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豫、陳登、徐庶,誰才是真正的謀士?為何又都要離劉備而去?

昇公子


田豫、陳登、徐庶都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俊才,如果一定要分出個一二,豹眼看來,或許陳登更超出一籌。

他們之所以都離開劉備而去,有一些客觀的原因,但豹眼依然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劉備。劉備想成就霸業,珍愛人才絕對是真心無假的,劉備能識才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劉備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或者說存在性格缺陷。

第一,劉備一心希望所有的人對他忠心,但劉備自己卻對誰也沒有忠心過。口口聲聲說忠於漢室,匡扶社稷,誰都清楚那是一句套話。說者很亢奮,聽者很激動,其實都清楚那是在做戲。忠心是體現在一些具體行為上,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一個對上司總是三心二意的人會有忠心嗎?

第二,劉備處理部屬關係是,親者太親,疏者太疏,令許多人有隔閡感、層次感,難於融合到一起。這也是劉備團隊宗派林立,相互掣肘的原因。

第三,劉備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談感情,但劉備除了初期的關、張之外,從沒有把別人真正地當兄弟,又沒有足夠的胸懷與人共事,只希望用一些虛偽的感情牌打動那些不明真相的人。沒有本錢可以先畫一張餅,等把餅烤熟了,分得公允就行了。沒必要純粹用情感拉攏、忽悠。

劉備這種個性,一開始接觸倍感親切,但時間一久,就會出現嫌隙,其結果必然是分道揚鑣。這不僅體現在劉備與外人的相處中,也體現在自己內部的集團中。不可能對所有人用一樣的感情,但可以用一個標準分配利益。

劉備無論走到哪裡,都備受尊重,但都不被人倚重。劉關張的確有能力,但除了剛剛出道在鎮壓黃巾軍時期,需要立功、博點聲譽外,幾乎在哪裡都是出工不出力,關羽替曹操斬殺顏良除外。這不能不說明作為帶頭大哥劉備的指導思想,存在很大的偏差。

事實也如此,袁紹、劉表不倚重劉備,死得還慢些;劉璋倚重劉備,很快就徹底玩完啦。劉備不入川,張魯想吃掉劉璋沒那麼簡單;劉備攻打益州也不會很容易。可偏偏劉璋就犯渾,引狼入室了,劉備做事的套路可見一斑。相比袁紹、劉表,劉璋的確是嫩了些。

劉備很聰明,但田豫、陳登、徐庶等人都不傻。作為老闆,不能真心誠意對部屬,部屬也不會死心塌地替老闆賣命。

田豫(171年-252年),字國讓,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

劉備投奔公孫瓚,田豫當時年齡還很小,就託身於劉備。參照趙雲故事,劉備就喜歡挖人家的牆角,對田豫寵愛有加。劉備到了徐州之後,陶謙上表劉備為豫州刺史。

經過這個過程,田豫懂事了,就以母親年老為由請求回鄉。劉備涕泣著與他告別,說:“只恨不能與君一起建立大業。”是不是很耳熟啊!

之後,田豫跟隨公孫瓚,被任命為守東州縣令。公孫瓚部將王門背叛公孫瓚,投靠袁紹,帶領袁紹一萬多人前來攻打。眾人恐懼,準備投降。

田豫登上城牆對王門說:“你受公孫將軍厚待,卻離開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卻回來為敵,這才讓人知道你是一個犯上作亂的人。人們雖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也知道守護好自己的瓶子。我既然接受了公孫將軍的委任,就要盡到守城的職責。你為何還不快來進攻呢?“

王門羞愧地撤軍走啦。

公孫瓚敗亡後,鮮于輔被屬下推舉代任太守之職,田豫勸說他依附曹操。田豫得到曹操賞識,歷任潁陰、郎陵令、弋陽太守等職。後官至太中大夫,封長樂亭侯。

由此看來,田豫是誠信忠義之人,看到劉備在徐州那些事,特別是與公孫瓚、曹操等人的過節,豈能呆得下去呢?

劉備的反覆無常,在徐州與呂布的確是演了一出好戲,很精彩。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東漢末年將領、官員。為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群書,學識淵博。

陳登二十五歲被舉薦為孝廉,任東陽縣長。深得陶謙器重,被提拔為典農校尉,卓有政績。

興平二年(195年)陶謙病重,對別駕糜竺說:“非劉備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謙死後,糜竺率領徐州百姓迎接劉備做太守,劉備擔心諸侯不服,不敢領徐州。

陳登對劉備說:”現在漢室凌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就在今日。徐州殷富,戶口百萬,大家都期望您屈身撫臨州事。“劉備猶豫不決。

陳登又說:“如今想為使君聚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聽從建議,我也不敢聽從您啊。”陳登說得很清楚,那就是為了徐州才推崇你劉備,否則免談。

可是劉備還是昏昏暗暗下不了決心,陳登無奈又想到了袁紹,就當時袁紹的身份說起話來,還是很有分量的。陳登就給袁紹書信,說:“大家共同推舉原平原相劉備劉府君為宗主,以便百姓知道有所歸依。”

陳登說服了袁紹,於是袁紹站出來替劉備說話,有了袁紹的大力支持,劉備這才全領徐州。

陳登曾經跟陳矯說:“我最敬重的人就是劉玄德。”

劉備與劉表、許汜一起談論天下之士,劉備深情地說:“像元龍(陳登,字元龍)這樣文武兼備、膽志超群的俊傑,只能在古代尋求。當今芸芸眾生,恐怕很難有人望其項背。”

建安初年,陳登奉呂布之命出使許都為呂布謀取出路。陳登對呂布出爾反爾一向深惡痛絕,見了曹操就貢獻了滅呂布之計。曹操對陳登父子非常賞識,立馬授予陳登為廣陵太守。曹操攻擊呂布,陳登身先士卒,因為滅呂布有功,加伏波將軍,又遷東城太守。

可惜,陳登年僅三十九歲就去世。其子陳肅,魏文帝時追念陳登之功,拜為郎中。

陳登與其父陳珪都是智謀之士,父子玩弄呂布猶如嬰兒一般。沒見到曹操之前,諾大的徐州沒有一人可以擔當,加之曹操屢次征伐徐州,多次屠城,令徐州全城非常絕望。似乎徐州主政非劉備莫屬,但一見曹操,陳登才知道啥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陳登再也不願意伺候劉備啦,不過劉備實在也是不給力,把一個徐州搞得烏煙瘴氣,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


徐庶本來在劉備手下做謀士,《三國志·先主劉備傳》記載,是他極力推薦了諸葛亮。

長坂坡之戰,劉備大敗,只帶領張飛、趙雲、諸葛亮數十騎逃走。徐庶母親被曹操虜獲。曹操既沒有為難徐母,也沒有用計賺取徐母,是劉備堅持攜民渡江,把人家的老孃搞丟啦。

不過徐庶是孝子,為了母親辭別劉備。

劉備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挽留,而且說狠話,徐庶走了,自己也無心功名,就歸隱山林。徐庶也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賭誓,終生絕不為曹操設一謀。這是演義的橋段,說得很熱鬧,但當不得真。

但劉備誠心挽留是肯定的,這符合劉備的性格。徐庶客氣一下也會有的,這是做人基本的套路。

劉備自詡為仁德之君,你把人家老孃整沒啦,你還挽留個屁。如果真是仁德之人,立馬催促徐庶走人才是。徐庶真是個至孝之人的話,你還拿功名利祿來挽留,徐庶會對劉備產生啥感覺呢?

看一下曹操相同的一個橋段吧。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當初,曹操為兗州牧,用東平畢諶為別駕。(曹操東征徐州陶謙),張邈趁機聯絡呂布叛亂,劫持了畢諶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曹操向畢諶謝罪並讓他趕緊走,對他說:“你母親在他那裡,你可以離開我去他那裡。”

畢諶叩頭表示絕無二心。

曹操誇讚了他,併為他流了淚。同樣是流淚,咋給人的感覺會不一樣呢?!

畢諶退出後,就逃到張邈那裡去了。等到曹操打敗呂布,畢諶被活捉了,大家都為他擔心。

曹公說:“一個人既然對父母孝順,難道能不對君主忠心耿耿嗎?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啊。”於是,任命畢諶為魯國國相。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曹操絕不會用軟禁徐母的方式來要挾徐庶。曹操人才濟濟,可以說不差徐庶一人;更何況用如此齷齪的手法,自然不會讓徐庶信服。

漢末三國時期,追奉仁孝,徐庶也被作為典範備受稱讚。

但徐庶曾經得到曹操的重用,魏文帝時徐庶官至中郎將、御史中丞。如果徐庶真的一言不發,如何做事做官呢?

總之,田豫、陳登、徐庶離劉備而去,都有一些具體的原因,但根本而言還是劉備缺乏足夠的人格魅力。劉備是該用名利時講感情,該用感情時談名利。這是劉備性格的缺陷,這或許是他們最終離劉備而去的原因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既然不能共一槽,自有其不能在一起混的原因。

豹眼看到哪,但不能說到哪,說一半留一半吧。那一半留給友友們自己品味吧。


豹眼看歷史


田豫、陳登、徐庶三人中,前兩人並不是劉備的謀士,而他們離開劉備都有不得已的原因。

田豫

田豫是漁陽雍奴人,劉備投奔公孫瓚以後,田豫就跟從了劉備,並得到劉備的器重。田豫在劉備手下做什麼史書上並無記載,考慮到田豫在劉備手下時還太年輕,應該不是謀士。從他後來的經歷看,率兵打過仗,也主持過地方事務,應該算是一個多面手。

田豫離開劉備是因為曹操攻打徐州時,劉備率軍前去救援,並決定留在徐州發展。田豫的母親年紀大,他不願意離開故土,所以向劉備請辭,回去以後歸屬公孫瓚,此後又輾轉到曹操手下任職。在曹操手下時田豫表現出色,屢次建功,後來做到幷州刺史、衛尉。

陳登

陳登嚴格算應該是劉備的合作者,而不是謀士。他是徐州的豪強出身,在徐州有很大的影響力。陶謙臨死前,將徐州託付給劉備,陳登和糜竺是徐州本地士族裡最支持劉備的人士。劉備初期擔心自己實力太弱,不能掌控徐州,因此有些猶豫。陳登為此特意幫他斡旋和袁紹的關係,劉備才敢赴任。

此後劉備和陳登之間關係一直非常好,劉備敗給呂布以後,兩人之間聯繫也沒斷。衣帶詔事件後,劉備敢於回徐州,也是因為有陳登這個地頭蛇做內應的原因。

但是陳登和田豫類似,他的家族都在徐州,根底也在徐州,他必須首先考慮家族的發展,其次才是他和劉備之間的關係。所以劉備被曹操擊敗投奔袁紹以後,陳登就歸順了曹操,此後還擊敗過孫策和孫權,也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物,可惜和劉備無緣。

徐庶

在正史裡徐庶的記載不多,只有《三國志·諸葛亮傳》裡提到他在劉備到新野以後,前去投奔,並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具體徐庶做了什麼,擔任什麼職務,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姑且可以算謀士吧。

徐庶離開劉備是因為意外因素,劉備當陽之敗時,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虜,為了母親徐庶只能告辭劉備,改投曹操。後來徐庶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而諸葛亮卻還認為這是虧待了他,應該說能力也是很不錯吧。


不沉的經遠


出山初時南陽一戰方顯大手筆,火燒新野使曹兵桄桄不安,後樊城之戰更讓曹營心驚膽顫。想訴清真偽:還得從徐庶的身邊環境細說。

徐庶師薦水鏡先生和孔明、龐統是師薦一門的同窗,少年時期喜舞槍弄棒,杖劍稱豪,家住襄陽城西、檀溪湖畔琵琶山南徐家莊園。因好武生事傷人性命而躲藏南章水鏡莊棄武習文巧遇諸葛亮龐統為同窗。後父亡家落,攜母遷於南章(現南章縣)定居。

水鏡先師在漢末是天下皆知的文學、政治、歷史、地理、軍事大家。選測學生就如今天高考一樣,還要看聰智人品缺一不可的。從這方面看就要遜色田、陣二位。

徐庶少年時玩疲,但對其母親是非常孝順的,可三日不食煙火,決不一晨不敬家母。孝德一方,田、陳是徐庶少小行走江湖時義友深知其內況。

在曹軍多次兵敗後,曹橾欲得徐庶不能時,陳登獻計捉其母而牽其心,訴其情、指母書信邀徐庶而倭曹營。這才有走馬薦臥龍,劉、關、張三顧茅廬,孔明劃三分天下的精言。

誰存想:見到徐母后、母親大怒其逆子不忠不義而憤怒駕鶴歸西。此事深深的刺痛了他的心,對母親古亡,君主愧疚,無臉回到劉備處作第二軍師,更不願做反覆無常的人讓世人恥笑酸儒雅仕。才有了徐庶進營一言不發,和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佳句!


風雨中的明白


三個人裡面從職務上說,只有徐庶在任職劉備期間從事真正的謀士工作。田豫嚴格上來說,並不是劉備的部下,只是劉備在任職公孫瓚期間的同僚,只不過職務上低於他罷了;陳登則是劉備在徐州期間,擔任過一定的職務,還是實務性的職務,相當於現在的部門負責人,他的工作並不是出謀劃策。只有徐庶是確實的軍師,在歷史上,三顧茅廬以後徐庶仍然在劉備帳下,可他仍然是劉備的首席軍師(事實上,諸葛亮大多數時間並不是劉備的首席軍師,他主要負責劉備勢力的內政)。

三人離開劉備的原因各不相同。田豫和劉備僅是普通的上下級關係,漢朝也並不採用異地為官制度(隨著科舉制的產生而產生的官員任免制度,沿用至今),如果沒有顯著的職位上的提升,何必要到外地去就職?陳登本身就是徐州人,陳家和糜家是徐州地區兩大家族,糜家的家主糜竺看好劉備,並把妹妹嫁給劉備,而陳登只是用審慎的態度看著劉備,劉備最後離開徐州是因為軍事力量受到打擊,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被滅了,而接受徐州的則是曹丞相,這個時候自然是跟隨朝廷更有前途。徐庶離開劉備的時間雖然和三國演義中所說的不同,但是原因卻確實是因為母親的關係,雖然在今天來看覺得有些誇張,但是在那個時代是很理所應當的事情。


三箭一雕230


劉備以善於識人、用人著稱,身邊武有關張馬黃趙五虎上將,文有臥龍鳳雛,都是當時頂尖的人才,在劉備創業生涯中,仍有田豫、陳登、徐庶三位被劉備看重的人才,離開了劉備,投奔到曹魏。

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劉備投奔公孫瓚時,當時少年田豫脫身於劉備,劉備非常器重他。後來,劉備因救援徐州,徐州牧陶謙為報劉備相救之恩,不僅將四千丹陽兵給劉備,而且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這樣,劉備就離開公孫瓚,來到徐州小沛駐紮。本來田豫是漁陽人,漁陽正是在公孫瓚統治下,田豫要想繼續跟隨劉備,就不得不面臨背井離鄉,來到徐州。於是,田豫就以母親年老為藉口,離開劉備,回到公孫瓚處,擔任東州令。臨別時,劉備“涕泣與別”,並感慨“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公孫瓚敗亡後,田豫又歸附了曹操。在曹操處,田豫充分展示自己才能,跟隨曹彰北征代郡,打破烏桓。後來,田豫被任命為護烏丸校尉,恩威並施,穩定了曹魏的北部邊境。從公孫瓚敗亡不久,田豫勸鮮于輔歸順曹操看,田豫離開劉備,更多因素是他認為“終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要另謀高就。在歸附曹操後不久,就被任命為丞相軍謀掾,後來又擔任潁陰、朗陵令,弋陽太守。而這時的劉備只是在短暫佔領徐州後,就開始了流浪寄居,直到14年後在赤壁大戰戰敗曹操,佔領荊州,才有了穩定地盤。但從田豫在曹魏的表現看,他更應該算是一名親臨一線的將軍,而不是一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

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陳登是劉備在徐州結識的,在陶謙臨死讓徐州時,劉備猶豫不決,正是陳登力勸,劉備才統領徐州。當時,面對陶謙臨死將徐州拱手相讓,劉備猶豫不決,陳登指出,徐州殷富、戶口百萬,可以為劉備聚集步騎十萬,既能夠匡扶漢室,又能保境安民。並專程寫信給袁紹,求得袁紹對劉備領徐州牧的支持。劉備領徐州時間不長,就被因被呂布偷襲佔領徐州,不得不依附曹操。正是在這期間,陳登出使許都,被曹操任命為廣陵太守,暗中謀圖呂布,正是在這時,陳登開始了與曹操的合作。之後,擔任伏波將軍,擊退孫策進攻。可以說,陳登也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文可安民,武可安邦,他“養耆育孤,視民如傷”“乃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粳稻豐積”。在廣陵太守離任後“廣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隨登,老弱襁負而追之。”至於陳登沒有與劉備共事,陳

登作為士家大族,更多出於家族利益,迎劉備也好,歸附曹操也好,其實都是為了家族利益最大化,特別是陳登仕途不論是廣陵太守,還是東城太守,都是在徐州本地,即使呂布襲擊奪取徐州,陳登非常不滿,但為了保證家族利益,也不得不表面順從,暗地與曹操聯合,謀取呂布。所以,隨著劉備離開徐州,陳登也就歸附了曹操,因為曹操能夠給陳登家族利益最大化。他志向遠達,有“吞滅江南之志”,江南與徐州相鄰,也是從維護家族利益考慮。如果不是早逝,陳登應該可以取得更大成就。

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徐庶對劉備最大的功勞就是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依附劉表後,駐紮在新野。這是徐庶求見劉備,備受劉備器重。這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好友諸葛亮,"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可以說,徐庶是劉備三顧茅廬的重要推手。本來徐庶是可以與諸葛亮共同輔佐劉備,開創基業。但是,天不遂人願。在曹操進軍荊州,劉備南逃時,被曹操追兵趕上,打得大敗,徐庶的母親也被曹兵俘獲。徐庶為了母親,不得不離開劉備,歸附曹操。因為是被迫歸順曹操,也就有後人說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大概由於徐庶與曹操理念不合,態度消極,同時,魏國能人眾多,後來,在曹魏擔任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以至諸葛亮北伐時聽到徐庶如此,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如果徐庶不歸順曹操,在劉備陣營,即使趕不上諸葛亮,也應該與龐統、法正同列。最終只能在御史中丞職位上終老。


一壺清茗品春秋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三國時期很多時候很多人都屬於文武兼備的都人才。就比如田豫,雖然他是一個武將。但是他的文才依舊不俗。再比如陳珪之子陳登雖然身為武將,但其文才韜略也不輸常人。而徐庶雖然早年間任意遊俠,但實際上徐庶卻屬於文臣,而是在三人中靠出謀劃策吃飯的就只有徐庶了。 雖然徐庶能力也一般般。但他確實是一個純純的謀士。

至於三人為什麼都拋棄劉備而選擇投靠曹操也不難解釋。一方面可以證明劉備能力不行,他們感覺跟著劉備沒有前途。比如郭嘉和荀彧,他倆最早都是追隨袁紹的。但之後見袁紹能力不行,所以就棄袁紹而去選擇投靠曹操。另一方面就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了。畢竟和曹操這個大熱門比起來。劉備這鍋冷飯確實不好炒。他們也沒有必要給劉備殉葬。


田豫最早效忠的是劉備。當時劉備還屈身於公孫瓚麾下。在劉備出任豫州刺史的時候,田豫就以家中老母尚在不願遠離。所以離開了劉備。在離開劉備之後田豫就立刻投奔了公孫瓚。由此可見所謂的老母尚在不願遠行根本就是一個託詞。實際上田豫是不願意跟隨劉備了。至於為什麼不願意跟隨劉備也很容易猜測。畢竟劉備在投靠公孫瓚的過程中並沒有忠心效忠公孫瓚。反而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並且還時不時撬公孫瓚牆角。可能劉備的這些行為讓田豫很看不慣。所以田豫選擇離開了劉備。後來公孫瓚失敗後,田豫就追隨了鮮于輔,之後更是建議鮮于輔投靠曹操。而後田豫也順理成章的加入了曹操陣營。


陳登是土生土長的徐州世家子弟。原本陳登和父親陳珪都是效忠於陶謙的。但後來陶謙讓徐州於劉備後。劉備就成了徐州之主。雖然名義上陳登是劉備的屬下了。但事實上陳登根本看不起劉備。整個徐州城除了商人家族糜家主動親近劉備之外。其他任根本對劉備不屑一顧。原因無他,劉備一個草根沒有資格讓徐州這些本地土豪效力。尤其是像陳登這種聰明人。既然要選擇主公。那麼陳登就一定會選擇一個很強勢很有實力的主公。劉備有什麼資格接受他陳登的效忠。要知道在陶謙讓徐州之前劉備只不過是一個居無定所四處漂泊之人。劉備這種無權無勢的人是不可能被陳登忠心效忠的。後來呂布趕跑了劉備獨佔徐州。陳登也認為呂布沒有資格讓他效忠。所以陳登和呂布虛與委蛇。最終聯合曹操滅掉了呂布。而陳登也自然加入了曹操陣營。


最後徐庶。徐庶可以說是劉備真正意義上第一個謀士。徐庶對劉備付出了真心。但劉備卻辜負了徐庶。徐庶在投靠劉備之後兢兢業業地努力工作,而且劉備對徐庶也十分信任。徐庶在穩定之後還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但劉備得到徐庶的效忠後一切都變了。劉備不在看重徐庶,甚至過河拆橋,有了諸葛亮就把徐庶拋之腦後了。徐庶讓劉備的無情也給徹底傷透了。後來曹操擊敗了劉備後,徐庶假意母親在曹操麾下,不能再效忠劉備了。所以棄劉備而去尋母。在徐庶到曹營之後便馬上對曹操表示了效忠之意。所以說小說中所謂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假的。真正的徐庶是主動投效的曹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田豫系武官,少年即從劉備,劉備非常欣賞他,可惜他沒有看好劉備,以母病為由離開劉備轉投公孫瓚。公孫瓚為袁紹所滅,田豫又加入了曹操陣營。因為田豫在曹操處軍功頗多,被曹操授以衛尉一職,封爵為長樂亭侯。

陳登原系徐州陶謙部下,為人素有大志且足智多謀,呂布謀襲徐州後,陳登暗中與曹操聯繫,曹操以漢帝的名義授他廣陵太守之職。曹操和劉備聯合滅呂時,陳登立有大功而被授予伏波將軍之職。陳登始終都是曹操陣營的人,只不過他在呂布從劉備手中襲取徐州時暗中幫助過走頭無路的劉備。

徐庶曾經做過劉備的謀士,曾經幫助劉備擊敗了曹操派夏侯惇攻打他的的軍隊,並且計取了樊城。曹操在當陽大敗劉備時,徐庶的老母為曹軍掠走,徐庶聞迅後辭別了劉備前往曹軍尋母,自此徐庶終生為曹操服務,而且還擔任了監委主任(御史中丞)一職。

田豫、陳登、徐庶這三個人只有徐庶算是劉備的一個謀士。徐庶對劉備最大的貢獻就是成功的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四野後人論歷史


田豫、陳登、徐庶這三人,肯定是徐庶最強。

田豫非常得劉備的器重,但奈何田豫的家在幽州,劉備當時計劃去徐州,路途很遠。田豫的母親很老了,常言道:母在,兒不遠行。所以田豫無法再跟隨劉備。當田豫離開時,劉備執其手哭著說“很遺憾”。二人這一別,就再也無緣在一起。

陳登力薦劉備做徐州牧之後,雖然劉備前途一片光明,但當時的劉備昏招迭出,收留呂布,攻打袁朮,又和陶謙舊部曹豹等人翻臉,狼狽不堪逃出徐州,以致於和陳登在戰火中衝散,之後在無緣在一起。

直到劉備在新野遇到徐庶,才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徐庶之才在《三國演義》整部書中,也能排前十;非田豫、陳登之流能比的。但他事母至孝,在母親被曹操軟禁的情況下,只得離開劉備入曹營。但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才使劉備的實力大增,因為得諸葛勝得百萬大軍啊!

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熬盡了最後一點心血。之所以這麼辛苦,就是因為蜀國缺少可用之人,如果有田豫和陳登以及徐庶在,能為諸葛亮分擔巨大的重擔了。



超越1933202637212


這三個由於主要侍奉的君主是一樣的,沒有真正的較量過,而且所面對的對手也是不一樣的。要是比較誰更厲害一點,還真是比較難比較。

先說陳登,先仕於陶謙,後又跟過劉備和呂布。但陳珪(陳登父親)父子看不慣呂布,便協助曹操拿下了徐州,受曹操任命為伏波將軍(夏侯惇還是在陳登之後封的伏波將軍)。陳登後來又在廣陵屢次擊退侵略的孫策軍。


再說田豫,先在劉備手下的時候,雖然受到劉備重視,但因為其母高齡之故返鄉。後來跟隨公孫瓚,公孫瓚滅亡後投靠曹操。其中在曹彰攻打烏丸戰爭後,升為南陽太守。再後來先擔任北方防禦,擊殺了烏丸王。後在吳國進攻時,成為汝南太守負責防衛。歷任幷州刺史和衛尉。


最後說到徐庶,劉備流落到荊州後,徐庶投靠。先後兩次擊敗曹操軍隊,後被曹操用其母誆到了許昌,投靠了曹操。三國演義中說到徐庶進曹營後,不獻一計,這可能不大。因為徐庶在曹丕時代做到了御史中丞,有監督百官,彈劾百官的權利。這麼重要而且又要說話的職位會給一個一言不發的人嗎?

要是從官職上說呢,田豫的衛尉應該是最大的。田豫在投靠曹操後那是軍績政績都是斐然的,而徐庶主要從事文官。這樣算來陳登就有點虧了,因為陳登死的早了點,其餘兩人都活到了魏明帝時期。


伴虎吃豬


在熟悉三國曆史的人中,有不少人認為,魏蜀,吳三個國家,蜀國是最慘的一個,而分析當時三個國家的形勢,確實是蜀國是最慘的一個,首先蜀國的對手曹操,雖然說曹操當時勢力並不是很大,但是,家族也是一直在朝做官的,並且非常關鍵的是曹操非常有錢,所以說很多的人都喜歡去追隨他,而孫權他們家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江東那個地方,也是非常有權有勢的,可以說,他們二人,都是,背後有非常強大的支撐,但是劉備雖然說是,漢朝的親戚,但是實際上他就是一個賣草鞋的。




而現在再看劉備的一生,其實是過得非常悽慘的,他一生都沒有過過什麼安定的日子,一直都是顛沛流離,到處打仗,雖然在打仗期間有諸葛亮這種有才能的人給他幫忙,但是他的國家是很難挽救回來的。而且他手下的一眾人只有諸葛亮跟隨他的時間是非常長的。他們本是劉備的大將,為何都投靠了曹操?


陳登是下邳人淮浦人。作為徐州地區頗有名望的世家公子,陳登在少年時代就有扶世濟民的志向。二十五歲時,即被舉為孝廉,在擔任東陽縣長時,他愛民如子,很得民心。後來徐州遭遇饑荒,陶謙任命其為典農校尉,專管農事,而陳登則很好的控制了災情。

後來,陳登雖迎劉備為徐州之主,但無奈亂世之中,徐州幾經易主。而這期間,陳等也被任命為廣陵太守,而不再擔任劉備的幕僚。陳登與劉備雖不在一處共事了,但二人卻依然保持著很好的關係。陳登曾對陳矯說“提到英雄傑出,有王霸之略者,我最敬重劉玄德。”而劉備在與許汜、劉表在一起共論天下之士時,劉備也深情地說:“像元龍(陳登)這樣文武足備、膽志超群的俊傑,只能在古代尋求。當今芸芸眾生,恐怕很難有人及其項背了。”可見二人確實彼此敬重。

那麼,既然二人如此情投意合,為何陳登不能追隨劉備呢?

1.劉備最初依附陶謙,進駐小沛之時,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而此後,劉備隨領徐州,但並未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而依然是豫州刺史。而到公元197年,劉備被曹操舉薦為徐州牧,而陳登則被任命為廣陵太守。因此,二人並無直接的從屬關係。

2.廣陵郡對於徐州而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區域,遠離徐州治所下邳,但卻是連通徐州與江南的門戶,因此其軍事地位非常重要,是防禦江南孫氏的戰略要地。劉備“二進宮”後,其戰略的主要目標就是守禦來自曹操的進攻,因此,他北結袁紹,又招攬東海的昌?等,而對於陳登,劉備則沒有明顯招攬之意,只是以其所管轄的廣陵作為防禦孫策的屏障。因為劉備深知,可以不防備陳登,但卻無法再“擁有”駐守重鎮的陳登了。

3.曹操雖然不是陳登最佩服的英雄,但對陳登確實有知遇之恩的,而在廣陵太守之任上,陳登也得以施展其抱負。因此,從情感上而言,陳登既不會傷害劉備,但也不太可能背叛曹操。

4.最重要的一點,即是作為徐州士族之人的陳登,守衛徐州的土地可以說是其與生俱來的一種使命。他在勸說劉備入主徐州時,也曾說“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可見,守衛徐州是陳登心中一個最基本的目標。這其實也是代表地主階級的士人的基本訴求吧。陳氏雖然未必是徐州大族,但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自然也有一定的基業在徐州,那麼徐州安定,家族才能繁榮啊。



徐庶,真實名字本來是徐福,字元直,家境貧窮。因為當時犯了罪,為躲避災禍改名,來到荊州。公元201年,勢單力薄的劉備來到荊州依附劉表,劉備求賢若渴,招得徐庶輔佐自己。徐庶和諸葛亮交好,後來他向劉備舉薦他,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征討劉備,徐庶帶著老母親逃亡,不想母親被曹軍捉住,曹操久聞徐庶大名,更是想把他納到自己帳下,於是以他的老母親作為籌碼,勸說徐庶歸降。徐庶無奈,只能和劉備請辭,投奔曹操,臨走前,寬慰劉備:即便是到了曹魏,也不會為曹操出半點謀策威脅他。其實縱觀整個過程,我認為除卻因為母親被捉的原因外,內在也有曹操和劉備實力對比之下的徐庶的抉擇。

在混戰的年代,良禽擇木而棲,徐庶是個孝子,他不想他的母親有危險,更想自己的家人安全,而這是他選擇投奔去向的根本所在,曹操勢大,劉備弱小,投奔曹操更有前途。如此解釋,一切便合情合理了。

田豫(171年-252年),字國讓,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初從劉備,因母親年老回鄉,後跟隨公孫瓚,公孫瓚敗亡,勸說鮮于輔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時,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歷任穎陰、郎陵令、弋陽太守等。田豫一開始是跟隨公孫瓚謀事的,而且他們的情況跟牽招和袁紹是一樣的,劉備之前也跟隨過公孫瓚一段時間,當時田豫就覺得劉備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於是就主動向他示好,想要跟隨他,後來劉備走後,田豫也跟著他一起離開了,但是沒有得到劉備多大的重用,這讓田豫是有些失望的,於是也選擇了去投靠曹操。



他們在跟隨劉備期間,都沒有什麼很大的作為,但是後來跟隨了曹操之後,曹操覺得他們是非常有能力的,於是便讓他們二人分別鎮守了邊疆的城池,即使沒能跟著曹操一起打天下,但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非常信任他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