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诸葛亮平定南方为何七擒孟获而不杀?有什么政治目的?

诸葛明亮


蜀漢劉備以仁立國,所以不主張血醒震壓,況且諸葛亮北伐,需要一個平安穩定的大後方。


刘庸69493607


《孙子兵法·谋略篇》记载“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说孙子认为,以武力攻城夺地是最为低等的手段。以谋略取胜才是上等之计。历史上诸葛亮在南征之时,参军马谡给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则采纳了马谡的战略,所以才有了之后的七擒七纵孟获,最终收复南中少数民族之心。使得南中少数民族真正归心汉室。

历史上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很快就因病去世了。益州郡豪强雍闿趁着刘备病逝,蜀汉大乱之时,雍闿绑架了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在雍闿到号召下,越巂酋长高定杀死太守龚禄,自封为王,牂柯太守朱褒也起兵造反响应雍闿的叛变。一时间叛军声势浩大,蜀汉顿时一片慌乱。但雍闿深知自己的势力只是无根之浮萍,唯有加强叛军的势力形成联盟才可以对抗蜀汉。当时雍闿选择的盟友就是南中的少数民族。但雍闿人轻言微,所以雍闿选择了先笼络南中豪强大族出身的孟获成为盟友。由他去说服南中各地的少数民族一同起兵造反。毕竟孟获家族在南中地位崇高,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人都十分信服孟获。

孟获也是一个野心勃勃之辈。一个强大的蜀汉孟获惹不起,但一个内忧外患的蜀汉就让孟获看到了希望。所以孟获利用了南中少数民族对他的信任开始联合雍闿造反。反观蜀汉这边,由于皇帝刘备刚死,正处于多事之秋,蜀汉原本不愿意武力平叛。所以李严连续写了六封信给雍闿,希望雍闿迷途知返。但雍闿却认为蜀汉的安抚是软弱的表现。所以雍闿显得十分嚣张。最终李严眼看说服失败,所以蜀汉决定武力镇压南中造反。

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但诸葛亮大军还没到南中,雍闿和高定就搞起了内部矛盾,雍闿被杀,雍闿手下被孟获收编。而高定也死在了诸葛亮大军手上。而诸葛亮在到了南中之后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孟获在南中少数民族心中的地位。所以诸葛亮更加坚定了收复孟获的决心。首战诸葛亮击败孟获后想要招安孟获,孟获虽败但心中不服。所以诸葛亮就放了孟获,之后经历了七擒七纵之后,诸葛亮还是要放他走。但孟获自己算是彻底臣服了。最后孟获被擒后对诸葛亮说“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随即孟获和诸葛亮盟誓约定永不叛汉。蜀汉也因此完全的收复了南中少数民族。而且是心服口服归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还能有什么政治目的呢?当然是了求得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避免当地人在蜀军退去后重新掀起叛乱,以免因后方不稳,而干扰蜀汉的北伐大业呗!

那时的南中地区,因为地广人稀,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极其落后。而且又因为南中地区与蜀汉的统治中心(益州)的文明发展程度差距太大,导致蜀汉的政令在那里得到有效执行。可以设想:在南中百姓对蜀汉政权缺乏亲和力,而排斥其统治时,单纯的依靠武力镇压,又怎能维系其稳定呢?这便是所谓的:恃远不服!

因此要想完全消除南中百姓,因为和蜀汉政权存有离心力,而导致风波再起。就必须釆取参军马稷所说的“攻心之计”,想方设法地运用武力威慑与怀柔攻心之策,使其倾心归附于蜀汉政权,从而彻底了结这一隐患!

所以才有了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不杀,通过屡擒屡释的攻心战,终于降服了孟获这位南中地区的灵魂人物,从而达成了诸葛亮求得后方稳定,以便集中全部力量北伐的战略目标!


北疆同心


蜀汉后期,诸葛亮平南七擒孟获而不杀,首先是出于能够让南疆长治久安的考虑,是踩用的恩威并施的方备,既要让南蛮知首蜀汉的强盛、励害,又要让南蛮深切地体会蜀汉的恩赠,此其一。二,孟获在南荒享有威名,诸葛亮不杀孟获,是想保全南蛮威名王,达到服其心后能够安静地统治南蛮,而善对蜀汉,以此确保南疆长久的安宁,解除北征腹背受敌的后顾之忧。


老黄8012


抱歉,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因为历史上压根不可能发生这件事。

翻遍《三国志》,我们都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过孟获,更没有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对于一个叛乱领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更加不符合战争的常规。

首先,历史上有没有孟获这个人呢?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所以后世学者据此认为历史上根本没有孟获这个人。

当然《三国志》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漏掉过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以及稍微晚一点的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不“提到了七擒孟获”。

清光绪二十七年在云南昭通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图了著名的汉代“孟孝琚碑”。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市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关孟获急死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显示,最早是在唐代和宋代时期。民间所供五显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象,俗称“扫坛蛮王”据此,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生卒时间不可考,但“孟获”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有的。

孟获确有其人,那么,诸葛亮是否对其“七擒七纵”呢?

从时间上看来,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遂至滇池”,时间正是这年秋天。从他“五月渡泸”,只用了大约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称兵倡乱”长达二三年之久的反叛势力“其秋悉平”,或“秋,遂平四郡”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方务在北”的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抚边民、筹集粮草,另一方面又要客服险峻恶劣的自然条件。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这么多的事情,这在当时科技、交通都不发达的社会里,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办到的,更何况要跟孟获打七次决战?

《通鉴辑览》也说:“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经甚、荒蛮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诸葛亮不可能在南中呆很长时间跟孟获玩“七擒七纵”,他还要忙着回汉中准备北伐呢。

从地理上来看,也存在极大问题,诸葛亮在建兴三年三月从成都出发,四月平越隽,五月渡泸,至秋,四郡俱平,取道滇东北,冬之汉阳,十二月回到了成都。由此可知,诸葛亮的南征最远也只到了滇东北地区,当时的南中地区指的是现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地区。而现在流传的“七擒七纵”孟获的“遗迹”和民间传说,几乎都集中在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一带,诸葛亮怎么可能会在一个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七擒孟获”呢?

据说,“七擒七纵”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位面根本没有发生过,这只是民间因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深入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尚的牵强附会而已。


江畔初见月


属于恩威并施的一种手段吧

首先从地域方面来说不杀孟获利大于弊。

南征的地区属于蛮夷之地,毒虫猛兽,瘴气弱水,非常不利于中原和成都平原的城市居民去开荒拓土和居住,在战略上没有价值。所以攻心就比攻城更加重要,故诸葛亮在出征前纸上谈兵的马谡就看到了这一点,并献上了攻心战术。从地域因素上考虑,没有必要杀孟获。

再次考虑政治方面需要孟获的影响力。

蜀国后期,地盘一再缩小,孟获虽然反叛,但他的地位是西南蛮王,影响力还是很大,如果收服过来以后,诸葛亮北伐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反之一旦杀了孟获,西南就会四分五裂,陷入无休无止的战斗中,这会让诸葛亮顾头不顾腚,是诸葛不愿看到的结局。

最后就是蜀汉自身劣势决定了无法杀掉孟获。

蜀汉后期,国事衰微,据统计,蜀国国民不足20万户,常备军队也就是区区万人而已,已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拉长战线,分兵把守了。如果杀掉孟获,势必要剿灭所有武装扰乱,这样做会留下战争后遗症,一旦陷入西南少数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根本无法抽身,更不用说后面北伐了。


经史散人


七擒孟获,是很少见的战例。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以蛮制蛮。

诸葛亮在出兵前,采用马谡的计策,攻心为上,最终目的是为了蛮人心服口服,而不是单纯以武力平定叛乱这么简单。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1、后方稳定

如果单纯用武力震慑,这次平定了,下次他还会造反,后方不稳。

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可能在南方牵扯过多的精力,所以,他需要一个安稳的后方。

所以,他把孟获捉了放、放了捉,360度花式吊打,孟获最终意识到:这个汉人太可怕了,不管我用什么方法,都没有用啊!

仅仅是一场战败,可以用“胜败兵家常事”来解释,但是败了这么多次,就足见双方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这样孟获就完全心服口服,不再自找不痛快了。

2、不用留兵防守

蛮人都是直性子,孟获心服后,诸葛亮就可以用他来治理南蛮,因为孟获在蛮中威望卓著,他是最适合统治南蛮的。这样,只要孟获听话,就可以保证南蛮的稳定。

如果孟获没有完全的心服,那季汉势必要留兵在南蛮防守,那样的话,留多少人,留下了的人是否能和本地人友好相处,这都是问题。

所以说,七擒七纵看起来浪费时间,很麻烦,但其实是一劳永逸的,是个很高明的战术。


历史都付笑谈中


<>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片章。以致于,在中国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当然,这得益于罗贯中的生花妙笔。真实历史上的南中平叛,要比<>中复杂,凶险的多。

一,南中叛乱时的国内外形势。

蜀汉政权本就是外来的,在还没有和当地土著融为一片时,就发生夷陵之战的大败,紧接着又是刘备去世。一时间,蜀汉内部人心慌慌。南中的叛乱又有逾演逾烈之势,并且,东吴也把手伸向了南中,形势不容乐观。

诸葛亮没有惊慌失措地急于平叛,一方面,他需处理夷陵之战和刘备去世给蜀汉政权带来的一切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他也需要一个出手的最佳时机。

第一个方面对于诸葛亮来说很好处理,第二方面,诸葛亮首先快速地修复了和东吴的关系,结束了双方的敌对状态。但是,诸葛亮还是没有轻易出征,他还在等。

公元225年二月,魏帝任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准备讨伐东吴,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诸葛亮出手了,最好的时机来了。

二,南中平叛的过程。

南中的叛乱不象演义中说的,是以孟获为首。当时的叛乱,大致分三路,西路是夷王高定元。中路是雍闿,也是最活跃的一路。他占据了益州郡,并且,还被孙权任命为汉昌太守。和他联合的就是演义中的孟获。另外,还有一路就是东路。

针对叛军的情况,诸葛亮同样也把军队分为三路。诸葛亮自领一路讨伐高定元,因为,高定元是势力最大的一路叛军。

平叛的过程毫无悬念,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蜀军,和深通谋略的诸葛亮,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孟获在其它叛乱首领被诸葛亮一一消灭后,他接手了。由于,孟获在南中地区很有威望,当地的夷人和汉人都很尊重他,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叛军虽受到重创,势力不降反升。

五月,诸葛亮向叛军发动最后的攻击。七擒孟获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不过,关于七擒孟获这件事,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来左证,后世一部分史学家并不认可。但是,这个故事在云南,广西一带却广为流传,大概也不是空穴来风吧。

三,诸葛亮安定南中的策略。

南中叛乱平定了,诸葛亮却并没有轻松下来。如果,这一次不一劳永逸地解决好这一地区的问题,将会是后患无穷。

平叛大军出征时,丞相府参军马谡曾给诸葛亮提过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深以为然。

接下来,诸葛亮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个建议变成具体的措施实施下去。

首先,把过去的行政区划打开,然后细分,由原来的四个郡,变成七个郡,然后,把县的数目也增加。当地的官员,除了几名主官外,大部分官职起用当地人来任职。

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中央政府必须派住大量军队的弊端,减少了军粮供应的数目。这两点,对于蜀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用当地官员来管理的好处是,更易沟通,也就不易复叛。

其二,推行部曲制,组建了有名的军种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人人披铁甲,极擅长山地作战,善使弓弩。这支军队,在后来的北伐中屡有战功。

三国时,曹魏的虎豹骑,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吕布的陷铁营,还有就是蜀汉的无当飞军。都是当时特别能打的军队,有点类似现代的特种部队。

接下来就是,推行当时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兴水利建设,推行盐铁官营等政策。这些措施都极大地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所以,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地区局势相稳定。

诸葛亮用他高超的为政手段,平定了南中的叛乱,给以后的北伐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后方。


一叶小舟168521774


诸葛亮能七擒孟获,自然杀孟获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孟获确实杀不得,原因有三:

一、马超郁郁而终。

马超在益州等地威望还是挺高的,而且马超是汉羌之后,身份上也能被当地少数民族接受。

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将马超及马岱调到汉中,协助魏延。

夷陵之战失败后,马超感到诛杀曹贼无望,郁郁而终。

这里的时间就有意思了,马超死于公元223年,而雍闿煽动孟获反蜀的时间则是公元223年,这难道是巧合吗?

二、蜀汉政权已然是泥菩萨过江

孟获等人于公元223年反蜀,为何诸葛亮迟迟到公元225年才南征伐孟呢?

原因是夷陵之战后,蜀国大损,加上刘备身死,刘禅又刚刚继位,诸葛亮需要稳定内政。

而魏国又不肯闲着,公元223年8月,曹丕五路伐蜀,诸葛亮实在难以分身。

三、杀孟获容易,但治理蛮人难。

孟获所处的地区,少数民族居多,而且孟获又是当地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折服的首领,而且还与一些蛮夷国家首领交好。

而诸葛亮一心想要北伐,安定南蛮、不让蜀汉腹背受敌才是诸葛亮最大的心愿。

因此让孟获心悦诚服地成为蜀汉治理南蛮的棋子,不是更好吗?


暖暖的三眼君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诸葛亮接受托孤辅佐后主刘禅成为了蜀汉的第一实权人物。他开始谋划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是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更是为了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在隆中提出的北伐曹魏,进而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但是天妒英才,诸葛亮最终壮志未酬,病死于五丈原之中。那么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做了哪些充分的准备呢?

诸葛亮深知战争后勤的重要性,所以他的战备工作就是从后勤开始。最主要的工作有两项:第一项 在刘备死了以后他宣布在全国范围内 闭关 息民。 因为刘备的猇亭之战使蜀汉元气大伤,所以首先必须要恢复元气。在恢复元气的基础上要 植种。也就是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大面积种植粮食。目的就是为了积累充足的军粮;第二项 就是平定南中,也称为南征。这里的南中是一个地区概念,当时益州南部最早分为五个郡。很大一片地区都统称为南中。那么这个地区到底有多大呢,包括现在四川省的南部和云南、贵州两个省,地域相当广阔。刘备死的时候,在这个地区出现了动乱,当时因为是在大丧期间,所以诸葛亮没能够处理。两年以后待蜀汉稍微恢复元气,诸葛亮开始着手解决南中的问题。

于是就在建兴三年也就是公元225年的春天,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从成都南下,经过当时被称为泸水的金沙江,深入不毛之地,一直到达现今云南的滇池一带。基本上平定南中的叛乱,恢复了稳定社会秩序以后,在当年年底回到了成都。这就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大体过程。

那么诸葛亮平定南中,除了稳定后方、维稳的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玄机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大大的有。

南征玄机之一 南征实际上是一场实战性质的大练兵

蜀汉军队若要北伐首先必须跨越边界,当时蜀汉跟曹魏的边界主要是秦岭。秦岭不仅是海拔高,而且纵深长。最高的地方超过了3000米。南北方向横向穿越的话最短的路程也在400里以上。而且秦岭的道路还非常艰险崎岖。在这样的山地上面要行军 ,要带上武器,还要打仗。没有很强劲的山地作战能力,那是毫无胜算的。就跟咱们坐电梯坐惯了一样,如果突然让你从一楼爬到三十楼。你还没有爬到楼顶,早就累垮了。因此在北伐之前必须强化军队的山地作战能力。把军队拉到南中云贵高原的山地上面去,一边行军一边打仗走那么大一圈儿再回来。就是咱们如今所说的实战性的拉练。

玄机之二 南征还是一场精锐兵源的大征调

当时蜀汉的军队总数在十万人左右,大体是是他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而曹魏的兵力是蜀汉的四倍以上。因此,蜀汉在军队的数量上就严重处于劣势。那么怎么来弥补这种劣势呢?第一,当然要增加军队的数量。第二 还要增加军队精兵的数量。而南中恰恰是当时益州出精兵的地方。因为南中地区当时有一个民族叫做“青羌”。这个民族呢,擅长在山地作战,行动快速如飞。所以这场南中平乱以后上万家青羌就被内迁,迁到成都周边一带。他们当中适合打仗的青壮年就被分到蜀汉的军队当中编为五个分队,史称“五部青羌”。这个中队还有一个别号叫做“飞军”。后来这支军队在蜀汉名将王平的指挥之下,在北伐当中就射杀了曹魏名将张郃。

玄机之三 南征又是军事战略物资的大开发

打仗,说到底,第一个就是打钱,第二个就是打物资。你手里边儿要是没有充足的战略性的物资的话,那么你打仗肯定也是必败无疑。而当时的南中地区。就是冷兵器时代非常丰富的战略物资的原产地。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大量的战略物资被调了出来,源源不断的调到中央。这些物资当中有黄金、白银、朱砂、生漆,还有皮革、耕牛、战马。这些都是军队的急需物品。黄金 白银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军费;而朱砂是制药的重要原材料;生漆是用来制造武器的原材料,另外它还可以用来做漆器,然后外贸出口到东吴,换回钱财来支持军费;而皮革是做铠甲最主要的原材料;耕牛用于军事物资的运输;战马直接配备给骑兵。所以这些大量的物资,被源源不断的调出来,使得整个蜀汉国家的战略资源就非常丰富,非常充足了。以致后来史书上就有八个字的描绘“军资所出 国以富饶”。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不仅仅是为了稳定后方进行的一场大练兵,更多的是想充实蜀汉的精兵资源以及战略物资,为后来的北伐中原做充足准备,是一种必要的战略意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