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如何進行自我防護,進行中醫及營養調理。

中醫預防新冠:

時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我們需要知道如何進行自我防護。《素問•上古天真論》:“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是古人的養生之道。我們在疫情嚴重的時候更要做好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工作。以下我們就中醫調護方面給大家做出指導:

重視調養

中醫講“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所以平時要注意保養身

體,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鍊“是藥三分毒”,不要肓目服用清熱解毒藥,以免苦寒損傷脾胃。在堅持運動、保證睡眠、放鬆心情、戒菸限酒的總原則下,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些中醫養生方法:

八段錦功法—強身健體

(1)雙手託天理三焦: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兩臂徐徐分別自左右身側向上高舉過頭,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極力向上託,使兩臂充分伸展,同時緩緩抬頭上觀,此時緩緩吸氣。翻轉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時,隨落隨翻轉掌心再朝上,微低頭,眼隨手運。同進配以緩緩呼氣。(2)左右開弓似射鵰:兩腳平行開立,略寬於肩,成馬步站式。上體正直,兩臂平屈於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手握拳,食指與拇指呈八字形撐開,左手緩緩向左平推,左臂展直,同時右臂屈肘向右拉回,右拳停於右肋前,拳心朝上,如拉弓狀。眼看左手。反方向再做一組。(3)調理脾胃臂單舉:左手自身前成豎掌向上高舉,繼而翻掌上撐,指尖向右,同時右掌心向下按,指尖朝前。左手俯掌在身前下落,同時引氣血下行,全身隨之放鬆,恢復自然站立。反方向再做一組。(4)五勞七傷往後瞧: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或叉腰。頭頸帶動脊柱緩緩向左擰轉,眼看後方,同時配合吸氣。頭頸帶動脊柱徐徐向右轉,恢復前平視。同時配合呼氣,全身放鬆。(5)搖頭擺尾去心火:馬步站立,兩手叉腰,緩緩呼氣後擰腰向左,屈身下俯,將餘氣緩緩呼出。動作不停,頭自左下方經體前至右下方,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頸前伸,自右側慢慢將頭抬起,同時配以吸氣;擰腰向左,身體恢復馬步樁,緩緩深長呼氣。同時全身放鬆,呼氣末尾,兩手同時做節律性掐腰動作數次。(6)兩手攀足固腎腰: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兩掌分按臍旁。兩掌沿帶脈分向後腰。上體緩緩前傾,兩膝保持挺直,同時兩掌沿尾骨、大向下按摩至腳跟。沿腳外側按摩至腳內側。上體展直,同時兩手沿兩大腿內側按摩至臍兩旁。(7)攢拳怒目增氣力:預備姿勢:兩腳開立,成馬步樁,兩手握拳分置腰間,拳心朝上,兩眼睜大。左拳向前方緩緩擊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擊拳時宜微微擰腰向右,左肩隨之前順展拳變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於腰間。(8)背後七顛百病消:預備姿勢: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或兩腳相併。兩臂自身側上舉過頭,腳跟提起,同時配合吸氣。兩臂自身前下落,腳跟亦隨之下落,並配合呼氣。全身放鬆。 如此起落 4~8 次。

2.養氣呼吸法—放鬆心情

(1)吸氣:吸一口氣到下丹田,可淺吸,可深吸。(2)閉氣:然後開始閉氣,可久閉,可短閉。在閉氣的過程中,(3)養氣:觀想吸進來的這團空氣,吸入抵達下丹田時,轉化變成了一團能量,被你的下丹田所吸收。(4)呼氣:最後輕鬆、自然、緩慢地呼氣。

3.六字訣功法—深度睡眠

預備式 兩足開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雙膝微屈,全身放鬆,呼吸自然。呼吸法 順腹式呼吸,先呼後吸,呼氣時讀字,同時提肛縮腎,體重移至足跟。調息 每個字讀六遍後,調息一次,以稍事休息,恢復自然。

(1)噓字功平肝氣:噓,讀(xū)。口型為兩唇微合,有橫繃之力,舌尖向前並向內微縮,上下齒有微縫。(2)呵字功補心氣:呵,讀(hē)。口型為半張,舌頂下齒,舌面下壓。(3)呼字功培脾氣:呼,讀(hū)。口型為撮口如管狀,舌向上微卷,用力前伸。(4)呬字功補肺氣:呬,讀(xī)。口型:開唇叩齒,舌微頂下齒後。(5)吹字功補腎氣:吹,讀(chuī)。口型為撮口,唇出音。(6)嘻字功理三焦嘻,讀(xī)。口型為兩唇微啟,舌稍後縮,舌尖向下。有喜笑自得之貌。

二、重視培本

秋冬養陰,春夏養陽。人在秋冬養陰時,毛孔閉合,衛氣閉塞,在積聚能量的同時,也積聚了毒素。所以,我們在食療的預防上需要將體內的毒素宣發出去。同時,新型冠狀病毒病屬“疫癘”,吳又可指出“凡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所以顧護人體正氣,防止病毒侵入,也是食療預防的關鍵。總的來說,在均衡飲食的基礎上,少食辛辣及大葷油膩之品,宜多食清爽且營養豐富的蔬菜,如白蘿蔔、冬瓜、玉米、山楂、黑木耳、薏苡仁、紅豆、香菇、銀杏、豆芽等。據此,我們推薦以下幾種食療方:

1.解毒清肺粥:綠豆、百合、蓮子、山楂。蓮子、百合、綠豆分別洗淨浸泡,瀝乾水把蓮子、綠豆、百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沸之後改為小火煲40分鐘;加入山楂片,再次煮沸,食粥。

2.排骨萊菔煲:山藥、白蘿蔔、豬排骨(可用雞塊代替)、紅棗。白蘿蔔榨汁備用。將姜洗淨用刀拍碎,與排骨、山藥、紅棗一起放入砂鍋內煲至排骨軟爛。加入白蘿蔔,適量鹽調味,撒上蔥花。

3.魚腥草燒鯽魚:鯽魚1條,魚腥草10g,陳皮6g,胡椒,蔥,姜,蒜適量。鯽魚洗淨後,呼叫壓碎,同陳皮、蔥薑蒜鹽拌勻與鯽魚一起醃製20分鐘;鍋內放油,待油7成熱時,鯽魚下油中煎至兩面金黃;鍋內留油少許,煸炒蔥姜出香,放入魚腥草,注入清湯,調味後將鯽魚放入,湯沸後即可起鍋。

4.紅白豬脊煲:紅蘿蔔100g,白菜幫150g,川貝4g(可用白果10顆代替),豬脊骨100 g,姜3片。將紅蘿蔔洗淨去皮,切成滾刀塊;白菜取菜幫切成條狀;豬脊骨洗淨焯水去腥備用。將焯水後的豬脊骨、川貝、姜一同放入鍋中加水至沒過食材,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燉煮30分鐘,加入切好的紅蘿蔔繼續燉煮20分鐘,最後加入白菜幫燉至菜幫軟爛即可,加少許鹽調味,飲湯吃食材。

5.雪梨百合銀耳羹:雪梨100g,幹百合5g,幹銀耳10g,枸杞適量。雪梨去皮切成小塊;百合、銀耳洗淨將用冷水泡上半個小時,再洗淨摘成小朵,將處理好的銀耳、百合放入電飯煲中,加入適量的水按下煮粥的功能鍵,待到銀耳湯煮沸後再加入雪梨,繼續煮至湯汁濃稠後加入適量枸杞子,裝入碗中食用即可。

6.平補瘦肉煲:茶樹菇25g,紅蘿蔔100g,馬蹄25g,豬瘦肉100g,姜3片。將茶樹菇洗淨用清水浸泡10分鐘;紅蘿蔔洗淨去皮切塊;馬蹄洗淨去皮備用。豬瘦肉切成厚片,加醬油、料酒、糖醃製5分鐘。起鍋燒油,放入蔥姜炒香,次入豬瘦肉片進行翻炒,將茶樹菇、胡蘿蔔、馬蹄放入鍋中,加熱水1小碗,燉煮入味,至肉菜軟爛後加鹽調味即可。

7.芳香祛溼飲:一根白蘿蔔、半個橘子皮、三片生薑、兩段蔥白、一綹香菜,加水適量,煮沸熱飲。

8.新冠預防茶飲:蘇葉6g、藿香葉6g、陳皮9g、煨草果6g、生薑3片,煎湯代茶飲。

重視辟邪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常勿唾地”;李時珍講:“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服,與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晉書•王彪之傳》記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疫,百日不得入宮”。足見我國古代已經對疫情的防護有了獨到的處理方法,同今日新冠疫情相同均要求不可隨意吐痰,避免人群聚集,注意消毒衛生,那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採取什麼方法進行預防呢?以下我們給大家推薦了幾種居家預防的措施:

1.消毒漱口水:大蒜、洋蔥、蔥白、生薑等量攪汁,濾除殘渣取清汁,加與清汁2倍量清水,含漱口腔。

2.燻鼻:用蓮花清瘟膠囊5粒,把膠囊皮去掉,只用藥粉,用開水衝開,乘熱燻鼻,每日3~5次,連續3~7天。

3.避瘟香囊:蒼朮、草果、藿香、佩蘭、菖蒲、白芷、肉桂、吳茱萸、丁香各3g,冰片1g。打粉做成香囊,隨身佩戴。

重視防變

中醫講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所謂既病防變是指在疾病發生以後,應早期

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屬“寒溼(瘟)疫”,是感受寒溼疫毒而發病。往常的1月份往往是比較寒冷的時候,然而今年反倒不冷,該下雪的時候反而沒有降雪,這種“非其時而有其氣”,就更容易出現瘟疫。這個時候無論是感染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還是普通的風寒感冒都一定要在早期儘快干預,以免病情加重。以下為大家推薦幾種早期外感的居家干預方法:

1.初感輕症,症見鼻塞、流涕、畏寒、咳嗽伴或不伴低熱,舌淡苔薄白或兼有齒痕,脈浮緊:

疫情肆虐,如何進行自我防護,進行中醫及營養調理。


輕感速愈粥:糯米適量(脾胃不佳可改小米),生薑5、6片,水一碗,入鍋中煮滾後,再加水一碗,復滾後,入蔥白頭5、6個(帶須),煮至米熟,後加兩小勺醋攪勻,趁熱吃粥,或只服粥湯。

2.外感輕症初起,微發熱,若舌象(舌淡紅、苔薄黃)與下類似

疫情肆虐,如何進行自我防護,進行中醫及營養調理。


(1)三豆湯:赤小豆、綠豆、白扁豆(可用薏米代替)各30克,洗淨加水500毫升,煮熟,吃豆喝湯。

(2)三白水鴨湯:蓮藕、白蘿蔔、冬瓜與鴨肉,大棗10枚,姜3片。鴨肉焯水去血腥浮沫,一起將蓮藕、白蘿蔔、薑片鴨肉放入鍋中,加水至沒過食材,大火開後轉小火燜煮一小時,後放冬瓜、紅棗煲至軟爛,加少許鹽調味,飲湯吃食材。

(3)退熱刺穴:大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及旁開肺俞

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點刺放血拔罐 少商(拇指末端橈側,指甲

根角側上方0.1寸)、商陽(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放血。

若兼有喉嚨痛 列缺(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照海(內踝尖下1寸,內踝下緣邊際凹陷中)點刺放血

3.外感輕症初起,厭食、惡寒、伴或不伴噁心、嘔吐、腹瀉,若舌象(舌淡、苔白厚)與下類似

疫情肆虐,如何進行自我防護,進行中醫及營養調理。

(1)生薑大棗茶:大棗10枚,生薑5片,紅茶適量。大棗、生薑、紅茶用沸水煮5分鐘,溫飲食棗。

(2)中成藥:如家中備有藿香正氣水/軟膠囊可同服(按說明書劑量減半)。

(3)艾灸:神闕、關元、氣海、胃脘、足三里(家中無艾條可用熱水袋)。

注:中醫調護及食療方案不可代替藥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