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为什么没有成为舰载机?

军武皮卡丘


歼10战斗机,是我国全部自主研发的第1款国产战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款摆脱仿制苏式飞机的影子,全新自主研发制造的第1款战斗机。

歼十战机的研制工作,早就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我国科工人员立项研制。一直到了新世纪的2004年开始,歼十战斗机才正式列装服役于我国空军部队。到目前为止,我国军队所装备的歼10中型战斗机,全部都以陆地固定跑道起飞作战,并没有像传闻的那样发展成为我国航母编队的舰载机。

那么,作为我国第1款自主研发的歼10战机,为何没有机会成为我国航母的舰载机呢?

实际上,在我国辽宁号航母舰上的歼15战斗机服役之前,我国各大军事媒体及网友,在当时都以为歼10战机或许会发展成为我国航空母舰的舰载机。

不过,事与愿违,在辽宁号航空母舰服役我国海军之后,我国仿制俄罗斯苏33舰载重型战机的“歼15”战机,也紧接着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成功实施了起降训练。这也标志着我国第1款舰载战斗机,依然还是选择仿制国外成熟舰载机起步,在当时的歼10战机显然已经与舰载机二字毫无关系了。

终其原因,首先肯定是歼10战机的研发初衷不同,歼10舰载机首先作为一款中型战机,与我国海军向来所需的远航程、重载弹定位的重型战机毫无关系和严。

最大起飞重量仅仅为20吨的歼10战机,其从陆地机场正常起飞的作战半径也就1000公里多一点。如果让歼10战机登上航母的话,由于我国航母使用的是活跃短距起飞,必定会将歼10本就弱势的载油载单量再削弱一层。
本来就要面对广阔的海上疆域,甚至就是从陆地上正常起飞的歼10战机,其航程对于海上作战需求来说都显得太小短腿。更不必说从航母上起飞后,航程载弹被削弱后,其最大作战半径很可能都将达不到1000公里的歼10“舰载机”了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如果我国想要将歼10战机发展成为辽宁舰使用的舰载机,那必定只能选择最初型号的歼10A型战机。说到歼10a型战斗机,也不是咱们诋毁我国的国产装备,说实话歼10a战机甚至只能称之为二代半无限接近三代机罢了。

明着说吧,就是歼10a战机本来的各项性能就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真的将这一型号的歼10战机发展成为舰载机的话,一旦将之放到辽宁舰上,能不能真正正常使用还是一个问题。所以,还不如仿制一款国外已经成熟的重型舰载战斗机来的实在。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发布:牧小明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军器战位


在歼15的舰载战斗机身份正式确定之前,歼10上舰的呼声很高,甚至在辽宁舰服役后的一段时间里,央视还播出过动画宣传片,其中就有过歼10从辽宁舰上滑跃起飞的画面。

就综合性能来看,歼10确实不适合作为舰载机。



首先歼10是一种中型舰载机,最大起飞重量19吨左右,它的载油量、载弹量和歼15有较大差距,从滑跃甲板上起飞,要削减载油量和载弹量,中型机被削减之后,剩下的挂载能力就很有限了,重型机本身挂载能力更强,被削减以后这方面的能力还能较多保留。挂载强弱意味着作战半径和打击能力的高低。



歼15从辽宁舰上滑跃起飞,要保证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在短距起飞位时,只能带4枚空空导弹,从重载起飞位起飞,可以携带多枚鹰击83K/91等空对面导弹和自卫武器。换作歼10,哪怕是最新的歼10C,带4枚空空导弹,从短距起飞位起飞,作战半径可能只有数百公里,从重载起飞位起飞,也不可能挂载多枚空对面导弹,在地面机场的歼10C一般也只是挂2枚鹰击91。



虽然表面上看,世界范围内,舰载战斗机都在朝着中型化方向发展,可实际上,那些打着中型战斗机名号的,如米格29K、F/A-18-E/F、阵风M最大起飞重量都在27-30吨这个区间,比歼10大了8-10吨,F35C更是达到了31吨,非常接近歼15的最大起飞重量(33吨),我觉得这个所谓的中型化,更多的还是指机体尺寸上的。



不光是挂载能力的先天不足,歼10自身设计也决定了它难以改成舰载机,歼10是单发战机,一台发动机的安全性肯定不如2台发动机,舰载机通常都是采用双发布局,因为在远海,舰载机远离陆地,只能依赖自己的母舰,除了美军的F35C之外,其他的航母战斗机都采用双发配置。

此外,歼10的前起落架位于进气道下方,起落架的收容空间非常有限,无法有效加强其结构强度,而这是舰载机上舰必过的一关,无论是滑越起飞还是弹射起飞,都需要加强。



虽然说采用歼10的话,航母的载机数量可以增加不少,比如辽宁舰就可以装将近40架歼10,明显多于现在24-28架歼15的配置,更多的歼10并不代表作战能力更强,歼10被削减载油、载弹后,打击能力远远不如弹射起飞的阵风和超级大黄蜂,40架歼10不单载弹量总和不比24架歼15强,还打不着歼15能打到的目标。



而且,大量的歼10需要更长的起飞和回收时间,要想用数量弥补自身的不足,歼10就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集结机队,而航母相比于地面机场,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舰载机的放飞、回收效率,假设40分钟起飞24架歼15,作战效能肯定是要高于60分钟才能集结起来的36架歼10。


止水兴波


说起歼-10战斗机的舰载型号,几年前的网络上就出现过歼-10舰载机的CG图,甚至还有隐身版本的歼-10舰载机。2012年11月23日,歼-15“飞鲨”舰载战斗机首次在辽宁舰上完成起降,标志着我国首款舰载战斗机完成研制,如今已经随着双航母的入役,形成战斗力。

舰载战斗机,对候选机型的要求非常高的,理论上将陆基型号的战斗机进行改装,能够形成舰载型号,比如法国的阵风战机,就有舰载机型号。但是,并不是所有型号的战机都能够改装。纵览世界各国舰载机,一般都是专门研制舰载机,比如美国,独立研制自己的舰载机,而不是把F-15、F-16、F-22搬到航母上。

舰载机的要求指标很多,而我们的歼-10并不满足。首先就是舰载机要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性能,这样它能够在航母顺利起降。歼-10要想做到,就必须要改变气动外形,这个成本是相当高的,时间和经济的耗费,不比研制一款新飞机少。其次就是要求舰载机适应海上的环境,航母是在海上作战,空间还小,环境不比陆地上的基地,维护难度更高。对于歼-10战机,维护和保养也是很大的挑战。

歼-10战机是三角翼,机翼不能折叠,这就占用空间比较大,对载机量也有影响。再就是目前我们的航母是采用滑跃式起飞方式,舰载机必须滑跃起飞,这就要改变飞机结构,增加机翼面积,获得升力。更重要的是,歼-10才用的是单发发动机,可靠性和推力都不足。不管是苏-33还是歼-15,都是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

歼-10战机属于中型战斗机,加上滑跃起飞的限制,必然航程和载弹量收到影响,同时作战半径也大打折扣。比如与歼-15相比,挂载同样的武器装备,歼-15要比歼-10多出一半的作战半径。而且舰载战斗机挂载的武器也是全能,比如中距空空导弹,大型反舰导弹,反辐射导弹等,这些武器要占用大量的武器挂架。但是歼-10采用三角翼结构,本身武器挂架就很少,还很小,能挂载大型武器的也就是机翼下方的挂架,这和双发中型战斗机没法比。

歼-10采用机腹进气道,飞机的起落架就会加长,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对起落架的要求是非常坚固的,要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可能要高于路基战机的几倍之多。歼-10的起落架显然不能承受这么大的冲击力。

舰载战斗机需要增加很多路基战机没有的物件,例如抗冲击起落架、固定环、防侧风稳流翼、大升力阻尼板、飞行员海上救生装置、自动登机梯、导航仪、气象雷达、低空飞行控制器、降落自动驾驶仪、防腐蚀检测器、磁探器、声呐接受器、尾钩等等这些东西能不能安装到歼-10上,显然不行。所以综合多种原因,歼-10不能上舰,最好不过就是歼-15这类战机了。


雷姐的机械空间


歼-10系列战斗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空中优势战斗机,该机型的立项时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技术较为成熟的战斗机。而且由于歼-10战斗机拥有和米格-29一样的轻盈特点,因此一度被认为是登上航母甲板的备选机型之一。至2004年歼-10战斗机正式入役,而瓦良格号当时尚未返航。不过后来歼-15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将以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作为主力舰载机,歼-10作为陆基中型空中优势战斗机,将暂时不再考虑登舰。

▲歼15

歼-10战斗机之所以没有计划在甲板上部署,主要是因为这一机型是根据陆基战斗机的指标来设计的,其起落架设计更像F-16这样的空中优势机型,起降时并不考虑甲板压力的问题;而且由于陆地起降不需要考虑甲板颠簸的因素,所以降落时的下降高度达到每秒3米就可以了,但是舰载机的每秒高度下降数据值则需要达到6米以上。由此可见,两种设计理念不同的方案,并不适合交互使用。

▲歼15

而且由于歼-10战斗机的设计方案已经成熟定型,所以如果要使其具备上舰条件,则需要进行全新技术整合,因为战斗机设计对于重量、材料、框架等个方面的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当然这会产生很大的技术成本,因此不如考虑直接重新开发一款专业的舰载战斗机。

▲歼10短距起降性能优越,但是耐粗暴撞击着陆能力就不行了  在歼10战斗机刚刚公开的几年中,歼10是否能成为舰载机一直是个很受争议的话题;直到后来歼15和歼20相继露面,这个话题才少有人提起。

▲歼10

单纯从基本的气动和飞行控制上来说,歼10拥有非常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和飞行操纵品质;这是由放宽静稳定的全动鸭翼布局,以及原生的出色全权限数字电传飞控所共同提供的良好基础。在保证低着舰速度、提供优秀的操作响应上,歼10的设计是非常好的。

但是歼10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舰载起降要求,因此其起落架设计是按照陆地起降标准(每秒下降高度最大3米/秒)设计的,在满足这个极限的情况下,更多的考虑的是减少机内空间占用、协调其它机身结构和设备安排、减轻起落架重量。

歼10短距起降性能优越,但是耐粗暴撞击着陆能力就不行了在歼10战斗机刚刚公开的几年中,歼10是否能成为舰载机一直是个很受争议的话题;直到后来歼15和歼20相继露面,这个话题才少有人提起。

单纯从基本的气动和飞行控制上来说,歼10拥有非常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和飞行操纵品质;这是由放宽静稳定的全动鸭翼布局,以及原生的出色全权限数字电传飞控所共同提供的良好基础。在保证低着舰速度、提供优秀的操作响应上,歼10的设计是非常好的。

但是歼10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舰载起降要求,因此其起落架设计是按照陆地起降标准(每秒下降高度最大3米/秒)设计的,在满足这个极限的情况下,更多的考虑的是减少机内空间占用、协调其它机身结构和设备安排、减轻起落架重量。

▲歼15  

总的来说,歼10上舰并不是工程上不具备可行性的事情;但是做起来改进成本高,且性能损失较大,从经济上并不划算。而且特别重要的一点的是,对于舰载机来说,其性能侧重点的优先程度上;载荷航程和滞空能力,其权重显著高于机动性能,这是恰巧是歼10相较于基于苏33仿制改进的歼15差距最大的地方。

▲苏33

因为对于航母来说,在满足作战需求的前提下,甲板上的飞机是越少越好的。因为飞机多了,甲板密度提升,极易导致各种事故;歼10虽然飞机更小,但是很多配套设备的需求和飞机吨位是没有关系的,只和飞机数量有关系——比如包括牵引车在内的车辆。这也是美军航母后来一直强调减机增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另外,正如前文所言,辽宁号航母和001A航空母舰都首先选择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作为标配舰载机型,歼-15作为一款重型机,拥有环境适应性强、机身空间大、载荷量多、飞行距离远等各方面的优势,而且歼-15也是基于苏-27系列战斗机的技术成果发展而来的新型舰载战斗机,其性能水平也是十分先进的,所以选用歼-15战斗机上舰也是务实的选择。


铁杆军迷


歼十在初始设计上应该就没考虑过舰载起降需求。

进气道/起落架设计

起码歼十早期型号的进气道/起落架设计就不满足着舰要求。可以看到歼十的起落架在进气口下方,而早期型号的进气口与机身之间的连接方式不符合着舰的强度要求。由于舰载机着舰的下沉速度比岸基飞机的高出一倍,所以,着舰瞬间承受的垂直方向过载也比岸基飞机高。因此,相比较而言,歼十进气口和机身之间的连接形式就很脆弱,承受不住那样的冲击。

空重问题

歼十本身的空重也比较大,与F16相比,不能不说在结构设计上歼十还是需要学习别人:歼十上用的钛合金材料比F16更多,但空重还是比F16大。如果改成舰载机,由于要加强起落架等结构、易腐蚀部件要更换。例如YF17改成舰载的F18,仅仅加强起落架就使起落架重量暴涨3倍。估计歼十舰载型的空重会比原型增重10-20%。对于歼十而言这可不是个小数量,歼十本身就是单发机,AL31发动机轻易增推10-20%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舰载型的机动性必然不如原型。

AL31发动机可靠性

另外,AL31的可靠性也不太让人放心。迄今为止,歼十系列出的几次摔机事故中发动机故障的比率最高,由于AL31不是国产的,俄罗斯方面是要拿钱才办事的,并没有多少动力去积极解决AL31由于设计方面在中国暴露出的问题。这也让人对单发的歼十舰载版的可靠性很担心。

综合以上原因来看,歼十没有成为海军中意的舰载机候选者也是合乎情理的。


asiavikin


歼10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制空型国产战机,从气动外形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天生机动优势明显的鸭式气动布局,这也为歼10后期能够同歼11战机一同承担国土防空和前线作战任务的打下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成飞通过研制歼10掌握的先进气动布局也为后期研发具备世界领先的歼20隐身战机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现如今的成飞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战机摇篮缔造者,风头甚至超过了老大哥沈飞。但是在舰载机行列目前却是沈飞一家独大,毕竟沈飞在陆基的歼11B战机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歼15舰载机早已装备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那么成飞自主研制的歼10战机为什么没能成为舰载机呢?

之所以歼10没能上舰成为舰载机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从歼10自身的性能来说,歼10战机凭借自身的鸭式气动布局获得的短距起降能力和更为优秀的飞行操控能力,可以保障其在航母上起降时更短的起飞滑跑距离和更低的着舰速度,以及在整个起降阶段极为优秀的操纵品质。但是也正是因为歼10采用的气动布局想要上舰却不那么容易,首当其冲的就是歼10采用了鸭式气动布局,同时为了增强超音速飞行时的气动稳定性,除了有高大的垂尾外,还设计有两片腹鳍,而这两片腹鳍很可能在起飞/着舰过程中与甲板发生剐蹭,造成严重的飞行事故。

同时歼10从一开始就是为国土防空而研制的,那么其要想上舰就得加强其起落架结构强度,毕竟相比陆基战机降落时3米/秒左右的下沉率而言,在航母上降落这个数值至少不会低于6米/秒。那么对于歼10而言,原先设计的起落架强度根本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就要换装缓冲强大更大/缓冲行程更长的起落架,同时机身结构强度也要增加来满足整体降落强度需求。

当然这些原因都是可以改进的,比如可以将歼10的腹鳍改为可折叠设计,或者通过改进设计一个全新的垂尾替代掉腹鳍也是可以的,其次像机身结构强度加强/换装高行程起落架这些对于陆改舰都是必不可少的,像此前的歼15也是从陆基歼11B改进而来的,美帝的超级大黄虫当初不也是同F16一同竞标陆基轻型战机败北后被海军看中下海的吗,所以想要歼10上舰不是不可能。只是当下歼10早已经定型多年,如果硬要让歼10上舰,那么从改进设计成本上来说是不划算的。其次就是现下海军已经装备歼15这类双发重型舰载机,对于歼10这种单发中型战机根本没兴趣,所以歼10上舰也就无望了。

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歼10由于从一开始定位于国土防空的中型战机,在动力系统的选择上采用了大推力单发设计,那么对于歼10后期想要上舰来说,由于舰载机上舰必须满足加强结构强度和换装起落架等防护措施后增重的问题,但是摆在歼10面前的问题就是由于其装备的涡扇10B大推力发动机的加力推力想要大幅度提升推力可能性不大,但是要想上舰增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继续使用推力不增的动力系统,只会降低其机动性等技术指标,而且海军处于安全性考虑对舰载机的动力要求更倾向于双发战机,那么就算歼10坚持上舰后其整体性能相比陆基的歼10是会下降不少的,同样对于双发的歼15而言也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再一个从航母对舰载机的使用要求来说,并不是说一艘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数量多就一定能打胜仗,毕竟航母甲板面积有限,如何降低舰载机数量提升单架舰载机的性能才是关键,所以对于歼10战机而言,其虽然体型相比歼15更小,理论上同样面积的航母甲板停机数量更多,但是由于歼10上舰后相比现役的歼15在综合作战能力上是有很大差距的,那么其占地面积更小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而且更多数量的舰载机意味着更为复杂的后勤保障压力,那么这对于降低航母甲板事故率和提升航母甲板战时紧急起降的调度都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总结来说,歼10虽然凭借自身的鸭式气动布局在短距起降上很有优势,但是对于航母舰载机的使用要求来说,短距起降能力并不是最核心的,舰载机更为看重其整体战力,所以歼10自身很多设计特点在陆地很有优势,但是到了航母上反而成为累赘也很正常,再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影响,歼10想要上舰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魑魅涅槃


歼-1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三代多用途战斗机,为什么没有上舰呢?原因很简单,单发战机的安全系数作为舰载机使用远不及双发战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纠结歼-10最终没能在舰载机上胜出的原因在于,法国人将阵风-M战机发展成舰载机。

先来看看我国舰载机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在我国第一种舰载机歼-15列装之前,我国已经对舰载机的研究工作持续了很久,包括最早计划使用歼-8Ⅱ战机进行舰载机改装,目前网络上也有相关的图片披露出来。后来我国通过组装苏-27战机(国产型号叫歼-11),基本掌握了苏-27重型战机的气动布局以及相关技术,同时在研究了乌克兰苏-33原型机T-10K-3,后来沈飞成功的研发出了歼-15舰载机,重点是掌握了重型舰载机设计研制能力。

通过我国对舰载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梳理出一条思路,那就是我国舰载机研发工作先后经历了中型到重型的探索,最终海军选定了重型舰载机。其实选定为重型也是必然的,这一点可以从海空军的当前装备情况中看出一些端倪。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拥有300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长期以来我们都存在战机腿短问题,因而我们引进了苏-27和苏-30两个谱系的战机,空军在使用了苏-27后对重型战机载重大、航程远的优势大加青睐,海航后续也引进了苏-30MK2白头雕战机,奠定了舰载机使用重型战机的基础。

歼-10上舰的呼声一度在国内也很高,国际上中型舰载机的型号也不少,比如俄罗斯的米格-29K、法国的阵风-M以及美国的F/A-18等等。尤其是法国的阵风-M改为舰载机后,对于歼-10改舰载机的影响相当大。两款机型都采用鸭翼式气动布局设计,都属于典型的中型战机,阵风-M可以改,歼-10自然也就可以,理论上是这样的。

但是,中型舰载机至今在国内也存在争议,就是有关国产下一代舰载机的选型问题,到底是选用歼-20还是FC-31。显然在第一轮的竞争中重型机获得成功,有一定的时代因素,歼-8Ⅱ舰载机版本一出来就落后于时代,歼-15在情感和能力上自然也就胜出了。

但问题的核心还在于歼-10中型机的单发上,由于舰载机飞行员有“刀尖上舞蹈”的称号,足以说明舰载机的安全系数远低于陆基战机。退一步讲,在陆基战机领域,双发战机的安全系数要比单发战机高的多,这是公认的,歼-10单发就已经确定了其命运。

另外,歼-10战机列装部队后,单发的劣势也逐步彰显出来,央视曾多次披露过歼-10战机因空中撞鸟导致空中停车问题,在飞行员的努力下,创造了单发战机空中停车安全着陆的新纪录。这也从侧面表露出歼-10战机作为单发战机的劣势,更不适合上舰了。


鹰鸽分析


歼-10系列战斗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空中优势战斗机,该机型的立项时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技术较为成熟的战斗机。而且由于歼-10战斗机拥有和米格-29一样的轻盈特点,因此一度被认为是登上航母甲板的备选机型之一。至2004年歼-10战斗机正式入役,而瓦良格号当时尚未返航。不过后来歼-15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将以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作为主力舰载机,歼-10作为陆基中型空中优势战斗机,将暂时不再考虑登舰。


歼-10战斗机之所以没有计划在甲板上部署,主要是因为这一机型是根据陆基战斗机的指标来设计的,其起落架设计更像F-16这样的空中优势机型,起降时并不考虑甲板压力的问题;而且由于陆地起降不需要考虑甲板颠簸的因素,所以降落时的下降高度达到每秒3米就可以了,但是舰载机的每秒高度下降数据值则需要达到6米以上。由此可见,两种设计理念不同的方案,并不适合交互使用。

而且由于歼-10战斗机的设计方案已经成熟定型,所以如果要使其具备上舰条件,则需要进行全新技术整合,因为战斗机设计对于重量、材料、框架等个方面的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当然这会产生很大的技术成本,因此不如考虑直接重新开发一款专业的舰载战斗机。


另外,正如前文所言,辽宁号航母和001A航空母舰都首先选择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作为标配舰载机型,歼-15作为一款重型机,拥有环境适应性强、机身空间大、载荷量多、飞行距离远等各方面的优势,而且歼-15也是基于苏-27系列战斗机的技术成果发展而来的新型舰载战斗机,其性能水平也是十分先进的,所以选用歼-15战斗机上舰也是务实的选择。

深漂阿友


两个因素

1、航母舰载机在降落的时候,垂直下降速度7-8米/秒

对结构的要求非常高,而J10是陆基飞机,着陆时比较平缓,下降速度在3-4米/.秒

这样的话,要上航母必须进行大幅改动

图:歼10短距起降性能优越,但是耐粗暴撞击着陆能力就不行了


2、J10是单发的,携带大型弹药能力比较弱,而且舰载机一般都喜欢双发,万一出了问题还能飞回去


梦游ads


1、航母舰载机在降落的时候,垂直下降速度7-8米/秒

对结构的要求非常高,而J10是陆基飞机,着陆时比较平缓,下降速度在3-4米/.秒

这样的话,要上航母必须进行大幅改动

2、J10是单发的,携带大型弹药能力比较弱,而且舰载机一般都喜欢双发,万一出了问题还能飞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