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在同大家一样等细则的日子里,家长群里也是热闹非凡,总能看见如下问题:


“之前上海高中以前可都是民办的天下,眼看着民办和公办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摇号一出,还会这样吗?”


“公民同招,再加上‘摇号’,感觉民办的拐点要来了?”


“本来我一门心思拼民办的,现在脚步都乱了,细则又迟迟不发布,也不知道是不是继续坚持民办了。”


可以说这两年公民同招+摇号政策的组合拳,让“民办”未来的走势更加扑朔,家长们都在困惑是否还要冒着“摇不中”的风险去拼民办。今天口袋君尝试从“民办、公办对比”、“民办日前发展强盛的原因”;“摇号缘由”及“摇号风暴对民办的影响”等方面,对民办学校未来走向加以梳理分析,希望对家长解惑有所帮助:


「公办学校VS民办学校」


在讨论公办民办的差异性问题之前,我们先尝试找到通常大家判别学校“好or差”的那些维度。


通常我们常会从一个学校的生源、师资、教学水平、管理体系、教学设施等等来判断学校的情况。我们以初中为例,简单对比分析:


“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发现公、民办学校在生源、办学模式、背景上的差异都较大:


公办学校


录取方式:以地段,对口等方式进行录取,不通过考试、面试来筛选学生


核心点总结:①考虑学区房/户口,②无筛选生源权利 ③或有校内重点班筛选


民办学校


录取方式:明有升学面试,暗有神秘考(摇号前)


核心点总结:①可以筛选生源 ②不看学区房,地段对口(可能考虑户口所在地) ③分班、教学等各方面更灵活


在应试导向的选拔模式下,民办校相对于公立校,具备的竞争优势依次是:生源可全部选拔或部分选拔、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依托名初/高中的办学背景。


优质生源+优质师资+企业化管理+名初/高中背景,加上地产商加持和优质家长群的助推,民办校的崛起显然是顺理成章的。而其中,“生源”就是民办校竞争力的最大“硬核”。常言道,一个学校好,最重要的就是生源好。


我们再来看上海近些年人口与学校的增长情况:


①近20年,上海大量的人口涌入,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大量增长

“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②上海小学数量未有显著增长

“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③上海初中数量未明显增长

“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金证券研究所)


那么,这样情况导致结果就是:具备筛选体系的民办小学和初中,变得越来越强。


不过,这种情况在小学还不是特别明显。目前上海大部分教育大区,小学阶段公办与民办大都是旗鼓相当的,甚至有的区公办比民办学校更强。


而生源筛选最鲜明的其实是在初中阶段,小升初筛选体系已初具规模,外加人口流入,于是产生了几个超级民办初中:华育上宝,兰生复旦等,这都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好初中,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上海都是民办学校强”。然而实际上,上海民办学校强,主要是指上海的初中民办学校强。


“马太效应”突出,催生中考改革与摇号政策


以上海初中为例进行分析:


比如,四校自主招生占比高达60%,上中每年新生约400人,其中约240人是自主招生来的,而这240人中,约110人来自华育中学,使得华育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在并不标准化的中考自主招生和小升初过程中,就读的

小学&初中学校本身就成为了加分项。于是,筛选优势和派系优势的初中(这些初中大部分是民办),会继续吸引优秀生源,甚至是跨区报考的优秀生源,然后这些“牛校”就会越来越好,而一些“菜校”就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当所有人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名校,马太效应便由此凸显。


之前在上海上初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宁愿在民校里做“凤尾”,不要要在在普通中学做“鸡头”,在普通学校排名靠前价值太小”。


可以这么理解:某名校高中给某普通初中分配3个名额,意味着该普通初中考前3名即可进入该名校高中。在原来马太效应下,该普通初中第3名,还不如华育第200名,该名校高中也更愿意自主招华育的学生,就越来越没有生源去这个普通初中,也就使得学校之间的分化进一步加剧。


基于这样的背景,2018年3月,上海官宣:“市实验示范性高中”要拿出50%-65%的名额出来进行名额分配。


“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名额分配”中,除四校以分配到区为主以外,大部分学校是分配到校,比如说,某名校高中,其中65%*70%=45.5%的比例,是要拿出来分配到校,65%*30%=19.5%是要分配到区。


“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名额分配比例:10%→65%

名额分配范围:所有初中→不挑选生源的初中

预计2021年以后:名额分配的比例还要加大,更进一步补贴“弱校”,压制“强校”


上海中考改革,实际上是降低了自主招生的权重,增加了名额分配的权重。一定程度上,是引导优质生源不要全往在那几个超级初中挤,往普通初中引导一些优质生源。让很多学习尚可的孩子,觉得去普通初中有一定的优惠,可以享受名额分配上名校高中,进而愿意选择该普通初中,借此一定程度上实现初中生源的均衡发展。


而今天的“摇号”政策也是同样的目的。


“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2019年7月8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有两点特别重要的表述:

1、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2、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这样其实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了最根本的择校问题,以前对于“好学校”而言,其实就是严格把控住了生源好,而现在的方向是希望平均化的,要去除“好学校”(民办)和“差学校”(公办)在第一步选择生源上的不同。希望通过压制头部学校,将生源向普通学校分配,实现均衡化。


因此摇号新政出台后,可以预见民办生源优势势必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不过上海中考改革方案显然还是温柔的,2018年发布,理论上2021年才具体实行。而“摇号政策”可就来势汹汹了,它是中央层面提出的要求,并不是以前只是在某地的教委层级,在这个层级的精神下,各地区的细则即使有,也是大概率会保持一致。


未来民办发展走向如何?


对体制内民办的影响


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公民办的差异短时间内也不会产生较大变化。一个是前文已经讲到的,小学阶段的公、民办本身就是平分秋色的。第二个就是18年的公民同招,已经让民办小学的热度有所降温,各大知名民小的报名人数也在下降,预计未来小学阶段公、民办实力相当的趋势会更趋向平衡


对于初中阶段来说,原本民办强势的特征比较明显。18年发布的中考改革,一定程度会减少自主招生,加强名额分配,摇号落地之后也可能会帮助普通初中(尤其是一般的公办初中)吸收一些好的生源,使其逐渐走向强盛。


不过,口袋局同样认为短时间内,民办初中强势的地位同样不会立即扭转,原因有两点:

一是初中阶段民办强势,这个短时间内是不会变的,至少5年之内变化不大,预计即使中考改革推行全面推行,变化也会在5年之外。


二是 具备派系靠山和名校背景的民办,实力不容小嘘。即使自主招生的优势在减弱,也就是说派系中的名校高中,对于派系内初中绿色通道,可能会有所缩减,但集团化办学品牌和认知的正向影响,仍然会发挥作用。


对于体制外学校的影响


对于体制外学校来说,其实要分两种情况来看:


①外籍人士子女学校


外籍人士上的外籍子女学校,比如上中国际,惠灵顿,上海美国人学校这种的,这种通常是纯体制外路线,未来孩子极大可能是不会走国内高考路子的,因此理论上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②中国籍学生上的双语学校


上海有这么一批民办学校,名字里通常包含了“双语”或者“外国语”的字样,属境内义务教育序列,拥有国内学籍,学习课程中既包括像AP或者IB这样的境外课程,同时也学境内统编教材,因为内外兼修的特性,毕业的孩子既可以参加中考,也可以选择体制外道路继续学习。


正是由于其可进可退、可内可外的特点,当家长在学前阶段还不大明确孩子到底是选体制内路线还是体制外路线时,选择这类学校能把做选择的时间延后。再加上这类学校就读的综合成本,又远低于从小就在国外接受教育,同时还有相对体制内更人性化、更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因此也备受家长青睐。


目前上海的双语学校已经颇为成势,经粗略统计,全市共有近40所类似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学校,小学和初中每年分别招生六七千人,占民办学校总体招生规模30%以上。


如果摇号落实,中国籍学生所追捧的热门双语学校,如平和、星河湾、协和等,理论上来说也是受政策影响的“民办学校”。如果未来幼升小阶段推行100%摇号的话,同样面临摇不上就可能被统筹到户籍附近的公办学校的问题。


另外,自26条政策发布以来,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第17条的摇号上,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第16条,下面来看看: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国家建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和实施监测机制,完善教材管理办法。省级教育部门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并建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校本课程监管,构建学校间共建共享机制。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完善义务教育装备基本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创新实验室、综合实验室。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16条


这意味着:


上海几十所双语学校再也无法公开使用现有境外教材,在招生简章和宣传中也无法出现使用境外教材的字眼。


也就是说,这类内外兼修的双语学校可能受政策的影响要比体制内学校更大。考虑“双语学校→体制外” 这条路的家长,恐怕要多些谋划了。


“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目前政策形势下,民办的生源优势或许日渐式微,公办往后的发展或将与民办分庭抗礼。曾经过度依赖生源竞争、进而引发家长焦虑的民办学校招生将逐渐走上规范化轨道,民办学校可能也会因为“生源减少”面临转型,把更多精力从生源竞争转向内涵建设。之前原本菜小或者菜中的实力会慢慢强大,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也将会更受家长的青睐,这自然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化是有利的。


对于孩子来说,新政拉长了竞争战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升学的压力。让孩子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上,未尝是一件坏事。


本期问题:

摇号来了!你更倾向公办还是民办?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

留言、转发+点“在看”鼓励一下吧

“摇号”袭来,上海民办学校还值得一搏吗?



家长口袋作为家长教育路上的必备智囊,帮助您缓解升学焦虑,坐览全球领先教育理念与方法。欢迎关注家长口袋(ID:jiazhangkoudai)


本文系家长口袋原创文章,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否则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