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不是一種懦弱,而是超脫浮華的坦然

道德經:不爭,不是一種懦弱,而是超脫浮華的坦然。

不爭,不是一種懦弱,而是超脫浮華的坦然

《道德經》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做事的人不崇尚武力,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的被人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與人正面的產生衝突,善用人的人都會居於下位。

這一句話是道家思想中“不爭”的智慧體現。

所謂的“不爭”就是不以強硬的姿態與對方針鋒相對,選擇用一種迂迴,看似退讓的姿態,來成就彼此。

所以善用人的人處世表示謙讓,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胸懷。

不爭,不是一種懦弱,而是超脫浮華的坦然

謙虛不爭的態度,不是外在的計策,而是發自內心的從容和坦然。有一種超脫於俗世的認知,不沉迷於浮華的清靜,才能夠這般的從容。

正所謂古人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為人處事懂得謙讓,才是最高明的做法,因為讓一步會為日後的進一步預留餘地。待人態度寬容就是有福之人,因為與人方便日後才是與己方便。

世界萬事的因果,其實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之外。

也就是說,我們主觀情感的認知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真正存在的因果關係,需要用智慧才能窺探和了解。

古人說“外圓內方”。

一個人一味的強硬只是一種偏激,原因就是因為只看到了事物表面的呈現,而忽略了本質產生的影響。

這種情況下,懂得以剛柔有度的胸懷面對世間萬物,才是真正的智慧。

不爭,不是一種懦弱,而是超脫浮華的坦然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認為的退反而是一種進,我們認為的謙虛,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是日後更好的佔有。

宋朝期間,有一個將軍叫王德,他當時任定州路總管,每天訓練士兵。

經過長期的訓練,士兵都成為可用之兵,每一個人身體素質也極好。

剛好這個時候有一個契丹的間諜過來偵查,這個時候手下就對王德說:“可以殺了這個間諜。”

王德卻說:“不急,先放了他,我正想用他回去如實稟告,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

第二天,王德故意舉行閱兵大典,讓士兵們龍騰虎躍,精神振奮。

他假裝下令就說:“準備好馬草軍糧,全體軍士聽我的旗鼓行動。”

間諜看了大吃一驚,連忙回去稟告就說:“宋軍要大舉攻打契丹。”

因為這個時候契丹還沒有準備充分,又聽到間諜回來報告對方士氣大振,於是在懼怕之下,立刻派人向宋朝求和。

不爭,不是一種懦弱,而是超脫浮華的坦然

很多人一聽到退讓,總把退讓和懦弱聯繫到一起,其實並非如此。

退讓,並非是懦弱,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尋找適合自己的勝利之法。

一個人的強硬,應該展現在自己的實力上,而不是展現在耀武揚威的處事態度之上。

王德的實力是兵士們的龍騰虎躍,精神振奮的氣勢,而自己的退讓是展現在不爭的智慧之上。

不爭,不是一種懦弱,而是超脫浮華的坦然

《孫子兵法》中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乃為大勝。

不以一時強硬的姿態來佔據上風,是一個人的智慧,這不光是成全了對方,也是成全了自己,用更好的方式來贏得這一場勝利。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