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孟子的父親去哪兒了?

用戶52851674140


孟子身上,充滿了重重的謎團,關於他的身世,始終是一個迷。

關於孟子,只有兩件事是沒有爭議的。第一,孟子是孔子之後對儒家學說貢獻最大的思想家,他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完善者。第二,孟子的名字叫軻,這是他自己說的,絕對假不了。至於好多書上說,孟子字子輿、子車、子居等,基本上是後世學者的猜測。孟子的出生年月至今也是個謎,歷史上對孟子的出生年月和去世有九種說法。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觀點是,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2年,去世於公元前289年。中國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事實上,這是根據孔子和孟子的年歲算的。孔子活了73歲,而孟子則活了84歲。中國人連死都要向孔孟看齊,這也說明,孔孟在中國人心中崇高的地位。

《史記》上說,“孟軻,鄒人也”。鄒地,在今天山東省鄒城市,與孔子的出生地曲阜相距很近。孟子對自己出生地“很矛盾”,一方面相當滿意,他說自己“近聖人之居”,滿滿的都是自豪;另一方面有點“焦慮”,自己的近鄰孔子是聖人,孟子也要像孔子一樣成為聖人。最後,孟子果然成了“亞聖”,成為中國儒家思想的第二號人物。孟子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孟子的先祖也是貴族,和孔子還有些關係,不過不是親戚,而是政敵。據說,孟子的先祖是魯國魯桓公的兒子孟孫氏,赫赫有名的魯國“三桓”之一。當年孔子在魯國做官時,曾經想搞一場“拆遷”運動,把“三桓”的城池拆掉,以削弱包括孟孫氏在內的“三桓”的勢力,但孟孫氏堅決反對“暴力拆遷”乃至“武力抗法”,讓孔子的“拆遷運動”徹底失敗,最終導致辭職走人。後來孟孫氏勢力衰落,他的後人遷到鄒地,淪為平民,孟子就是平民家庭出生的孩子。

有人說孟子的父親叫激,字公宜,在孟子三歲時就去世了;有人說孟子的母親姓李,但更多的學者認為他的母親姓仉(掌)。根據《孟子》的記載,孟子的父親不可能是在他三歲時候去世,很有可能去外地經商或者工作去了,在孟子的青年時代去世。所以,母親在孟子童年的成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母是一個通情達理、精通兒童啟蒙的教育家。正是在母親的教育下,孟子從一個懵懂無知甚至有點頑劣的少年,成長為影響中國文化走向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謎團依然籠罩著孟子,但不要緊,錢鍾書先生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孟子的思想,是中國文化中的“金蛋”,而孟子,就是那隻下蛋的“金雞”。


好玩的國學


孟子父親早早的就去世了。母親就領著兒子住在墳墓跟前,母親看著兒子,住在這裡總是學著辦喪事的那些遊戲,於是孟母就搬到集市上去住了,孟母看住在集市上還是不行,他還是學著在集市上討價還價做生意的遊戲,孟母很擔心,孟母領著兒子又搬到學校附近,孟母看到兒子在這裡上學讀書彬彬有禮,他很高興,這就叫孟母三遷故事。孟母含辛茹苦,把孟子培養成。亞聖人。孟母是一個偉大的母親,一直流傳到現在。一定要向孟母學習。


慶蓮194青蓮出塵埃


孟母助學。



樂在水墨


孟母三遷,孟子的父親去哪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從小學開始就耳熟能詳。孟母獨自帶著孟子三次遷移,就是為了能讓孟子懂禮貌、守秩序、喜歡讀書。孟母跟現在的廣大母親一樣,希望好的教育將來能夠衝破階層固化的天花板,使得孟子能夠一飛沖天。但是很顯然孟子後來的成就也證明了孟母的當機立斷是沒錯的,知書達理的孟母培養了儒家學派的亞聖,培養出了儒家頂尖的大師級的思想家。

孟子最後的成就也就說明了孟子的母親不輸於那個時候的男人,扛起了整個家,並且在那樣一個以‘男人為天’的社會不靠男人,也可以把兒子撫養成人,並且成才,充分彰顯了‘為母則剛’這句話的力量。

有夫人、兒子如此,那麼其父親應該也不會太差才對,接下來大明要開始說說孟子的父親為什麼不曾陪伴孟子的成長了哦。

據說,孟子的祖先曾是魯國的‘三恆之一’,不過到了孟子的父親這一輩,就已經完全的成為了平民了。齊宣公四十八年,齊國攻破了孟氏所在的食邑郕城,導致孟氏家族分散開來。孟子的祖先便從魯國遷居到鄒國,於是孟子便成為了鄒國人。

相傳孟子的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了更好的發展、光耀門楣,徹底擺脫平民的生活,離開嬌妻稚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三年後,沒盼來孟激的歸來,卻盼來了晴天霹靂一般的噩耗,從此孤立無援的孟母便開始了坎坷的人生。

不過也有人說,孟激並非早逝,也有可能是當兵去了,後來在孟子年輕時才去世,但是孟子並沒有見到過他的父親,所以總之,孟子的成長教育他並沒有參與。

看到孟子的家庭,深深感受到了身為母親身上的責任和重擔。在現代的家庭生活當中,也不乏有著和孟子相似的家庭,不過孟子的父親是被生活所迫背井離鄉,而現代的很多父親在家庭生活當中更多的是一個隱形人的存在,不幫妻子分擔家務、不陪孩子完成作業,只顧著做個合格的“低頭族”。雖然現在不比古代男尊女卑的時代,但是現在的女人一般在家是頂起半邊天的存在。

現在的生活條件都好了,雖然都是為了孩子 ,但是孟子的家庭告訴我們,成熟的條件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要打著製造成熟條件的幌子而忽略了高質量的陪伴教育哦!


大明說歷史


我們經常提到孟母三遷的故事,而孟子是亞聖。正牌孔聖人的媽是誰呢?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他爸叔梁紇死後,顏徵在與孔子的生活相當困難。堅強勇敢的顏徵在,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將孔子培養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學聞名的英才。孔子17歲時,顏徵在因操勞過度而逝。


街頭記


孟子的父親與孟子的母親離婚了,也許是外出作生意離開家啦,還有最大的可能就是因戰、因病、因傷而亡故了。

題主是無知還是調侃聖人?一個幾千年前所發生的故事,並且也僅僅是《三字經》上的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所引深的故事,即“孟母三遷”。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成了繼孔夫子之後的又一聖人。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告訴以後的人們在學習方面,還要注意環境因素。民間百姓常說,小朋友跟著好的學好哩,跟著呆人學呆的。也就是書面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糾結孟子父親去哪兒,純屬無聊又無趣。(2019/11/20)


吉祥如意


孟母 三遷

孟子三歲時父親已經去世了,不過孟子天資極其聰慧,幼年時學習能力就比較強。

剛開始他們家住在墓地的附近,由於經常見到埋死人,所以玩的時候也學著埋死人,後孟母發現,覺的這樣對孩子不好,所以把家般到了集市附近,孟子又學商販叫賣,孟母然後又把家搬到學宮附近,孟子游戲的時候,就學習模仿學禮節,孟母覺得終於來到了對的地方了,所以就定居了下來,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貪玩的駱駝


孟母三遷,只能說明孟母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去追究竟孟子的父親是誰,可能不是人們所要追究的結果。

現代的人,確實聰明超乎常人,什麼都想得到。一發現到他兒子,馬上就聯想到他的父母是誰,還有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很不幸,誰碰上誰倒黴。為什麼要翻出孟子的父親,孟母的老公是誰?

可能是現代人窮根究底的本性吧!


治平36


故事原文: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 ,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ǎ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


黃金時代當家


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長子公子慶父的後代,公子慶父之子公孫敖另立一族,為孟孫氏,或稱仲孫氏、孟氏。齊宣公四十八年,齊國攻破了孟孫氏的的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遂分散開來。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與李氏之說。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母,孟子的母親,仉氏。孟軻早年喪父,孟母教子的故事千百年來,婦孺皆知。孟軻幼年,開始住在墓地附近。他玩的時候學埋死人。孟母便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軻又學商販叫賣。孟母然後又把家搬到學宮附近。孟子游戲的時候,就學習模仿學禮節。孟母便定居下來。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一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緝麻線,孟母看到兒子逃學很生氣,把機上正在織著的麻布用刀割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