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騰,惠州歷史上的幾次修城牆與拆城牆

現在我們惠州,已經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了,說到歷史文化名城,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要有段古樸、巍峨聳立的古城牆,否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哪裡有歷史和文化。我們來看看公認中國歷史文化第一城:西安。標誌性的建築就是壯觀完整的古城牆。

其實我們惠州歷史上的城牆也不錯的。在明代以前,惠州府城城牆是肯定有的,但城牆是什麼樣子,並沒有明確的圖示,所以我也不好說。我們來說說明城牆,現在惠州府城唯一保存的幾百米的城牆就是明城牆。

我們來看看明崇禎四年繪製的《惠景全圖》,在這張圖上面,惠州一橋一街挑兩城的格局非常明顯。

折騰,惠州歷史上的幾次修城牆與拆城牆

惠景全圖(明朝繪製)

橋一街,橋就是東興橋,街就是水東街。東興橋和水東街連接著惠州府府城(今天的橋西片區)和歸善縣縣城(今天的橋東片區)。那時候的東興橋還只是浮橋。

折騰,惠州歷史上的幾次修城牆與拆城牆

水東街浮橋

由於篇幅有限,我們今天只說府城城牆。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惠州知府萬迪與守禦千戶朱永率惠州軍民修築了最初的惠州府城明城牆。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惠州府城又擴建了一次,擴建後的府城城牆周長約3903米(接近4公里),高約6米,有雉堞(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又稱垛口)1840個。而有記載的,惠州府對府城城牆最後一次修葺是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折騰,惠州歷史上的幾次修城牆與拆城牆

惠州老城牆(攝於清末明初)

惠州的府城城牆一共有七個,分別為平湖門 (俗稱大西門)、朝京門(俗稱北門),環山門(俗稱小西門)、遵海門(俗稱南門),惠陽門(俗稱大東門)、合江門(俗稱小東門)、會源門(俗稱水門)。這是大致圖示:


折騰,惠州歷史上的幾次修城牆與拆城牆

惠州府城範圍,及城門位置,此圖借自花樣年華,特此鳴謝


在惠州府城最後一次修葺過後,僅僅六年,即咸豐四年(1854),惠州府城城牆就迎來了第一次戰火考驗,太平軍翟火姑率萬餘部隊圍攻惠州府城,耗時半個多月卻始終無法得逞。此後,“鐵鏈鎖孤舟,白鵝水面遊。任憑天下亂,此地永無憂”的民謠傳遍嶺南。

坐擁兩江之利,又有堅固城防,惠州自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1923年5月,孫中山命滇桂聯軍出兵東江,征討陳炯明,在飛機、大炮、機槍、地雷的配合下,對惠州城發動強攻。儘管聯軍敢死隊數百人用雲梯、繩索攀登城牆,均為守軍所阻,歷時半年未能攻下惠州城而撤兵。

1924年3月,孫中山在廣州大本營召開會議,決定分3路再次進攻惠州,歷時四個半月乃無功而返,皆因惠州城有堅厚的城牆作屏障。

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進行了第二次東征,就被惠州城所阻,久攻不下,蔣介石和周恩來都親臨飛鵝嶺督戰指揮,最後黃埔軍校將士在強大炮火支持下激戰30個小時,以傷亡400多人的代價最終攻陷惠州城。當時第一個冒著炮火爬上惠州城城牆的是後來領導湖南和平起義,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湖南籍陳明仁將軍。

折騰,惠州歷史上的幾次修城牆與拆城牆

東征軍攻克惠州

吃了城牆的虧,蔣委員長自然心裡不舒服。東征結束後,省城改造惠州同志會致電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請求拆毀惠州城牆,杜絕軍閥覬覦,永保惠州安寧。這正有點冷兵器時代的思維啊,不過蔣委員長居然欣然同意。

為此,1925年11月7日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頒拆城佈告如下:

為佈告事:照得惠城處東江之上游,扼潮循之咽喉,墉都址堅,三面環水,自宋迄今,迭經戰事,未聞攻克(筆者註釋:厲害啊)。民十以來,陳逆炯明圖叛變,先遣楊逆坤如盤踞斯城,恃作兔窟,五年之間,老弱罷轉餉,丁壯慘流血,四民失業,閭里為墟,城內外商民受禍尤烈,延及博羅、河源等縣。推原其故,皆由惠城險阻,叛逆據之,以為禍國殃民之資。著不亟予拆毀,難保惠民不再受萘毒。本總指揮以人民之休慼為本軍之休慼,以本軍之武力為人民之武力,三民主義即為本軍與人民無形之金城,因順人民公意,撤除其一部,以絕戰爭目標,而免迭演兵災。特此佈告。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府城城牆陸續被拆,在城牆的地基上修建了環城西一路,二路等大道。城牆的命運也行近終點。


折騰,惠州歷史上的幾次修城牆與拆城牆

今天的朝京門

老城牆至今保存較好的是中山公園到朝京門的300多米長的一段,但2005年的一次施工它又被拆毀200米,令人痛心疾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