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魯迅的《故鄉》:回不去的故鄉,尋不回的童年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大家都調侃道:“學語文時,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確實,魯迅的文章在小學、初中、高中的課本上是最多的,而且有很多文章,還要求我們背誦某些片段甚至整篇。對於那時候的我們來說,魯迅是一個非常讓人頭疼的作家。

重讀魯迅的《故鄉》:回不去的故鄉,尋不回的童年

只能說,那時的我們都不懂魯迅,直到我們經歷過一些世事之後,才能真切地領悟到魯迅的偉大。他的很多文章,現在讀來,依然令人心生無限感慨。

今天我想提的一篇文章是魯迅的《故鄉》。在小學的課本當中,選擇了《故鄉》中的一些片段,主要介紹的是迅哥兒和閏土之間的童年情意,我依稀還能記得課文中的插畫,一個面龐紅潤的少年手拿叉在月光下的西瓜地裡刺猹的情形。那時候讓我們產生共鳴的是閏土的活潑有趣以及兩個少年之間親密的友情,而今讀來,讓人感慨萬分的是故鄉的遠去和童年的難覓。

重讀魯迅的《故鄉》:回不去的故鄉,尋不回的童年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它的美麗,說出它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卻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重讀魯迅的《故鄉》:回不去的故鄉,尋不回的童年

我們某一天回到家鄉,會不會也突然發現,曾經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故鄉完全變了模樣,街道變得狹窄了,房屋變得低矮了,樹林變得稀疏了,河水變得骯髒了……曾經給我們的童年帶來各種樂趣的地方,似乎再也難以尋回過去的蹤影,與自己腦海當中的童年回憶對不上號。我們的故鄉其實還是那個故鄉,只不過我們已經不是那時的我們,所以在不同人的心中,故鄉自然變得不同了。

當然,人也變了。我們童年的那些玩伴,也逐漸變得生疏起來,我們不會再一塊肆無忌憚地歡笑,不再一塊開心快樂地玩耍,不再分享手中的玩具,不再互訴最近的遭遇……正如童年時的迅哥兒和閏土一樣,長大後“隔絕到這地步了”。

重讀魯迅的《故鄉》:回不去的故鄉,尋不回的童年

我這是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住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重讀魯迅的《故鄉》:回不去的故鄉,尋不回的童年

當童年的玩伴在一起的時候,大家在身份上、心理上都是平等的,可在現實的社會中,是按金錢多少、權力大小來區分出身份高低的,所以很難再對等了,或許這就是魯迅口中所說的“厚障壁”吧。而且這個厚障壁是那麼堅硬牢固,憑藉個人的力量很難動其分毫。於是,我們的童年也就隨著涉世越深而越來越遠離我們,就算我們想要努力找回過去的那些美好,也難以找到了。

重讀魯迅的《故鄉》:回不去的故鄉,尋不回的童年

魯迅的《故鄉》創作於1921年,距今天已經有將近100年了,可在100年後的我,依然對魯迅筆下的記述感同身受。或許,真的有一種根藏於人性當中的頑固東西在作怪吧,這是科技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難以消除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