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的守望与担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齐鲁儿女闻令而动,冲在了第一线。他们中有“你去疫区一线 我来守护家园”的党员“夫妻档”,有乖乖在家等待妈妈归来的小女孩,有团结互助的家庭群,更有在隔离区默默坚守的护士群体……

非常时期的责任和担当,彰显了齐鲁儿女的生命底色,是防控一线最美的风景。

疫情防控中的守望与担当

一名护士长的家庭群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吕栋

“@小五,我明天去看芮芮,你就不用跑了。”

“还有我,就这么定了,我回妈家看孩子,不走了。”

“美玉,你就安心工作吧,老妈和孩子你就不用操心了,俺在家就照看了。照顾好自己,注意防护。”……

这是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刘美玉家庭群里的聊天记录。

因为自己和老公连续在医院一线抗击疫情,刘美玉把刚满1岁的女儿芮芮丢给了多病的老母亲,忍痛给孩子断了奶,四个姐姐和大姑姐得知后,争着要帮忙照顾孩子,才有了这段对话。

刘美玉负责的是隔离区外的后勤保障工作,所有隔离区病房的医疗用具、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都要通过她来协调提供。春节前一周,她和同事就开始为防疫工作连轴转,整理隔离区、准备病房所需医疗用具。那段时间,中午饭成了晚饭,晚饭成了夜宵,回家看孩子更成了奢求。

“经过10多天的适应,小芮芮现在习惯了喝奶粉,也很少再哭闹吃奶了。”这让刘美玉内疚的心情,有了一点安慰。

家庭的温情,给予奋斗的力量。刘美玉在家排行老五,四个姐姐和大姑姐争着要来家照顾孩子。

“芮芮在家里挺好的,有时候哭闹几声,再过几天就好了,你就放心吧。”

为了让白衣天使全力抗击疫情,大家组建了一个“五朵金花和她的英雄妈妈”的家庭群,每天都会及时把孩子吃什么,玩什么,拍成小视频发到群里直播。每天看到女儿开心的笑,刘美玉笑着,泪水瞬间流了出来。

刘美玉和同事每天要忙10个小时左右,每次趁着吃饭时,看到家庭群里上百条信息和女儿的视频,是刘美玉最幸福的事情。因为没有时间,家庭群里的多条语音记录,至今都没来得及听。

隔离区8位白衣天使的坚守

□ 本报记者 李剑桥

本报通讯员 董乃德 袁睿

截至1月31日12时,邹平市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5例。防治任务异常繁重。

自大年三十开始,邹平市人民医院设立以感染科为基础的疫情隔离区,从感染、急救、重症等科室选派自愿报名的三名大夫和五名护士组成首个医疗组,进入隔离区开展工作,收治被感染的患者。

他们8人中年龄最大的是46岁的陈强大夫,最小的是1997年出生的刘慧婷护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都是从零开始,他们按照规范一天分两班24小时轮流工作。从早晨查房、下医嘱、病情汇总上报一直到专家会诊,每个环节都细致严谨,每天都记录好当天的治疗情况,为后续的治疗一点点地积累经验。

进入隔离区后,要全天候在里面工作和生活。进入病房,穿戴防护至少要大半个小时,经过半污染区、缓冲区和污染区,厚厚的防护特别容易让人全身出汗且疲惫乏力,鼻梁和耳朵常常被口罩勒得生疼,但至少坚持4个小时才能轮换一次。从早晨进入病房后,常常一直到中午才能出来,其间不能喝水,一天只能吃一两顿饭,但他们都在默默地用心坚守着身上的这份责任。

正值家人团聚的春节假期,他们只能用电话或微信跟家人联系。而每次联系,一般都是简短的“我很好,不用担心”,便匆匆挂掉,怕的是内心控制不住对家人和孩子的牵挂而导致情绪失控。当短暂空闲时,也常常忍不住掉泪,他们中孩子小的刚2个月,大多在2-5岁,他们都把这些静静地埋在心底,心里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坚守到底,和患者一起抗击疫情,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妈妈,我乖乖等您回家”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刘耀泽 李文娲

1月29日晚,对7岁的于子墨来说,是做护士的妈妈于晓燕要出去工作十多天前的最后一晚。她的小鼻头一红,忍住没让眼泪掉下来,思索片刻后,抢过妈妈的手机,“咔嚓”一声给自己照了一张照片,连忙递到妈妈的手里。

“妈妈,您要是想我的话就看看我的照片,我已经存到您的手机相册里了。”说完,于子墨还拿出了自己画的一张全家福,“妈妈,我在家里乖乖等您回家。”

于晓燕顿时潸然泪下,抱着乖巧的女儿叮嘱了一些日常琐事,简单整理了行李后便转身投入到这场战“疫”中。

于晓燕是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的一名护士,防疫战打响后,她主动报名投身一线,成为疫情防控定点诊疗中心的骨干力量。

而她的丈夫,通济街道阁里社区工作人员于震随后也出了家门。“现在社区每天需要向村庄和居委会部署相关防控措施,指导他们进行宣传、排查、消杀等,我和同事们一起住在社区办公室,随时待命!”于震介绍,街道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后,社区迅速反应,每天晚上都要值守到很晚,夫妻二人根本无暇顾及年幼的女儿,只能交由父母照料,每天能做的只有短短地通个电话安抚孩子情绪,然后继续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心里也有不舍,但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相信孩子长大后也会理解我们,并以我们为傲。”于震说。

1月29日,在送妻子离开后,于震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在后方努力稳控疫情,你在一线抗击疫情!我的努力稳控值守就是对你工作最大的支持!一起加油!等你胜利归来!”

防控一线的“夫妻档”

□ 本报记者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王洪崴

烟台市莱山区滨海路街道办事处党员、转业干部肖锋和妻子演绎出最美“夫妻档”:一个背上行囊奔赴武汉,成为勇敢的“逆行者”;一个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没白没黑地搞好防控宣传。

“一定要把疫情防控好,让居民有满满的安全感,这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在抗击疫情一线,作为滨海路街道综合文化办公室负责人、万光府前社区党支部书记的肖锋已经“战斗”四天了。这几天,他不分黑夜和白天,奔波排查、宣传成了他的工作重点。

疫情就是命令。此前,肖锋和妻子原本已回江苏老家过年。看到疫情日益严峻,两人决定提前返回烟台。1月26日凌晨4点,夫妻俩告别了依依不舍的父母,在当天中午12点左右回到了烟台家中。

抵达烟台后,肖锋没顾得上吃口热乎饭,就跑到了工作岗位上。很快,在肖锋的号召带领下,社区党员、居委会工作人员、楼片长、网格员等都纷纷站出来,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他们入户走访,排查住户动态、宣传防控知识,引导群众正确对待疫情,参与科学防控。肖锋想办法联系了8台宣传车辆、制作宣传条幅420余条,在街道辖区大街小巷、村头巷尾,宣传防疫知识,提高群众对防疫工作的认识。“26日那天,从中午12点多到27日凌晨1点半我们一直在工作,当时没感觉累,回到家才发现浑身都疼。”肖锋笑着说。

肖锋的妻子是一名现役军人,在某部队医院担任护士长,妻子回到部队后写下了《请战书》,并参加了防疫集训。1月28日,肖锋妻子告别家人,毅然跟随救治医疗队踏上征途,成为一名光荣的“逆行者”。说起妻子,肖锋竖起大拇指:“她比我厉害,她是我们家最美的战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