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土很小的魏国,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

tdjrx


疆土很小,不代表国民意识很弱、不代表国家实力只能流于平庸。魏国国土确实不大,但他们志向很大。

正是地理条件的不优越,倒逼魏国不断采取措施谋求发展,最终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魏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建立。当时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受封于毕地,因而得姓“毕”。毕国在西周末年被西戎攻破,毕姓子孙沦为平民,毕万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毕万成为晋献公重用的大臣,被提拔为大夫。周惠王十六年(前661),毕万奉命攻占姬姓魏国。这个战利品最终也被晋献公赏赐给毕万。

当时有占卜说,“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正是因为有这个好的占卜结果,毕家在接手魏地之后,正式转变为魏氏。

后来魏犨帮助晋文公出逃有功,不仅被封爵,还获得了魏邑作为封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家虽然获得了事实上的统治地位,但仍然名不正言不顺。到了魏文侯斯元年(前445),魏斯在继位后自称诸侯。而直到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斯的诸侯地位才被周天子承认。至此,魏国的历史正式拉开序幕。

魏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魏国西临秦国,东与齐国和宋国隔水相望,南与楚国接壤,西南和韩国临近。这么一个被他国紧密包围的国家,自身国土面积又不大,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魏国国君意识到,必须要主动做些什么。不然,魏国一定会被周围的国家蚕食。

魏国是七雄中最先推行变法的国家。李悝、西门豹、子夏等人都是在魏国大施拳脚的人才。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推行变法的法家学者,李悝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李悝主张废除贵族世袭制,总结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准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不仅使得魏国经济迅速发展,还为以后的“重农政策”提供了核心思想。而魏国对子夏的重用,使得魏国和儒家知识分子的距离大大拉进,可以说是帝王笼络士人阶级的开始。

魏国注重发展军事。吴起、乐羊、翟璜等大将都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吴起的推动下,魏国开始推动军制改革。武卒制,正是吴起在向子夏请教后想出的新的募兵制。以往国家都是在战时临时动员百姓,而魏国实施农兵分离,建设更加专业化的军队。这使得魏国军事力量迅速提升。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继位,继续重用吴起等有才之人。魏国继续发展,日益强盛。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标志着魏国正式成为战国霸主。

居安思危,这可以说是魏国崛起的关键。正是魏国处在极其特殊的四通八达之地,魏国国君才看到大力发展的必要性。而得人才者得天下,李悝、吴起、子夏等人在魏国的大施拳脚,成就了他们自己,更成就了魏国。天时地利,都不如人和。全国从上到下都撸起袖子加油干,国家又怎么会不崛起呢?


邓海春


在战国初期一度称霸几十年,差点干掉秦国,最有可能统一战国的国家,在这个标题里面显得竟然是这么弱小。

战国时期的政治态势可以说是,战国初期,魏国独霸天下;战国中期,秦、楚、齐三国争霸;战国后期,秦、赵争霸。

魏国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初期,都是很强大的存在的,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开始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开始衰弱,称霸时间60年左右。

在战国中后期,尽管魏国的实力开始衰弱,但是平均下来也要排在燕国和韩国之前,处于中游水平。

本文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为什么魏国在战国初期会如此强大呢?

晋国灭亡后给魏国留下的家底最为丰厚

关于春秋五霸的版本众多,一种是《史记》中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还有一种是《荀子·王霸》中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实际上,除了这两种说法外,还有不下十种说法,《鲒崎亭集外编》中认为春秋五霸四出于晋,“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 ,也就是只承认齐桓公,剩下全是晋国的,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这种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晋在巅峰时期的确很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三家分晋后,赵魏韩都能够并列战国七雄的原因。

那么晋国给魏国留下了多少家底呢?

领土10万平方千米,人口500万!

同时期的战国各国领土和人口数量大量如下:

秦国面积3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燕国2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

赵国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万;

齐国1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韩国9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楚国5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此可以看出,魏国虽然领土不多,但是人口却是最多的国家,几乎可以抵上燕、赵两国之和。

用苏秦的说法“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韩地900余里,带甲数十万 ,魏地1000里,然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无如魏者,楚地5000余里。”

魏文侯变法使得魏国率先享受改革红利

虽然土地并不是最多,但是魏国地处平原地带,山地较少,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经济,所以即使土地没有那么多,也能够养活得了那么多的人。

当然,再好的客观条件,没有主观努力,在战国初期想要称霸60年是不可能的,真正助推魏国走向战国初期霸主地位的因素还是魏文侯变法。

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用李悝和吴起开始变法,采用“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从而改变过去世卿世禄的制度,此举大大加强了魏国的实力。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吴起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职业重装甲兵魏武卒,在《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可见对魏武卒选拔的严格程度,以及对魏武卒的奖赏,在这样高标准,高投入的情况下,魏武卒在战国初期已经形成一大杀器,震慑四方。

吴起正是凭借这支军队把秦国最肥沃的河西之地抢了过来,假如当时魏国的扩张方向不是转移到中原来,或许吴起能把秦国灭了。

这就是战国初期的魏国!

魏国的衰弱一直也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纵横认为,魏国在战国中期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率先变法中获得巨大红利,然而在红利期内却并没有找到一条可以持续使国家变强的战略,最终错失“一劳永逸”的良机,到魏国变法成果外溢,吴起、商鞅这样的人才外流,使得其他国家迅速崛起,最终与魏国争霸!


史论纵横


诚邀,如题,看到这个问题,小编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浓缩就是精华"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土地并不算大,然而魏国的实力与土地面积却不成正比,实际上魏国不仅是以绝对实力挤进战国七雄之列,而且还是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三家分晋

春秋之际的晋国是毫无疑问的天下第一大国,中原霸主,然而晋国有一个很要命的制度,那就是晋国的国政由六个大夫轮流掌握,这种权利分散的制度虽然可以使得国君在六个家族的支持下如鱼得水,但是问题是,如果国君无能,大权很容易就旁落,终于晋国在春秋末年被剩下的赵魏韩三家分割

当周天子承认韩赵魏的诸侯国地位之后,历史的车轮也就来到了战国时期

魏国首先变法,之后国力大为提升,一度称霸中原魏国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通过变法改革,国力逐渐强盛,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诸侯国。 按照苏秦的说法,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韩地900余里,带甲数十万 ,魏地1000里,然公民之众,车马之多无如魏者,楚地5000余里。可见,在战国时期,魏国尽管土地不是最多的,但是人口和军队却是最多的,这个时期,魏国甚至有能力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魏国的强盛可见一斑。

然而魏国留不住人才,包括吴起,商鞅,孙膑等人都先后离开了魏国,魏惠文王之后魏国后继无人,最后才慢慢的衰弱,变成了战国末期的鬼样子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所谓的战国七雄,只是我们对战国时期矗立在这片土地上的七个国家的一个排名而已。这七个国家一起瓜分了战国时期的土地。要说领土面积,魏国还要比韩国大上不少。战国不光有这七个国家,还有许多小国,这些小国,比如:宋、卫、鲁、中山、苴、巴……等等,随着兼并战争的进城,这些国家逐渐消失在战国的历史上。

三家分晋之后,历史从春秋步入战国,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施行变法的国家。太史公曾经说过:“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三河指的是河东、河南跟河内,而三河的领土尽在魏国版图之内。

“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这是魏国当时的地理情况,在这么一个四战之地,魏国还能强势崛起,这和魏国的君主魏文侯是分不开的。魏文侯励精图治,在他的治理下,魏国的国力可以说是战国初期排名第一。

同时,魏国的强大还因为两个人,一个是李悝,一个是吴起。

李悝变法,废除了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袭制,以能力和功劳来任免官吏。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名为《法经》,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以提高粮食的产量。魏文侯在推行李悝变法之后,魏国的经济和法治都是处于列国之中领先地位的。在李悝的变法之后,魏国的国力已经领先其他诸国一大截了。

李悝在政治经济上让魏国在列国之中名列前茅,那么吴起就是在军事上让魏国领跑中原。吴起建立的“武卒制”,农兵分离,使得魏国有了一批专业的士兵,魏国的魏武卒在战国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武卒制的制定,使得魏国军队成为一支“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无敌劲旅!魏武卒在吴起的率领下,南征北战,更是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魏国是最早完成向封建制度转变的国家,第一个实行变法的国家,位于三晋之首。虽然后面因为战略的原因国力有所衰弱,但是凭借魏文侯打下的基础,魏国足以列入战国七雄之中了。


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


说魏国疆土很小,那肯定是看战国后期的地图。

如果看战国前期的地图,魏国是一点也不小的。

大家先来看看以下这张地图。

从上面这张地图,可以看出,这是战国前期的地图。此时秦国尚未吞并巴蜀,魏国还控制着中山。从地图上,我们粗粗可以看出,魏国的土地面积,与秦、齐、燕、赵差不多,在七雄中,韩国最小,而楚国最大。

魏国刚从晋国分裂出来时,地理条件是非常差的。

首先,魏国有一块飞地,就是被魏文侯所灭的中山国。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魏与中山国之间隔着一个赵国。后来魏、赵交恶后,魏国对原中山国就失去控制,中山国乘机复国,这块土地就失掉了。

其次,魏国本土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赵、韩三国,由于历史造成的因素,各自地盘犬牙交错,我在你处有一块地,你在我处有一块地,这不仅容易诱发领土冲突,也不利于管理。

重新划定疆界,互相交换地盘成为三国都可以接受的最好选择了。


公元前361年魏国与赵国达成土地交换协议。根据协议,魏国把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繁阳(今河南内黄以北)等地交给赵国,换取泫氏(山西高平)、中牟(赵国旧都,今河南鹤壁西)等地。公元前359年,魏国又与韩国交换土地,根据此约,魏国获得了平丘(河南封丘东)、户牗(河南兰考北)、首垣(河南长垣东北)诸邑及驰道(战国时代的高速公路),韩国也获得相应的补偿。

两次土地交换,使三个国家的疆界明晰,魏国在中原的地盘连成一片。因此,在后来的地图,我们看到的魏国疆域是这样的:

这时的魏国已经丢掉中山与河西,但是从地图上看,疆域与齐国、燕国仍然大体相当。并没有特点小,把魏国列为七雄,没有问题的。

在秦国东扩中,魏国与韩国是重灾区,所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于是魏、韩的疆域面积,在秦国的一次次打击下,就越来越小。题主说魏国疆域很小,就是指战国后期,我再用地图来说明。

上面这张图,魏国疆域已经缩水了,比起赵国、燕国都要小得多。

再看看下面这张:

这是秦国统一中国前夕,此时的魏国与韩国都成为小不点。到了战国后期,所谓的“战国七雄”实际上名存实亡了,只剩下一雄,就是秦国。


君山话史


第一,魏国是最先变法的。李悝变法,变法强国。

第二,魏赵韩三家未分晋前。晋就是首屈一指的大国,强国。三家分晋之后,都不同程度的继承了晋的资产。

第三,魏国处六国之中,占尽丰腴之地。与各国贸易往来有地利之变。

第四,魏国虽然地盘不算大,吴起创建的魏武卒战力惊人,独步天下。也就后来秦国锐士能与之一战。战国大争之世,兵力强劲则国力强劲。

第五,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英主经营,实力愈发强大。

第六,国力大小,国强弱从不以地盘为第一要素。楚地盘最大,缺也窝窝囊囊的被魏、齐、秦吊打。韩地盘最小,却有劲韩之称。


语文老师的历史课代表


魏国建立之初,疆域一点也不小,魏国土面积大幅缩水,是战国后期秦国不断向东蚕食的结果。正是保有一定的规模,魏国才能在初期经过李悝变法,迅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称霸中原百年之久。魏文侯时期,更是北灭中山,西取秦之西河。领土囊括现今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原大国。战国七雄之名当之无愧。

可惜魏国地缘太差,处于四战之地,不是走向巅峰便是坠入地狱。魏一家独大的局面结束于马陵之战,此战魏国折损十余万人,从此头号强国沦为二流国家,不复往日辉煌。秦先后夺得魏西边的西河、上郡等地。而真正将魏国推入深渊的战役是伊阙之战,魏国精锐尽损,再也无力抵抗秦国,只能坐等灭亡。此消彼长,秦国却由此彻底打开了通往关东的大门,混一六合只差一个合适的时机。


五经博士


这个说法就是不厚道了,完全把魏国在战国前期的百年霸业之辉煌给抹去了。

事实上,在整个战国前期,魏国可以说是稳妥的坐在霸主之位上,而且其他诸侯莫敢仰视。其实力之强,更是其他六国所不能比的。

纵观整个战国,魏国的人才都是大放光彩的。而人才的巨大优势也让魏国得以率先推行变法,进而在战国前期脱衣而出,快速制霸。

从魏文侯时期开始,魏国就通过变法率先强大起来。当时任用李悝为相,全面推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开创武卒制。那时的魏国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武有乐羊、吴起等名臣悍将的支持,不仅打造出一个高效的统治体系,更锻造出一支强悍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

此后,魏国凭借着高效的国家体系和强悍的职业化军队,开始在霸主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魏国全盛时有多强?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秦国和魏国的阴晋之战。那时,五十万秦军竟然也挡不住五万魏军。

虽说当时,秦国尚未开展商鞅变法。但赳赳老秦的战斗力,从来就是不容小看的。然而,即便如此,五十万秦军还是被魏国的五万武卒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此后,秦国的西河之地被魏国占领,而秦国势力长期被魏国压制,无法向东发展半步。

到魏武侯时代,魏国国力进一步上升,并且依托魏武卒的强大战力,对外开始不断东征西讨,并把南方霸主楚国也给打趴下了,夺取了大量中原之地。从魏文侯、魏武侯,再到魏惠王前期,魏国一直稳坐战国霸主之位近百年之久。

可惜的是,长期称霸的魏国,尽管国力强盛、人才辈出,但最终却没能实现对天下的统一,反而被其他诸侯后来居上。但魏国变法,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之后各诸侯的变法,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参照魏国变法为蓝本的。


这些历史要读


国家强弱不在于地盘大小而在于人口多寡与兵力是否强劲,魏国地处中原丰腴之地,虽地小但人口巨大,人口密度极大,从而使其拥有足够兵力,再加上前期领导人统治有方,用人调度有力,从而兵力的素质与战力惊人,独霸天下百年之久,这就充分说明魏国不仅是大国还是强国!


VL幂


魏国作为战国时期的“黄埔军校”,因人才流入而盛,因人才流出而衰败。战国初期魏国疆土并不小,按着秦、齐、楚三个大国,摩擦了好多年。

田氏代齐还是求助魏武侯对周天子施压,才让田齐成为正式的诸侯国。

战国初期三晋联盟,让韩赵魏大杀四方,给魏文侯招揽人才实施变法提供了机会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东周从春秋进入战国的标志。

而刚分完家的三个国家,并没有立刻走上对立面,而是继续维持着同盟的关系。这就相当于晋国的名字虽然分了但是实力依然存在。

而晋国可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春秋末年晋国公室实力虽弱,但是晋国实力强横。即便晋国末年,攻打齐国、郑国也是无往不利,晋哀公在韩赵魏灭智氏后曾请齐、鲁出兵讨伐三卿,结果反被三卿给赶走。

后来三家虽然分晋但是最开始难免有点小心思,想要联合一家瓜分另外一家,当年在魏文侯的撮合之下,三家放弃了内斗的打算,联合向外发展,可以说是无往不利。

晋国地势险要,三晋内部和谐,对外镇得住场子,魏国在整体环境上得到一个有力的发展环境。

战国初期,魏国任用大批人才,率先进行变法成为战国时期一位霸主级

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进行变法强军,灭掉中山,连败齐秦楚等国,开拓大片疆土

尤其是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成为战国初各国闻之色变的劲旅。而此时的秦国经历几代人的内乱,国力偏弱,吴起攻秦,占据秦国河西之地;伐齐打到灵丘。

魏武侯带领三晋同盟破楚,若非齐秦两国出兵相救,楚国差点被灭。此时的魏国疆域并不小,最关键的是实力强盛。

魏国因人才而盛。魏文侯时期

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又有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吴起、乐羊制其兵;各司其职,文武相济,魏国大治,开疆拓土,盛极一时。

到魏武侯兵峰更胜,但是用人方面不如魏文侯,用了一位有识人之明但无用人之量公叔痤。

两代人打下的基础支撑着魏惠王前期依然是战国时期的中原霸主,直到被齐国两次打败,魏武卒精锐丧失殆尽,魏国的霸业沉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