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價格這麼便宜,可還是有農民在種植大豆,為什麼不選擇種其他經濟作物?

老孃舅說事


農民不種植經濟作物,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風險太大,看似經濟作物的利潤比較高,一畝地可以賺上好幾千元,但這些年裡到處都有滯銷的新聞出現,一旦行情不好了,農民能夠保本都是一個問題,總體來看農民還是不賺錢。大豆雖說獲利並不是太高,但至少國家也能夠控制價格,讓農民有錢賺。



我們村在10年前還有人種植大豆的,但如今的農田裡不是水稻就是小麥,玉米和大豆已經看不到多少了,只有在河岸上的土地上以及自家的農田地裡還有人種植著大豆。種植的主要目的是自家榨油以及製作豆腐,並不會將它販賣到集市上,這樣價格的多少大家自然是不會關心了。像我家裡都會在菜園地裡種植上一大片,年底的時候我媽就會製作豆腐,這樣吃起來更香。


在2014年的時候,大豆的價格為2.4元每斤,而如今的價格卻只有1.7-1.8元一斤,可見其中下降的幅度有多大,農民的收益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價格的下跌除了是受到龐大的進口大豆影響之外,還有就是受國際糧價的不斷下滑影響。雖說我國的大豆產量比較少,但還是會低迷性的下滑。 那為什麼農民還要種植呢?其實還是因為國家的補助政策比較高,就拿2018年的補助來看,東三省地方可以獲得300多元的補助政策,這樣一來農民的收益也會有更高的補貼。

而大豆的價格雖然低迷,但銷售上卻沒有難題,因此農民種植的利潤可以得到保障,不會受滯銷的影響。 當然也有很多人則是在那些旱地裡種植,良田則是種植著其他作物。大豆本身就有固氮的能力,在那些貧瘠的土壤中影響也不是太大,所以才會選擇種植。


惠農圈


大豆價格這麼便宜,可還是有農民在種植大豆,為什麼不選擇種其他經濟作物?

這兩年,雖然國內大豆的播種面積略有恢復,但增加的幅度並不大,而且在2018年還遇到了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國產大豆的產量並沒有多明顯的恢復。

在此形勢下,儘管去年到現在,因中美貿易問題導致大豆進口量減少,國內大豆價格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走強,但幅度也有限,而且很快就因為豆粕需求因為非瘟而下降、美國大豆進口重啟等原因,又開始了震盪走弱行情。



基於此,我們看到,國內的大豆價格行情不僅沒有起色,東北產區等的部分農民收穫的大豆出售難度還比較大,貿易商收購意願不強,收購價格也從前期的1.8-1.9元/斤,逐漸下降至1.6-1.7元/斤的水平。

時至2019年,國家有關方面在去年“倉促”下出臺政策扶持大豆生產但實際效果一般的情況下,出臺了“大豆振興計劃”,在補貼力度上全面提高,不僅黑龍江的大豆生產者補貼還將維持在200元/畝以上,吉林省前一段也公佈了2019年的大豆和玉米生產者補貼,其中大豆補貼明顯高於玉米。受此影響,再加上去年新玉米上市之後經過了持續三個多月的走弱,農民收益“慘淡”,東北地區大豆意向種植面積明顯提高,而玉米的意向種植面積也略有下降。



綜上,對農民來說,看得見的收益才是真正的收益,儘管後期新大豆上市之後,很可能還會面臨價格下跌壓力和出售壓力都比較大的風險,但因為補貼力度增大,平均每斤補貼0.1元,對於傳統的大豆產區農民來說吸引力還是很強的。至於種植經濟作物,農民朋友很清楚,需要承擔的風險更大。


糧小咖


籠統地說種某一種作物會比種另一種作物收入更高都是不可靠的。

我國農作物播種面積24億畝,種的農作物接近一百種。其中糧食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麥、高粱、穀子、馬鈴薯、大豆等佔了16億畝;油料(油菜、葵花、花生等)和棉花佔3億畝;蔬菜(番茄、黃瓜、白菜、蘿蔔、茄子、西蘭花、菠菜、甘藍、芹菜、大蔥、洋蔥、辣椒等)和瓜類(西瓜、甜瓜等)佔了3億畝;其他(甜菜、甘蔗、烤煙、麻類等)佔2億畝。

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說種一種作物一定比種另一種作物更賺錢,那“另一種作物”就不會存在了。有人爭辯說,“種番茄就一定比種玉米賺錢多”。這還真不一定。種番茄有前期大棚的投入,有用工的成本,還有價格波動的風險。如果只要種番茄就肯定比種玉米多賺錢,那就只有傻子才會去種玉米。

一般來說,種玉米比種大豆收入高。但在有些情況下,比如一些山坡薄地,一些低溫冷量的山區,大豆和玉米的產量差別並不是很懸殊。加上大豆化肥用量小、種子便宜、收穫脫離容易,收入並不低。再加上種大豆補貼明顯高於玉米,所以這些年即使大豆受到了國際打壓,播種面積還是維持在一億多畝。



農民種什麼作物,一定要因地制宜,看看在當地產量如何,成本如何,銷路如何,銷售價格如何,再做決定。


種田博士後


你說的沒錯,目前我國大豆市場價格遠不如以前,在東北大豆主產區其現價大多隻有3500元每噸左右,較歷史最高位的4800元每噸相差甚遠。

但是民眾對於大豆種植的積極性卻一直比較高漲,就拿眼前的2019年春耕來說吧,大豆種植面積有望在去年的基礎上再度增加,達到近十年左右的最大值。

為什麼明明大豆價格已經這麼便宜,還有人堅持繼續種植,而不去考慮其他經濟作物,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大豆種植有比較高的補貼,這是最大的優勢。2018年,東北地區大豆補貼整體最高逼近500元每畝,而其他經濟作物,則沒有這種優待。


第二,大豆市場價格雖然比較低,但是在補貼的作用下,農民種豆可以保證有一定的種植收益,而且比較穩定。

高補貼“刺激”,我國大豆種植面積明顯復甦

熟悉我國大豆種植歷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最近這些年,我國大豆種植規模經歷了比較大的波動。特別是在2014年前後國家取消了東北地區的大豆收儲制度以後,大豆購銷實現了完全的市場化+補貼,現價由巔峰期的2.4元每斤一步步下跌至1.8元每斤以下,民眾的種豆熱情大不如前,種植規模和麵積一年不如一年,在2016年,國產大豆的種植面積和最終產量幾乎創下歷史最低值。

可是,在國家不久後出臺“東北大豆種植者補貼以及輪作補貼政策”,極大的刺激的東北以及其他大豆產區的豆農的種植熱情。

以2018年的東北大豆補貼為例,多數地區除了為豆農發放300元每畝左右的大豆生產者補貼補貼之外,改為輪作地區的大豆種植戶發放了標準為150元每畝的輪作補貼,也就是說,去年在東北地區種豆,每畝能夠拿到的補貼可以高達450元每畝以上,極大的保證了種植效益,甚至創下了近幾年來的大豆種植效益最高值。



國家政策支撐,大豆種植收益基本保持穩定

雖然這幾年國產大豆的市場價格表現可謂是非常糟糕,但是國產大豆產業不能因此而坍塌,國家會想盡辦法保證國產大豆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之下,不管是種植面積,最終產量還是整體效益,都是如此。

2019年,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了“國產大豆振興計劃”,就是為了提高國內大豆消費的自給率,確保國產大豆在進口大豆的鋒芒下得以保全。

不出意外,今年國家會繼續為東北地區的大豆發放生產者補貼,並未華北黃淮大豆產區的農民發放種植補貼,就是為了保證他們的種植效益可以穩定在一個合理範疇。

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和宣傳口徑,我國一直把大豆作為位列玉米,稻穀和小麥以後的第四大主糧左右,也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油料作物,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所以,儘可能的保證國產大豆種植規模和效益穩定,也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整體考慮。


糧油市場報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因為其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常用來製作各種豆製品、榨取豆油、釀造醬油、提取蛋白質等,可見大豆的用途還是挺廣的,有著很大的市場需求。

自己吃或製作成豆腐

現在農村很多農民都會自己種植一些大豆,像我家鄉這邊,種豆子已經有著幾十年的歷史,但是豆子並不是村民的主要農作物,村民主要以種植菸葉和水稻為主,然後利用空閒的山地、田邊緣種植一些豆子。

種植在田邊緣的豆子基本都是留給自己吃,到了夏天吃豆子的季節,幾乎天天都吃豆子,而種植在山地上的豆子,等到葉子或者豆子開始發黃的時候,就收回家,暴曬幾天後,豆子變幹,然後把豆子打出來,收集後去掉多餘的枝葉,再暴曬幾天就用袋子裝起來,少部分會留著自己吃,大部分會用來製作豆腐,我們家鄉每年都會把家裡多餘的豆子製作成豆腐,然後用油炸成油豆腐後,再用罈子醃起來慢慢吃。

總的來說,我們家鄉種豆子並不以賺錢為主,只是給生活添加了一兩種食物而已,最主要是豆子好吃,適合下酒,很多老農民對豆子情有獨鍾,覺得豆子比肉乧好吃,不過如今家鄉這邊很多人不做豆腐了,種植面積是越來越小。

經濟利益

另外一種種植模式就是通過種植大豆來賺錢,一畝大豆平均可產300-500斤,當然地產和高產的也有,價格根據品種變化很大,基本上一畝豆子,扣除各種成本,也賺不了多少錢,就算平均兩塊錢的價格計算,一畝田如果收穫400斤豆子,也才800元,扣除各種成本,也沒剩多少了,而且很辛苦。

但是這些以種植大豆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如果不種大豆的話,種什麼呢?其他的農作物要就是不會種,要就是有著很大的種植風險,農民不敢輕易改變種植品種,還有就是山地比較適合種植大豆,雖然賺的少,總比荒廢長草強吧?如果能通過大面積種植大豆,比如承包個一兩百畝的山地種植大豆,一年的利潤比打工強多了。


老梁話三農


大豆一畝地四百斤,最高不超過六百斤,價格每斤2塊左右,但大豆相對來說省工省時,前期只要墒好苗齊,打一遍除草劑,結莢期打兩遍冶蟲的,熟時,收割機一收完事!!大豆好出手,實在不行榨油,做人造肉,做豆乾!!做豆腐!!豆杆是很好的牛羊草料!


淺藍色的天空12


因為農民種大豆國家補貼多,比任何作物節省開支,假設沒有補貼,農民是不愛種地,


王秀芹37605


為什麼種大豆?可能那裡只能種大豆,或許種其它作物產量低,另一個國家有補貼


18534059837


大豆多營養的東西,農村必不可少,不賣可以自己吃


用戶402120286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