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導讀

設施園藝是未來高效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我國的設施農業在近20年來發展迅猛,以設施蔬菜為典型的設施園藝生產,在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提效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設施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標準化意識淡薄,制約了設施農業效能的發揮;棚室規劃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缺乏科學指導,在基礎設施投入及市場定位上自主性較強,導致設施結構多樣、質量參差不齊、經營風險也隨之加大。

本文,筆者基於對日本設施園藝生產的實地探訪和思考,對日本設施園藝生產中的理念與措施總結分析,並通過對我國設施生產中存在的理念誤區進行剖析,以期為處於轉型升級階段的設施農業發展帶來借鑑與啟發。

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白根葡萄園內景

一、日本第二大葡萄園與十年才能收回成本的大棚

在新潟縣農林水產課和魚沼地域振興局的官方和專業人員陪同下,到這裡拜訪的時候,中午的客流高峰還沒到,採摘園樸實自信的老闆,帶我們參觀他的葡萄園,並介紹這個採摘園的歷史。他年過花甲,腿略有殘疾的但聊起葡萄園時如數家珍充滿驕傲。

白根葡萄園佔地約合60畝,日本排名第二,主打觀光采摘,以設施葡萄栽培為主,為滿足週年採摘營業需要,還種植了不等規模的草莓、藍莓等水果。草莓棚佔1/3略多,有十餘個棚(見下圖),在栽培面積上僅次於葡萄,進入冬季以後的近5個月裡,主要採摘項目為草莓。

在交流了一些日常管理技術後,從草莓棚返回葡萄棚的路上,結合當地在冬天積雪厚度常達一兩米的氣候狀況,我問他,大棚在臺風和暴雪來臨的時候,安全性有無保障,他的回說:完全不成問題,由於建造結構合理,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也沒有發生過你所擔心的事情。

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藍色上衣者為採摘園老闆,前面棚室裡全為草莓

我又問:這個大棚造價大約多少?他沒直接回答,平靜的說:大棚要10年經營才能收回成本,現在已經開始盈利。隨後微微一笑,指著大棚說:你猜一下我們的棚膜能用多少年?基於國內棚膜使用壽命常常為3、4年和日本工業技術先進的認識,我說:6、7年?他聽後,彷彿早有預料般的笑了,依舊平靜的說:20年,當然價格也很昂貴。

20年?這完全顛覆了我對大棚膜使用壽命的認知,只能無奈的表示欽佩。

10年才能收回成本的大棚!20年的大棚膜使用壽命!吃過午飯,在離開白根葡萄園的車上,這兩個數字代表的意義,讓我心中無法平靜甚至有些沮喪。在國內,恐怕沒有幾個農業經營者能接受這麼長的週期,這讓我不禁思考其高成本投入背後的生產理念與經營策略。

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高架草莓

二、日本設施農業生產理念與經營策略探析(以白根葡萄園為例)

農業觀光園能吸引遊客的關鍵有兩點:一是生機盎然且賞心悅目的特色觀光環境體驗;其次是內在品質和外在商品性俱佳的誘人果蔬。不過這兩個條件的滿足都需要較多的勞動力投入,在日本,農業農工成本是十分高昂的(8小時工作制月薪約合人民幣1.5萬,加班費更高),與中國類似,維持農業日常生產運營的第一大成本支出是勞動力。

日本由於勞動力匱乏,對合理分配各年齡段生產者的工作內容和減少勞動力支出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和採取的舉措,有其獨特和獨到之處。以白根葡萄園為例,可以概括為兩點:

  • 人文素養基礎與科學設定的消費形式極大減輕了管理壓力

日本公民有口皆碑的公共意識和海洋性氣候的自然稟賦,使得觀光園在環境衛生維護上以極少勞動力投入,就足以保障遊客觀光體驗。臨近午餐,滿載著遊客的大巴抵達後,筆者所見到的場景也印證了這一點。

當日來用餐的大約300-400餘人,多數是日本的老年旅遊團和臺灣觀光團。在葡萄園入口及內部,離頭頂大約半米的位置就是一串串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但是遊客們無一人私自採摘,地上也無人丟棄食品包裝袋等垃圾。

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白根葡萄園燒烤食材

遊客的餐飲是觀光園的重要贏利點,但是餐飲配套的服務同樣消耗大量勞動力。在白根葡萄園就餐形式只有燒烤一種,但是依據食物的品類差別,有兩種不同價位的套餐可供選擇,這些燒烤的食材包括香菇、南瓜、豬肉、牛肉等(如上圖),食材的在從買來或就地摘取之後都可以用機械切割加工,效率很高,工人只需裝盤即可,而烹飪加工過程則由盤坐在葡萄架下的遊客自己完成,

遊客享受了“葡萄架下烹美食”的美妙過程,而經營者則減少了大量用工成本,兩全其美。

  • 性能優越的設備避免意外發生,減少了潛在的管理負擔

日本冬天超大的降雪以及夏天頻發的強颱風是棚室設施的重要安全隱患,一旦出現意外,往往會造成棚室和秧苗的重大損失,當季的產出不但受到損失,而且在更換棚膜或維修棚室骨架不但耗費很大,而且還要連帶增加較高的用工成本。

對自然災害頻發的日本,為避免意外發生,加大基礎設備投入保障平穩運營就成為必選項,這也是場主所說十年才能收回成本和即便價格高昂也要採用使用壽命長達20年的棚膜的主要原因。

日本人對食物品質十分挑剔,外觀與內在品質不達標的話,往往價格會直線降低甚至失去吸引力,但是優質的水果外觀和內在品質,需要精細化管理,比如葡萄疏花梳果、草莓劈老葉、剪匍匐莖、疏花等等,這部分工作目前尚且很難由人工代替,這也是白根葡萄園14名固定員工(一天最多接待4000餘人)的主要工作內容。

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白根葡萄園的高架草莓

為了節省人力成本,整個葡萄園的地面都佈設了防草布(如上圖),草莓則全部採取高架栽培,目的也 只有一個:物力代替人力,節省用工成本。

總結來說,日本選用高價棚膜保障使用壽命,不吝成本的投入又導致十年才能收回成本開始盈利,其主要原因在於:

1、保障生產和經營平穩運行。

2、物力代替人力,減輕後續人力成本投入。

如此一來,精打細算的日本經營者,基本做到了只有機械和設備無法替代的工作才僱傭人力。

三、我國農業設施投建過程中的兩大理念誤區

中國的設施發展已經從快速發展期過度到相對穩定的緩慢增長期,但是在數量已經相當可觀的背景下,設施質量卻參差不齊,選材用料上缺少科學性,在性價比往往缺少合理考量。具體來講包括兩個截然相反的誤區:

  • 其一為在選材上不捨得投入,在施工缺少規劃

在江西等一些南方地區仍然存在一定量竹木結構的大棚,這種結構的大棚不但影響透光率、易刮破損壞棚膜,在強風天氣往往造成棚膜被掀翻,大棚被吹塌的風險。在壽光等蔬菜主產區也存在不小比例的老式的鋼筋結構大棚,鏽蝕嚴重,承壓能力弱,且對棚膜損傷嚴重。在筆者附近的中國北方著名蔬菜產區,寧安市,每年都有因為骨架老化在大雪天氣被壓塌的狀況發生。

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不堅牢的設施結構在節省陳本初衷的之下,為後期管理帶來一系列的麻煩:大風天棚膜屢屢被撕破甚至撕毀,這種狀況屢見不鮮;大雪天怕壓塌疲於除雪;晴好天氣除了植株管理還要與雜草做鬥爭;在雨天忙於排澇。但是即便是應對這些意外天氣時不吝體力,往往仍難免遭受損失的命運,最令人心痛的例子莫過於近兩年壽光大棚遭受的大面積水災。

  • 其二華而不實盲目上馬,投入大性價比低

典型的例子是近些年廣泛建設的荷蘭文洛性連棟智能溫室。這種溫室的投入動輒幾百萬上千萬(每平米的造價1000元往上),看似高大上,但是從商品生產的角度來講,在中國不具備推廣應用的價值,原因就在於成本過高,這種結構適合荷蘭的溼冷的氣候及經濟消費特點,但是中國生產蔬菜的氣候條件,總體上優於荷蘭,成本更為節約的大棚和日光溫室足滿足中國生產需要。

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文洛型溫室

今年上半年,在筆者工作單位附近的一個知名蔬菜生產示範基地,有三棟剛剛建設好的溫室,邀請我協助他們做種植規劃,其中兩棟溫室為東西延長,規格為:高16米,跨度30米,長度140米,棚膜為PVC防老化膜,另一棟是計劃做水培的圓形溫室,覆蓋材料為PC板且是360度全覆蓋,三棟溫室總造價達1500萬。

但是,在實地探查後,明顯的缺陷令我感到不安:

  1. 南北延長的溫室後屋面寬約5米左右的地方,在正午都無法接收到光照;
  2. 兩棟溫室間距太小,前一棟對後面一棟造成遮光;
  3. 由於棚面過寬過長,所需棚膜需要特殊定製且更換異常複雜,並需要專業人員協助,在生產中一旦出現突發性的破損等等,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補救;
  4. 由於高度大,冬季清雪風險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另一棟準備做水培思維設施,在夏天由於室內氣溫過高降溫存在很大壓力,在冬天,由於氣溫常常低於-20甚至-30°C而給保溫增溫帶來很大成本負擔,且晝夜溫差過大,調節起來困難重重。

從做出來的效果來看,如此大的投入未免太過草率。這是一個縮影,類似的問題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簡而言之:好大喜功、華而不實、不具有應用推廣價值。

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概括來說,過於精打細算不捨得投入,致使設施生產對在自然災害面前毫無抵抗力的做法絕對不可取,也不可能獲得穩定收益,僥倖心理要不得!但過猶不及,華而不實甚至缺乏科學論證盲目上馬的類似上面我提到的例子,是不因地制宜,是設施發展的歧途。

特別強調:文洛型溫室,不適合在中國做商業生產推廣。

四、日本理念的思考與借鑑

  • 長遠眼光

做農業需要將心沉在大地上,雙腳踩進泥土裡,做農業可能偶然存在一次“短平快”,但是概率就彷彿撞死在樹上,如果因為撿到一隻死兔子就蹲在那裡坐等肉吃,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輸的一塌糊塗。

長遠的眼光,做好長途跋涉的心理準備,是持續在土壤中淘到金豆豆的必要素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長遠的持續良性發展一定基於專業的合理規劃佈局與投資性價比核算。將可能遭遇的用工成本、極端天氣等等考慮充分,然後在設施材料選定等方面得出最優方案,可以小而精,然後在做好點的前提下再鋪開面,切忌好大喜功。好大喜功,攤子做的大,想做的多最終卻發現疲於奔忙什麼都做不好做不精,是農業生產者面臨一個大坑。

由10年才收回成本的大棚,探析日本設施生產理念與對中國的啟示

  • 物力代替人力的栽培理念

當生產具有了一定規模,人力成本支出佔比增大時,一定要把增加機器、設備減少用工提上日程,而對一些規模企業,在規劃之初就應該將這一點作為重中之重進行考慮,現如今,中國的平均用工成本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人力紅利已經成為歷史,在可見的未來,只可能成增加趨勢,機械設備一次性投入雖然較大,但是長遠來看一定是正確選項,農業發達國家美國、以色列等、日本的發展規律無不證實了這一點。

結語

做農業需要有動人的情懷,但是實現盈利讓美好的情懷春華秋實碩果累累,則需要基於專業支撐的科學理念,精打細算省錢和眼光長遠的魄力決斷之間並不容易找到最佳結合點,我國目前精打細算者眾而能基於長遠眼光的魄力決斷者寡,在設施栽培領域這一特點體現的尤為明顯。新時代,農業生產在汗滴禾下土的同時,更應該抬起頭來放眼四圍,博取眾長,這樣才能讓我國農業生機勃勃並開出繁花結出碩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