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改变了这个冬春:我在,我见证

我们的征集长短不限,可以两三句,也可以四五段。文字请留言或发往邮箱:

[email protected]

1

“我在,我参与”

医护、司机等职业人守在一线。而大多数人,

可能只是劝说了家人戴口罩,向他们转发科普文章,在网上转发、共享求助信息,吐槽一个现象,与不同观点争论,为一种正义辩护、呼唤。

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也不得不是参与者。

怎样向家人讲述疫情是一个挑战。在他们和身边人看来,戴口罩可能是怪异的,不被接受。人们相信家人朋友等熟人是安全的、值得信赖的,危险只在陌生的远处,如果跑到近处,那可能被认为只是命该如此。而相较于口罩,现在被忽略的还有“洗手”。

与劝说家人戴口罩不同,吐槽、辩护或转发可能往往不能产生直观的改变,甚至不被理解,陷入非议。这低估了网络参与。我们刷手机的一个动作就可能为他人带去信息、信心,也为政策执行带去反思。这是一个可能遇到观点碰撞乃至“撕裂”的过程。

当然,如果你愿意讲述在家自我隔离或参与救助——无论你身处何方——我们和其他书友同样期待。

2

“我在,我阅读”

带上你的阅读经验来理解这个不同寻常的季节。举目望去,我们和你一样有困惑。

如果说“悲悯”“同理”是一种延绵至今的“道统”,为什么有旁观者能狂热地敲着键盘“有罪推定”,首先居高临下地嘲讽“造谣”,然后让对方“自证清白”;如果说“武汉加油”是励志的、有爱的,为什么在抽象的高喊声之下,从武汉回来或从武汉出来的具体的人,迅速从多数人变成不受欢迎的少数人,甚至遭致谩骂,失去作为人的尊严和隐私。

无论是怀疑不确定的求助信息,还是惧怕病毒、远离感染者,实际上都是人之常情,都是疫情蔓延过程中的必要举措,那么人性的边界在哪?

同理,一个村庄的路口站着村民手持道具“大刀”、木棍提防外人进入,或者用石头或泥沙阻碍外地尤其是鄂字车辆驶入,何尝不是在进行保护,何尝又不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啼笑皆非”的背后,我们要如何理解私人执法权在紧急情况下的产生,以及眼前的这一乡村治理秩序?

同样的困惑,还包括究竟什么是“谣言”,什么是“负面情绪”,等等。

你或许在这个季节也产生过其他困惑。“宅”在家的日子,这些困惑或疫情的方方面面让你想起读过、想读或在读的哪本书?比如它的哪句话,哪些情节、阐述或角度?

文字请留言或发往邮箱:[email protected]。明天(29日)晚上十点前,我们都守在电脑屏幕前等着你,随后将筛选整理推出。


可以两三句,也可以四五段。但是,需要“参与”来自你真实的经历,“阅读”来自你的原创感想。

本文为独家内容。

作者|罗东 ;

校对:翟永军。

封面题图素材来自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019)画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