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故鄉的破敗不堪裡,我為什麼還對其充滿希望?

白巖松對故鄉的理解是這樣說的:

“故鄉是年輕時候天天想著要離開,可到了歲數大了的時候又天天想著要回去的地方。”

故鄉是無論變成什麼模樣,都是一個人走出很久,到了某一天最想回去的地方。

《故鄉》故鄉的破敗不堪裡,我為什麼還對其充滿希望?

然而魯迅筆下的著這篇《故鄉》,又讓我看到了對故鄉不一樣的解讀。

在這篇文章裡,故鄉留給“我”的更多的是陳舊和破敗,然而這樣的破敗裡依然有一點希望之火沒有熄滅。

魯迅的文字一貫是簡潔有力的特點,在他的筆下一草一木都彷彿會說話,他描寫的人物看似樸實簡單,其實每一個人都及其豐滿又真實鮮活。

魯迅先生擅長用一個個故事,喚醒人們心中留戀又模糊的東西。魯迅先生的故事讀著生動有趣,又像一把裁刀割開患處去腐,給新生勃發地機會!

《故鄉》是魯迅先生19821年寫這篇文章前一年,他回到故鄉紹興接母親來北京,當他看見記憶裡的故鄉破敗的樣子,心生難過。

當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對魯迅說起“如今農民生活深受苛捐雜稅的壓迫的悽苦”,這引起魯迅深切的同情。

於是魯迅回到北京,將回鄉見聞藝術地再現於小說《故鄉》裡。

而經過藝術潤色的故事《故鄉》,魯迅通過對故鄉面貌破敗的描寫,引出故事裡兩個典型人物楊二嫂、閏土。

因為生存環境的日趨惡劣,楊二由曾經的“豆腐西施”,變成一個貪小便宜、尖酸刻薄、外形像圓規一樣粗鄙的鄉村婦人樣子。

而閏土這個幼時玩伴,由一個幼時小英雄變成了一個蒼桑麻木的海邊農民漢子。

楊二嫂和閏土的變化,其實就是故鄉這三十年的變化。在這變化裡,故鄉這些人成了被時政荼毒迫害的可憐人!

然而無論是楊二嫂還是閏土,在承受著盤剝和壓迫的情況下,他們並沒有清醒過來,依舊把希望寄託在迷信上,骨子裡沒有一點反抗意識。

這些活在生活最底層的窮苦農民,不去思考為什麼出現這些壓迫,而是把希望寄託在莫名其妙的迷信上,希望得到神靈庇佑早些脫離苦海!

而這種迷信體現在:當“我”讓閏土拿幾件能用的傢什時,閏土仍沒有忘記要那副香案和燭臺。

在閏土心裡,能讓他脫離苦海的大概就是神靈了吧。

在這些老實巴交的農民身上,默默承受、妥協是一貫的應對苦難的方式。等到有一天承受不住時,期待能得到神靈指點來世投胎到衣食無憂之家。

從這篇《故鄉》裡,我們能獲得什麼?

一:我們與社會的關係是共生的存在!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描寫了回鄉看見故鄉時的驚訝,“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這種驚訝是我對故鄉鉅變的難以置信,同時也是我對殘酷現實的痛恨!

在故鄉破敗的進程裡,最直接遭受苦難的就是底層農民。老百姓沒什麼大能耐,靠著土地和山河活著。在動盪不安的社會大環境下,農民沒有安穩的日子可過。

那時候的人們深受壓迫,所以面對這些人們木然地接受。

在這篇文章裡,凸現的是整個社會和當下農民的關係。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是在1921時的中國現狀,當時的中國經受著各方面盤剝。身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廣大群眾,經受著日益嚴重的苛捐雜稅,使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難過。

這樣的大環境下,人民群眾的生活又怎麼可能安穩?

魯迅先生通過對二十年來故鄉的環境變化描寫,讓讀者看見一個破敗不堪的故鄉;又通過對故鄉里的人容貌上變化的描寫,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環境所具有的威力,而這樣巨大的破壞力是來自外人的摧殘!

無論何時,人都是與環境和身處的社會環息息相關。 這一點從楊二嫂和閏土的面容上的改變,可以清楚的看出來。

如果一個社會是動盪不安的、生活又極度悽苦,這個國家失去的不僅是發展,還有越來越麻木的群眾覺悟和意識。

這是《故鄉》對現實的意義,是我們需要從《故鄉》的文字裡獲得的自我醒悟!

故事裡的“故鄉”距離今天有些遠,卻並不妨礙它們的相似。

如今生活是自由、美好的時代,但“只管自家門前雪”的思想卻更加嚴重。

《故鄉》故鄉的破敗不堪裡,我為什麼還對其充滿希望?

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

搶救多日後小女孩還是逝去了,當人們紛紛指責目擊者的冷漠時,其實是人們對還存在的良知的呼喚。

《故鄉》故鄉的破敗不堪裡,我為什麼還對其充滿希望?

沈騰和馬麗在2014年春晚表演的小品《扶不起》,這個小品搞笑又讓觀眾心酸。這樣的現象如今很多,但面對這樣的事情時周圍人都視而不見。

人們為什麼選擇漠視?不是人們良知退化,而是有太多人因為好心而惹禍上身。

遇見這樣的事,我們又該怎麼面對?救,又怕被對方訛詐。不救,又會遭遇譴責。

所以,社會大環境不好,人們很難從中脫身。

這就是魯迅先生寫《故鄉》的目的和初衷,人們在混沌的環境裡,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聲音來引導。

社會是大家地社會,由始至終都是榮辱與共。我們是組成大家的不可缺少的磚,缺一不可。

二:香案和燭臺代表著什麼?

母親說閏土生活不易讓他挑幾件傢什,我對閏土說過後閏土留下的東西有香案和燭臺。

香案和燭臺是祭拜祖先和神靈不可缺少的東西,在閏土心裡這些是生存的寄託,也是希望!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無論那個時代,總有想通過除了努力奮鬥以外的捷徑。於是,各種可以寄予厚望的行為就會盛行。

故事裡的閏土是因為社會原因,為了掙脫生活的苦難而寄託神靈。

所以閏土眼裡香案和燭臺代表他的“希望”和“活著的力量”!

然而現實生活呢?

《故鄉》故鄉的破敗不堪裡,我為什麼還對其充滿希望?

2016年7月12日8時49分,廣安華鎣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群眾報警稱豪邁國際廣場有一名女性墜樓。接警後,民警立即趕赴現場,並聯系“120”到場救治。現場發現一女子平躺在豪邁國際廣場,經醫生確認,該女子已死亡。

墜亡女子王某,女,13歲,廣安華鎣市陽和鎮人,是留守兒童,因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跟隨其封建迷信思想極端嚴重的奶奶唐某某一起生活。王某奶奶輕信“八字先生的謊言”,最終被性侵的孫女悲憤跳樓自殺!

一個人的信仰究竟是好是壞,還要看其對社會的影響好壞。

現實中對迷信熱衷的人們,香案和燭臺代表的是:他們對現實中需求的一種慾望和貪婪!

案例裡的奶奶和“八字先生”就是壞的,尤其是如今以科學文明著稱的今天,封建迷信還是慎重為好!

《故鄉》裡的閏土受生活壓迫,對生活沒有希望下通過迷信來拯救自我。而我們現實生活卻是不需要的,我們的身邊機會很多,只要努力就會收穫!畢竟,我們生活的社會安定又和諧不是嗎?

故事裡的人生是一種提醒,我們可以以此為戒,卻不能按著故事裡的人去活!

人生需要腳踏實地去努力,自己要去做一定會擁有!

三:故鄉已經破敗不堪了,“我”依舊對其懷著希望的原因是什麼?

《故鄉》故鄉的破敗不堪裡,我為什麼還對其充滿希望?

故鄉這二十幾年的鉅變,也是當時中國社會的鉅變。

當時的中國承受著外來力量的壓迫,這些壓迫有政治上的,也有經濟上的被剝削。所以這樣的大環境下,故鄉的所有人都過得悽苦。

文章開頭“我”不僅是為了搬家,還為了和“兒時夥伴”道別。

然而故鄉的環境的破敗景象讓我大失所望,接著兒時我心目中的小英雄,再見面時已沒有了當初的活潑和率真,我有再次感到失望。

這樣雙重的失望,卻在離開的船上因為侄兒的話,有再次燃起了希望,為什麼?

原因就是侄兒是新生的代表,當成人被生活切割的支離破碎而對生活失了盼頭時,孩子的內心卻是充滿對未來的希望。而這樣的希望有無窮大的力量,總會在合適的時間裡爆發出來。

生活中我們的希望又在哪裡?可能你身邊的一個人或者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啟發和希望。

然而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看待這些希望,不能把其當做救命稻草,否則會遭遇希望消失時的失望。

人活著,外界的力量固然重要,但都抵不過自己努力的重要。

就像文中結尾處,“我”因為侄兒的話而燃起的希望時,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和追求。

所以,面對生命力獲得的希望和幫助,我們要“適度”利用。把這些希望當做手邊的鏡子,隨時給自己提醒。

《故鄉》是每個人心裡的歸宿,也是我們心裡最純潔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