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夠受到那麼多人推薦,但卻有很多人說文學水平一般,為什麼?

謀子


木蘭讀書:分享讀書、電影和有關美好的一切

以大部分人文學素養,根本無法談文筆。

太多人被郭敬明、安妮寶貝、劉墉、林清玄、席慕蓉的文筆慣壞了,只知道綺麗繁複排比奇巧,已經無法理解什麼叫質樸、平實、情感、張力。

路遙《平凡的世界》開頭:1975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

路遙先生用真摯樸實的情感和充滿張力的質樸文字引出全文,最後兩句就是對整本書完整的概括,奠定了整本書的情節基調和人物命運的走向,也預示中國WG影響的中國鄉村的窮困凋敝即將過去,但離國富民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普通人總算看到了點希望。

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遙先生的作品是缺乏文學技巧和所謂的文筆的,但是所謂大巧不工大音希聲,在真摯樸實的情感和充滿張力的質樸文字之前,文學技巧就沒那麼重要,功力匱乏的人才去尋章摘句追求華而不實的奇技淫巧。

《平凡的世界》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小說,但是不得不說,喜歡歸喜歡,我也沒有把它視作神作,它有著各種各樣的侷限性,文筆、技法、結構、敘事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近些年來,對路遙先生,對《平凡的世界》的非議卻越來越多,覺得這本書被高估了,或者很一般,甚至比較垃圾。這些說法中,有的很有道理,有理有據,態度客觀平和,有的是缺乏文學鑑賞能力導致的誤會。

但是大部分,也可以說絕大部分是無腦跟風,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從發言中你會發現他只讀了一小部分,還有的根本就沒讀過。一個人讀過沒讀過某本書,讀到什麼程度,如果你對這本書比較熟悉是可以看出來的。

最後,分享《平凡的世界》裡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人生啊,是這樣不可預測,沒有永恆的痛苦,也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有時又是那麼曲折。



木蘭讀書


也簡單說幾句:

一、情節意淫。

潤葉追求少安,曉霞愛上少平。這樣的故事金庸都不敢編,八個老婆的韋小寶至少追求阿珂吃過苦頭,段譽還單戀王語嫣。在主角光環下,少安少平輕易就得到了富家小姐高幹千金的青睞,讀者,特別是卑微出身的讀者完全可以把自己充分代入,在幻想中滿足自己。這差不多和公車小說同樣誇張。

二、立意庸俗。

路遙想表達的,是奮鬥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小說中,少安成為了優秀農民企業家,少平成為了國企領導,這些全是個人拼命奮鬥的結果。但是,事實證明,只憑自己的努力,並不能改變命運。在路遙寫這個小說的差不多的時間,有個說法是懲治官倒,打倒腐敗,可是,路遙並沒有看到這些。

三、缺乏批判。

作為現實主義作品,缺乏對現實的批判,只是一味的謳歌讚美,註定就是金光大道一類的作品。農民連黑麵饃都吃不飽,田福軍家裡隨時可以拿出白麵饃、豬肉燴粉條,在小說中,看不到對這樣現象的深入分析與批判,路遙也從沒有思考過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卻只有來自主角內心的真正羨慕。田福堂多年不參加勞動,卻家底厚實,錢糧從何而來,根本沒有任何交待。

四、眼光膚淺。

下到生產隊長,上至副總理,看似篇幅龐大,人物眾多,但只是林林總總的把人物和事羅列出來,沒有進一步的挖掘和提煉。雖說路遙還做過一年的革委會副主任,但是對官場的理解,基本上是膚淺的。田福軍這樣的優秀幹部,只有通過喬伯年,才能得到提撥,實現抱負,遇到了苗凱,田福軍再優秀也只是被掛著。然而為什麼會如此?沒有了,根本看不到作者對這樣現象的進一步描寫。再讀讀劉震雲的官場、單位、一地雞毛,就會發現,兩者的認識,根本就不是同一檔次。

五、文筆差勁

路遙的語言是平實的,這是個好事,平實的語言可以獲得更多的受眾。但是平實並不等於是拉雜,而路遙的文字,實在是過於拉雜了。在陝西的作家中,路遙幾乎是文字最差勁的一個。作為宏篇鉅著,至少隨處可以找得到不朽傳世的經典片段,但是在平凡的世界中,沒有。從出版到現在,有沒有被選入教材?同樣沒有。

對於出身底層身份卑微的人來說,都有一個夢想:得到潤葉、曉霞這樣女子的愛情,得到田福軍這樣的權勢人物的支持,從而一步登天,改變自己的命運。平凡的世界的價值,大概也就只有這些:可以滿足許多人的幻想。這,大概也就是為路遙叫好的人的共同心聲吧。


遲鈍老刀


早晨從下午開始,帶你一起讀路遙《平凡的世界》系列問答。

從路遙《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問世開始,這個爭論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過。

除了陝西籍文化界人士給予了這部書極高的評價之外,幾乎所有的專家,學者都對這部書避而不談,敬而遠之。

更有文學史專家在編著文學史時,對於路遙,基本都是之談他的《人生》,而對《平凡的世界》要不只字不提,要不一筆帶過。

這就與這部書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而這個文學史上極度尷尬現象的出現,真的是因為我們普通讀者的文化欣賞水平太低了嗎?

有位作家曾經說:就算給我50元看一頁,我也是看不下去的。

當初審核《平凡的世界》的《當代》雜誌社編輯周昌義的那句:還沒來得及感動,都已經讀不下去了,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也退稿了,接著路遙幾乎找遍了所有當時有影響力的雜誌社,無一例外的都放棄了這部書。

就算後來這部書被《花城》雜誌社刊發了,當時雜誌社還信心滿滿的為這部書開了一個“專題研討會”,結果卻大大的潑了路遙一身的冷水。

甚至有專家,讀了這部書,還簡直不敢相信這會是《人生》的作者寫的新書。

所以在大部分的專家學者面前,這部書基本上就是《人生》的延續,甚至還遠遠不如《人生》。

如果不是有葉詠梅的賞識,達成了這部書在中央廣播電臺的“長篇連播”,那麼《平凡的世界》或許早就被淹沒在茫茫的書海之中了。

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宣傳平臺再加上如此接地氣的作品,那完全可以造成“萬人空巷”的效果。

於是從此之後,這部書就徹底的火了。

聽過書的,看過書的,都開始向周圍的朋友親人推薦,由於這部書通俗易懂,所以讀者群也十分的廣泛,基本上只要是識字的人都看得懂。

普通人看書,主要就是看故事情節,誰又會去特別在意這書的文學水平,寫作水平呢?

而專家學者們卻特別注重這個,所以才會有這樣不眠不休的爭論。

當然結果肯定是誰也無法說服誰。

如果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確實也有很多的侷限性,比如說:

這部書過於片面的強調了只有讀書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這部書還一直秉承的“門當戶對”,“男主外女主內”以及“城市和農村不可調和的矛盾”等等……

這樣往深了看,其實也非常容易發現這部書的侷限性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我們普通讀者又不太在乎這些,大家在乎的只有一條,那就是這部書是否好看。

好看的標準也很簡單,那就是是否容易讀懂,是否有美好的愛情,是否有真實感,是否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等等……

而這些《平凡的世界》恰恰都有。

所以,如果還有人問《平凡的世界》的文學水平怎麼樣,我的回答就是:還好,一般。

但是如果有人要問《平凡的世界》好不好看,值不值得推薦,我的回答是:好看,特別好看,值得推薦。

因為這部書的價值其實不在於“文學水平”,而是在於它的“真實感”。


宇哥帶你讀原著


讀書少的我,不懂什麼叫文學水平。但這部《平凡的世界》我共看了三遍,初中時同學推薦的,那時的內心是青澀、樸實、窮苦的,書中人物的命運讓我產生了共鳴,這是我讀完的第一本書;中專時,路邊攤買了一本(農村學生進城上學,也只能買得起盜版書),再次閱讀,讓我印象深刻,同樣在外求學,盡每天2.5元生活費(早0.7 午0.9 晚0.9 2000年左右),但幸運的是我吃的比少平好多了,他的命運似乎也是我的命運一般!

後來步入打工行例,偶然間翻出那本久違的《平凡的世界》,再次閱讀,已沒有了之前的強烈的共鳴感,與書如故友閒敘、如閒暇之餘欣賞電視劇的故事情節一般,恬淡、平靜!

後來的電視劇,我認真的看了一遍。

不懂文學水平,只謂心之所向,好就是好,喜歡就是喜歡,我相信我至少還會看第三遍的!


彼岸花開bahk288張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f01ae4020f423b575add19e7b7402434\

九夏濤聲


馬雲說過,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路遙。18歲時我再度高考失利,應聘了五六個工作都沒人要,只能去當送雜誌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否則我現在還在踩三輪車呢。

路遙的作品不僅改變了馬雲的命運,也改變了潘石屹的命運。

潘石屹非常喜歡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而且讀了七遍。

“我做生意失敗一次就讀,我失戀一次就讀,我算了一下,我人生最低落的時候,給我精神力量的就是《平凡的世界》。人在最低潮的時候,看孫少安、孫少平怎麼過日子的,你比較的話,比他們好多了,馬上就有力量。”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我國新時期以來為數不多的暢銷書和長銷書,被讀者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

《平凡的世界》在青年讀者中尤其是大學生中有著非常大的魅力,正像潘石屹所說:“路遙的文字總能給予我力量,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努力尋求生存。每當我遇到問題的時候,一看路遙的書就覺得豁然開朗。”

在文學理論界,有個“路遙現象”。路遙在讀者中贏得很高聲譽並引發了空前閱讀熱情的作家,卻在批評界和文學研究界長期評價不高,甚至一度不被放到文學史中去討論。路遙在讀者眼裡很熱,在文學理論家眼裡不屑一顧。

路遙是以柳青的《創業史》為模仿對象,走的是現實主義道路。可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文學繁榮的時代,流行的是“朦朧詩”、“實驗小說”、“尋根文學”,是意識流是現代派,是文學形式的突破和創新。莫言就是以魔幻現實主義走上文壇的,路遙的作品在理論界看來太俗套。

《當代》雜誌編輯周昌義回憶當年為何退稿《平凡的世界》,周昌義感覺慢、囉嗦,故事一點懸念也沒有,一點意外也沒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人們需要讀新思想、新觀念、新形式、新手法,可是《平凡之路世界》卻沒有。

結果是,周昌義以《當代》積稿太多為由退稿。

周昌義之後,作家出版社一位編輯來陝西看稿以後直接把稿子退給路遙,說這部作品不適應時代潮流,屬於老一套“戀土派”。

1987年1月,《花城》和《小說評論》編輯部在京共同主辦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座談會,路遙基本上被理論界否定,認為比起《人生》甚至是一次倒退。

是廣播改變了這部小說的命運。

因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編輯葉詠梅力薦,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連續廣播”節目中開始長達130天的播出。

作品一播出引起轟動,併產生了強烈共鳴。小說的廣播聽眾達3億之多,聽眾來信居上個世紀80年代同類節目之最。

是億萬讀者把路遙推到茅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的。理論界不得不重新審視路遙,1991年,路遙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對於理論界藐視,路遙堅持說:“生活和題材決定了我應採用的表現手法。我這部作品不是寫給一些專家看的,而是寫給廣大的普通讀者看的。作品發表後可能受到冷遇,但沒有關係。紅火一時的不一定能耐久,我希望它能經得起歷史的審視。”

從文學專業角度來說,《平凡的世界》肯定不是一流的。但是《平凡的世界》有自己的魅力,為什麼那麼多讀者喜歡讀呢?

共鳴,強烈的共鳴,尤其是平民出身的讀者,更是感同身受。書中表達了人人共有的情感,在逆境中向上努力的勇氣。一個年輕人無論如何卑微,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有比這更激動人心的嗎?

日本學者安本實認為,路遙一生創作始終圍繞著一個主題,就是一個農村的知識青年,如何轉換為非農身份,在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社會里奮鬥。

只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才真切理解,一個平民的奮鬥是多麼的艱難和殘酷。

《平凡的世界》告訴人們,一個人的價值和尊嚴是奮鬥來的,你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一個年輕人的上進心。

《平凡的世界》的世界不但激發人的激情,而且能撫慰弱者的靈魂。

這個世界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失敗者是多數,路遙歌頌的是平凡。

路遙曾說: “我們習慣被王者震撼,為英雄眼淚,卻忘了我們每個人都歸於平凡,歸於平凡的世界。”

這就是路遙區別與其他作家的個性。

賈平凹在《懷念路遙》一文中提到: “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

賈平凹的結論是:“在陝西,有兩個人會長久,那就是石魯和路遙。”





搞笑提鮮看


首先,敢於觸及現實的作家,古往今來不多,就是有些偉大作家,明明寫的現實,由於形格勢禁,也只得遮遮掩掩。

路遙是秉筆直書,而且寫的是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的世界。

其次,史詩性的作品,古往今來不多,我們可以從《平凡的世界》裡看見形象生動的歷史——很難思考描寫的一段歷史。作品的時間跨度從1975年初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這十年間我國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歷史性變遷。

其三,長篇較中短篇難寫,要求作者付出更多。為了寫《平凡的世界》,路遙長期在條件艱苦的煤礦沒日沒夜的創作,缺衣少食,他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生命,查資料查到手指出血,累得吐血,結果連領獎的錢也沒有,以致於戲罵道,“狗日的文學”,這樣的作家,不會淺薄。

我歷來認為,“從來文章血寫成”。

不僅內容會是血,寫作的過程也會是血。

其四,文學價值,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當許多紅極一時的作品不再被人提起的時候,《平凡的世界》卻並沒有過時,不僅電視劇熱播,在網絡還是一個討論的熱點。

說明路遙志趣,不在一時的熱鬧,是苦心孤詣志在高遠。

其五,一些編輯、專家評價文學,以新奇先鋒為先進,這是一種失誤,現在是後現代,竟然又可以迴歸寫實,所以寫實並不落伍。

其六,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路遙樸實的語言自有其樸實之美與個性。

什麼是文學性?莫衷一是。

我比較贊成文學性即文學作品的審美性這一說法,這裡的審美,包含審醜,審醜也就是襯托美。

那麼,文學水平就是用各種文學體裁創造美的能力吧,無論思辯、批判、讚美,都是在創造美歌頌美,路遙塑造、歌頌了歷史動盪裡的人性之美。



大悔憶智冰


前幾天,在頭條開到這麼個帖子,一個網友在評論另一個網友,說他的詩,寫的什麼亂七八糟的!反正說的聽難聽,但是,下面的網友還一個一個點贊關注評論說好。好的作品不一定符合眾人的口味,就和做菜一樣,有的喜歡鹹的還有喜歡甜的,所以說,不要糾結這些無聊事。

感謝分享!喜歡《平凡的世界》的友友們!給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用戶106066428606


不請自來。

《平凡的世界》在文字技巧方面,的確非常普通。

常常在讀到某個情節時,情不自禁在心裡感嘆幾句,接下來發現小說也會來段“總結”,恰恰就是剛才自己的心理共鳴。

剛開始還很得意,感覺跟作者同頻了。可到後來,共鳴多了就有點煩,那感覺就像正回味一口美酒,咣噹又被人強灌了一大杯,胃口大倒。

當時同期閱讀的《圍城》,以及《笑傲江湖》,文字描寫就高明許多。經常是你一個共鳴還未及回味完,下一個共鳴又席捲而來,如同美酒長河,暗流洶湧,連綿不絕,讓人慾罷不能。

可令人奇怪的是,貌似平平無奇的文字,通篇看後,其蕩氣迴腸,卻教人久久回不過神,而且歷久彌新。

直到近期讀了《三體》,這本小說的文筆更加不堪,一口氣讀完後偏又如同吃了幾記悶棍,久久回不過神來。

這才終於明白:真正偉大的小說,從來不是靠文字技巧而取勝。取勝的乃是那幅磅礴畫卷的背後,赫然一個廣袤深邃的時空,把你陷了進去而不能自拔……

《平凡的世界》如此,《三體》如此,《金瓶梅》或許亦如此……


九月風滿樓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以一個不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個平靜背後都有激情澎湃,無聲有時勝似有聲。

讀過不少的小說,也有一些情節特別引人入勝的,讀之不願放下的,卻沒有一本像路遙的絕筆之作——《平凡的世界》那麼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個個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們正生活在我的身邊。

路遙的故事是圍繞孫玉厚一家展開的,老一輩辛勤耕種卻無力改變窘迫的生活,代表了中國舊時代成長起來的莊稼漢的境況;田福堂、孫玉亭這些鄉一級的幹部眷戀於農村學大寨的權力掌控裡,長時間調適不了自己的心態;喬伯年、田福軍的革新展現了中國求富變強的心理和希望。路遙的講述涉及的範圍非常之廣,加上對那個年代的知識的缺乏,我沒有能夠整合評述的能力,只能截取最能引起我共鳴的部分發表感想。

書所描繪的是我不熟悉的年代,中國成立後的十數年至我出生前的這些年月裡,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勤勞質樸的莊稼人所經受的衝擊和轉變在文化大革命前後尤為深刻,在有機會接受到新思想的年輕人的身上,迷惘與渴望沉痛經歷的心情,之於我卻是清晰和感同身受的。因為不願拘禁在家鄉逼仄的環境裡,隻身投入陌生的世界去尋求更為深刻的經歷,即使頭破血流仍不放棄;經歷了感情的發生與破滅、親友的生死與關愛,逐漸在生活裡改變了原本的理想,離開動盪不安,平靜地接受了固定穩妥的生活;生活的歷練讓我們不能再這麼輕易地離開一個地方,毫無負擔地面對新鮮的世界,不得不擔負起的責任,卻使得在這紛亂的世界裡感到了溫暖與踏實。所以最後少平回到了大牙灣,回到了那個他奮鬥著、付出了深厚感情的地方,他曾經渴望離開,投身到更為廣闊的天地中去,然而外面的世界提醒了他,他所能掌握的未來在這黑色的風景裡。

作為書內兩條愛情主線的主人公,哥哥少安和弟弟少平區分了兩代年輕人的選擇和境遇。 少安與潤葉青梅竹馬的愛情被城市與農村的溝渠分隔開來了,在中國人固有的門當戶對的思想裡,少安選擇了秀蓮,而潤葉最終嫁給了她不愛的李向前。但不得不說生命的奇妙,若不是這樣的選擇,少安也不會遇到愛她至深的秀蓮,她的出現似乎只是為了給這個家庭重生的希望,儘管波折重重,付出還是給了我們豐收的結果;然後她的使命終結了,肺癌成了她最終的歸宿。反過來看看潤葉,她痛苦的婚姻在向前的事故截肢後有了轉機,她忽然認識到了生活賦予她的職責,在撐起整個家的過程裡,她重生了。

少平的愛情之路是在思想的覺醒中產生的:他與田曉霞因對知識的渴求而結緣,之後長達數年的分別給了兩個年輕人成長的空間,再次相遇給了他們重新審視這份關係的機會,不再是青澀少年,心智上的成熟讓他們有能力去維繫這段同樣門不當戶不對的感情,身份的懸殊不能阻隔他們相融的靈魂。但是一切的美好在田曉霞的突然死亡裡終結了,這是一段有了開始卻獨缺結尾的愛情。其他諸如他的初戀情人郝紅梅因迫切改變生活境況投向了顧養民卻沒能得到她要的結果,而顧養民所愛的金秀卻愛上了他的設定,正如書中所說,生活似乎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圓。

他們的妹妹蘭香在學業和愛情上的成功完成了兄妹三人漸進的過程。她有機會接受了高等教育,接受了最新的思想,在農村人和城市人裡找到了平衡點,衝破門當戶對的觀念,開始並有了愛情的美好結局。

這些感情歷程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個字:重生。時代的變革給了年輕人一個顛覆舊世界的機會,少安到少平再到蘭香的前進過程中,顛覆的痕跡越來越重,看似平和卻動盪的年月裡,新一代的訴求赤裸裸地凸現出來。我們要改變。但是如何改變,並不是一味追求自我就是真諦。杜麗麗和武惠良婚姻的終結或許是一個警示。我們盲目地追求自我精神的滿足,沉浸在肉體與精神的對立關係裡妄圖找出個平衡點,拋棄了責任與家庭,只為滿足自我。在這點上,杜麗麗和古鈴風的相遇實際上更像新時代的煙花,激烈卻迅速燃燒殆盡。但是古鈴風的存在也是有他特別的價值的,他所代表的新一代的文人,特別說是詩人,的創作風格與內容的變化,不再著根於土地、更為激烈的抨擊、寫作技法的另闢蹊徑在文革後的時代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如何調節好急劇變化的社會與自身求變的心態之間的落差是至關重要的。可能這就是作者希望透過古鈴風告誡大家的。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路遙的文字,對他的領悟也很有限,但是我很感激他們這一代在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作者,他們執著於土地的熱情,他們青春的勇氣給我的觸動是非常大的。生長在現在這個安逸而危機重重的社會,我們需要他們的點撥。這是我們父輩的力量,我們父輩的旗幟,在他們的青春歲月裡,悸動與衝勁遠比我們大得多,我們這批糾結於無謂苦痛的年輕人,所需要的、所缺乏的究竟是什麼?

喜歡書中提到的葉賽寧的一首詩:不惋惜,不呼喚,我也不啼哭……金黃的落葉堆滿我心間,我已經不再是青春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