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仙山越南下龍灣,歷經億萬年喀斯特岩溶而來的“海上桂林”

說起喀斯特岩溶地貌,桂林是其中的佼佼者,這種集合了峰、林、山、谷、湖、石、瀑、泉、潭等幾乎所有自然景觀元素的岩溶風光,成就了“無山不洞,無洞不奇”且冠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其實峰林和峰叢挺拔於江流溪水之間的勝景,並非桂林一家獨有,在越南北部的下龍灣,就是一處獨特的“海上喀斯特”地質奇觀,彷彿是中國的桂林山水被搬到了大海上,因此下龍灣也被稱之為“海上桂林”。

海上仙山越南下龍灣,歷經億萬年喀斯特岩溶而來的“海上桂林”

“人在畫中游”的桂林陽朔一帶的灕江,岩溶風光冠甲天下

作為大自然的寵兒,下龍灣在1994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自然遺產之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1553平方公里的海灣內,光查清的島嶼有1969座,總面積562平方公里。這些數以千計奇形怪狀宏偉壯觀的大小的島嶼,錯落有致地分佈,有的一山獨立,一柱擎天;有的兩山相靠,一水中分;有的峰巒重疊,崢嶸奇特。一個個千姿百態的石峰矗立在蔚藍色的海面上,說是峰,也可以看作是島。島上有綠樹、灌叢點綴縈繞,一旦海上飄起薄霧,一處處石峰忽隱忽現,神秘至極。下龍灣由石、海、天三個要素構成,營造出水墨畫般的仙境效果,堪稱“海上仙山”,著實震撼。

海上仙山越南下龍灣,歷經億萬年喀斯特岩溶而來的“海上桂林”

遠瞰“海上桂林”下龍灣,水墨畫般的“海上喀斯特”奇觀

在下龍灣,圍繞著一個個大島的是星羅棋佈、形狀奇特的小島。這些島嶼中,隱藏著很多大小不一的溶洞,其中有不少是在數十米高的峭壁上,成了下龍灣一大奇觀。由於許多島嶼荒無人煙,所以目前探知的山洞不多,時不時就會有人發現新的山洞,這也成了下龍灣一大趣事。許多探險者、洞穴愛好者更是樂此不返。而形成這一奇觀,與喀斯特岩溶活動密不可分。

海上仙山越南下龍灣,歷經億萬年喀斯特岩溶而來的“海上桂林”

喀斯特岩溶作用示意圖

早在3.9—3.7億年前的晚古生代地質時期,越南下龍灣所在的地區,氣候高溫多雨,大量的雨水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再與土壤中因生物作用產生的碳酸一起,便對石灰岩產生強烈溶蝕作用。其中的碳酸鈣鹽類巖中的鈣離子被碳酸轉移出來,並被地下水帶走,看似堅硬的岩石就這樣被“水滴石穿”,逐漸發育成山坡陡峻的喀斯特小山,最終形成峰林、孤峰和巖洞這樣的自然奇觀。

海上仙山越南下龍灣,歷經億萬年喀斯特岩溶而來的“海上桂林”

下龍灣的巖島、溶洞種類眾多跟海水和暗流的衝擊拍打有密切關係

當然下龍灣的巖島能有如此多、如此大的溶洞,還跟海水有關。因為海水含有大量鹽份,日夜不停地受海浪和暗流的衝擊,使山腳被侵蝕,露出很多空隙、縫隙。從空中降下的雨水順著縫隙流進岩石中進行淋溶侵蝕,並與山腳下的海水浸蝕形成夾擊,使山心的岩石相繼跌落形成了溶洞,大自然就是這樣神奇。

海上仙山越南下龍灣,歷經億萬年喀斯特岩溶而來的“海上桂林”

雲南羅平--喀斯特地貌與油菜花

當然雖然下龍灣與桂林都屬於石灰岩被水溶蝕而成的喀斯特地貌,但是它們還是有很大不同的,那就是桂林沒有海而有灕江,下龍灣則是一片海上景觀。這主要歸功於地質構造斷陷後,海水入侵的結果。約在3000—5000年前,下龍灣與桂林一樣都是一片喀斯特峰林平原,隨後受到造山運動影響,下龍灣下陷,同時第四冰期結束,全球性海面上升的影響下,便淹沒了這片峰林平原,下龍灣也就打上了“海上喀斯特”的標籤。後來在考古學者又在下龍灣沿岸和島嶼上發現了許多原始人的遺址和生物化石,再次證明了下龍灣過去曾是陸地的推斷。

海上仙山越南下龍灣,歷經億萬年喀斯特岩溶而來的“海上桂林”

突兀奇絕的雲南石林亦是喀斯特地貌的精華代表之一

而成就這一切恢宏壯美景觀的的喀斯特岩溶作用,就像一位偉大的藝匠,用鬼斧神工,以富含二氧化碳的水為主刻刀,在漫長的地球歲月裡,將堅硬的岩石雕琢為精湛的藝術品。不僅造就了下龍灣“海上桂林”的勝景,還有萬丈峽谷與大江交相輝映,派生出的“巫山神女”神話,更有演繹了阿詩瑪傳說的雲南石林,成為大自然用億萬年書寫就的“史書”。

備註: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