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说「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

字源解说「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字源》


字源解说「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说文新证》P264


xuè 晓月→晓薛∥许劣切。

【1】或以为同“瞲” (xuè),惊视;瞲又作䀗。商代甲骨文作从又从目,或从攴从目,又的手指与攴的棍棒针刺类锐器或入目中,或紧贴在眼球上,构意不明。或作,俗体。 《说文》训其本义为“举目使人”,然文献几无用例。甲骨文、金文用作人名。(《字源》P272)

【2】或以同眴,即瞚、瞬。 《说文》训“开阖目数摇”,《史记·项羽本纪》:“梁眴籍曰:‘可行矣。’”(《字源》P272)

【3】或以为与昳同义,《说文》训“目不正”。《公羊传·文公六年》:“眣晋大夫使与公盟也。”何休注:“以目通指曰眣。”(《字源》P272)夬

【4】捾目,䀑。(《《说文新证》》)

【夐】

字源解说「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字源》


xuàn 晓元→晓霰∥许县切。

xiòng 晓耕→ 晓劲∥休正切。

【1】从人在穴上,亦声。整合三构件盖表举目使人临穴以营求之意。据说殷高宗武丁梦见贤才傅说,派人从洞穴中找到他而加重用,夐字即为此而造。《说文》本义是营求,谋取,读xuàn。古或借“营”表示。另读xiòng,远。引申亦指长、大、远视等。通“隼”,猛禽。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公用射夐于高庸(墉)之上。”又读róng,明代有此姓氏。(《字源》P272)

【觼】鐍

字源解说「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字源》


jué 见月→见屑∥古穴切。

【1】为古代有舌的环器,用以系辔。《说文》:“觼,环之有舌者。或从金、矞。”(《字源》P388)夬。

【䀑】

字源解说「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汉语大字典》,《国学大师》


【】腕

字源解说「𥄎-𡕥夐-𢿌觼-鐍--䀑-𥄗𢯲-腕」

《字源》


wàn 影元→影换∥乌贯切。

【1】从手,䀑声。 《说文》:“,手也。扬雄曰:‘,握也。’”段玉裁注:“各本作手掔,今正,者,手上臂下也。肉部曰:‘臂者,手上也。肘者,臂节也。’又部曰:‘厷者,臂上也。’是则肘以下手以上,浑言之曰臂。析言之,则近手处曰。……俗作捥。”《正字通·手部》:“,一作,别作腕,义同。”清邵瑛《说文群经正字》:“今经典或作捥……或为腕。”《集韵·换韵》:“, 《说文》:‘手也。’扬雄曰:‘,握也。’或作腕、捥。”本义为手掌手臂交接处。 《张家山汉墓竹简》:“前厥以利股膝,反以利足蹢。”《仪礼·士丧礼》:“设决,丽于。”郑玄注:“,手后节中也。”古书中表示“手腕”义,还可以见到“捥”、“腕”和“掔”三种形体。《左传·定公八年》:“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 《灵柩经·骨度》:“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汉书·郊祀志上》:“莫不搤掔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颜师古注:“掔,古手腕之字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腕,乌灌反,或作捥,皆俗用字也。”原是表示手腕义的正体,与手有关,故从手,䀑声,但由于“䀑”对一般人而言太陌生, “宛”比“䀑”常见,因此改作从手宛声。字又从月(肉),是因为腕部有肉,后来统一作“腕”形,“腕”成为表示“手腕”义的现行通用字。而用为手腕字的“掔”当是“”之形近讹字。(《字源》P10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