒爆發時,他會依然如發炮制,即便爸爸媽媽痛揍孩子有所收斂,他也會覺得困惑不解,“爸媽做的,我為什麼做不得?”

因此,父母要靜下心來,心平氣和的聆聽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2、父母一不要罵,二不要打,三不要說教,四不要走開,但一定要溫柔而堅定的拒絕。

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生氣很正常,人人都會生氣,但摔東西一定是不對的。可以溫和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你可以生氣,但不可以扔東西” ,當孩子情緒得到家長的認可時,心裡的不痛快就會消掉一大半。

3、父母要探究發脾氣的緣由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認真地分析原因,使孩子本來的自我情緒調節能力差,因為一點小事就容易發脾氣,還是孩子覺得自己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回應,只能以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所以說教會孩子宣洩和釋放情緒,學會辯解,理解情緒,才能讓他受益一生。

希望能幫到您。更多內容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