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时真的是被雍正赐死的吗?历史上的弘时结局如何?

李鑫


弘时真是被雍正赐死的吗?雍正一份奏折批语道出真相。



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和以此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三阿哥弘时想要和弘历争夺储位,不惜收买匪徒刺杀弘历,事情败露后,雍正为了保证皇位能顺利交给弘历,强忍心中痛苦用三尺白绫赐死了弘时。这是小说和电视剧艺术加工的情节,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弘时是雍正的第三个儿子,因为两个哥哥早早夭折,他实际上是雍正的长子,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只是说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无封”,死于雍正五年八月初六,乾隆继位后才恢复了他的宗籍。但他因为何事被削宗籍,又是怎么死的,一直是个谜团,加上近些年文艺作品的渲染,更是扑朔迷离。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雍正到底是怎样处置弘时的。庄亲王允禄在乾隆刚继位时的奏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在处置了允禩一党之后,雍正又下旨说“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将他出继给允禩当儿子,并和允禩一样削除宗籍,交给履郡王允祹约束养瞻。奏折中还提出弘时当初获罪是受到允禩一案株连,与本身获罪是不同的,乾隆感念兄弟之情恢复他的宗籍。



庄亲王的奏折说明:

第一,弘时是受允禩株连;

第二,雍正最早给弘时的处罚是将他过继给允禩,断绝父子之情;

第三,弘时虽然被削除了宗籍,但雍正还是将他和允禩一家区别对待,他的境遇要比允禩的儿子要好的多。由此可见,雍正并没有将弘时处死,弘时应该是受处罚后忧郁染病而死。


那么弘时又是因何事受到允禩的牵连呢?如果说仅仅是因为“年少放纵,行事不谨”,给他一些小小的处罚即可,削宗籍这样的处罚显然太重。事情的真相我们可以从雍正五年九月初六日,也就是弘时死了一个月后,雍正帝在一份奏折的批语中一探端倪。

雍正在批语中说"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很显然,雍正帝认为自己的亲子骨肉与死敌胤禩等人勾结在了一起。


雍正继位后对一众兄弟进行了严酷的打压,不光引起世人非议,就连他的儿子弘时、弘历他们也不赞同他的做法。不同的是,弘历将这一想法深深埋在了心底,到了继位之后才给叔叔们平反,而弘时则率直任性,他一直对允禩等人抱有好感,对父亲对叔叔的打压流露出异议,这自然引起雍正的不满。

雍正继位后对弘历的器重也引起了弘时的嫉妒和不安,他因此倒向了允禩一党的怀抱,想借助允禩的势力与弘历相抗衡,他也因此成了反对派,走向了雍正的对立面。

至于像文艺作品中所说是因为谋害弘历,则是不可能的。


如果真是那样,乾隆应该对他恨之入骨才对,怎么会感念兄弟情深一继位就撤销雍正的处分,恢复了他的宗籍呢?所以,雍正处置弘时不是因为兄弟之间储位的争夺,而是雍正与弘时的矛盾已经升级成为维护与削弱皇权的矛盾,是父子之间的皇权斗争,弘时也就绝难容于雍正


历史早知道


弘时是因雍正而死,但并非雍正赐死。

爱新觉罗·弘时,雍正皇帝第三子。康熙四十三年生,雍正五年去世,当时仅有二十四岁,可以算是英年早逝了。

影视剧中,特别是《雍正王朝》为了戏剧化的情节,将弘时被赐死放在了电视剧的最后一集,也就是雍正帝临终之前手刃第三子,以为弘历登基做准备。其实时间错位的,不符合史实。那么,历史上的弘时真的是被雍正帝赐死的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首先来看一下弘时的结局。关于弘时的传记,史书中多不见专门记载,《清史稿·世宗诸子》中所记载的弘时也只有寥寥数语:

齐妃生三子,弘昀、弘时、弘盼……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当然《清史稿》中并未说明弘时是雍正五年去世的,而他去世的时间记录在了玉牒之中:

第三子弘时……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

通过这两条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弘时在雍正五年的时候,被削除了宗籍,并随后去世了。

那么他因何而死,是被雍正帝赐死的吗?显然,单凭这两条史料是没有办法获知如此之多信息量。这便需要从其他史料中寻找。

《清高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条记载:乾隆登基之后,颁布了一条赦免弘时的恩诏,其中只提到了:

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

通过这条史料我们能知道,弘时仅是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而导致犯错,若果真是十恶不赦的罪名,乾隆皇帝也不会在登基之初就将他恩赦。那么,他在当时是因何触犯了雍正帝的呢?

这在后来允禄等人的奏折中有相关的了解,其中指出了弘时当时被过继给了允祀,后因允祀获罪而撤去了黄带,削去宗籍,并交给了允裪养赡。至弘时去世之时已经时隔一年多了。也就是说当时在削除三阿哥宗籍之时,并未有直接赐死,而是交给了允裪养赡。那么三阿哥之所以获罪是因本身为允祀的继子所致。而并非参与到了允祀集团争夺皇位的斗争之中。

或许正如乾隆皇帝所说的是受到了牵连的吧。至于弘时被削除宗籍,肯定内心也经受了诸多煎熬,以致最终郁郁而终。

可以说雍正帝是弘时去世的原因,但弘时并非直接被雍正帝赐死的。就雍正初年来看,雍正帝一生只有十个儿子,而当时留下的且已经成年的就只有弘时了,从年龄上来看,他是最有希望继承大统之人。试想如果弘时当时表现的很好,雍正皇帝也不至于将他交给允祀或者允裪。但也不至于如《雍正王朝》里讲的,打算杀父弑弟这般的谋逆之事。

应该提到的是,当时曾静在给雍正皇帝列出的罪状中,仅有谋父、逼母、弒兄、屠弟,也并未说其杀子。

综合来看,弘时只不过是皇位之争的一个牺牲品罢了。


夕阳下的晚枫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雍正并未赐死弘时。  

据《清皇室四谱》的记载:“弘时长大,且已有子,忽于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后人认为弘时为雍正帝赐死,多是因为对此句的误解。  


事实上,弘时并没有被雍正帝处死,但确实受到极为严厉的惩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甫登皇位的乾隆帝颁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

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

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

乾隆帝的上述话语,使人认为弘时被削除宗藉,是因行为放纵所致,但其具体缘故,却

又语焉不详。值得注意的是,《清高宗实录》有意不载其后庄亲王允禄等人关于恢复弘

时宗籍的奏折,而它则是澄清弘时之死疑点的有力史证。  

允禄等人的有关奏折如下:

“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谨奏,为钦奉上谕事。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月奉上谕,

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

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

具奏。钦此。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臣等查三阿哥从前原因阿其那获罪株连,与本身获罪撤去黄带者不同,今已故多年,蒙皇上笃念兄弟之谊,欲仍收入谱牒,于情理允宜。应钦遵谕旨,将三阿哥仍载入玉牒。俟命下之日,交与宗人府办理可也。谨奏请旨。依议。” 


允禄等人的奏折表明: 

第一,弘时是因允禩之事牵连获罪。  

第二,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以前,雍正帝已将弘时逐出紫禁城皇宫,勒令他

去做允禩之子,宣告父子之情已绝。  

第三,弘时受到上述严惩后,并未按照雍正帝的希望改变立场,因而与皇父的关系愈加

恶化。于是雍正帝对弘时的惩治进一步升级,四年(1726年)正月将允禩撤去黄带,从

玉牒除名,二月,对弘时做了同样处理。  

第四,弘时被撤去黄带后,由其皇叔允祹约束养瞻。这比允禩亲子弘旺在其父获罪

后“发往热河充军”,继而又被长期拘禁的境况,尚强出许多。弘时为雍正帝所杀之

说,不能成立。

巧言令色自误自败 欲火烧的越陷越深

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

这大概是雍正最后一次和弘时谈话,所以,他显然也很有些冲动。他看也不看弘时地

说:“朕其实半点也不‘圣明’。杀张廷璐时,你一句话都不说,朕只是觉得你这人心

太‘忍’。

总觉着你毕竟是朕的亲儿子,得宽纵时且宽纵,能包容时就包容吧。朕当时曾想,也许

让你掌上大权,你或者会安份一些。好比一条狗,喂饱了它,它还能再咬人吗?却不料

你竟然这么狠心,先想到杀弟弟,进而又要杀父亲……你你你,简直是古今天下最贪婪

暴虐的衣冠禽兽了!”

弘时自尽了,他在临死之前还留下了一封绝命书。可雍正皇上看也不看,就把它扔在火里烧了。

很明显!!是听了谗言 想先杀乾隆,后杀父王雍正!!!自己当皇帝!!!


江水趣谈


所谓的弘时被雍正赐死,来源就是前些时间很火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剧中弘时为了得到太子之位,想方设法找人杀害自己弟弟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雍正为给弘历登基铺平道路,不得已赐死弘时。

其实这个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为了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真实历史上的弘时,并不是被雍正赐死,而是自己作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继续分析。



一、能力不及弟弟弘历而嫉妒

弘时在雍正的几个儿子中排名老三,可是他的前边两个哥哥早夭,弘时就成为长子,按理来说在雍正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会是弘时,可惜这个孩子在各方面综合能力上与自己的弟弟弘历相比有所欠缺。

所以雍正自然对能力出众的弘历更加欣赏也更加照顾,曾经在登基大典之后还专门给弘历喂一块肉,证明雍正对弘历爱之切,情之深。

这一切弘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逐渐产生嫉妒之情,希望能够有机会证明自己或者得到雍正的赏识。


二、投向八爷怀抱,政治站队错误

在古代皇权之争中,最害怕的就是政治站队错误,因为一旦队伍站错了,你后边有多努力就有多悲惨,而弘时偏偏就要站错队伍。

本来雍正对八爷党还有所防备,担心八爷党对自己的皇权产生影响,自己儿子弘时倒好,背离老爸倒向对手八爷党。当时弘时是希望借助八爷党的力量辅助自己成为太子,可惜如意算盘打错了,八爷党本来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因此把弘时连累。



雍正最后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将弘时过继给八爷当儿子,弘时只有接受自己悲惨的命运,原本到达这种程度,弘时已经够惨,可惜他还要继续作死。

面对自己的叔叔们被雍正囚禁,弘时与弘历内心都有所不同想法,可是弘时偏偏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要说出来,他主动找到雍正,教育雍正说应该对自己的兄弟们好一点,不要那么残忍。

试问哪一个皇帝受得了这种刺激,何况还是自己的儿子,于是雍正火冒三丈,再次对弘时进行处罚,直接把他削除宗籍,从此以后弘时可以说是真的一无所有了。

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

面对这种结果,弘时实在想不通,最终抑郁而终,但是他的死从头到尾都是自己作的,跟雍正有多大关系呢?好在他死后弟弟乾隆还给他恢复宗籍,也算对得起他这个哥哥了。


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清高宗实录》

结语

人要放聪明一点,时刻保持警惕,千万不要走错路,有时候走错一步路,就永远回不了头!



嗔痴历史观


历史上的弘时并不是被雍正赐死的,他只是被雍正削除宗籍,最后郁郁而终的。弘时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性格原因,又有能力问题,更有政治敏感性不强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说弘时不得善终完全是咎由自取。

和弘历争储时处于下风

清朝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并没有像前朝一样把年龄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比如顺治就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康熙就是顺治的第三子,雍正就不用说了。弘时前面还有几位哥哥,但都早亡,所以弘时可以算是长子,但是在能力上他并不如小他几岁的弘历。据史书记载,弘时性格放纵,并不讨喜。相反弘历小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博闻强记,深得康熙喜爱。所以在雍正继位之后,就隐隐的向外展示了要立弘历为储的迹象。比如雍正在登基大典回宫当天,就单独召见弘历并给了弘历一块肉吃,还曾两次派弘历去景陵祭拜康熙。弘历的得宠让弘时渐生不满,慢慢的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怨恨。

投向敌对阵营,政治敏感性差

眼看储君之位离自己越来越远,弘时渐渐有点心灰意冷了。恰在这时,八王爷突然向他投来了橄榄枝,让他争储之心又重新燃了起来。雍正登基之后,仔细思考了明朝灭亡的原因,除了政治腐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不行。导致经济窘迫的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养了一大批只吃饭不干活的皇族,时间一长,养的人越来越多,这让朝廷不堪重负。雍正知道这也是清廷将要面临的问题。所以一上台他就进行改革,让旗人自己养自己。起始并不顺利,八王爷趁机向他建议让关外四位旗主进京好对他们进行整顿,雍正不知有诈自然同意。其实八王爷的目的就是让这四旗到京后和他里应外合,然后搞八王议政。当然光有这四旗肯定不行,还必须掌握丰台大营的控制权。于是八王爷找到弘时,允诺如果将来八王议政,必选弘时为王位继承人。弘时经不起诱惑就按八王爷的计策协助八王爷掌控了防卫京师的大营。虽说八王议政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弘时的政治敏感性不高,试想一下即使八王议政成功,最后还会留果实给你摘吗?以雍正如此精明的人,事情的前前后后他肯定都会搞得清清楚楚。最终他为了惩治弘时就把他过继给八王爷,并轰出紫禁城,彻底的断了父子之情。

认不清形势,丢掉最后一根稻草

本来父子俩还有缓和的机会,毕竟弘时是雍正的亲生儿子,政治上不给他机会,让他富贵一生还是没有问题的。真正让雍正彻底放弃弘时应该是他大逆不道的一番话吧。雍正四年,朝廷举办宗祠祭祀活动,这时弘时不知道犯了什么毛病,突然为囚禁于宗人府的八王爷等人求情,说什么先帝希望看到兄弟和睦,意思就是希望雍正能念手足之情放八王爷一马。这不就是质疑雍正做的不厚道吗? 雍正当场大怒,最终把弘时削除了宗籍。没多久弘时就郁郁而终了。

由此可见,以弘时的能力、政治手段远远达不到一个君主的标准,雍正没立他为储还是非常正确的


醉在江南茶香时


爱新觉罗·弘时,满族,(1704-1724),清朝雍正帝第三子,乾隆帝的异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抑郁而终,年二十四岁。

弘时的死是康熙晚年八王夺嫡斗争延续的一个结果。雍正即位后,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但八王党却处处阻挠,屡教不改,因此惹怒了雍正,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而弘时也因为自己的野心,与弘历争夺帝位,和八王党关系暧昧,互相利用,因此,也受到雍正的严厉处罚,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令弘时为允禩之子。后弘时因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而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抑郁而终,年二十四岁。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后,追复弘时的宗籍。

第一个提出雍正杀子之说的是曾任清史馆协修的历史学家唐邦治先生,他在民国时的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谱”一书中提出弘时被“削宗籍死”也就是削宗籍的当日赐死。而雍正四年弘时就已被撤去黄带也就是等于削去了宗籍,而弘时的死亡时间是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这中间可是差别了一年。所以说弘时被雍正帝赐死的说法我认为不正确。


亲亲要幸福666


爱新觉罗弘时是雍正第三子(序齿),乾隆弘历的异母兄。

《雍正王朝》中,弘时幼不好学,年少放纵。雍正登基之后,一直想着谋害弘历取而代之,甚至投身于雍正政治对手八爷党集团。

纵观电视剧中弘时,简直毫无可取之处。科场舞弊案,本是弘时泄题卖题,却让张廷璐做了背锅侠;利用弘昼误传圣旨为自己逼宫做掩护,然后将所有罪责推到弘昼身上;逼宫失败后,要杀隆科多灭口;弘历江南微服私访时又派杀手刺杀弘历,而且以杀手全家为人质,失败之后全部灭口。

对此,雍正是看的清清楚楚,最后不得不行不义之事,亲手毒杀了弘时,为弘历登基扫除了最大的隐患。

上面是电视剧中的情节,那么真实历史当中弘时结局如何呢?

真实历史当中,弘时虽然没有被雍正赐死,但是下场比电视剧中更惨。《清史稿》记载: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削宗籍,生不入宗门,死不进祖坟,在古代这是比死更严厉的刑罚。死,你还留有一个名字,削宗籍之后,你连名字都没有了,这个家族已经不承认你了。

史书当中并没有记载弘时做过什么事情,突然之间就受到雍正惩罚,这和廉亲王胤禩不无关系。

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初五日,胤禩被革去王爵,撤出佐领。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被革去黄带子(清朝亲王以下宗室皆束金黄带,以示身份),由宗人府除名。这样胤禩已经不属于爱新觉罗氏子孙了。

二月十八日,雍正将弘时过继给胤禩,从玉牒除名。这一下就把弘时的前程完全断绝,连做个普通人的机会都没有了。

三月初四日,胤禩改名“阿其那”,不管“阿其那”是何意思,但肯定不是夸人的。做了这样人的儿子,可想而知弘时多么抑郁。

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日弘时郁郁而终,年仅二十四岁,无后人。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弘时到底做了什么,为何雍正要对亲儿子下此毒手?史书没有记载,关于弘时的评论,只短短留下八个字——年少放纵,行事不谨。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有一总兵弟弟犯罪了,总兵上折请求雍正处分自己。

雍正在批复中说过这样的话:“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

这说明弘时肯定做了令雍正十分忌讳的事情。

雍正死后,乾隆弘历登基,准备将弘时再次纳入宗籍,令大臣商议。

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雍正十六弟)等大臣回复如下:

从允禄等人的回复来看,弘时是因胤禩之事牵连获罪,但并没有像胤禩子女那样被发配,而是交给允祹(雍正十二弟)看管,也算是雍正最后的仁慈吧。

站在雍正的角度来看,弘时确实其心可诛,你可以和弘历争夺皇位,但作为皇帝儿子,你不能站在政治对手一方,你可以不帮我处理朝政,但是你不能破坏我的新政。只能说弘时是咎由自取。


别酒流年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弘时因为得到他八叔胤禩的支持,要和弘历(乾隆)争褚最后被雍正亲手给处死了,那么真实的历史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弘时在《雍正王朝》中争储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但正史中弘时并非被雍正赐死,这个事还得从雍正秘密立储说起,雍正元年,刚即位的雍正就把传位给弘历(乾隆)的密旨写好藏于匾后,雍正以为做的天衣无缝,可是在几个月后就由他亲自泄露了。


几个月后,正是康熙的周年忌日,雍正并没有去,而是让十三岁的弘历(乾隆)代表自己前去祭拜,这在封建社会的传承上尤其是帝王家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这对有先天优势的弘时来说应该是一种莫大的打击,弘时本来是雍正的第三子,但他前面两个哥哥早就夭折了,弘时这个时候已经成年,而且结婚了,在他的心理上自己在雍正的心里还不如一个未成年的弘历,心里肯定已经产生了对雍正立储的猜测。

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雍正二年,康熙忌日,雍正依然让弘历代表自己前去祭拜,这就充分说明了雍正的心意,要是说弘历第一次代表雍正祭拜时弘时还对储位心存幻想,那么这次则再一次印证了他的猜测,使他对储君的梦想完全破灭了。



这个时候再加上胤禩的鼓动,那两个人肯定是一拍即合,但后来雍正帝在清理政敌胤禩时发现了弘时和胤禩有牵连,遂将弘时赶出了皇宫,并把弘时过继给胤禩做继子,这里要将雍正的心理活动作个说明。


雍正这么做的意思是你(弘时)不是和胤禩关系好吗?为了争储位和他联起手来对付我和弘历!那么你就去做他的儿子吧!但雍正这么做的用意是假如你弘时这时撇清和胤禩的关系,那么我可以不追究你,但弘时这时站在了胤禩一边。

据记载,雍正四年,雍正将胤禩抄家并除去黄带,意思是从皇室宗普上除去了这个人的名字,惩罚可谓相当严重,随后,又将弘时撤去黄带,交给雍正的十二弟允裪约束看管,这种惩罚应该是雍正已经对弘时失望透顶的表现,到雍正五年,弘时死在了允裪府上。因此说雍正赐死弘时一说是不成立的。

只是后人在渲染皇权争夺中加深了这样的描述。


学史


历史没有记载雍正赐死弘时,多半弘时是因为前途无望,郁郁而终的。事实上,雍正也没必要赐死弘时,因为他早已对弘历的皇位构不成任何威胁了。

根据史料记载,弘时于雍正四年二月,被雍正剥夺黄带子(清朝皇室身份象征),交十二弟允祹看管。在此前,雍正已经以弘时行事不谨放纵为由,命其为允禩子,逐出紫禁城。而四年二月时,允禩被剥夺宗籍,作为允禩的“儿子”,弘时也被处以同等待遇。很快允禩被剥夺宗籍,赐贱名阿其那,死于禁所。雍正五年,弘时也被正式革除宗籍,不久弘时去世,时年二十四岁。


史料对弘时死因没有任何交代。所以有人猜测,他是被雍正赐死,为的是能给弘历即位铺路。实际上,根本没这个必要。

第一,弘时已经不具备继承人资格


弘时被命作允禩子,可见是因为其与这个雍正头号政敌过从甚密,引发雍正的愤怒。所以干脆将他送给允禩做儿子,断绝父子之情。所以,弘时连皇子都不是了,还怎么对弘历构成威胁?此举一出,就是彻底将弘时排除出了皇位继承人行列。进而,弘时被剥夺黄带子,革除宗籍。这样,他连爱新觉罗氏的人都不是了,彻头彻尾废人一个,还能有什么波澜?已经如此了,雍正又何必杀他?毕竟是亲儿子,虎毒不食子啊。

第二,弘历即位已经有了制度保证


除了弘时这方面,弘历本身也有了足够的保障。那就是雍正建立的秘密立储制度。鉴于九子夺嫡的惨烈,自己即位后屡受诟病,雍正设立秘密立储制度。事先将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入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等到自己驾崩,取出密诏,直接可以确定继位之君。这个方法既能确保继承人不会产生分歧,又告诫皇子和大臣们,不要想着夺嫡,储位早定,保护了自己认定的继承人。同时也防止继承人因为获得太子身份而忘乎所以,骄傲放纵,走上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老路。

所以,废掉弘时的地位,又给了弘历足够的保障,弘时无法构成任何威胁,雍正又何必再杀弘时呢?至于弘时的死,应该是看着自己前途无望,郁郁而终吧。


伊耆角木


按照主流观点来说:虽然雍正和弘时素来有嫌隙,但雍正没有理由杀死弘时,另外,根据现有史料记载,雍正杀死弘时的理由也并不充分,因此可以大胆推测,弘时应该是过度打击、抑郁而死。


先看看雍正对弘时做出的处罚。雍正四年,以弘时“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为由,将其过继给自己的政敌允禩,直接轰出了紫禁城。除此之外,弘时还因为允禩的牵连,而被撤去黄带,从玉牒中除名。这样的打击对一位志比天高的人来说是巨大的。

另外,雍正疼爱弘历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甚至传言雍正之所以能继承皇位,就是因为康熙宠爱天资聪颖的弘历,爱屋及乌,最终才将皇位传给雍正。为了保证弘历能顺利继位,避免“九龙夺嫡”的惨状,雍正即位之初就改变了立储制度,这让作为长子的弘时一直惴惴不安。

可最后秘密建储最终还是因为雍正的一些做法而泄露了。雍正元年,在康熙帝周年祭辰时,雍正并不亲至景陵祭奠,而是派遣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这个举动可不得了,因为在清朝,在位皇帝特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皇帝祭祀,意味着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弘历储君的位置已经敲定。

在这种状况下,弘时对父亲也是心生怨恨,他对储位已不再抱有幻想,在怨恨的驱动下,正式倒向允禩一方。如此看来,弘时此时已经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肯定是不能容忍的,但这也不足以说明雍正就能下定决心杀了自己的亲儿子。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整理得,弘时虽然因为允禩获罪,先后被除去玉牒、撤去黄带,但其他的处罚并没有太重,比如撤去黄带后将起交由皇叔抚养、管教,这与允禩亲儿子直接被“发往热河充军”,后来又被长期拘禁的状况要好的多,由此可见,雍正对儿子尽管生气,但还不至于杀了他。

关注“微历史看客”每天更新历史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