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究竟死没死?朱棣找到他的下落了吗?

宰少


据传说,在朱元璋建国之初,朱元璋听到刘伯温来见,临时起意,看看这位预言家的本事。于是将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倒扣住,问是何物。

刘伯温稍一思索,答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为一烧饼是也。”


朱元璋听后甚是佩服,于是逼着刘伯温预测一下明王朝的气数。

刘伯温推辞说天机不可泄露,在朱元璋的一再要求和不论他预言了什么都免死的许诺下,二人一问一答。其内容就是所谓的《烧饼歌》。


《烧饼歌》里预测到虽然嫡长子是朱标,但是继承皇位的确是孙子朱允炆。而朱允炆在当皇上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其中一句“,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其中的“燕子入京”就是指的燕王朱棣以后兴兵攻打南京入京之事,均为天注定的。


当然,其中真真假假,我们也说不清。如果真是这样,都是天注定的事,朱棣篡权也没有对与错之分了。



篡权后,朱棣想正自己的名声,他想要有一批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女来辅佐自己的话,那说明得到他们的认可,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朱棣想让刘伯温的儿子刘璟来辅佐自己,但是刘璟坚持不出。刘璟在这方面我的感觉是不如他的老爹识时务,胜王败寇,要想平平安安地活着就得顺应时代的变化,一己之力,估计改变不了什么。况且这已经成了既成的事实,但是刘璟有自己的气节。


看到刘璟坚持不出,朱棣很生气,于是把他抓到自己的身边,亲自审问他,以发泄自己的怒火。但是刘璟一点也不害怕。


于是,朱棣看刘璟如此不识时务,只能下杀手锏,杀之而后快。而刘璟却不畏惧,高呼

“百年之后,你也逃脱不了一个‘篡’字!”



朱棣在正名的同时,要解开心中迷雾,朱允炆是死是活?死了为何没有找到尸首?活着的话,到底去了何方?他要活着就见人,死了就见尸。


在没有得到侄儿的确切的消息之前,应该说朱棣还是吃不香睡不好的。因为只要朱允炆活着一天,就有可能找自己算账。一是可能朱棣侄儿对被自己叔叔篡权一事不甘心,会在适当的时候拉起队伍,与朱棣作对。二是姑且朱棣侄儿自己已经看破红尘,没有此心,但是在朱棣帝位还不稳定的时期,极有可能有些拥护朱允炆的人会继续支持朱允炆与他对抗。


基于此,朱棣就下了血本,即使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朱允炆的下落。民间传说朱棣派人兵分两路,一路水路,郑和下西洋,一路旱路,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走遍全国。

寻找了多久?应该说很久,据说有一十六年之久。有没有找到?这些都成了谜,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到最后,朱棣自己也没有了寻找的欲望。



其实,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我觉得有三种可能:


  • 一是已经被朱棣杀死,即使看到皇宫大火里有朱允炆的尸体,也一口咬定,逃跑了。为的就是掩人耳目,自己没有弑君。那么为了圆谎,就制造声势,去全国寻找。

  • 二是死于皇宫大火,对朱允炆来说,百感交集,感慨于爷爷给自己找了大麻烦,索性死了之后,一了百了。

  • 三是出家为僧,伴着青灯木鱼了此残生。

而民间传说最广的是,建文帝本想一死了之,但想起了爷爷给他留下了一个锦盒,说是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才可以打开。一说是朱允炆之前曾经问过爷爷,如果他的叔叔们造反怎么办?爷爷于是就给了他这个锦盒。


建文帝打开一看,

箱子里边有三张度牒(和尚的身份证明),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从这个方面来看,朱允炆穿上僧衣,和两个随从分两路逃走,然后出家为僧。后来对此事,负责寻找朱允炆的胡濙深夜来访,二人密谈了好久,大意是:

胡濙访得建文帝假扮和尚逃离紫禁城后,真的削发为僧,被僧司(宫内僧人职位)溥洽所救,辗转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


也就是说,胡濙终于找到了结果:朱允炆出家为僧,并绝对没有复国之意。

那么胡濙此话是真是假呢?真真假假都有。真的话,是真找到了。假的话,是为了给自己十几年的寻找做一个结束。反正没有对证,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据近代专家考证:

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历史漫谈君


我倾向于跑了。《明史纪事本末》有其详细的出逃过程,虽然这本书本身槽点不少,但可备一说。虽然官方史料说的是朱棣以天子礼葬了建文帝,但崇祯年间有人提出恢复建文帝祭祀时,崇祯帝却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可见要么朱棣压根没好好葬建文帝,要么后面那些皇帝没好好维护。

但且不说的确仍然有葬身火海的可能性,而且就算跑了,作为一个人,失踪多年是可以被宣布为死亡的,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也和死了没太大区别了,仅有的区别是,会有人利用一些人以为他还在世的心态搞事情,就像我下面要讲到的那样。

虽然当年明月认为朱棣派胡濙去找建文帝而且找到了,但我是不信的,原因后面说。

《明史纪事本末》后面给了建文帝一个结局,《纲鉴易知录》也有类似记载:

(正统)五年春三月十三日,……会有同寓僧者,窃帝诗,自谓建文帝,诣思恩知州岑瑛,大言曰:“吾建文皇帝也。”瑛大骇,闻之藩司,因系僧,并及帝,蜚章以闻,诏械入京师,程济从。八月,至金陵,九月,至京,命御史廷鞫之。僧称:“年九十馀,且死,思葬祖父陵旁耳。”御史言:“建文君生洪武十年,距正统五年,当六十四岁,何得九十岁!”廉其状,僧实杨应祥,钧州白沙里人。奏上,僧论死,下锦衣狱,从者十二人,戍边。而帝适有南归之思,白其实,御史密以闻。阉吴亮老矣,逮事帝,乃令探之。建文帝见亮,辄曰:“汝非吴亮耶?”亮曰:“非也。”建文帝曰:“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片肉于地,汝手执壶,据地狗餂之,乃云非是耶?”亮伏地哭。建文帝左趾有黑子,摩视之,持其踵,复哭不能仰视,退而自经。
于是迎建文帝入西内,程济闻之,叹曰:“今日方终臣职矣。”往云南焚庵,散其徒。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但我还是不信。

我不信的原因其实也只是我个人观点,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另一个人的存在,这个人就是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

和建文帝一起身亡或失踪的有他的妻子马皇后和长子太子朱文奎,就算建文帝基于人死不能复生不打算为他们做点什么了,朱文圭可是还活着的。然而,明英宗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失去皇位、熬到代宗病重再利用政变复位后,才大发慈悲释放了从小被幽禁在凤阳的朱文圭,这距离所谓建文帝重新现身的正统五年已经17年之久了。朱文圭连太子都不是,身份再敏感,能及得上当了四年皇帝的建文帝本尊吗?朱棣或其后代能和建文帝本尊和解却不放过朱文圭,是什么道理?还是说朱文圭是建文帝充话费送的,他过得怎么样,建文帝这个当爹的压根无所谓?

相比之下我宁可相信那些建文帝在某地安家、是一部分当地人的祖宗的传闻。


代牧益州阎文平


按照史书上记载,建文帝死了,在南京城破之夜,死于大火之中。

《成祖本纪》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太宗实录》云:“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补本》记载:“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明史·建文皇帝本纪》:“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以上记载清一色记录了建文帝死于大火。 可是很多人不相信,包括朱棣自己也不信。

建文帝:

溥洽是朱允炆的主录僧,朱允炆十分信任他。南京城破之后,有传言说朱允炆在他的协助,故意纵火灭迹,其实朱允炆本人早已逃脱。

《明史•姚广孝传》上说:“初,帝(朱棣)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
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久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

正是由于不相信建文帝死了,朱棣派胡濙去查明真相。据说后来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查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一直是朱棣的一大心事。所以朱棣把朱允炆身边的人都关了起来,拷问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

胡濙受命走访全国各地寻找建文帝,这一找就是十年,一无所获。

永乐十四年胡濙被召回,十七年又奉命中踏上寻访的征程。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率兵亲征鞑靼。途中忽然胡濙求见。 《明史·胡濙传》记载了这次见面:

“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寐,闻至,急起召入。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至是疑始释”。

我们分析一下: 胡濙快马驰往宣府朱棣的行在,一定是有重要事情汇报。

当时朱棣已睡了,听到胡濙来找自己,连忙起床召见,一定是朱棣知道胡濙有重大消息汇报,这个消息又是朱棣急于知道的,所以他等不及了。

急忙起床:


“至是疑始释”,这就说明缠绕他心里多年的秘密已得到了答案,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他和胡濙谈到四更天,肯定谈了很多,胡濙的汇报肯定很长,说明建文没有死。

否则只要一两句就可以说完。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可惜史料中并未记载这次密谈的内容。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朱棣得知了朱允炆的下落,同时朱棣相信,过了这么多年,这个侄子对自己已经不再有威胁了。所以他放心了。

建文帝到底去哪了? 地处闽东的宁德市上金贝村,2008年发现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神秘古墓葬,疑为建文帝陵寝。

发现神秘古墓:


消息传出,引得许多专家学者蜂拥前往考察。

古墓从内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占地近两百平方米。古墓为弧形条石砌成,墓前有高约五米的石柱,刻有云纹龙头石雕。

这表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按照墓葬规制,像是皇族的墓。

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凤阳明皇陵的造型完全一致,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这种造型。

宁德华严寺珍藏了一件明代云锦袈裟,袈裟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艺非常复杂。

袈裟绣了十八只五爪金龙,是典型的明初龙造型,袈裟下半部内嵌“福寿”两字的宫灯状图饰,正是朱元璋常用的图案。

五爪云龙袈裟图:


这方云锦袈裟胸前绣有九条龙,下方绣有五条龙,民间和尚无人敢用。

华严寺附近老人们向专家讲述了一个故事: 在那个夜晚,建文和忠于他的随从们从皇宫下水道的内闸门逃出皇宫,乘船到达神乐观。

随后建文帝与程济、郑洽等人南下浙江。叶希贤、杨应能等人扮作建文帝,往西南西北而去,以此吸引朱棣的注意力。

建文帝等人经秦淮河到达溧水。然后弃船登岸,穿过太湖,到达苏州。

然后沿着京杭大运河抵达杭州,再经多次转移到达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郑洽家。

次年正月十五建文帝出门观灯时被人认出,有人向县衙举报,县令带人来抓捕。

郑洽将建文帝藏在一口枯井中,风声平息后,建文转移到浙南青田县。

在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的指引下,建文帝从温州出海,到达宁德金溪里濂坑村铁沙溪,朱允炆在这里落发为僧。

出家:

后来,朱允炆又前往福州雪峰寺,在这里遇到了找寻他多年的胡濙。

建文手书一首诗给胡濙,让他转交朱棣。

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

此后,建文帝在宁德出家,圆寂后,葬于上金贝村的上金贝古墓。

这么多年过去了,朱棣的江山坐稳了,建文帝不再是威胁他皇位的那个皇帝,特别是看了他的诗后,朱棣详细询问了朱允炆这些年的生活轨迹,在确定不会有节外生枝之后,年老的朱棣不再追查了,也许一笑泯恩仇,更能对得起九泉下的朱元璋吧

参考资料:《明史讲义》《明史·建文皇帝本纪》《明史·胡濙传》

作者 :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


刚日读史


建文帝下落之谜,堪称是明史第一谜案了。时至今日,研究者也未能弄清事件真相,依旧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过,对于获胜者明成祖朱棣来说,心中很可能已经存有答案了。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建文帝应该是死于混战时的那场大火了。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晚年过得并不是很畅快。他自己亲选的太子朱标先自己而去,这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已经令太祖悲伤不已。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一度犹豫,究竟是选择其他儿子作为皇储,还是在百年之后传位于皇孙朱允炆,的确是一个难题。

就文治武功而言,燕王朱棣显然是胜于朱允炆的。不过,在朱元璋内心深处,还是偏向于朱标和朱允炆的,觉得燕王朱棣更适合镇守北疆,作为明王朝的屏障。可是,在皇位面前,骨肉亲情终究会显得不堪一击。

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已经预见到藩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便萌生了削藩的想法,而燕王朱棣则借机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南下,发起了靖难之役。

最终,建文帝虽然费劲周折,还是未能抵御自己叔叔的人马,落得了个惨败的下场:

谷王穗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闵帝本纪》

正史中关于建文帝结局的记载,着实显得有些“自相矛盾”:既言及“帝不知所终(踪)”,后又称在灰烬中找出了“帝后尸”,并于八日后安葬。这看起来是有些难以令人信服。也正因如此,后人才将建文帝的下落视为一大谜团。

而在《太宗实录》中,所记载的情节则较为详细: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太宗实录》

按此说,当时朱棣见宫中起火,赶忙派人前去救火。不过,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建文帝兵败后放火烧皇宫并闯入火海自焚。燕王最终只是从火堆中找出了尸体,并认出是朱允炆。不过,这段文字显然有做戏的成分,朱棣称自己起兵是为了朱允炆好,却不成想这个傻侄子竟会去自焚。

不管朱允炆是自焚之说尚有争议,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战斗颇为惨烈,而且宫中也确实燃起了一场大火。这场火,大概是朱允炆在绝望之际命人点燃的。

就当时的处境而言,朱允炆很难从宫中逃脱。尽管坊间传言南京城内有地道,可今人经过反复调查,并未发现有秘密通道。其实,以朱棣的性格来看,是绝不会放过朱允炆的。

不过,在朱棣内心深处,还是怕朱允炆逃出了皇宫。毕竟,他所发现的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很难确定。一旦这个皇帝侄子出现,将会对自己极为不利。所以,朱棣寻找朱允炆,实际上是处于内心的不安,而真正的建文帝,实际上已经命丧南京城内了。



史海烂柯人


建文帝当时有没有死,其实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谜。因为当时皇宫大火,当人们赶进去的时候,只剩下很多烧焦的尸体,因此,有人说死了,有人说没死。

朱棣是肯定要杀建文帝的,因为建文帝被奉为正统,如果建文帝还活着,那朱棣就不正统,所以建文帝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死,要么消失。

历史上有两个传言,一,就是建文帝逃亡海外,郑和下西洋,表面上是和他国交流,其实是去找建文帝。二,建文帝出家了,与世俗脱离了。

其实建文帝有没有死,对朱棣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建文帝已经消失了。这个是朱棣最关心的,只要建文帝消失,就行了,朱棣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而对于建文帝来说,他也不会再出现了,一方面,他出现等于送死,另一方面,是因为朱允炆一直没有想过当皇帝,是明太祖把他推到这个位置上的,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好皇帝,包括削藩,也是底下的臣子叫他削的。所以,他离开那个位置,反而是一种解脱。

建文帝的人生,不管是成败,他都不会很好过,如果削藩成功了,他会痛苦一辈子,因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的人,如果将叔叔杀死,他会痛苦惭愧一辈子。而削藩失败了,那么,他就要消失一辈子。

至于朱棣有没有找到建文帝,也是一个谜,因为就算朱棣找到了,杀了建文帝,他也不会公告天下,而如果没找到,那他更不会公告天下了。


读书是件重要的事情


分析应该还是死的可能居多,原因如下:

首先是朱棣不可能放过他。 朱棣虽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实际上想干嘛大家都明白。要想当上大老板,就必须保证原来的老板彻底挂掉。 这是第一目标,也肯定是朱棣心心念着的事情。当时的真实情况虽然我们不知道了,但朱棣一定做了周密的安排,甚至有可能秘密安排一支“斩首小队”,就是为了取朱允炆的命。

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朱允炆去了海外,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他……这个太扯了。去海外其实目标更大,真要想去找,郑和没有必要跑这么多趟,一次就够了,毕竟那时候想在海外生存下去,目标也是蛮大的。


综上所述,死的可能居大。


李云飞40897054


建文帝之死议论纷纷,因为朱棣并未找到他的尸骨,不能确定朱允炆已死。后世有两种最大的可能性猜测:

一种说法是在“靖难之役”时没死,逃亡海外了。要不朱棣怎么会派郑和七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向邻国展示大明实力,更大的可能性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以防他回来夺权,毕竟朱棣的皇位得来不正。

另一种可能就是真被大火烧死了,不过我是不太信的,这种巧合太小了。

史书上只是说失踪了,并无实据说明建文帝当时已死,以致后世专家众说纷纭,成为了千古之谜。


老家伊滨的


现在肯定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