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之战中,秦军意欲攻打的是郑国不是晋国,为什么晋国要在殽山伏击秦军?

天阙867


崤之战,其实有很多疑点。

作为晋国盟友,秦穆公与晋文公始终密切配合,彼此相得益彰。晋文公能顺利回到晋国成为国君,秦穆公功莫大焉。其后晋国历次出兵中原争霸,秦国也是鼎力支持,出力甚多。但实际上,晋国对秦国也多有回报。

公元前635年秋,秦国讨伐鄀国。鄀国为允姓国,位于今河南内乡县西南一带。从鄀国地理位置可见,秦国讨伐鄀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占武关道进出南阳盆地的出口。占领了这一出口,秦国就可方便地南下,对楚国构成直接威胁。正因如此,楚人也高度重视此战,派出申公子仪、息公子边率申、息之师驻扎在鄀国,帮助鄀人防守。

面对强敌,为确保能征服鄀国,秦人邀请了晋人前来帮忙。秦、晋联军乘黄昏之际沿着丹水经过了析邑(今河南内乡、淅川西北),并绑上数人装作俘虏。到夜晚,又伪造了与驻守鄀国楚人的结盟现场。

商密人看到此幕,大为慌张,说道:“秦人已经攻占了析邑,驻守的楚人也已经反叛了!”被秦、晋联军这么一吓,鄀人便主动投降了。为表忠诚,鄀人还主动献上了申公子仪和息公子边。


这次攻打鄀国,秦军不战而屈人之兵,完全不是秦穆公的作战风格。在韩原之战中,即便是面对强晋,秦穆公还是不顾一切地采取了正面决战的方式。如果不是晋人矛盾重重,秦穆公就成了晋人俘虏!鄀国之战巧妙应用了心理战来吓唬鄀国人、兵不血刃地得胜而归,这更像是晋人战法而不是秦人战法。

在鄀国之战后,秦人就再也没有应用此类战术的战例。可晋人应用心理战的案例却很多:城濮之战中,先轸一系列扰乱楚将子玉心境的招术,就是心战术的成功应用;鄢陵之战,苗贲皇释放楚囚散布谣言,同样是应用心战术;公元前555年,晋平公率诸侯伐齐,更是应用心战术将齐灵公吓崩溃了……。因此,鄀国之战虽然是秦军为主,但具体指挥这样战役的人更像是晋军将领。

晋人能帮秦国攻占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说明了秦、晋之盟对秦国也是相当有利。如果秦、晋能携手共进,整个东周将都无人能敌。


然而,老天爷似乎从来都不愿意看到如此完美无缺的同盟出现在东周。


公元前627年4月,就在秦军伐郑不成返回的道路上,晋人在崤山脚下伏击了秦军,令秦人全军覆没,秦军三位主帅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全部被俘。秦、晋从此彻底决裂,成为了世仇。

秦国是去攻打郑国,又不是攻打晋国,为什么晋人要伏击秦军?

其实,在回答这一问题前,另一问题也许更加重要。

崤函通道原本是晋人领土,秦国军队为何不事先打招呼就敢大摇大摆地进出崤函通道?

春秋之时,就算是一国使者要通过别的国家,都要向主人事先打招呼借道。否则,就是大不敬。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故意叫申舟不借道经过宋国访齐,结果申舟被宋人所杀,由此引发了楚、宋一场大战,让楚军与宋人都战到精疲力竭。

晋文公死后,秦人居然不借道就经过晋国领土,这岂不奇怪?

更奇怪的是,在听说秦军通过崤函通道去伐郑时,晋人也没有数落秦人不借道之罪,只是说“秦人不哀我丧而伐吾同姓”,是无礼之举。不借道不为无礼,伐同姓国反倒成了秦人罪状——明眼人都可看出,这理由有多么牵强——晋人自己早就不知灭了多少同姓之国了!

秦人无需借道的真正缘由,就在于十八年前晋国的一场败战:韩原之战。

韩原之战的起因,是晋惠公不讲信用,不报答秦人的泛舟之役,反倒想趁秦国饥荒之际讨伐秦国。为此,秦穆公干脆先下手为强,先行率兵讨伐晋国,并在韩原之战中侥幸俘虏了晋惠公取得了胜利。但是,韩原之战的过程却极为惊险。秦穆公一度被晋人围困,差点就被俘了。可晋人庆郑却高呼韩简等人去救援晋惠公,贻误了战机,让秦穆公逃过一劫。

韩原之战胜得侥幸,但其战果却意外丰硕:为了赎回晋惠公,晋国被迫送出崤函通道上的大片土地,把崤函通道的控制权交给了秦国。对所有晋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奇耻大辱!

虽然两年后,为安抚晋人,秦穆公又将这些土地归还给了晋国,但在归还时肯定有一附加条件:保证秦人在崤函通道的自由通行权!

所以,在秦穆公决定伐郑时,才可以不借道而公开通过崤函通道,而晋人也不敢加以非难。


虽然嘴上不敢非难,但自家领土却任由别国军队自由出入,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大羞辱。特别是在晋国成为霸主后,这种耻辱就更让主政的先轸难以忍受。所以,他表面上宣称“秦人不哀我丧而伐吾同姓之国”,实际上是对秦人在崤函通道上的特权高度不满。短期内,秦人可能并不想威胁到晋国;但如果秦人这一特权不尽快予以取缔,后世必将成为晋人之大患!所以,他才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秦穆公有大恩于晋文公确实没错,晋人也许现在还未来得及报答秦人恩德,但为子孙后代着想,必须尽快消除秦人在崤函通道上的特权。为此,伏击秦军势在必行!

作为留守的晋国将领,先轸等人肯定亲身经历了韩原之战。他们对于秦穆公助晋文公回国之举的报恩心理原本就不重,反倒是对韩原之战的国耻更加刻骨铭心。更何况,即便是晋文公在世,对于秦国在崤函通道上的通行特权也肯定充满忌讳。早在秦、晋携手伐郑之时,秦穆公误信郑人烛之武之言、单方面撤军,已经让秦、晋之盟产生了裂痕。这样的前提下,就算晋文公还在,还能允许秦人公开通过崤函通道去伐郑?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虽然有忘恩负义之嫌,先轸最终还是决定出师伏击秦军了。

崤之战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崤之战参与伏击的不光是晋人,还有陆浑戎。晋人在前,阻止秦军前进;陆浑戎在后,堵住秦军后退之路,这才保证了崤之战的彻底成功。可惜,为晋人霸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陆浑戎,在公元前525年因被怀疑通楚而被晋人所灭了。

如果说崤之战晋人是对秦穆公的忘恩负义,那么陆浑戎被灭何尝又不是晋人的另一次忘恩负义之举呢?

忘恩负义,也许从来都不是晋人决策的第一要点;晋国利益,才是晋人优先考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晋人决定要在崤山下伏击秦军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欲云谈史论今


郑国是西周末年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在周平王东迁过程中,郑国随王室东迁至中原。由于郑国勤王得力、护驾有功,所以郑国在春秋初期十分强大,总是打着王室名号抢掠他国土地财货。小霸郑国经过子产变法后成了大国强国,不过由于楚国与晋国的崛起,郑国日渐式微,不得不附属于楚国或者晋国。



秦晋交好那段时间,郑国附属于晋国,秦伐郑实际就是在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更何况秦国伐郑不成时,回师途中灭了滑城,而滑城是晋国领土!秦伐郑国之时,恰在晋文公丧期之内,文公的儿子襄公认为秦国此时发兵击郑,是欺负晋国孤儿寡母!于是晋襄公穿上孝服,亲自在阵前给晋军擂鼓助战,击灭秦军以维护晋国尊严!


孟西白三将率领秦军越过晋国伐郑,结果路上被一个卖牛的郑国商人忽悠!孟西白三将认为郑国已经有了防备,再攻郑国胜算不大,最终放弃了进攻郑国。大军出动,无功而返回去也不要交待,于是秦军击破了晋国的滑城,抢掠一番后取道肴山回秦!

晋襄公为了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决定消灭入侵的这支秦军。于是晋国联合戎狄在肴山伏击秦军,十万多秦军将士全部战死,仅仅孟西白三将得以身免!晋襄公准备斩杀孟西白三将祭祀父亲在天之灵,结果太后不允许襄公诛杀三将,最终释放三将归秦!晋国太后是秦国公主,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怀嬴公主,她先后嫁给晋文公叔侄俩,所以她才会救秦国三将!



大秦铁鹰剑士


公元前627年春,秦国一路向东,准备攻打郑国。

秦军走到晋国滑邑的时候,遇见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害怕被杀,便将准备贩卖的十二头牛献给了秦军,并对秦军将领说∶“郑君已经知道了秦要攻郑,正在加强守备,还特意派我送给秦军十二头牛作为慰劳”。秦军将领经过商议后,觉得郑国既然做了充分的备战,再去袭击郑国已毫无意义,于是便消灭了滑邑。

此时晋文公刚刚去世还未安葬,新继位的晋襄公听说秦军灭滑后非常气愤,觉得秦军在晋国办理丧事的时候攻打滑邑,是对晋国的极大欺侮,于是率领军队在殽山堵截秦军,秦军大败。

晋襄公之所以要攻打秦军,个人揣测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晋襄公刚刚继位且还在服丧期间,秦军就顺路灭了晋国一个城邑,除了是对晋国的欺侮,也是秦穆公投石问路,试探晋国的反映,如果此时晋襄公不做任何的行动,不但难以树立自己的君威,秦国及其他诸侯国极有可能会乘机攻之。

二、秦军千里奔袭郑国,走到滑邑大军业已疲乏,又半路无功而返,士气骤减,此时攻打秦军,在战略上应该是一个较好的时机。

在胜算比较大的情况下果断出击,既能教训一下秦军,又能树立自己的君威,更能警告各诸侯国切勿对朝政交替的晋国轻举妄动,由此可见,晋襄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确实有着睿智的政治头脑。


青史精蕴


在这里,我非常感叹,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在这个殽之战中,

秦国大臣蹇叔和晋国的大臣原轸是我最佩服的两个人,两人虽然分属不同的敌对国家,但两人的智慧,以及战略谋略,不分仲伯。两人都非常忠心,非常有眼光。

先说秦国大臣蹇叔,在听到秦王要越境攻打郑国时,立即意识到这个计划,是秦军的不归路,他极力想说服秦王:“千里行军,其谁不知?劳师以袭远,此事闻所未闻。师劳力竭,郑国必有所备,此事断然不可“。可秦王自大而又自负,根本不听蹇叔的忠言,毕竟忠言太逆耳。所以秦军还是大张旗鼓的出发,攻打郑国。蹇叔忠心耿耿,就是在秦军出发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说服,因为他知道,秦国太自大了,迟早会在社会上引起公愤,所以他痛心疾首的对主将哭诉说:”晋军必设伏于崤山。崤山有二陵,其南岭,为夏王的陵墓所在;北岭,周文公在此避过风雨,秦军必葬身于此处。望各位同袍慎之慎之”。

再说晋国的大臣原轸,也在听到秦王要越境攻打郑国的消息时,立即意识到一个大胆的计划,于是,他向晋王说,可晋王对此并不感兴趣,而且还非常意气用事,说:“秦国对晋文公有恩,未报其恩而伐其师,如何面对先君?“,可原轸没有妇人之仁,他极力主张讨伐秦师,理由非常充分:“先君之丧,秦国不加哀悯,却灭我同姓(晋、滑同姓),甚为无礼。并且今日纵敌,必为数世之患。”晋王比秦王有远见,他被说服了,于是,发布诏令,亲自带兵在崤山讨伐秦师。

秦军因为千里奔袭,而且又无功而返,所以士气非常的低落,人疲马乏。在崤山山谷,被以逸待劳,士气旺盛的晋军,围了个水泄不通。战斗一开打,秦军就打败,晋军轻松大获全胜,秦军三大主帅还被生擒,其余将卒,皆被斩杀。


平安读书


多数回复都是倒向晋国,认为秦欺负晋,孤儿寡母,实际晋多次欺负秦在先。

说通俗点

秦穆公董事长先后被帮助晋氏集团夷吾和重耳两位太子爷,先后当上董事长,两位董事长答应的回报都没有兑现,让秦氏集团白忙一场!

后来晋氏集团 财务危机,跟秦氏集团借粮,秦氏借了!可秦氏危机的时候,晋氏不但不借,还趁火打劫,秦氏差点嗝屁!

晋氏重耳董事长因为年轻的时候被郑氏小公司怠慢,就拉着老丈人秦氏一起来报仇!郑氏员工让秦老丈人明白,外甥狗 外甥狗吃饱就走,不能信!所以秦氏撤股了……

再后来,晋氏重耳董事长先嗝屁,晋氏新掌门人以集团发展为最终目的,想跟秦氏大干一场,挤垮秦氏,就以他老姥爷没派人吊唁他爹,而且还打了他三爷爷家的侄子的孙子为由开干了!最主要把他老姥爷打趴下了……

他老姥爷气得没几年挂了,留下遗言 让舅姥爷们替他收拾这个老外甥


用户是三哥


如果有一天日本觉得日本要沉没了,就像占领外蒙古,所以不和打招呼就偷偷的从中俄两国进攻蒙古,你觉得中俄两国会这么办,估计让日本有来无回。

春秋时期秦穆公趁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设伏全歼回师的秦军,俘虏秦军三帅。当时秦军并没有进攻晋国,晋国却伏击秦国,看上去好像是晋国不地道,而事实上不地道的是秦国。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秦国与郑国并不是领土接壤国家,秦国要进攻郑国就必须经过晋国和周国的地界,而且晋国和郑国还是盟国。这种情况下,秦国最基本的要先和晋国打个招呼,外交关系做到位,让晋国、周国借道才行。但是秦国连招呼都不打,还招摇过市,完全没有将晋国的当一回事,这也是对晋国的侮辱,所以晋国半道伏击,大败秦军。

晋国此战也是为了报复当年在秦晋共同进攻郑国的时候,秦军被烛之武一通说辞就单方面退兵,致使晋国没有攻下郑国的怨气。而秦国之所以想进攻郑国,也是因为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一批贤臣,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而当时的中原霸主就是晋国,所以秦国东出必然会触及晋国的利益,在新仇旧恨中,晋国就决定给秦军一点颜色看看。

当时晋在文公的国丧之中,得到秦国偷袭郑国的情报,中军帅先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蹇叔忠告,而以贪婪兴师,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击敌的机会,力主攻击秦军。晋襄公采纳了先轸建议,发兵击秦,并联合姜戎一道行动。襄公穿着丧服亲自督军,梁弘为他驾车,莱驹做车右。晋与姜戎联军在肴函地区的东、西肴山之间设下埋伏。不久秦军进入埋伏圈,在晋与姜戎夹击下,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帅被俘。

总体来说殽之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肴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秦在肴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为后世奠定基础。


帝国烽火


我们今天有一个成语叫秦晋之好,其实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之间并不怎么好!

晋国从晋献公开始已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而秦国到了秦穆公的时代里,他也一直想着能够控制晋国,并且进而能够夺取中原地区的霸权。于是,秦穆公先是扶持了晋惠公,结果晋惠公不听他的摆布,韩原之战,晋国虽然战败了。但晋国的实力并没有什么损失。后来,秦穆公扶持重耳回国,希望能够通过对重耳的控制进而控制晋国。但是,重耳非常聪明,回国后不仅没有把晋国降低成秦国的附庸,而且还拉着秦国一起到处打仗。后来,晋文公拉着秦穆公去打郑国。秦穆公眼看着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没和晋文公商量就带着自己的部队回国了。当时,晋文公手下人就有人劝晋文公去打秦穆公。晋文公拒绝了,他说,毕竟我是靠了人家才回国的,忘恩负义不能那么快!晋文公也撤军了。郑国当然非常感激秦国,秦国也派人帮助郑国防守国都。

等到晋文公去世后,秦国派在郑国的人深受郑国人的信任,掌握了新郑的城防,于是他们派人对秦穆公说,不如您派兵来,我们一起里应外合,把郑国拿下算了。秦穆公就动了念头,派出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个将领,带领秦军偷袭郑国。偷袭郑国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能够夺取郑国的财富,更希望能够打开东方的大门,从而称霸中原。结果,不仅郑国得到消息后提前防备,没有能够偷袭成功,而且在回军的途中,遭到了晋国的截击。晋国之所以要截击秦军,就是要彻底堵死秦国人东向争霸的大门!崤之战,秦军惨败,号称是“匹马只轮”都没有逃脱。

秦穆公依然不死心,三年之后,又派出部队征讨晋国,要报仇。结果在彭衙之战中,晋国又把秦国打败了。又过了一年,秦国几乎倾国而出,要找晋国决战。晋国则是见好就收,不再和秦国纠缠,闭门不出。秦国人到战场上凭吊一番也就退军了。总算是找回了一点儿面子。

经过这几场战斗之后,秦国人终于接受了现实,实在无法突破晋国的障碍进入中原。在这种情况之下,秦穆公调转方向,开始向西发展,灭国十二,益地千里,遂霸西戎!

在此后的一两百年间,秦晋两国依然摩擦不断。楚国在北上与晋国的争霸中,秦国也经常帮助楚国。


野叟杂谈


秦穆公派一支军队远征郑国,回师途中却被晋国伏击于崤山。晋国为什么要伏击秦军呢?

这里就要分析一下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晋文公是在秦国的扶植下才得以上台,两国也维持相当好的关系,一起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后来,又一起出兵,发动讨伐郑国之战。然而,就是在伐郑之战中,晋国与秦国的关系恶化了。

郑国被围后,派老干部烛之武在深入潜入秦国营地,秘密会晤秦穆公。烛之武向秦穆公指出,秦国与郑国并不接壤,郑国要是灭亡了,领土肯定被晋国吞并,秦国出了力却捞不到任何好处。这一番话敲醒秦穆公,他不仅退出战斗,还派一支军队进城帮助郑国守城。这么一来,秦国与晋国的关系发生180度的转变,由盟友转而成为战场上的敌人。

当时晋国将领们向晋文公提议:索性截击返回途中的秦穆公,一举消灭秦军主力部队。晋文公摇摇头道:“秦国有恩于我,我不能恩将仇报。”为避免与秦为敌,他下令晋军撤出郑国,打道回府。

两年后,晋文公去世,使晋、秦的关系急转直下。继任者晋襄公刚刚上任,便迅速调整对秦的政策。

秦穆公当初留下一支军队,帮助郑国守城,并非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另有所图。他企图发动偷袭,里应外合,一举吞并郑国,因此才有了孟明视的远征。不过,孟明视远征最后失败,秦军的阴谋被郑国商人弦高识破,郑国果断把留守的秦国兵团驱遂出境。

在没有内应的情况下,孟明视放弃攻打郑国,只是顺手牵羊灭掉一个小国:滑国。灭滑之战,不在原先计划之内,只是一场挽回军队面子的小战。然而,这次开战,却给秦国远征军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此时,对秦军行动了如指掌的晋国,在晋襄公主持下,召开军事会议,核心议题,就是要不要消灭这支秦国远征军。

晋军高层分为两派:一派坚持遵照晋文公生前对秦国的外交政策,把秦国视为盟友;另一派则力主利用秦军孤师深入的机会,打一场歼灭战,一举摧毁秦国的军事力量。

中军元帅先轸是最坚决的主战派,他提出必须歼灭秦军的三点理由:

第一,晋文公刚刚过世,秦国人并没有表示哀悼,还借此机会东进奔袭郑国,并灭了滑国,可见秦国是不讲道义的国家。

第二,滑国跟晋国一样是姬姓国,秦国灭掉滑国,就是向姬姓诸侯示威。

第三,消灭秦军的机会就在眼前,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上天要让秦国远征军栽在晋国手中,不可以违背上天的意志,放过敌人,就是留给自己灾患,要为子孙后代作打算。

先轸的意见获得大多数将领的支持,最后晋襄公下定决心,歼灭秦师。

恰如先轸所料,崤之战的确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事。秦国精锐的远征军一战全军覆没,这一战,绝了秦国东进之心。直到春秋结束,秦国也未能踏入中原半步了。


君山话史


因为秦和晋只是表面亲戚。

秦穆公叫做赢任好,人如其名,试图通过人好,来取得向东扩张的方法。

为此不惜三救晋难。分别是拥立晋惠公,国际救援晋国灾荒,拥立晋文公。

而在这些年之中,秦国不止一次跟晋国发生矛盾。

这第一次矛盾就是在拥立晋惠公后,本来秦穆公拥立惠公的目的就是取得晋国河西的土地!

一开始说好的,惠公登基就把河西的土地送给秦,可是等到惠公当了国君,却玩儿了一手白眼狼,说“老子我在外面流亡的时候,不是国君送给你地,那是不可能的,就是说说而已!”跟张仪送给楚怀王的六百里地一个意思。

晋惠公不但没有给秦国土地,还杀了拥立自己的重臣里克,“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剩下一个邳郑因为出使秦国去了,听了这事儿吓得不敢回去!跟秦穆公商量拥立晋文公的事情。

结果

使人与丕郑归,召吕、郤。吕、郤等疑丕郑有间,乃言夷吾杀丕郑。丕郑子丕豹奔秦,说缪公曰:“晋君无道,百姓不亲,可伐也。”缪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诛其大臣?能诛其大臣,此其调也。”不听,而阴用豹。

翻译过来就是,秦穆公派人护送邳郑回国,结果邳郑被杀,他的儿子丕豹跑到了秦国说“晋国国君是个王八蛋,可以攻打他“秦穆公听了觉得模棱两可说”要是他真的王八蛋,怎么能够随意诛杀大臣呢“没有攻打晋国,但是偷偷的给了丕豹好处!这是秦本纪里面的说法。

但是在晋世家就变成了“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以来强调惠公不要脸,以来说明秦穆公人好。

你看这时候晋惠公为什么敢于那么不要脸,因为晋国整体强于秦国,所以秦穆公只能做老好人!而阴用豹。

这第二次矛盾,就是晋国和秦国各发生了一次灾荒。

晋国灾荒在前,倾国实行了国际援助。而当秦国灾荒发生之后,晋国却趁饥发兵。这一次秦穆公非常恼火,两家就打了起来,这一战,晋惠公被抓。秦国这才要回来了河西的土地!

这第三次矛盾,就是在晋文公称霸的时候

秦穆公打心底里不希望晋国强大,但是重耳这个自己的女婿外加小舅子是在太厉害,自己有没有办法,只能是绊子,就是和晋国打郑国的时候单方面偷偷退兵,还派了几个大将帮助郑国守成。

而在这之前晋文公还和秦穆公因为拥立周王产生了争斗。

二年春,秦军河上,将入王。赵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三月甲辰,晋乃发兵至阳樊,围温,入襄王于周。四月,杀王弟带。周襄王赐晋河内阳樊之地。

这就是抢了秦穆公嘴里的肉!

你算算秦穆公这个好人在跟晋国打交道的这些年,吃了多少亏!

还好秦穆公命长,熬死了晋国四代国君,等晋文公死了,他的儿子晋襄公即位,这时候秦穆公好不下去了,而且他也看不起晋襄公,觉得自己这个外孙加外甥是个软蛋。

于是东扩的意愿变的无比强烈,加上自己之前在郑国安排的人,就像拿下郑国,完成自己的心愿,哪知道被一个卖牛的家伙搞黄了。

被派出去的孟明视,西乞术及白乙丙一看郑国打不了,回家的时候顺手就把滑国灭了!

这时候秦国人忘了当初为什么保护郑国了,灭了滑对他没啥好处。晋襄公一看,好吗你把滑给我灭了我顺手拿过来,可以说是,为同姓复仇,且没有灭亡同姓的恶名!

于是就找了两个借口,第一,秦国人因为我国晋文公新丧,藐视我国;第二,秦国人攻打我的同姓国,是可忍孰不可忍,打。

结果在殽这个地方全歼秦军,最后收获了滑国这快土地!

这一战之后秦穆公还是不死心,既然跟这个外孙加外甥整的清清楚楚了,那就开搞吧

三十四年,
缪公於是复使孟明视等将兵伐晋,战于彭衙。秦不利,引兵归。
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殽之役。

之后就再也没有时间跟晋国搞了,专心搞西戎,两仨年后就死翘翘了!还拉了一大堆自己喜欢的大臣一同赴死,他大概想的是死了也要在地下跟晋国那几个被自己熬死的短命鬼一较长短吧!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目西


崤山这个地方十分险要,后来建了两个关隘,一个是潼关,一个是函谷关。现在你知道这个地方有多险要了。

发生崤之战,一是晋国要继续称霸,二是教训秦国。

崤之战的诱因,是在晋文公的时候,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但秦国在关键的时候背叛了,跟郑国站到了一条战线上,问了秦国的利益,完全不考虑晋国的利益与感受,背弃盟约。晋国很受伤,导致伐郑失败。晋国作为霸主,肯定不会吃这个哑巴亏,一定要找回来。

第二个原因,秦国灭了滑国。滑国是晋国的小弟,小弟被欺负,晋国肯定不会不管,不然,谁还跟你混。

崤之战是一次全新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伏击战。

之前的战争,要遵循周礼,周礼对战争由严格的要求,战争就变成了贵族之间的游戏,而这次战争完全摈弃所谓的礼仪,是一次战争史上的革命。这次战争,完全断绝了秦国染指中原的想法,转而向西发展。正是秦国战略方向的转移,才造就了秦国成为西方霸主。春秋五霸,秦穆公在晋文公之后,是因为称霸西戎才被尊为霸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