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的智慧

“生命,只有在被慾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的。不爭,是人生至境。”這句話,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的。

不攀不比、不爭不搶、不驕不躁、不卑不亢、隨遇而安、順勢而為,這是一種做人的態度、也是一種智慧。

不爭的智慧

道教認為:天地萬物以及人的處世都要按道行事,無論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謙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智慧之人應該學會返本還元,避而不爭。

在《道德經》中,講述“不爭”這種思想的地方有很多。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曾經高度概括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俗話說:“人低為王,地低成海。”謙卑向上、不爭短長的人生態度,反而能讓一個人走得更遠。馬雲曾說,“我拿著望遠鏡也看不見敵人”。由他主演的微電影《功守道》也明確表達了一個觀點:心中無敵,則天下無敵。

為什麼“無敵”?因為和誰都不爭!

如果一個人能夠把對手當做學習的對象而不是敵人,把要與你爭強弱的人都看成是自己學習的對象;別人身上的弱點、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別人身上的優點學而為我所用;還有什麼人,是一定要去爭個高低強弱的呢?

人生在世,有舍才有得。人應該順勢而為,為而不爭。這裡的“不爭”不是說要全部捨去,而是指不該爭的不爭,該爭取的又必然要全力以赴。

有時候,退一步未必會海闊天空;過度的放任自流,是不智慧、懦弱的表現。先賢的思想隱晦而又神秘,學習時要審時度勢、要適用於當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盲目的照搬或囫圇吞棗都只會適得其反。

不爭的智慧

《道德經》中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鬥;如果人能夠做到不爭不搶,自然就會心寬無俗物、無憂無慮。

世間紛紛擾擾,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幾輩子都爭不完。不爭不搶,不為自身小利所累,不為外部環境所擾,反而能夠坦然自在。

俗話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生活中有很多無解的煩惱,都是庸人自擾。想得開,處處是淨土;想不開,人間即地獄。


(本文作者:凡心一墨,愛讀書,愛寫作,喜歡旅行,好吃貓一枚。想在溫暖、深情的文字中,與你相遇!鄭重申明:原創文章,請勿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