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中旧族到吴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动乱中逐渐南迁

唐代著名谱学家柳芳在谈论中古南北士族序列的时候,曾把杜氏

作为关中六大“郡姓”之一,而在杜氏一姓内,又有很多郡望之别。“郡望”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当然郡望之中也是有所区别的,清代学术大师钱大昕曾在《十驾斋养新录·群望》中描述:“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因此,主要是士大夫所形成的北方士族也属于郡望的行列。那么今天,小呆君试图从杜氏家族变迁入手,与大家探讨一番北方士族迁徙所带来的时代之变。

从关中旧族到吴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动乱中逐渐南迁

清代学术大师 钱大昕

引言

唐代林宝作《元和姓纂》时,共记载杜氏14郡望,其中杜氏的主体郡望,如京兆、濮阳、洹水等,都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也就是自魏晋开始的士大夫聚集之地。然而,五代至宋以后,各地割据势力混战,动乱频繁。受此政治、经济形势剧烈变动之影响,黄河流域及长江以北地区人口频繁迁移,杜氏家族诸郡望的旧有格局也不复存在,汉唐以来关中的郡姓之后裔,又逐渐繁衍为享誉吴越的名门望族,这种跨越千年的巨大变故,历史意蕴是十分丰富的。

从关中旧族到吴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动乱中逐渐南迁

唐末动乱中关中旧族京兆杜氏的没落

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中原生灵涂炭,北方士族受到极大打击,纷纷举家南迁。战乱平定后,藩镇割据格局固化,北方士族的处境亦更加恶劣,军队势力与商贾形成两大压迫势力,导致北方士族地位日益卑下,就如唐代崔偃所说:“衣冠者,民之主也。自艰难以来,军士得以气加之,商贾得以财侮之,不能自奋者,多栖于吴土。”北方士族之新一轮移民大潮由此形成。杜氏家族的一些旁系,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南迁,比如德宗贞元年间故世的刘府君杜夫人,就是在“中原盗贼奔突”的情况下,避地东土,以后遂称“句容人”。又例如《唐代墓志汇编》中记录:

“夫人京兆杜陵人也。其先本杜伯之苗裔。夫人以幼齿,遭天宝末年,国有丧乱,至于土地分裂,衣冠沦坠,虽甲族大姓,未知厥所,于是夫人并不记三代官讳。夫人以道自乐,以真自保,虽单孑茕立,而不失闺帷之志”——《唐郑府君故夫人京兆杜氏墓志铭并序》

这位出自京兆望族的郑夫人杜氏,因幼年起就遭遇战乱,以至于“并不记三代官讳”。其实,像郑夫人杜氏这样颠沛流离的甲族大姓并非少见。文献中曾多有记载,自唐后期开始,属籍江南的杜氏人物确实逐渐增多,比如杜牧就曾在《杜秋娘》诗中先为藩帅李锜妾、后被没入皇宫为乳母的金陵杜秋,又或者罗虬诗中沉沦为雕阴营妓的杜红儿、籍贯京兆后移居浙中,号称天台人或者括苍人的道教领袖杜光庭等, 这些人的父祖辈都极有可能是“安史之乱”后迁徙江南的杜氏家族。

从关中旧族到吴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动乱中逐渐南迁

安史之乱 地图


至于唐末京兆杜氏家族子孙的命运,更加与唐王朝的政治命运息息相关。

唐末僖宗广明元年至中和三年间,黄巢占领了首都长安,屠杀了滞留长安的李唐宗室子弟以及宰相豆卢璩等家族。至昭宗期间,宦官擅权,控制朝政,三川地方尽归藩镇,淮扬一带大动干戈、战乱频繁,唐王朝已经面临土崩瓦解之势。昭宗为了缓和藩镇兵临城下的危局,将宰相杜让能赐死,以求安一时,杜让能的兄弟及宗族遂成为垂死皇朝的牺牲品。杜让能之子杜晓,以其父无辜被害,愤然不仕,“沉迹自废”将近十载。直到天祐元年,朱温尽毁长安宫室民宅,强行迁昭宗与洛阳,上奏杜晓为巡官兼殿中丞,并以“嵇中散死,子绍埋没不自显,山涛以物理勉之,乃仕。吾子忍令杜氏岁时以铺席祭其先人,同匹庶乎!”来劝勉杜晓,杜晓于是接任了此官职,进入了朱温的政权势力之中,跟随他迁之洛阳。直到乾化二年,朱温之子友珪弑父自立,宋州嫉妒是袁象先等人起兵讨伐友珪,纵兵大掠,杜晓被乱兵所杀。

从关中旧族到吴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动乱中逐渐南迁

朱温

历经黄巢、朱温两番劫难之后,长安及城南杜氏乡里一片疮痍,昔日繁盛之景不复存在,举目而视看不到旧有之物。诗人韦庄在寻访长安南郊故里樊川之时,感叹:“内库烧成锦绣灰,天街蹋尽公卿骨。”夕阳衰草,满目凄凉,四邻凋谢。韦、杜两族,向有“城南韦杜,离天尺五”之称,而如今韦曲、杜曲已凋敝至此。

自汉以来,繁衍滋盛近千年的杜氏家族,经过政治变迁劫难冲击之后,枝叶飘零,又将何去何从呢?

五代宋初浙中杜氏的兴起

几乎与北方京兆杜氏没落的同时,杜稜一之开始兴起于浙东一地,成为唐宋之际吴越新望

杜稜,字腾云,新城人。关于杜稜的出身与家族,在《十国春秋》中曾记载:

“杜自汉御史大夫延年起家。迨唐,胤为永嘉太守,五子分适他郡,少子朋居钱塘,遂为钱塘人。后有仲明,仕谁部员外郎,实生稜。”

据此可知,杜稜一支实为唐朝永嘉太守杜胤之后,但是因为杜稜之父祖辈杜胤南迁任职永嘉太守,杜稜的祖父、杜胤之子杜册定居钱塘,所以导致了这一支杜氏完全脱离了旧籍关中之地,从此定居江南。而杜稜一支为何能够成为吴越新望呢,这要从他与他后代在政治与文化上取得的显著成就说起了。

从关中旧族到吴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动乱中逐渐南迁


杜稜在僖宗时期曾为钱镠所部“杭州八都”的新登都的头目,而在乾宁二年当上了吴越润州刺史一职,官职地位在吴越当地都有所名望。而杜稜之子杜建徽就更为出色,其“代为武安都将”,后为左丞相、诸军节度使,历仕吴越四主,父子二人所取得的政治成就为吴越杜氏成为浙东望宗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而杜稜后裔昭达、仲达、必达和邦达四子分处越州、台州、金华等地,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杜氏后裔。例如越州的杜衍,成为了北宋的宰相;台州的杜范,成为了南宋的宰相,慈溪杜醇开创邑中文风之盛。

从关中旧族到吴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动乱中逐渐南迁

吴越之地


我们先来说说在北宋政治成就最为显著的越州杜衍。杜衍因为父亲早年去世,继父“不之容”,被迫出走,在孟洛之间往来,非常贫困,并“佣书以自资”。后被济源符号乡里氏看中,把女儿许配给他,而杜衍进考科举高中进士,被朝廷任职为秘书省著作佐郎,也因

“善为诗,正书、行、草皆有法。”被仁宗看中,位至宰相,是北宋杜氏一族仕途走到最高的一位。

金华杜范在南宋也是声名显赫的政治家。杜范从祖杜烨,进士及第,师事朱熹十余年,号南胡先生,有《南胡文集》行于世间。而杜范也与祖辈一样举进士,著作富赡,有《进故事》五卷、《经筵讲义》三卷等,都收录在其撰写的《清献集》之中。

此外,慈溪人杜醇,“隐约不求知,孝友称于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模楷”。北宋庆历中,慈溪开始建学,县令王安石请杜醇为之师,杜醇“谈《诗》《书》不倦,为诗质而清,当时谓学行宜为人师者也。”世人皆称邑中文风之盛自醇始。

从关中旧族到吴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动乱中逐渐南迁

杜醇

除了浙江外,常州无锡杜稿也是一个文化世家,这支杜氏本是出自京兆杜黄裳家族,根据宋儒韩元吉撰写的《右通直郎知袁州万载县杜君墓志铭》所记载的“元和宰相宣献公”就是宪宗朝的宰相杜黄裳,其子杜胜,曾经做官扬州租庸使,此后遂定居永正,从此京兆杜氏杜黄裳的后裔改变了自己的籍贯,迁徙南方。而杜胜后人三代都出仕南唐,杜稿等人都活跃于宋初太宗、真宗朝,成为宋后吴越地区又一个名门望族。杜稿博贯经史,自宋太宗即位后,江左旧儒很多都举荐其能,杜稿被提拔为国子监丞,也在某个方面上提高了吴越地区杜氏家族的声望

总之,自唐中叶至五代宋初,在长达两百余年的社会动荡中,黄河流域及长江以北地区人口迁移频繁,原有的经济文化割据和社会结构变动加剧,而在相对和平的江浙吴越地区,有许多来自中原世家大族蛰伏避难得以保全,而杜稜这一支南迁的杜氏家族也因为这平和的发展环境开始自我发展,至北宋中叶,吴越诸杜已声誉鹊起,杜氏卓然成为江浙地区的名门望族,以南迁来延续发展曾经的关中杜氏家族。

结语

伴随着唐末士族的南迁,唐宋之际的世家大族杜氏的后人,得以在新的社会文化土壤中重新繁荣滋长。宋明以来,浙江地区杜氏人物辈出,仅金华杜氏“自宋南渡后”,用才学起家、以文武举中进士的人,就有十余人,浙江杜氏声名显赫,蔚为东南望宗。由此可见,秦汉以来,世家大族的迁徙流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讯息,为流动迁徙各地带来了文化传统的更替、地缘文化的转变,政治力量的消长,促进了时代格局的转变。

从关中旧族到吴越新望,北方杜氏家族是如何在唐宋动乱中逐渐南迁


参考书籍:《新唐书》《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宋史》《文忠集》《十国春秋》等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因小呆君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