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對外侵略戰爭?

京鹿子SAMA


中國的對外侵略戰爭要數漢武帝遠征大宛國了。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對大宛國出產的汗血寶馬羨慕不已,這種馬體格高大健碩,耐力持久,適合騎兵部隊長途遠征。漢武帝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派遣使臣攜帶重金前往大宛國準備購買幾十匹汗血寶馬,用來改良國內的馬種。但是大宛國對漢朝購買寶馬的要求不屑一顧,拒絕了漢朝使臣,而且還把漢朝使臣的金銀搶掠一空,並把使臣全部殺死了,這讓漢武帝十分震怒,發誓要把大宛國夷為平地。

大宛國身處中亞腹地,和漢朝有著上萬公里的距離,為了報仇雪恥漢武帝以李廣利為將軍從全國徵調六千精銳騎兵以及數萬步兵浩浩蕩蕩遠征大宛國。當時沿途國家看到漢朝軍隊都緊閉城門,不與漢軍交往,這就導致漢軍的飲水和糧草很難得到持續供應,等到漢軍騎兵趕到大宛國鬱城的時候將士由於遠途跋涉,糧草不濟,各個餓的面黃肌瘦,疲憊不堪,雖然發動了幾次對鬱城的進攻但都是無功而返,反而是漢軍損兵折將,傷亡慘重,李廣利不得已只好率軍回撤。

李廣利在率領殘軍回撤途中上疏漢武帝以距離遙遠,補給困難為藉口希望漢武帝停止征伐大宛國,聽到李廣利大敗而歸漢武帝震怒不已,下令李廣利率領軍隊在敦煌駐紮,不得踏進玉門關一步,否則就地正法,李廣利心驚膽戰只好在敦煌駐紮下來。經過一年的準備漢武帝再次調遣了6萬精銳騎兵,徵集牛馬駱駝十三萬頭用來運送糧食,再次以李廣利為統帥遠征大宛國。

這次大軍出征沿途各國看到漢軍浩浩蕩蕩沿途各國一改先前的態度紛紛對漢軍加以支援,但是隻有一個輪臺國還是緊閉城門不對漢軍進行補給,李廣利這次憑藉大軍準備對沿途國家進行威懾,就先對輪臺國動手了,輪臺國全國被屠戮殆盡,消息傳開其他國家心驚膽戰,從此漢軍一路暢通直達大宛國都城下,大宛國軍隊出城迎戰被漢軍一舉擊潰,城中貴族害怕城破遭到漢軍報復就殺掉了大宛國王,獻城出降。就這樣漢武帝為了幾匹馬對外遠征,漢軍在沿途還滅亡了一個無辜的輪臺國,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對外侵略戰爭?


微風書房


有歷史學家做過統計:從秦至今,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至1979年共2240年,中國發生戰爭的年份有1492個,平均0.67年就有戰爭。

先說下主動對外侵略吧!

漢朝:攻大宛之戰、滅朝鮮之戰、佔領越南

隋朝:高句麗戰爭(結局大家都知道)

唐朝:新羅戰爭、高句麗戰爭、對西域諸國戰爭、突厥戰爭

明朝:明錫蘭國戰爭(鄭和下西洋時發生的戰爭)、明朝侵越戰爭

清朝:中緬戰爭、中越戰爭

還有元朝初年對日本、越南、南亞的侵略。(元對日本、越南的用兵有消耗漢人新附軍的意圖)

兩千年的對外侵略兩隻手就數清了!!!!

發生最多就是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之間的侵擾與反侵擾戰爭了,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衝突。

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會發生草原民族入侵事件,規模或大或小,但從未停止過,然而一旦中原抵擋不住草原入侵,便會發生慘絕人寰的屠殺事件,從五胡亂華一直到滿清入關,都是如此。有學者做過統計,每十年便會入侵2.52次(結論來自《中國王朝戰爭年表》),每次戰爭的背後,大部分都是草原年景不好的時候,而災害便是爆發戰爭的主要原因,這個原因是不是很簡單,沒有吃的只能出去搶,要不然就是餓死,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襲掠周邊的農業民族,似乎成了遊牧部落唯一的求生方案。

中原王朝也會對遊牧民族的發起反攻,但由於中原王朝需要相當的時間來調動軍事力量和物資,而且在大多數時候都缺少大量的戰馬,漢人雖然某些武器先進,但畢竟形成不了代差級的優勢,加上農業社會在運輸、集結、推進上的落後,自然是毫無優勢的。

說到這裡,我們來橫向對比一下這顆星球上的強勢民族吧!

我們兩千年了還在秦漢開拓這個圈子裡打轉(還丟了交趾、樂浪),多了個西藏。

看下俄羅斯立國六百年領土擴了多少倍?

看下美國立國二百年領土擴了多少倍?

這些我們比不了就比下越南吧!越南獨立千年領土擴了四倍,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羞死人啊! 

再說下人口吧!西漢時漢族就有近七千萬啊!到現在兩千多年了,就按百分之十的自然增長率今天應該有多少?對比下西班牙裔、盎格魯-撒克遜人。人家的民族人口幾百年內擴張多少倍?

還對外侵略呢,能守住祖宗基業就不錯了!



華夏一老卒


唐滅石國之戰——大唐最可恥的侵略戰爭!

安史之亂前的盛唐,曾與阿拉伯帝國之間在中亞地區爆發過一場大戰,這便是著名的怛邏斯戰役。

說到怛邏斯戰役,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但關於這場戰役的起因,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實,怛邏斯戰役的直接起因,正是由於大唐對一個西域小國發起了滅國級的侵略戰爭,這個悲催的小國叫石國。

石國乃西域古國,是昭武九國之一。它位於中亞地區,大致就是今天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一帶。當時的石國雖然不大,但由於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居民善於經商,而且農業發達。因此,石國可謂富甲西域的。

而且,石國對大唐也一直很恭順。據《冊府元龜》,石國一直對唐朝朝貢不斷。然而,大唐的邊帥高仙芝卻垂涎於石國的財富,居然誣告石國“無蕃臣禮”,於是率軍攻打石國。看到唐軍壓境,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便主動找高仙芝和談。高仙芝表明上答應,背後卻突然出兵掩襲,攻滅石國,俘虜石國國王及王后。

高仙芝肆意發動侵略戰爭還不算,滅了石國後,還幹了兩件很不人道的事。第一,是縱兵大肆搶掠殺戮,甚至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而且,搶掠石國所得之財物,大部分都進了自己的腰包裡。史料記載:高仙芝掠石國,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

第二,高仙芝不僅殺人越貨,而且還搶佔王女!他居然把石國公主金絲凱亞,私自納為自己的小妾。高仙芝對石國的侵略,實則是出於自己的私利,然後就調動大唐軍隊發動不義之戰,典型的“公器私用”。

而高仙芝侵略石國的戰爭,也引起了連鎖反應。石國滅亡後,石國王子先是投靠大食,之後又轉投更為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最終引發了史上最著名的怛邏斯戰役。戰爭的結果是高仙芝大敗,唐軍幾乎全軍覆沒。而石國王子得以接任王位,從此石國便仇視和痛恨大唐。

明徵安南戰爭——大明鼎盛時期發動的侵略戰爭!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安南(今天的越南)陳朝國相黎季犛弒君奪位,立其子胡漢蒼為帝,自稱太上皇,並改名為胡一元。靖難之役後,胡漢蒼上表明成祖,詭稱陳朝子孫絕滅,自己受百官推戴,請求受封安南國王。於是,明成祖便冊封他為安南國王。

誰知不久後,前安南王之孫陳天平進入明朝,嚮明成祖哭訴黎季犛父子謀朝篡位之事。之後,明成祖果斷派人調查清楚,並派遣都督黃中率兵5000護送陳天平歸國。結果,途中遭黎季犛伏兵襲擊,黃中敗還。

黎季犛的舉動徹底激怒了明成祖命,於是命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沐晟為副將軍,率大軍征討安南。次年,即永樂五年正月,明軍追擊安南兵至黃江,一舉攻破其江中兵寨,最終俘虜黎季犛父子。

攻滅安南後,明朝政府在當地設立布政司,將安南納入大明的版圖。然而,明朝對安南的統治很不順利,當地百姓反叛不斷。最終,明朝不得不放棄安南,改封黎利為安南國王......



這些歷史要讀


有人說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但真相總是讓人大跌眼鏡。作為三大古典軍事強國之一的中國,他能從黃河邊上的小部落成長成一個幾乎佔據了整個東亞的陸路的大帝國,自然不可能說是一路有神佛相助,地盤都是充話費送的。相較於和平,中國人其實是非常好戰的,至少在每個王朝的早期,都是一部中華帝國的對外擴張史。

這裡需要先提出一個觀點,即看待歷史一定要戰爭當時的角度去看待歷史,而不是以今天的立場,不然這樣即是對古人的不尊重和懈怠,也不符合唯物的歷史觀。

中國歷史上對外侵略規模最大的戰爭,當屬隋帝國和唐帝國對今天東北地區的高句麗王國的征服。從當時的國家環境來看,高句麗王國是一個獨立的地域王國,他不屬於中國,也不是今天高麗人的祖宗(高句麗王室再被唐軍消滅後盡數遷往了大唐腹地)。可以說高句麗本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和國家,後來被強大的中華帝國強行併入了帝國大家庭,而其族人也被同化。這場戰爭曠日持久,從南北朝時的北魏北齊開始,就已經展開。後來隋王朝一統中國,二代皇帝隋煬帝為了彰顯功績,三次派遣大軍征討高句麗,前後耗盡國家財政,最後導致帝國破滅。一直到後世的唐帝國,也是經歷了高祖、太宗和高宗三代,才最終將高句麗滅國,將東北地區變成了帝國的東北疆域。



在宋代,宋元交兵之計,蒙古人曾聯合占城國(今越南北)合力攻宋,雖然宋軍打蒙古軍比較費事,但是對法佔城還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宋庭從兩淮地區調走三支部隊,直奔廣西大後方,一舉擊敗了占城,還入侵到占城國境內,強行讓占城繼續侍奉大宋為宗主國,可以說也是牛氣了一回。


元朝消滅宋朝之後,對外戰爭更是不勝其數,在南方先後出兵攻佔占城和安南,後來在和高棉還有爪哇作戰時因為水土不服加上交通不便,被迫撤軍。向東三次征討日本,但是因為天氣原因和蒙古將領不懂海戰,最終也是鎩羽而歸。

明初永樂大帝為了彰顯功績,也曾一度出兵攻佔安南。萬曆時期緬甸的東籲王朝窺伺大明的雲南地區,結果被劉綎、鄧子龍等人率數萬大軍剿滅,一路打到今天的曼德勒地區,使東籲王朝大片北方領土納入大明帝國囊中。


清帝國在康雍乾三代不斷的對西北的準格爾汗國用兵,雖然中途有些許戰敗的挫折,但是最終還是憑藉強大的國力,在乾隆二十年將汗國消滅,乾隆皇帝將佔領地命名為新疆,意為帝國新的疆土,這也是中國正式的將西北的新疆地區劃為直接統轄區域。


火器工坊


孫權打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爪哇島!三國裡看似最窩囊的就是孫權了,在位幾十年卻只發動了兩次北伐還是灰溜溜的滾回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孫權最大的功勞就是把南海變成南中國海。

在當時,孫權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支海軍部隊,這個在傳統陸權國家裡很是難得,一直到明朝永樂皇帝時期才重新擁有。孫權的這支海軍部隊大約有戰船2000多艘商糧船3000多艘,總兵力30000人,艦隊司令部就設在現在的廣東。

逍遙津戰役之後,張遼的騎兵部隊讓孫權見識了北方健騎的威風,這使得缺馬少騎兵的孫權認為北上與曹魏爭奪控制權很難,南方部隊在平原地區根本擋不住曹魏的弓馬騎射,所以孫權便把目標鎖定南方,他想要向南爭奪土地用來拓展自己的實力,同時也希望通過以戰養戰來減少養兵花費。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后的第一年便派兵南下,孫權的部隊從夷州出發(某灣)首先登陸的是菲律賓,吳軍佔領了菲律賓把菲律賓變成吳國殖民地;吳軍又繼續向南進發攻佔了馬來半島把馬來西亞併入吳國領土;接著吳軍一路向南攻佔爪哇島,一路向西攻佔越南。


優己


說起中國歷史上不太為人所知的侵略戰爭,我就想起了明朝時候攻打安南的戰爭。安南大家都知道,就是現在的越南,只不過一個小國而已,當時和朝鮮一樣,由於遠離中國本土,所以一直只是中國的一個屬國而已,並未被併入到中國的本土中。

不過在明朝的時候,中國曾經派兵征討過。在建文帝時代,由於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安南發生了叛亂,權臣胡一元殺死當時的安南陳氏國王,自己登基為王。明成祖朱棣瞭解到這一事情之後,派出大軍將安南國王后裔護送回國,結果又被安南軍隊給伏擊,安南陳氏國王后裔也被殺死。朱棣大怒,派出大軍征討安南,最後由英國公張輔率軍攻克安南,將叛亂的胡氏父子押解到南京。

雖然明成祖當時攻克了安南,但是安南所在之地離中原王朝實在是太遠了,再加上當地民風彪悍,所以導致明朝的軍隊在安南多有損失。雖然朝廷數度派出軍隊前往安南,但是很難解決實際的問題。因為安南遠離本土,後勤壓力巨大,軍隊人數多了後勤跟不上,軍隊少了又無法安定當地的局勢。眾所周知,越南地理形勢複雜,連二戰之後強大的美帝都鎩羽而歸,當時的明朝軍隊束手無策也不稀奇。

明成祖朱棣這樣的強勢皇帝在的時候還好說,到了朱棣死後,很多人就勸諫新皇帝沒有必要在為安南這個化外之地耗費太多的兵力和糧餉。當時明朝已經遷都北京,越發遠離安南,而當時蒙古部落的實力有所恢復,對明朝形成了不小的威脅,所以明朝的重點轉移到了蒙古身上。所以新上臺的明宣宗朱瞻基也認為在安南再駐守大量的軍隊實在是沒有必要,採納了一些大臣的意見,有意從安南撤軍。而安南新上臺的黎氏國王也上表願意作為明朝永遠的屬國,最後明朝就撤出了大軍。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確實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對外戰爭,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二:

1.漢平南越之戰

發生於公元前113年,西漢滅南越,當時南越不僅包括兩廣、海南,也包括了越南北部、中部地區,兩年之後,漢朝軍隊將之納入漢朝版圖之中。



2.漢滅朝鮮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之間,西漢對衛滿朝鮮國王發動進攻,結果毫無疑問是漢朝軍隊取得勝利,不過衛滿朝鮮跟現代的朝鮮不同,當時是叫古朝鮮,結果被漢朝滅國了。

3.唐滅高句麗之戰

發生於公元645年,高句麗被滅後,其他各小國紛紛聯合起來對付唐朝,不過最終被唐朝掃滅,唐朝攻滅了百濟、高句麗,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



4.唐朝新羅戰爭

發生於公元668年,當時,唐高宗立安東都護府,想要控制整個朝鮮半島,不過遭到曾經的盟友新羅的抵抗,結果就爆發唐朝新羅戰爭,這也是算是唐朝主動侵略當時的朝鮮半島了。

5.明錫蘭山國戰爭

明朝時期,中國主動入侵他國的情況也不少,像明錫蘭山國戰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佔領了錫蘭山國,攻佔其首都,並將其國王擒獲,作為囚徒送往中國。

6.明朝哈密爭奪戰

1404年明朝軍隊占強了哈密,並把這裡改為哈密衛,史稱明朝哈密爭奪戰。

此外,十三世紀的蒙古大軍就更猛了,直接打到了歐洲那塊地方,在建立元朝後,也曾兩次東征日本,只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


金兔歷史


給大家說個發生在三國時的對外侵略戰爭:三國這段歷史,在很多人眼裡,就是魏蜀吳三國爭霸。但事實上,對於曹魏來說,他們的敵人除了吳蜀兩國外,更兼有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在東漢末年,北方的烏桓變得強大起來,不僅趕走匈奴,還奪走漠南之地,在他們最強大時,烏桓王蹋頓麾下的軍隊多達30萬,史稱“以雄百蠻”。

當時,蹋頓效仿匈奴冒頓單于在北方遊牧部落中建立霸權,逐漸威脅到曹操北方邊境的安全。所以在公元207年,曹操在郭嘉的建議下,決定出兵北征烏桓。這一戰,曹操不僅調集張遼、張頜、徐晃等名將,還有謀士郭嘉和他那才高八斗的兒子曹植,出動的兵力達到二十萬,幾乎是曹操所有的軍力,史稱“虛國而徵烏桓”。

最開始,曹操是打算從無終(今天津)沿著渤海,取道今山海關一線前進,直搗烏桓的老巢。但是,事情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順利,等到曹操抵達無終後,發現連日的大雨,導致洪水爆發沖斷了道路,大軍根本就無法順利前行。

而且,烏桓人在得知曹操進軍的消息後,事先派人在險要處設防扼守,曹軍沿途不斷遭到阻擊,損失慘重。 眼看二十萬大軍幾乎陷入寸步難行的困境,曹操都想要撤軍回去,結果忽然峰迴路轉,一個叫做田疇的人給曹操帶來奇蹟。



田疇給曹操推薦了一條小道,這條小道是一條已經毀壞有二百多年的路,已經很少人知道,所以它也是一條沒有路的路。 因為,從這條路進軍,首先將面臨塞外五百里險地,然後要越過白檀,一直到今內蒙平岡後才進入平地。

可以說,這條路的危險程度,不亞於後來鄧艾的“偷渡陰平”。所以曹操當時也面臨著極度艱難的決擇。

這個時候,病榻上的郭嘉站出來幫曹操下了進軍的決心,他建議:“放棄輜重,輕裝前進!每個人只帶10天的乾糧,除了馬匹和武器,其他的一概都扔掉!”這是一場破釜沉舟的戰役,既然是豪賭,就得拿出背水一戰的魄力!曹操於是採納了郭嘉的建議。

隨後,曹操下令把全部輜重留在後邊,親率虎豹騎晝夜兼程,疾速行軍。臨走前,曹操還特意命人在濱海道旁立了個牌子,上書:“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意思就是現在天氣太熱,道路又走不通,我們就先回去;等到了秋天,再來打你們。

當然,為能夠順利麻痺烏桓人,曹操私下肯定還做了很多其他工作,只不過由於史料有限,具體細節無從知曉。我們只知道最後的結果是,烏桓人信以為真:“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



接下來,在田疇的帶領下,曹操大軍繞道徐無山,攀崎嶇小道,出盧龍寨,跋涉500多里,越白檀、平崗、鮮卑庭,向東直指柳城。這一路,曹操等人都行走在荒草亂石之間,只見兩旁危崖高聳,風聲鶴唳,一個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險。

經過十餘日的艱難跋涉,曹操的鐵騎終於出現在距離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他們趁烏桓人不備,出其不意迅速佔據白狼山。冒頓得知消息後,立即召集麾下所以將士,前往白狼山與曹操的決戰。

當時的白狼山,又稱白鹿山,因其主峰以西分水嶺上,有一巨大的白石砬子,遠看象一隻綿羊,也似白狼和白鹿,所以得名,其平均高度在七百米以上。毫無疑問,就地形而言這是一個理想的戰場,也是兵法中非常有利的地形:高地。

孫子兵法曾說過:居高臨下,兵之所至,如激水之疾、鷙鳥之疾!曹操佔據這個有利地形,就和後來馬謖守街亭時率軍到南山駐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藉以居高臨下而勢如破竹。只是,同樣的招式在不同的人使出來,其效果卻有著天囊之別。



在這一戰中,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此刻曹操的兵力,但正常情況下應該要比蹋頓少,因為曹操的主力部隊都停留在大後方,所以當時有不少人勸曹操避其鋒芒,但曹操卻決定主動出擊。

等到蹋頓的數萬烏桓騎兵鋪天蓋地而來時,曹操親自吹響號角,召集眾軍士佈陣準備進行決戰,曹操手下都是勇冠三軍的猛將和百戰餘生的精銳“虎豹騎”,他們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膽怯。而

當蹋頓指揮著烏桓鐵騎向曹操所在的陣營發起衝鋒時,猛將張遼主動請戰:“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

於是曹操將手中所持令旗授予張遼,由張遼指揮眾人作戰,他自己則親自縱馬登上白狼山,向柳城方向望去。突然,他用敏銳的眼光發現了蹋頓烏桓鐵騎陣形中的破綻——隊形鬆散,並很快發現了蹋頓的位置所在。



隨後,曹操當即命令張遼、張郃二人為前鋒,率部衝陣。一時間,殺聲震天,戰鼓齊鳴。曹操的精銳騎兵大喊著衝下山來,那種陣勢猶如天崩地塌,頃刻間便將烏桓鐵騎的陣形硬生生給撕開一個大口子,很多烏桓起兵被撞得血肉橫飛,人仰馬翻。史書上對此記載:“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

接著,曹操給張遼使了個眼色,並望了望遠方,張遼很快心領神會,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張遼於是單騎直衝向敵方主帥的陣營,趁蹋頓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之際,手起刀落,將他連頭帶肩被砍成兩段。

烏桓士兵見主帥已死,慌不擇路,拼命逃生,曹操隨機趁勢進軍柳城,城內二十萬軍民很快不戰而降。至此,歷時三個月的遠征烏桓之戰,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蹋頓的全面失敗而告終。這一戰,曹操徹底平定烏桓,並救出曾被掠走的十多萬漢人。

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曹操登上碣石,望著雄渾的滄海驚濤拍岸,心中豪氣頓生,揮鞭留下了千古遺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我是趙帥鍋


如果以秦統一六國後的疆域為漢地自古以來的領土,那麼除漢地十八省外其他地區都可以算侵略獲得的領土 首先我來分析下有多少是侵略得來的,另有多少是正當途徑獲得的

中國地形如果按名族構成大致可以分為漢 滿 蒙 回 藏 五大地理板塊 只有漢地十八省主體民族是漢族,其他四個板塊主體民族都不是漢族,因此這四個板塊都是通過侵略或征服得來的領土

1秦朝統一天下後征服百越

秦始皇統一天下首要問題就是向南北擴張 由於秦軍大多都是步卒在面對匈奴騎兵不具有優勢,因此秦始皇以駐足長城防禦為目的,南方百越為未開化民族打起來也是不費吹灰之力


2漢朝消滅西域眾多小國 征服匈奴 征服朝鮮半島

漢消滅西域眾多小國實際上是為了消滅匈奴做鋪墊 ,因為漢初匈奴比較強大,而且匈奴控制西域。整個北方草原和西域對漢朝構成了戰略包圍形勢。因此要想消滅匈奴,必須先消滅西域。剷除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存在。打破匈奴對漢朝的戰略包圍。因此在漢武帝時代漢朝。終於征服西域。之後漢武帝。厲兵秣馬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將匈奴主力消滅,從此匈奴剩餘匈奴被迫遷移到中亞東甌一帶,剩餘匈奴勢力對漢朝稱臣。


消滅了匈奴之後,漢朝又將目光放在東北方向的朝鮮半島。

三國末期的曹操東征烏桓。漢勢力第1次深入東北地區。

三國時期 曹操意圖統一天下,在赤壁之戰吃了大虧後 統一天下已經沒有突破口了,而且袁紹的幾個兒子的殘餘勢力逃到了東北烏桓,於是曹操把目光放向北方 在郭嘉獻計後曹操一舉攻下東北地區

唐朝征服高句麗 突厥 中亞

唐初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直接將滅亡了高句麗這個民族

唐朝時唐朝在漢朝的基礎上,置安西都護府對西域地區進行直接管轄。同時大唐徹底消滅北方遊牧民族勢力,將整個草原也完全置於唐朝有效管轄之內。唐朝在完全佔據西域的同時又向中亞地區進軍,把領土推進到威海一帶。


元朝侵略了大半個亞洲地區

蒙古國在鐵木真帶領下成功崛起。並建立蒙古帝國,蒙古在進行三次西征後,把領土擴張到東歐一帶。包括今天的俄羅東歐大部分領土以及中亞一帶 。

元朝建立後 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大汗國,其他三大汗國仍稱元朝為宗主國,元朝面積囊括今天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是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朝代


月影青霜


諸位說了很多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對外侵略戰爭,然而毫無例外都是中國從黃河流域擴張到當今960萬平方公里的歷次戰爭,確切地說這些都不能算對外侵略戰爭,因為這些擴張的土地都成了當今中國的領土,是國際上所承認的,只能叫做內部紛爭或內戰而己。

而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對外侵略戰爭,必須是當今世界聯合國所承認的主權國家當中,中國曆朝歷代對其所征討而未能將其征服的戰爭才叫對外侵略戰爭。比如:中國曆朝對朝鮮半島的征服戰爭,最終中國未能將其納入自己版圖,朝鮮半島最後形成了朝鮮和韓國,此兩國可以在其教科書中宣稱中國是侵略國。

同樣,中國曆朝對越南的征服戰爭中,甚至都統治越南達數個世紀,最終越南成了當今聯合國的成員國即主權國家,越南就有資格在教科書中稱中國是侵略國家。

另外還有蒙古,無論是成吉思汗的鐵騎攻滅了西夏、金、吐蕃、南詔、南宋等中國大地,還是皇太極的八旗軍攻滅所有蒙古部落,以及北洋的徐樹錚將軍收復獨立出去的蒙古,但最終中國和蒙古分離成當今聯合國所承認的兩個主權國家,兩國在教科書中可以互稱對方為侵略國,不過中國博大胸懷,將蒙古和元朝納入自己的歷史,稱成吉思汗為中國的民族英雄。不過寡肚雞腸的蒙古就不這麼認為,堅稱滿清和北洋政府是侵略國。

日本也加逃不了,蒙元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後,忽必烈派二十萬水軍征服日本,然而那場該死的風(日本稱神風)導至元朝大軍全軍覆沒。當今主權國家日本在教科書中大書特書,消滅了元朝侵略軍。

此外還有緬甸、尼泊爾。清朝時,乾隆帝派清軍進攻緬甸,然而戰爭進行得很艱苦,雙方都打不下去了,最後以緬甸稱臣納貢而結束。同時,廓爾喀(尼泊爾)入侵西藏,福康安、海蘭察率領清軍收復西藏,並乘勢攻入廓爾喀,逼使其稱臣納貢。當今緬甸、尼泊爾這兩個主權國家在教科書中堅稱中國在歷史上侵略了他們。


清朝福康安將軍

如果中國在歷史上將朝鮮、韓國、越南、蒙古、日本、緬甸、尼泊爾、爪哇(今印尼)統統滅國,納入自己版圖,當今國際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稱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是侵略國。因此所謂的侵略戰爭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