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幾百年來一直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而在結束了封建帝制之後,故宮則是成為了博物館,每天也是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參觀,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其每一塊匾額上都有著“錯別字”,上面所有的“門”字都是沒有彎鉤的,那麼為什麼歷代皇帝都沒有去更改它呢?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中國古代的“錯字”文化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是相對比較迷信的,在很多的事情上都是希望能夠圖個吉利,尤其是對於統治者來說更是這樣,皇帝對於日常政務的處理以及生活起居可以說都是非常的講究的,可以說就是害怕影響到自己的帝位,或者說影響到皇室的統治。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古代的時候,避諱的東西也有很多,就比如古代帝王的名諱,在百姓那就是不能夠使用的,而已經出現的則是要改掉,而在必要書寫的時候,也是會出現缺少筆畫的情況發生,為的就是這個避諱,據說在康熙帝執政時期,為了避諱其名諱,原本姓玄的人都選擇了改行。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故宮“門”字的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來自於南京城裡最愛殺人也最愛才的朱元璋

馬撲《談誤》裡記載了這個故事:太祖初命詹希原書太學集賢門……遂殺之,而以粉塗其鉤……

在這個故事當中明確的提到了朱元璋建設集賢門的時候,塗掉了門右下角的勾,而朱元璋給出的理由也是十分的正當的,也就是“門”下有鉤又怎麼能讓人才進來呢?可以說之所以這樣書寫,是為了能夠引進人才,而在之後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甚至是滿清入關之後,對於朱元璋“招賢納士”的說法都是認同的,所以也就沒有更改過。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第二種說法是,來自於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

在趙構遷都杭州之後,其宮廷發生了一次大火,而在追究責任的時候,卻並沒有出來承擔責任,最終這個黑鍋就甩給了“老天爺”,當時的一些大臣一致認為“都是因為我們匾額上的門字有勾子,代表地火,勾動天雷就形成了大火!”。而就是這樣一個愚昧的說法,卻是當時的一個完美解釋,也正是這樣的情況下,宮中的“門”字也就沒有了彎鉤。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門字本無錯

其實就漢字的演變來看,從最開始的甲骨文到篆書、隸書,“門”這個字都是沒有最後的一個彎鉤的,都說左右對稱的,要不怎麼說是象形文字一點點的演變過來的呢?而彎鉤的出現則是在行書的寫法當中,最後的彎鉤在最初也是行筆時連帶出來的,而最終在楷書當中,“門”字則是固化了有最後彎鉤的寫法,這樣看來故宮的匾額上並不能說是錯字。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故宮匾額上的“門”字,之所以歷代皇帝都沒有去改,一方面是出於某種避諱,圖吉利的寫法,一方面則是有關招賢納士、防火的說法,而小編最為認同的是“門”字本就沒有對錯,只是漢字演變過程當中的一種寫法而已。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