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40了還在做電商底層工作,我該怎麼儘快提升自己?

今天努力期待明天


你有電商電腦互聯網基礎,現在自媒體時代,西瓜視頻,抖音,快手都是可以做的,也可以帶貨,你比很多互聯網沒有經驗的人強很多




上官驚鴻


昨晚和朋友去大排檔吃宵夜,酒足飯飽之後,發現他兩眼無神地盯著桌上的空啤酒瓶:

“講真,畢業後出來工作這一年多,我好幾次想重新回去讀書。”

我詫異地看著他,靜靜地聽他繼續說下去。

“現在的自己,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沒有目標、沒有衝勁。上班隨便應付一下,下班後只想趕快回家躺床上玩幾局王者榮耀。”

他苦笑著低下頭,擺弄著手裡的啤酒瓶蓋:“我雖然看不到10年後的生活,但我可以看到10個月後的自己,肯定和現在一模一樣。”

我對他的話深有感觸。

很多人畢業之後,再也不想花時間去學習、讀書。不要說下班充電了,畢業後能完整看完的書都沒有幾本。

終日渾渾噩噩,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不滿意,想要掙脫出目前的麻木,卻又下定不了決心改變自己。

《北京摺疊》的作者郝景芳說過:

“人最終要走上一條由自我意志推動的路。那種意志你可能一時看不清,卻能感受到它和周圍磕磕絆絆的摩擦。

摩擦越劇烈,人就越痛苦。而你越痛苦,就越說明周遭環境和你的意志之間不匹配,所以你不得不改變你的處境。”

改變處境,其實並不難。工作之後,一樣可以給自己定下目標、花時間提升自己。

一年時間快速提升學習和工作能力,從這3件事開始。

1、制定切實可行的日常活動表

哈佛大學曾對當年的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目標的調查: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大學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成績,幾乎生活在社會中下層;

剩下那27%沒有目標的人,他們的生活不盡人意,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一個人如果長期沒有目標,得過且過,自然會對生活感到厭倦,容易精神疲乏,甚至造成憂鬱、焦慮等症狀。

想要走出這種困境,首先應為自己訂立生活目標。

《整理的藝術4》中提出:應該為自己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日常活動表。

還記得清華學霸馬冬晗的學習計劃表嗎?

緊湊的時間表和執行計劃能夠指引、約束自己,逐步消除對學習和工作的懈怠與遲鈍。

每天的計劃表越長越好,因為當這一天結束時,不論你完成了大半,或者全部完成,都會讓你很有成就感。

因為制定計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你會看到,自己的目標正逐漸變得清晰,自己正一步步朝著目標的方向靠近。

有人說過:人的一生,不該是隨機遊走,也不該是按部就班,而是在確定了座標的象限內越走越遠。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但想要過得充實高效,離不開為自己制定確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

2、用嗑瓜子的方式學習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坐在電視機面前嗑瓜子,不知不覺就嗑了一兩個小時,嘴唇都發麻了仍然停不下來。

如果我們換個規則,讓你這一兩個小時內,只能嗑,不能吃,瓜子仁要留下來最後一次性吃完,是不是就覺得沒那麼有意思了?

這就是因為反饋的週期拉長了。

人喜歡嗑瓜子,因為嗑瓜子在兩秒之內就可以得到反饋。而相比之下,學習的反饋週期就顯得無比漫長。

所以,《整理的藝術4》裡提出:長時間的學習需要的不是毅力,而是讓人能夠長時間持續的機制和方法。

知覺領域裡有一個詞叫“功能可供性”,簡而言之就是“讓人不由地想做某事”。

比如,看到自行車筐裡放著垃圾,不由地就想把垃圾扔出去;看到氣泡膜上的氣泡,就不由地想把它們捏碎。

想要養成學習的習慣,關鍵在於設計一個讓人不由地想學習的機制。

這個機制可以是:

一群擁有共同目標的學習夥伴,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你會覺得勇氣倍增;

在社交網絡上彙報自己的學習進展,把每天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寫到各類社交平臺上,通過給自己施加壓力,強制執行力就會大大提高;

學習和工作上有所進步時,獎勵自己一份好吃的甜品,讓學習的慾望與獎勵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

“可視化”學習,設定了每天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後,在一天結束時回顧一下是否完成了這個目標。

只有不依賴毅力,導入能夠促進自己不斷學習的機制,才能讓自己自發地想去提升自己。

3、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看過一個俞敏洪的訪談。

有人問他: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讀書?他回答說:

“我工作確實非常繁忙,一年中可以用來閱讀的完整時間最多也只有幾天,因此,我只能利用大部分零碎時間去讀書,每年閱讀的一百本書基本上都是用零碎時間來閱讀的。”

他不管到什麼地方,手邊總是有書。

過去帶紙質書相對麻煩一點,出差的時候他都會在行李箱裡裝幾本書。

後來有了kindle電子書之後,他會在出差時下載幾本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然後利用路上的時間閱讀。

在北京,他平均每天有2到3個小時的時間是在車裡,他都會用來閱讀或處理工作。

在旅途中,不論是在火車、飛機上,他都會用讀書來打發零碎時間。

社會人和學生在學習上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時間的長短,平常要上班的社會人沒法一次學習很長時間。

然而,正因為時間短反而能更集中地學習,避免因長時間學習而產生倦怠感。

時間管理學中有一個方法叫“瑞士奶酪法”,即在一個較大的任務中見縫插針地利用零碎時間,而不是消極等待整塊時間的出現。

早起後、上下班、等人時、吃飯時、睡覺前,我們可以將這些無所事事、很容易在刷手機中浪費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

梁秋實說過:零碎的時間最寶貴,但是也最容易丟棄。

在這個獲取知識越來越便利的時代,我們只有利用好這些零碎時間,每天堅持學一點東西,才能增加個人產能、最終達到想要的目標。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時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這是《約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句子,看到的瞬間感覺戳心不已。

二三十歲,最可怕的便是隨波逐流,終日無所事事。

然而,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無所事事的風險最高。什麼都不做的人,最終很可能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被時代拋棄。

多少人在工作後忘掉了初心,忘記了曾經為了一個目標可以堅持到極致的自己。

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意,是你想要進步的證據。年輕時的投資肯定能收回成本,只有不斷學習下去,你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邱妹妹日常生活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你是一直從事電商工作,說明你對電商行業已經很熟悉了,那我建議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自己。

1.學習電商創業

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經驗開始自己做電商,而不是一直給別人打工,雖然很多人說現在電商行業越來越難做了,那隻能說明對專業的要求更高了。

對你來說,你的電商工作經歷就是優勢,即便你可能一直沒有接觸過電商的頂層運營,但你稍加學習就可以比剛入行的新人接受得更快。

電商創業還可以培養你帶領團隊的能力,當然,創業有風險,但相比新手來說,你的風險會小很多。

2.利用人脈擴寬業務

你還可以利用你積累的人脈擴寬你的電商業務,在電商行業工作這麼多年,肯定認識很多這個行業的大牛,如果自己的能力達不到自主創業的水平,可以跟隨那些電商大佬去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肯定比你一直在一個地方做底層工作強。


雖說有姜淑梅老人60歲開始認字,75歲開始寫作的勵志故事。

但說實話,在電商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40歲的年齡光靠學習新知識提升自己還是有點難度。這個時候,人脈就是你的資源。

如果人脈資源不足,那要想辦法擴展自己的人脈圈,對40歲的你來說更實際。

3.做電商培訓

你的底層工作經驗對新人來說可能是入門的必備課,所以通過給新人做電商培訓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自己在圈內的名氣,做好了還能發展成為副業。

如果能力達不到培訓的水平,在直播平臺上做直播分享經驗也是一樣的,現在很多電商網紅都在直播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然後慢慢聚集粉絲後再開通付費課程。

4.總結

快40了要提升自己確實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可以先以最小的成本試錯,找到了合適自己的機會再努力去做,這樣既能降低風險,又能有所突破。


桃小斌


目前電商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行業生態體系,當然從業者的數量也非常龐大,這其中既有專注於技術的研發人員,也有專注於運營的管理人員。對於很多從業者來說,如何不斷完成崗位升級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對於將近40歲的電商從業者來說,如果目前的崗位級別相對比較低,那麼可以考慮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獲得提升:

第一:提升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電商從業者要想不斷獲得提升,一定要具備越來越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包括客戶資源、商品資源、渠道資源等等。提升資源整合能力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如果能夠在一個細分領域深耕,通常會不斷提升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按照歷史經驗來看,資源整合能力與從業者的管理能力有非常直接的關係,所以電商從業者一定要注重管理能力的提升。

第二:切換賽道。電商領域的迭代速度是比較快的,雖然電商行業的整體生態已經比較健全了,但是電商領域往往也會出現很多新的賽道,如果在一條賽道內無法獲得更多的機會,那麼換一條賽道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目前社群電商就是一個不錯的賽道,對於電商從業者來說,可以重點考慮一下社群電商的發展機會。

第三:注重行業發展趨勢。電商行業從業者一定要注重行業發展趨勢,尤其是大型電商平臺的模式迭代,這些模式迭代往往會出現新的機會。從目前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大背景來看,電商從業者可以考慮如何與傳統行業結合,以便於發掘新的機會。

我從事互聯網行業多年,目前也在帶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我會陸續寫一些關於互聯網技術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如果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問題,或者是考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


IT人劉俊明


不知道你的這個電商底層工作具體是做什麼的,是打包員?客服?揀貨員?還是啥更細化的工作,所以不好具體給你建議該提升什麼;

你性格什麼樣,擅長什麼,這個工作經驗是否對你或者對職業有經驗可談,這些都不瞭解,個人建議,40歲是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年齡,這個年齡,應該發展和提升自己的深度,就別想廣度了,就是說做到精就好了;如果想跨行的提升,比如說學習什麼技能啥的,就是從0開始了,你覺得自己學習能力是否有優勢,是否有很強的毅力來支撐,如果答案不確定,那還是別試了,成本太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想你早就已經行動了,就不會等到快40了才想這個問題,在所以我更覺得是前者的可能性大一點。

最直接的建議是,如果你今年還想在這家公司待著,那從此刻起,想方設法的瞭解這家公司的所有人員的運作,拿本子記錄下來,都設立哪些崗位,分別做什麼工作,每個工作會遇到什麼問題,都如何解決的,還有最關鍵的一點,跟相關人員搞好關係,瞭解如何運營,引流,刷單,各種數據等等,瞭解一小半的時候你也可以註冊個網店賣公司產品,試著去運營自己店,遇到問題記錄下來,第二天上班就請教相關人員,雖然現在做電商不早,但是工作之餘還是可以試試的。

個人拙見,不喜勿噴。


網絡閒人


電商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他可以細分為很多小塊,不知道你做的是哪一塊,提供幾點我自己找項目的方法。

第一,工作不要變動,求穩定。

第二,根據自己做的這一小塊,找同行。

第三,從QQ群,微信公眾號,微博,百度,抖音等所有能搜索到的地方,所有自己小板塊的同行。

第四,找到他們的聯繫方式,看他們賣什麼產品或者服務,複製他們的算盤方法。

第五,找到產品或者服務的關鍵詞,搜索兩個東西,一個是行業關鍵詞,看他們都在哪裡推廣,也就是如何找客戶;再一個是搜索他們的微信號或者其他聯繫方式,看他們都在哪些平臺推廣自己,複製複製再複製,然後根據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再優化項目的操作流程。

總結:找到對標同行,越多越好,研究細節和做法,複製,有效果後再加上優化,無論你是在哪個行業,只要用心➕細心,都有機會。

機會不是等來的,是找來的,這個找就是能力,有了能力還怕賺不到錢嗎!


老傑自媒體


做任何事情方向最重要,首先你要先弄明白,你以後的方向在哪裡?你能從事怎麼樣的工作,或者可以通過努力,以後有機會幹到什麼地步,不管做什麼自身實力最重要,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

硬實力就是你自己本身的專業能力,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的能力。

軟實力就是你個人的心理素養(包括人生追求目標、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等)。

一旦你具備如此兩項實力,你不成功都難,最次也能在人生上吃的非常開,如果你只能具備其中一樣,那麼請你將你能具備的一樣,發揮到極致,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能將某方面做到很好,你就是成功的。



稅問稅答


其實電商是一門大街小巷都可以找的工作,但需要職業技術,否則就要耗費自己大把大把時間來摸索,你的現在工作,最適合你成功的起點和鋪墊、如果你也想在當今如此火烈電商中落下一席之地,就慢慢積累你多久以來的工作經驗和市場考察,給自己定位一個生意門路,千萬不要跟風,冷門不一定不是好的開始,熱門一定是一個競爭力極大的市場、把冷門變為慢慢的熱門就是你要加入的理由,祝你成功


大A兵


人的發展跟年齡沒有關係,一輩子會遇到很多機遇,很多機會,同時也有很多陷阱;很多誘惑;50歲抓住機會成名的也很多;掌握經驗,珍惜機遇,放手去幹,拼他一把;



大器致物


2020,挺住就行了,別想著改變了,逆風的時候穩定就是最大的前進,人生的角色不同,分工就有不同,我們看到當老闆耀眼光輝的一面卻從來不知道他們背後的難,如果你真有心改變,那麼就從2020的思想改變,然後再圖大好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