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为什么95%的人,没办法进入更高级的阶层?

达克效应:为什么95%的人,没办法进入更高级的阶层?

01

L原来是一名公司小职员,

25岁的时候,他天天觉得,

他的上司就是一个不近人情的傻逼。

每天就会拍老板马屁,天天找老板聊天,

对下压榨员工,每天就知道催进度,

经常早上布置的任务,中午问一次,下午问一次,

简直就快要烦死了,就像老师在催作业一样。

后来35岁时候,

L自己熬资历当了小领导后,

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傻逼,

老板看重上司是有道理的。

以为L自己的上司每天拍老板马屁,

找老板聊天,其实是在主动沟通,

在和老板汇报工作进度,并且请示老板怎么做,

而自己当下属和上司差距,

就在于自己会不会主动汇报、请示

当下属的时候,还等着上司来过问自己的工作怎么样了。

等L当了上级之后,接触到的部门多了,

就知道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对于基层来说,技术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

4000的技术员和5000的技术员差距不大,

甚至和8000的技术员差距也不大,

从做某个需求的角度来看,都能用。

问题也在于沟通的问题。

L和4、5000的技术员沟通就很费劲,

必须得像布置作业一样,帮他们管理进度。

而8000的技术员,L吩咐下去,

马上安排了一个进度表出来,

告诉你大概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大概什么时候能给你结果。

还有关于钱的事情,

L自己老是在想,

为什么自己做得这么好,

怎么上司不给我提加薪?

后面才知道,其实上司比你还着急给你加钱。

一个对钱没有欲望的下属,

对领导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

对于新人,如果自己不主动提加薪,

领导是怕你要准备走的,

他不知道你的稳定性,

也不敢给你委托重任。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上司怕你离开,不敢委托重要任务,

没有完成重要任务,就没有理由加薪,

没有加薪,对薪资不满意,可能要走。

你自己主动提出加薪,

就算没有加薪成功,领导也知道你要留下,

如果你能力尚可,

并且说出加薪的理由1234,

到时候,他打报告给你加薪的时候也特别省事。

......

这样的事情,他35岁才知道,

如果他早知道一些,

他早就升职了,现在35岁,

基本没机会再往上升了。

达克效应:为什么95%的人,没办法进入更高级的阶层?

达克效应:为什么95%的人,没办法进入更高级的阶层?

为什么成为上级后,

心态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L的经历生动的告诉了我们,

什么叫做达克效应。

能力差的人,首先认识不到真正有能力的人,

他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然后会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产生一种错觉,叫“我上我也行。”

无知无能者一开始总是自信满满,

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他的认知无法了解到自己是“无知的”;

随着知识积累技能提高,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水平,

会进入一个自卑期,进步会很艰难;

而后会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上升期,

但是也很难拥有最初的自信了。

因为无知者太无知,

所以认识不到自己有多无知,

所以,这就会产生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最自信的不是专家们,而是那些无知者。

如果知识、技能,是改变命运关键。

阶层流动性的本质,

应该是知识和技能获取的问题。

但是如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那就永远不没办法进步。

在社交媒体上,就有这样一个调查。

达克效应:为什么95%的人,没办法进入更高级的阶层?

《史记·西南夷列传》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

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

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

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

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

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

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

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

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

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

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

“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

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

从此以后,

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

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

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

使者一听吓了一跳,

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

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

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

骄傲又无知的国王,

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

其实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

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这就是夜郎自大的故事。

达克效应:为什么95%的人,没办法进入更高级的阶层?

达克效应:为什么95%的人,没办法进入更高级的阶层?

在现代,达克效应也不是流传在故事中,

而是真正被证明出来了,

在1999年,

康奈尔大学的Kruger和David Dunning

进行了一项实验。

目的是了解,缺失某方面技能的人,

是不是能认识到自己缺失此技能?

在实验中,

Kruger和Dunning先让专业的喜剧演员,

来为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评级,作为标准答案参考。

然后,让65名大学本科生也为这些笑话评级,

然后再比较他们的评分和专业戏剧演员的评分,

根据评分的一致度来给他们排名次。

此外,他们还会询问这些被试,

看他们认为自己的幽默感水平,

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请他们为自己排名。

根据他们的能力高低排序之后,

研究者得到了非常有意思的结果。

在对自己幽默感的判断力上,

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过高的。

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

对自己的成绩的预测非常准确。

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

却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

而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

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

这是有趣的现象,

Kruger 和Dunning认为,

没有能力的人,会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而真正有能力的人,会高估了其他人的能力

所以,假如认为某个人能力很强的人,

TA总是在故意谦虚,过于虚伪,

其实真相是TA高估了其他人的能力,

从而真的认为自己的能力一般。

达克效应:为什么95%的人,没办法进入更高级的阶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