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

歷史一書生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以上是陳壽對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評價,看著是通篇讚賞諸葛亮啊,那麼為什麼有人說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不高呢?個人感覺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人無完人,諸葛亮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已經難能可貴了,分析如下。

陳壽讚揚諸葛亮品德

這段評價的第一句,是長句,說的主要是諸葛亮在擔任宰相期間,撫卹百姓,揭示法規,精簡官職,權事制宜,誠心待人,公正無私。他是一個賞罰分明的掌權者,即使是仇人忠於職守,也必定會獎賞;即使是親人觸犯法律,也必定會處罰;即使犯了重罪之人坦誠主動認罪,也必定會開釋;即使說話浮誇之人只是犯了輕罪,也必定會殺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善行不分大小,都應該獎勵,惡行也不分大小,也會受到處罰。

如諸葛亮特別器重的馬謖,因為違背自己的軍令,丟失軍事重地街亭,最後被“揮淚斬殺”。他自己也上書後主劉禪,自貶三級,成為右將軍。如果換做其他人,很難做到自我反省的。如曹魏曹爽和夏侯玄公元244年策劃的駱谷之役,征討蜀漢慘敗告終,不但沒有反省自己,還變本加厲,大力排擠另一位輔政大臣司馬懿,最後被誅滅三族。

又如諸葛恪先有東興大捷,後遭到新城之敗,他不但沒有收斂自己,還對手下和東吳大臣更加嚴厲,最後被孫峻聯合吳帝誅殺,也是被滅三族。

而諸葛亮在自己任用馬謖,把守街亭,最後丟失街亭,本來不是他的錯,可是他作為領導,擔負起主體責任,自貶三級,成為右將軍。諸葛亮的這種優良品質,值得蜀漢所有老百姓讚揚,學習,大家都敬畏他,愛戴他。

陳壽把諸葛亮比作管仲、蕭何

在陳壽的眼裡,諸葛亮就和春秋時期的管仲、蕭何一個級別的人。我們知道,管仲是一個名垂千古的國相。他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調解各諸侯國矛盾糾紛。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蕭何,漢初三傑之一,另兩位是韓信、張良。他雖然沒有上過戰場,卻被劉邦定為首功,受封為酇侯,食邑最多。劉邦之所以能夠在前線無所顧忌地征戰,和西楚霸王項羽爭霸天下,得益於蕭何後勤工作做得好。蕭何使關中成為劉邦的鞏固後方,不斷地向前線輸送士兵、糧餉支援作戰,最後一舉奠定乾坤。

諸葛亮自比為管仲和樂毅,而陳壽卻把諸葛亮抬到了管仲和蕭何的地步,由此可知,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只高不低。

對於最後一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表面上是批判諸葛亮多次伐魏,連年發動戰爭,勞師動眾,卻沒有成功,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將,可能是戰場上臨機應變不是他的長處!這一句屬於負面評價,實則不然,這是陳壽對諸葛亮公平公正的評價。諸葛亮只是一個人,並不是神,也不是三國演義中“呼風喚雨”的智絕。

他前期只是一個和郭嘉、荀彧、賈詡一樣的謀士,後期只是一個和司馬懿一樣的一軍主帥而已,不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仙。他也會打敗戰,也有失策的時候。歷史上,諸葛亮也確實多次伐魏失敗,徒勞無功。這間接證明了諸葛亮軍事才能有限,換句話說,他不是指揮打仗的料。陳壽總不能毫無廉恥地吹捧諸葛亮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吧。

總結:通過仔細分析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我們發現,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他主要讚揚諸葛亮當丞相期間,兢兢業業,為國為民,賞罰分明,是一個品德高尚,恪盡職守的好官。他把諸葛亮比作管仲、蕭何,也是對他的充分肯定。

至於最後一句,陳壽對諸葛亮軍事上的失敗,好像是批判,實則是惋惜,惋惜他不太懂軍事,沒有滅魏,恢復漢室江山。整體來說,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公平公正的,沒有故意貶低。


魁哥說歷史


《三國志》的作者魏晉時期的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陳壽評價諸葛亮說:“(劉)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從這一段話裡,陳壽對諸葛亮治國理政之才極為推崇,說他不亞於春秋時期助齊桓公稱霸的名相管仲和興漢四百年的名相蕭何,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給予了肯定,但說得比較隱誨,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說他用兵不戢,屢耀其武,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幾點:一是對抗上國,眾寡懸殊。當時的蜀漢以一州之地,對抗擁有九州的大魏,人口還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又地處偏僻,確實有點兒自不量力。二是諸葛亮面對的又都是人傑。曹魏人才濟濟,曹真、張郃、司馬懿等人,都是曹魏的人傑,智謀將略都不弱於諸葛亮,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諸葛亮伐魏也只能是勞而無功了。三是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管得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蜀漢人才匱乏,沒有像韓信、王子城父這樣的將才,來代替諸葛亮統兵征伐。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也不能讓諸葛亮全神貫注于軍事征伐,無形中就降低了軍事征伐的質量。四是諸葛亮善於治軍備戰,但打仗過於謹慎小心,不敢冒險用奇,無形中就束縛了手腳,很難有大的成效。其實諸葛亮為何用兵謹慎小心?還不是因為蜀漢國小民少,將缺兵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兵微將寡的實情,諸葛亮用兵作戰時,也只能圍繞這一實情考慮謀劃謹慎小心了。身為晉朝史官,陳壽當然不能大誇諸葛亮的軍事功績,如果把諸葛亮軍事才能說得了得,那西晉的奠基人司馬懿又當何堪?那樣就犯了大忌,除非陳壽不想活或不想做他司馬家的官員了。據南朝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曾和司馬懿大戰一次,大敗司馬懿,獲精甲三千,玄鎧五千領,由此可推算,司馬懿當損失士兵一萬多人,但陳壽為尊者諱,就隻字未提,只記述了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率兵追擊,被諸葛亮派伏兵射殺張郃於木門道。經此一役,司馬懿以後再不敢出戰蜀漢軍,只深溝高壘,閉門不戰,用一個“拖”字,來拖走諸葛亮。終於在234年,司馬懿拖死諸葛亮於五丈原。有志滅曹,恢復大漢,怎奈天命有歸,諸葛亮也只能帶著“攸攸蒼天,何薄於我”的感嘆,魂歸離恨。陳壽能比較客觀地記述並評價諸葛亮,也不失是一位良史之才!


sunjin72976689


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評價不高嗎?對這說法有點迷糊,但覺不是那麼回事。

1.《三國志》陳壽是在寫史,不能象羅貫中那樣筆下可以縱橫恣肆。後人對《三國志》的評價很高,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正因為有《三國志》的基本史實才成就了《三國演義》,後者為造智聖形象而杜撰了許多子虛烏有,好看客應心知肚明。

2.讀讀《諸葛亮傳》便會覺得陳壽對諸葛亮的描述是雄才偉略睿智通觀,真實性可信。有幾人在亂局中便能看到天下三分有其一的局勢走向?

3.從受黃皓排擠當可知,陳壽其人性格耿直符合寫史,不會帶偏私寫諸葛亮。陳壽的老師譙周是諸葛亮任命的官員,也決不可能與武侯有私仇或偏見,這從其聞武侯過世立即前往奔喪便能看出,其在報答知遇之恩。而後譙周寫《仇國論》是針對姜維連年征戰耗費國力,此時官職和情境已不同。這些都不可能影響到陳壽寫史。

4.諸葛亮的才智不能貶低,在帶兵打仗,治國理政等方面是雄才大智調鼎之才;但其在用兵、用人等方面也出現過瑕疵,後人多有公論,毛澤東主席就曾多次作過中肯評價,說明諸葛亮是人而非神。



手機用戶山丁子


說到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那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諸葛亮和陳壽。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大意是:諸葛亮擔任相國,安撫民眾,教他們禮儀,制定官職,遵從權力制定制度,廣開門路吸納眾議,佈施公道。忠義的人,有利於國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會獎賞他們,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會懲罰他們,承認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會減輕處罰,花言巧語掩飾自己的人即使罪責很輕也會重罰。小的善行也會受到獎賞,小的錯誤也會被懲罰。各種事情都很明白,什麼東西都遵循他的規律,實事求是,厭惡虛假的事務。諸葛亮死在國內,百姓都很敬畏而愛戴他,刑法雖然嚴厲但是沒有人埋怨,因為他公正的看待事務並且處理的很公開。真是治世的良才,可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但是他連年發動戰爭,缺無法成就功業,所以說隨機應變這些將軍的才能,並不是他擅長的!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引發諸葛亮才能高低之爭的始作俑者,其言一出,立刻就引起了爭論。與陳壽幾乎同時代的郭衝就曾駁斥了與陳壽類似的說法。

其實仔細看來,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安民尊制、賞罰分明,不夾帶任何個人恩怨,實事求是。是治國的良才,只是不擅長帶兵而已。


追憶影視


我覺得公允。

先看陳壽《三國志》結尾處對於諸葛亮的評價。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該評價可以拆分成四段看。

第一段,至“虛偽不齒”為止,表述諸葛亮以法家理念治國的施政方針。諸葛亮能夠約束法律,做到開誠佈公,賞罰分明。

第二段,“終於”起,至“勸戒明也”為止,是諸葛亮治蜀政策的結果和影響。雖然法律嚴峻,但是由於執政公平,人民既敬畏諸葛,又愛戴諸葛。

第三段,“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是陳壽對諸葛亮政治才能的評價。認為諸葛亮之“良才”,堪比古代的管仲與蕭何。

第四段,“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是陳壽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評價。認為諸葛亮軍事上並沒有最終成功,認為他不是臨陣應變的將才。

綜合以上四段可以看到,陳壽對於諸葛亮的政治水平和個人能力都做出了極高的評價,卻對他的軍事指揮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質疑。這些褒貶評價並非完全出自個人情感,可以認為是公允的。


推理館楊掌櫃


凡事看過《三國志》的讀者都知道,它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演繹中的諸葛亮不是人,是神。三國志寫的不是神,是人。你如果拿人和神比當然是有一定的差距,感覺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已是人類的極限了。

但是在(三國志)書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有失公允,曾經的

陳壽說: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亮回答說:軍事才能不等於奇謀,所以陳壽這句話並不表示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

陳壽說:理民之幹於將略。亮說:陳壽只是說政治才能高於軍事才能,並不是說他軍事才能不行;

陳壽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亮說:陳壽的評價不夠客觀,僅為一家之言,更何況陳壽和諸葛亮有殺父之仇,所以這個評價不真實……;


穩穩的幸福25154766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小編先說一下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非常不公正的。陳壽只是根據自己一點見解就去評價諸葛亮顯然是不公的,他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去客觀的看待諸葛亮一生對蜀國的貢獻。只是因為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所以從感情上來說陳壽是無法接受的。因此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明顯是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評價。小編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接著往下聊。

千古忠臣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發明家。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字孔明、號臥龍。是徐州琅琊陽都(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諸葛亮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時年53歲。

諸葛亮在少年時期跟隨叔父諸葛玄流浪到荊州,定居下來。在諸葛玄病逝以後,諸葛亮就隱居在隆中。諸葛亮經常邀請好友來隆中探討天下大事,並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被人稱為"臥龍"先生。

劉備求賢若渴,在知道隆中有這樣一位奇人後,於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一統天下。君臣二人合力經過幾十年的浴血奮戰,在公元221年,劉備在漢中稱帝。因此三國鼎立正式形成。

在公元222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集結大軍向東吳發起進攻,但是最後被東吳大將陸遜打敗。因此劉備兵敗退守白帝城,劉備因憂憤不已沮喪之極,因而身體每況愈下。

劉備在公元223年,因病不治,與世長辭。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強於曹丕,日後一定能安邦治國,完成我興復漢室的願望。你要輔佐劉禪,但是如其不才,你可以取代他自立為帝!劉備的託孤之言,讓諸葛亮淚如雨下。

諸葛亮說:臣盡股肱之力、效忠貞節繼之以死!君臣之間的信任與承諾,因此才成就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一生。

諸葛亮真的如陳壽所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嗎?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說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真的是這樣嗎?
小編認為這顯然是不對的,不能因為諸葛亮北伐的失敗,就認為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不行。那麼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軍事智慧是否如陳壽所評價的那樣!

首先:諸葛亮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的主角不是手揺羽毛扇的諸葛亮又是誰?陳壽為什麼不提諸葛亮這些成就哪?只是因為六次北伐中原的失敗,就認定諸葛亮不行,這明顯就是陳壽帶有主觀性的評價!

其次: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二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話。其中諸葛亮清晰的分析了天下大勢,並且還制定出了具體的戰略。就是首先奪取荊州再取益州,然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東吳,待時機成熟,從荊益兩州兵分倆路北伐天下。諸葛亮在短短的數語,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在那個信息和交通條件都很落後的時代!而且諸葛亮當時還是一個未出茅廬的年輕人,在那個時候就能判定出未來天下三分的局面,而且後來的歷史軌跡果然是沿著這條路線發展的。這不是諸葛亮的大智慧是什麼?陳壽為什麼不提這些哪?諸葛亮如此年輕就能有這種大智慧。那麼陳壽你在諸葛亮這個年紀是什麼?

最後: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陳壽有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哪?還是從主觀刻意的在摸黑諸葛亮哪?六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蜀魏兩國的經濟和人口實力對比太過懸殊。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其實是反應了蜀漢的人才、軍事實力、國力都要弱於曹魏。你說在這種情況下這麼打?但是為了解除蜀漢北方曹魏的威脅還必須去打。

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有政治和軍事才能的。北伐的失敗是有客觀因素在這裡邊的,作為一個史學家這個因素必須得考慮進去。不能帶有感情色彩主觀的去評判諸葛亮。因此我認為"三國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刻意摸黑諸葛亮對蜀漢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進步和發展貢獻的行為。(謝謝各位的觀看,這只是小編個人的觀點。歡迎各位多多"關注"小編,歡迎評論)


論古今多少事


諸葛亮有這樣幾個硬傷:

一、聯吳抗曹是他為劉備提出的大局戰略方針,可諸葛亮卻不能把控這個大戰略的切實執行;

二、劉備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可更多的只是撐面子。事實上,諸葛亮在有劉備時,多以主蜀國內政為多,其作用也就大不到那哪裡去;

三、劉備臨死前託孤雖說了諸葛亮可取而代之,這一方面是假的,但諸葛亮以尊人事的儒家思想為藉口而不敢越俎代苞。所以,諸葛亮絕無什麼雄才大略,自比樂毅和管仲只是他自我包裝而已;

三、諸葛亮或多或地介入了劉封之事,這諸葛亮自以為聰明而實不明智之舉;

四、進功最好的防守,但諸葛亮的每次北伐都功虧一潰。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蜀國自劉備後,人才凋落。二是諸葛亮事必親躬,雖他落了個“躹躬盡瘁”的好名聲而於蜀國大業無益;

五、諸葛亮一無駕人之術,實則也不會用人,但他卻還是有些防人之心的,只不過諸葛亮的防人之心只是“小心眼”人之為,不僅不利蜀國,還間接地害了蜀國。

由此可見,諸葛亮能得到高的評價嗎?

其實,諸葛先生又是一個被人吹高的悲情人。


黃山一片雲


古人對陳壽的史學道德一直存在爭論,這大概是從《晉書·陳壽傳》成書開始的,上面寫了陳壽索米書史,因父辱而謗諸葛。

索米指陳壽對曹魏時期負有盛名丁儀、丁訥的兒子們說,給我千斛米,我就給你們的爹立傳,然而丁氏沒有答應,於是《三國志》不見這兩人的傳記;“謗諸葛”是指兩個事情,一件事諸葛亮斬馬謖時牽連了陳壽他爹也被斬了,另外一件是陳壽在蜀國時不受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的待見,因為這兩件事,加上前面一件事,所以後世有的史學家,懷疑陳壽人品有問題,在《三國志》裡面“輕亮”。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就曾這樣諷刺陳壽,“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兇人。”

那麼,陳壽真的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的評價不客觀,存在“謗”的成分麼?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 ,撫百姓 ,示議軌 ,約官職 ,從權制 ,開誠心 ,布公道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 , 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 ,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善無微而不賞 ,惡無纖而不 貶 ;庶事精練 ,物理其本 ;循名責實 ,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 ,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以其用心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 ,管、蕭之匹矣 !”

除此之外,陳壽還用“《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來類比“梁益之民,諮述亮者”,把諸葛亮幾乎與齊之管仲、漢之蕭何、鄭之子產這些人物比肩,這樣的評價還算低麼?

當然,以上內容,全部都是正面評價,《三國志》裡還有一段關於諸葛亮的負面評價,也是這一段,引起了後人對陳壽史學道德的爭論。即:
“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 ,故使功業陵 遲 大義不及邪 ?然連年動眾 ,未能成功 ,蓋應變將略 ,非其所長歟 ?”

短短四十個字,卻成為了後人質疑陳壽人品的依據,那麼這段評價是否客觀公允呢?筆者就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一下:
一、如果你讀過《三國志》全本,你會發現,諸葛亮幾乎對所有三國人物都是有褒有貶,這是他的評人風格,諸葛亮並不是特例。劉備、劉禪是陳壽的故主,我們知道古人推崇忠臣不事二主,蜀國滅亡後,陳壽事晉,對於一心鑽營仕途的人而言,在談論故主的時候要麼迴避,要麼儘量貶低,以此承託現在所效忠的主公的光偉正,然而在《三國志》中,陳壽仍以《先主傳》、《後主傳》以示區別於吳,足見他的人品是有保障的。

而對這兩個人的評價,他也堅持有褒有貶。比如“先主之弘毅寬厚 ,知人待士 ,蓋有高祖之風 ,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 ,而心神無貳 ,誠君臣之至公 ,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 ,不逮魏武 ,是以基宇亦狹。”

說劉備用人厲害,有劉邦的影子,託孤的坦蕩,君臣關係之和諧,簡直歷史之最,然而,說具體的個人能力,是遠不如曹操的,所以他的基業比較弱。

說關羽、張飛,是這樣的:“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 ,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 ,飛義釋嚴顏 ,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 ,飛暴而無恩 ,以短取敗 ,理數之常也。”

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而論,因此,我們不能因為陳述歐對諸葛亮有貶責之語,就覺得陳壽道德有問題,在筆者看來,陳壽的史學觀是正直的,看人看問題也是一分為二的!

二、從裴松之注的《三國志》中可以看出,陳壽對有關諸葛亮的材料在取捨上以精簡為標準,而不是以筆伐諸葛亮為動機。裴注《魏略》中記載:“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不錯,這一段其實就是“三顧茅廬”的毫無修飾,平鋪直敘版,根本沒有提什麼劉備三次去茅廬!然而陳壽記載的這一段,採用的卻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劉備三顧茅廬說。如果陳壽對諸葛亮有心貶低,應該跟《魏略》的表述手法一致啊,何必採用諸葛亮之“三顧茅廬”說,來襯托諸葛亮?

三、關於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評價,其實與陳壽同時代的人也這麼認為。裴注中就曾引用《袁子》說:“亮、持本者也,則非所長也 ,故不敢用其短”,被劉禪殺掉的李邈在諸葛亮死後更加是全盤否定了諸葛亮,雖然他這種做法有點政治投機的意思,他本人也因此而死,但這樣說明了,時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並沒有後世那麼高。因此,對某一歷史人物的不同開發,因時因勢而易,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當然,陳壽再《三國志》裡確實對魏晉有曲筆迴護。這個事情已經成為不爭之事實,至於原因麼,本文在此就不作贅述。然則,並不能因此就攻擊《三國志》中大肆貶低諸葛亮。

綜上,筆者認為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比較客觀公允的,呈現給我們的諸葛亮形象,也並非後世因為封建忠君觀影響而逐漸完美無缺的千古忠臣形象。


江畔初見月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二位作者均是為統治階級而撰寫,立場和觀點各異,正如是非成敗轉頭空,千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