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為什麼開始時勢如破竹,後來就不行了?

不光是太平軍,古代大多數農民起義,基本都遵循這一規律。

1851年(咸豐元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召集了一萬多拜上帝會的會眾給他過生日,過完生日他們沒有散去,而是呼嘯著去攻打縣城了。

3月23日,他們攻下了武宣縣城,洪秀全稱王。稱了王的洪秀全沒有停頓,而是繼續北上。9月,他們攻下了永安。

10月1日,洪秀全全家遷入永安的知州衙門,封東南西北中五王,宣佈從今以後,所有搶來的物品都要充入“聖庫”,不得私藏。史稱“永安建制”。

太平軍為什麼開始時勢如破竹,後來就不行了?


緊接著他們就突破了清軍的重兵圍堵,向東蔓延而去。遇到城池就攻打,打不下來就繞開。沿著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的路徑,一路東下。1853年(咸豐二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東南重鎮江寧,立太平天國,定江寧為都城,並改江寧為天京。

從金田村起事到建都天京,這一番偉業太平軍只用了兩年多時間,堪稱神速。而且,太平軍人數也從最初的一萬人,迅速發展壯大到五十萬大軍。

整個過程,太平軍彷彿有如神助,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清軍則如秋風掃落葉,一戰即潰,不堪一擊。

為什麼會太平軍的進軍如此順利?清軍難道真的不堪?

很多人說,太平軍中,東南西北中五王和其他將領都是被埋沒的軍事天才,一旦被髮掘,即大放異彩。而且,清軍的綠營早已腐朽不堪,八旗將領都已淪為廢物,所以清軍實際上已經沒有戰鬥力了。

其實,這些說法是不成立的,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機會成本問題。

太平軍為什麼開始時勢如破竹,後來就不行了?


太平軍剛起事時,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戰略目標,洪秀全的打算是把事鬧大就行,走一步看一步。

太平軍打仗不需要後勤補給,他們是空著手從金田村走出來的。糧秣、輜重什麼的,一律通過搶劫獲得,所以太平軍的經營模式就是不斷攻城。

攻下一個城池,洗劫殆盡,殺光有錢人,然後振臂一呼,窮人就跟著走了。那個年月大多數底層人不僅不富裕,還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不造反也沒有什麼出路,連肚子都填不飽,造反了反而有可能賺一世富貴。

所以對太平軍來說,城市的意義就是裡面有隊伍裡所需的一切,只有獲得這些所需就可以繼續攻打下一個城池,他們才能生存下來。就這樣目的和手段不斷變幻,週而復始地循環著。

這種獲取資源的方式成本極低,因為一味破壞即可,完全不需要對結果負責。而且,破壞得越嚴重,敵人的負擔就會越重。

反觀清朝一方,則被這種打法弄的焦頭爛額,痛苦不堪。

太平軍為什麼開始時勢如破竹,後來就不行了?


地方官守土有責,保境安民是他們的基本義務。

因此,不僅不能損失人命,就連罈罈罐罐都不得被打爛,一切都是花了錢的,打爛了還得再花錢去買。尤其是,要為結果負責,城池一旦攻破,要善後,要賑濟,要重建,這些都離不開銀子。

更要命的是,每一個城池都是收稅的根本所在,城破了意味著不僅要花錢重建,短時間內也收不到稅了,而收不到稅就會進一步加重朝廷的負擔。

這種此消彼長的消耗並不是對等的,而是進攻的一方無所顧忌,痛快淋漓,防守的一方則畏首畏尾,直至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太平軍不是來解放的,也不是來送溫暖的,他們基本上是來洗劫的,而且他們搶完了殺,殺完了燒,你還不能找他們負責。所以,每個城池的守城官員,面對洶洶而來的太平軍都戰戰兢兢,守得住還好,守不住就送命。

這種戰爭防守的一方很難取勝,代價極高。進攻的一方則恣肆汪洋,為所欲為。反正打不贏就跑,換個地方再打,大不了死幾個人。而且,什麼時候打,在哪兒打,我說了算,清軍只能被動應對。相比清軍一方的疲於奔命,簡直輕鬆得不要不要的。

太平軍為什麼開始時勢如破竹,後來就不行了?


所以,太平軍才在兩年內一路奔襲,勢如破竹。

但另一方面,面對洶湧而至的太平軍,守城幾乎成了唯一的對策。在太平軍早期向東南方向的進軍中,太平軍的戰略目標是籌集資源,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城池,他們以過客自居,對具體的城池佔領不感興趣,因此他們不是來跟你死磕的,城池久攻不下,他們就會像潮水一般退走,再去攻下一個城池。

所以,曾國藩等前線統兵大員很快就領悟了這個道理,只要地方官守住,就可以避免城毀人亡的損失。慢慢地,曾國藩總結出了對付太平軍的戰略和戰術,“深挖溝,結硬寨,打呆仗”。

太平軍奔襲的方向,也是在邊走邊打中大致確定的。

洪秀全和太平軍很快就發現,他們這種一路打仗一路搶掠的戰爭模式,只適合往富庶地方發展,太窮地方籌集不到資源。在江南地方搶一個小鎮,很可能比在廣西搶個縣城收穫還大。

所以他們很快就確定了前進方向,那就是中國最富庶的兩江地區。

為此,洪秀全對他的會眾說,我是上帝的小兒子(洪秀全的教義裡,上帝的大兒子是耶穌),是上帝派我來引導你們上天堂的,天堂裡特別美好,是上帝住的地方。不過在上天堂之前,我們可以先定個小目標,就是去蘇杭一帶享享福,先試試準天堂的幸福生活,彩排一下。

於是人人奮勇,一路殺到江寧。

這也就是到了江寧,太平軍內部對於北伐提不起興趣,整個領導層迅速腐化的基本原因。

而且,建都以後,他們不得不考慮長治久安的問題,清廷以往的包袱,他們不得不背上了,偏偏太平天國的文化不太適合治理地方,所以主次易位,過去的輕鬆變成今日的沉重。

太平軍為什麼開始時勢如破竹,後來就不行了?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經濟上仍然實行他們習慣的軍事配給制,雖然制定了《天朝田畝制度》,但一天也沒有實行過。太平天國存續十三年,雖然也短暫在蘇浙地區設立過州縣制,但除了徵糧,沒有其它的治理。

定都天京以後,主要是兩種來源。

一是江寧周邊太平軍控制地盤裡的糧食,兩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只要能佔住地盤就不愁沒有吃喝。

二是把江寧和其它城市裡的百姓組織起來,變成一個個巨大的人民公社。之所以說是人民公社是因為,所有人的勞動都沒有報酬,只管最基本的吃住。太平天國實行先軍政策,青壯編入軍旅,老弱婦孺編入生產隊。整個江寧實行準軍事化管理,男有軍營,女也有女營,男童也有專門的童子營,各自分設,壁壘森嚴。即便是夫妻也不能隨便見面,更不能擅自過性生活。

太平軍為什麼開始時勢如破竹,後來就不行了?


各生產單位是分專業設置的,大體上以江寧地區傳統的生絲紡織和蘇繡為主,所以繡娘很吃香。其它的手工業作坊則主要服務於軍隊。所有的出產則通過貿易或走私等方式與上海的洋商交易換錢。

這種水平的治理模式與清廷相比,近乎於小兒科。更何況戰事一天也沒有停過,根本容不得太平軍方面從容治理地方,所以後期的漸漸式微和凋零幾乎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