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替父從軍多年,歷史上真有此事嗎?

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但是這件事的真實性令不少人懷疑,體力明顯不如男人的女人卻戰功赫赫,而且生理特徵擺在那裡,12年不被戰友發現,這又怎麼可能呢?

木蘭替父從軍多年,歷史上真有此事嗎?

其實呢,還真有這麼一回事,但是具體姓氏,籍貫,年齡等不詳,只能說歷史上確實有這個人,我想大家瞭解花木蘭應該不是王者榮耀,而是曾經學過的《木蘭辭》中瞭解到這位代父從軍的女英雄。關於歷史對這位女英雄的記載,由於時代較遠或許因為古時候對女子並不重視,反正沒有明確的史料能夠說清花木蘭的身世。

木蘭替父從軍多年,歷史上真有此事嗎?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歷史輔證來探討下花木蘭的真實情況,大家都知道《木蘭辭》是樂府詩詞,這首先就能把朝代給定了下來,那就是魏晉南北朝。而且這也能從一個側面體現出花木蘭的真實性,因為樂府詩集的創作就是由民間的故事加工而成,而故事來源與歷史發生的真實情況,只能說有誇大,或者不實,但絕對有這件事。 在魏晉南北朝中再縮小範圍,在《木蘭辭》中有一個句子“可汗大點兵”,可汗一般是少數民族首領的稱號,所以說花木蘭應該還是個少數民族。而在魏晉南北朝中尋找一個符合木蘭的情況的,那就是北魏的太武帝時期,這個時期正好在北魏孝文帝之前,剛剛入主中原的北魏還沒有改變自己的習俗,稱號等自然也沒改變。

而在太武帝時,正好有一場長達25年的戰爭,這與“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正好也符合時間。“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離開黃河北上,而書中的黑山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這些地方更是把花木蘭參加的戰事指向了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這些行軍路線均符合這次戰爭。

木蘭替父從軍多年,歷史上真有此事嗎?

而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實行的依舊是少數名族的傳統,每當發生戰爭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有人參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一切如果說都是巧合,屬實說不過去吧。還有一句“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木蘭真的是著急回家見父母?不不不!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女人當官,在那個年代可能嗎?如果不是因為這個,那麼她完全可以接受官位啊,光宗耀祖,衣錦還鄉不是每個士兵的願望嗎?出去了12年,應該不急這一會吧?

木蘭替父從軍多年,歷史上真有此事嗎?

種種跡象都表明花木蘭參加的就是北魏太武帝與柔然的戰爭,至於她的家庭,真實名字叫什麼?又有什麼意義呢?找到這些其實無關緊要,我們只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有一位女性代父從軍就行了,學習她這種品質和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