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已統一北方,孫、劉歸順就行,為啥非要分裂國家、生靈塗炭?

長喜1690202815422


導語:

曹操已是天下三分有其二,為何劉備、孫權不歸順曹操?如果歸順了曹操不僅促進了國家統一,並且不再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太平盛世豈不是英雄們所願?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對於曹操、孫權、劉備這樣的梟雄們,他們逐鹿中原,導致生靈塗炭、血流成河,目的無非是為了登上權力的殿堂,成為九五至尊。

對於周瑜、諸葛亮、司馬懿這樣的謀士們,他們唇槍舌劍,爾欺我詐,目的無非擇明主,建功業。他們講忠孝、追求正義,講究正統。

所以上題答案來了:孫權、劉備等諸侯們為王土而戰;諸葛亮、周瑜等謀士們為忠君而戰!

劉備、孫權不是不渴望統一,不過他們心目中的統一是消滅對方勢力,自己統一中原。即使不能統一中原,也要保護好自己腳下的王土。這就是劉備、孫權為什麼不歸順曹操的原因。

孫權、劉備為王土而戰

赤壁之戰是曹操錯失統一中原的關鍵一戰,也是三國鼎立的基礎,我們不妨從赤壁之戰說起,看看孫權、劉備為何面對曹操百萬雄兵不選擇歸順。

一、劉備有稱霸天下的鴻鵠之志!

劉備出生貧苦,“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不過小時候便有“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的豪言壯志。後來劉備雖然一直寄人籬下,其鴻鵠之志卻從未忘記。

曹操發兵徐州時,徐州牧陶謙不敵曹軍,求援劉備。劉備雖然兵僅千人,為了刷存在感,前往救援。陶謙病亡,將徐州託付於劉備。劉備不從,下邳陳登勸說劉備:“漢室頹廢,當於徐州為根據,建功立業,框扶漢室。”

劉備不從,陳登換了一種說法:“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劉備遂領了徐州,劉備在此雖然有謙虛推諉之嫌,不過“成霸王之業”倒說到了劉備心坎上。其匡扶漢室為虛,成霸王之志為實。

《三國志•先生傳》: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

二、劉備也曾歸順曹操,事實證明水火不容。

劉備駐沛縣時,由於呂布出兵攻打沛縣,劉備兵敗被迫投靠曹操。曹操禮賢下士,起初也厚待劉備。

“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時間久了,劉備雄心就暴露了出來。曹操生性多疑,自然能看穿劉備雄心,於是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來試探劉備。劉備自是吃驚,竹筷掉落在地上,碰巧天空雷鳴電閃,劉備以懼怕雷電為由掩飾。事後,劉備自知曹操容不下自己,加上身陷“漢獻帝衣帶招”事件,劉備遂找藉口及時脫身。

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劉備同為梟雄,豈能相容。對於曹操而言,“

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鼾睡”,所以必然要除掉劉備。

三、劉備一直敗北,對抗曹操首先是為了保命。

劉備因漢獻帝衣帶詔事件外逃後,一直被曹操追殺。曹操視劉備為後患,除之為快。

曹操:“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曹操的窮追不捨,使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幾乎已容身之地。劉備逃亡於夏口之時,已是艱難之極。戰曹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順曹操必死無疑。所以赤壁之戰劉備首先為了保命。劉備的一線生機就寄託於諸葛亮出使東吳。

《三國志》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周瑜、程普等行。

四、生子當如孫仲謀

東吳歷經三代經營,有其以下

兩個顯著特點。這些特點決定孫權不會歸順曹操,將江東拱手相送。

①江東之地,易守難攻。

②東吳內部家族利益一致,對敵能團結一致。

縱觀三國史,東吳無論對曹操的赤壁之戰,還是對劉備的夷陵之戰,以及曹丕率三十萬之眾來犯,孫權都能以少勝多,化險為夷。難道是東吳將士戰鬥力高?也不盡然,東吳在攻城掠地中,卻很少能取勝,例如兩次合肥之戰,孫權親自掛帥,都無功而歸。所以可以

總結如下:東吳主動進攻的戰役,基本沒有勝仗;而被動防守的戰役,基本沒有敗仗。原因在於一方面,東吳江東佔據天險,易守難攻;另一方面,東吳內部家族利益一致,在面對外敵時能做到團結一致。

所以從根本上說孫權不會歸順劉備。其次孫權通過魯肅、周瑜分析,曹操雖擁兵百萬也不是不可戰勝,既然有勝算何必還要歸順曹操。

孫權能戰勝曹操的有利條件:

①江東據天險,易守難攻。

②吳越善水戰,曹軍善陸戰。

③曹軍士兵多北方人,水土不服。

④曹軍中荊州降兵,軍心不穩。

⑤馬超、韓遂尚在關西,構成曹操後患。

⑥曹操遠道而來,強弩之末。

⑦江東經歷孫氏三代人經營,人心團結。

孫權有這些取勝的條件,何必北面稱臣。並且曹操南征,首當其衝的是劉備,最終目標是孫權。這一點由《資治通鑑》記載的曹操寫給孫權的信可見一斑。

《資治通鑑•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孫權一代傑豪,面對曹操下的戰書,豈能不戰而降。

荀彧、諸葛亮等謀臣們為忠孝而戰。

荀彧、諸葛亮等這些頂級謀士們為什麼不促進國家統一,而是採用縱橫之術,使國家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文人謀士講究“忠孝”。忠,何為忠?忠君,誰為君?君為“漢室”,誰又是正統的“漢室”?

劉備自稱漢室之後,打起了“框扶漢室”的旗幟,以示正統。

曹操每出征必有天子檄文,“挾天子以令諸侯”,以示正統。

老大的旗幟打了出來,期望建功立業,追求忠君的文人謀士就開擇主站隊了。選擇劉備為主的謀士們,認為曹操挾制皇帝是奸臣,必須除之;選擇曹操為主謀士們,認為劉備不聽天子令,必須伏法。因此雙方寧可山河支離破碎,百姓生靈塗炭,也要建立起漢代正統的王朝來。

總結:

梟雄劉備打著“框扶漢室”的旗幟,志在一方霸業,稱曹操為賊臣亂子,如果歸順曹操不但壯志難酬,並且性命難保;英雄孫權,據長江之險,聚三世基業,民心所歸,有與曹操一決雌雄的資本,所以不歸順曹操。

後人看歷史,感覺孫、劉歸順曹操不僅統一了國家,也免了生靈塗炭。身處三國時代,站在孫權、劉備的視覺上,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能讓曹操獨自竊取了漢室的天下!


童眼看世界0


我是三維策論,歷史愛好者,在這裡回答你的問題。

東漢末年,董卓禍亂朝綱,各地軍閥混戰,國家分裂,生靈塗炭。直到公元205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才逐步統一了北方,他一掃割據中原的各方勢力,實力大增。雖然赤壁之後劉備孫權割據南方與曹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但是蜀漢和孫吳的實力要遠遜於曹魏。為什麼劉備和孫權此時不歸順曹操,反而要分裂國家,使得生靈塗炭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 曹操並非漢室正統

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黃巾起義的時候他率軍征戰,屢立戰功。董卓亂政之時,曹操堅決抵制,並且首倡義軍,討伐董卓。天子蒙難,各地諸侯不聞不問,唯有曹操迎奉天子,遷都許昌,使得社稷安定。按理說曹操控制的北方政權應該是匡扶漢室的,劉備孫權如果忠於漢室就應該歸順朝廷。可事實上北方朝廷是曹操控制而不是漢獻帝控制,曾經的天下之主已經淪落為曹操翻雲覆雨的工具。劉備和孫權就是看透了這一本質,聲討曹操稱其“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由此可見,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給自己掌控北方披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但是劉備孫權並不買賬,更不用談歸順了。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劇照)


第二、 曹操沒有快速統一天下的實力

官渡之戰曹操擊敗了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奠定了他一統北方的基礎。但是曹操依舊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當時除了孫劉之外,關隴有馬超等軍閥割據,遼東有公孫氏稱王,曹操已經佔據的地盤也是叛亂不斷。赤壁之後,遭受挫折的曹操威望受損,各地勢力開始蠢蠢欲動。再加上曹操水軍戰船盡失,更是無力征服水網縱橫的江南。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曹操並沒有絕對的實力去彈壓孫劉,更達不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赤壁之戰的時候天下形勢)


第三、割據稱霸和興復漢室,孫劉有稱霸天下的野心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率軍南下意圖統一中原,如果孫權和劉備想要投降曹操此時就是最佳時機。就像當時的劉琮一樣,劉琮佔據荊襄,實力遠勝劉備,但是他卻在此時的投降了曹操,說到底就是劉琮沒有爭霸天下的志向。在這種情況下荊州大小官員也早就商量好了要投降曹操。

東吳與荊州情況類似,論國力東吳比荊州強不了多少,並且內部也有很多投降派。他們聽說曹操率軍南下紛紛勸說孫權投降。可是和荊州不同的是東吳不但有一個有野心的君主——孫權,還有一群以周瑜、魯肅

為代表的主戰派。
魯肅更是勸諫孫權說"江東眾臣都可以投降,唯有主公不能投降"。臣下們投降了曹操還可以保住眼前的榮華富貴,因為曹操需要用他們來治理江東,可是孫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寄人籬下的日子並不好過,再也無法掌握實權。何況孫權還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於是這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孫權有稱霸天下之心,劇照)


劉備孫權的情況類似,但是他抗曹的決心還要勝過孫權,因為他本身就是被曹操打到南方的。當他逃離許昌,斬殺車胄奪取徐州的時候就和曹操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更是表明了他堅決抗曹的決心。

因此孫劉二人一個為了爭霸天下,一個為了興復漢室,兩人都不會投降曹操。

(劉備有匡扶漢室之心,劇照)


綜上所述: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劉備和孫權之所以沒有向曹操投降一是因為曹操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並不是漢室正統。二是因為曹操雖然統一北方,但是卻沒有絕對的實力鯨吞天下,孫劉二人並沒有失去希望。三是因為劉備和孫權一個想要興復漢室,一個想要割據一方,都有些稱霸天下的野心。所以孫權和劉備不會投降曹操。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歡迎留言討論,更多精彩,關注@三維策論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三維策論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罵王朗一段裡,王朗認為天下是有德者居之,曹操掃平群雄,有大功勞於天下,該做這天下的皇帝,讓諸葛亮不要頑固抵抗,投降過來一起過安生的日子。諸葛亮痛斥王朗的言行違背了人臣之德,最後直接攻擊人身,把王朗給罵死了。

這一段其實王朗與諸葛亮討論的事情,是一個關乎政權正統的問題,就是誰應該來做這天下的皇帝。王朗沿用周代的政治倫理,說“以德配天”,有德者而居之。諸葛亮則認為曹家是漢臣,卻行篡位之事,是德行有虧,不能做皇帝。他們其實都是在自己的立場上來解釋自家政權的合法性,王朗說曹家建有大功業,是萬姓推舉出來的皇帝;諸葛亮說漢家福澤綿延,國祚不絕,是從漢獻帝那裡繼承來的皇帝。

正統,這個詞比較玄乎,其實說白了就是統治合法性的問題。統治的合法性,就是要解決如果你來做王,別人為什麼要聽你的招呼的問題。這個合法性有幾個來源,一般來說是有民主選舉、君權神授、社會價值的反射性認同等幾種方式。傳統意義上,中國曆代王朝之所以強調正統,其實強調的就是君權神授體系。皇帝的權力是天神給予的,你敢不聽嗎?歷朝歷代都說是黃帝一脈,百姓而為同一家,善擇國號以明其德。

在劉備時期,就經常把“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口號掛在嘴邊,這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勢力尋找合法性,甚至諸葛亮出師北伐也是在為蜀漢政權尋找合法性,不然為什麼蜀中民眾要聽從一幫外鄉人的命令呢?

那麼曹操能不能大度一些?只要孫劉兩家維持表面的恭順,大家和氣生財就好,這樣也就不用大動干戈了。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得出,這根本行不通。曹操不去打他們,他們也會找點事來打曹操,不然他們就沒有辦法說服他們統治區的民眾。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中國的地緣特點也決定了南北分立時間不可能太久,中原板塊的實力在農業經濟為主流的時代過於強大,只要中原安定,南方始終不能成為其對手。而根據禮法,大一統政治,又是正統的必要條件。所以自命正統的王朝皇帝,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標就是完成大一統,這樣才能祭祀天地,封禪泰山,青史留名。

何為大一統呢?秦始皇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意即不僅僅是領土方面完成漢地統一,還要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乃至於思想上都完成統一建設。

曹操之所以天下三居其二也不稱帝,可能就是因為在孫劉那裡吃了虧。所以他說如果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意思是如果曹丕有能耐,就學周武王滅商之後,完成大一統再建立新的皇朝吧。可是人心都是肉長的,尤其是居於上位的人,即使你衣食無憂了,可是那些跟隨著你打天下的人可還想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誰不想攀龍附鳳,要個開國元勳噹噹?曹操是實幹家,自己有軍功,還能鎮得住場子;曹丕帶兵的機會少,軍功不顯,如果不立即篡位,把天下名器收歸己有,難保那些將領們不會分化瓦解。

所以,曹丕急匆匆的篡位,其實就是想坐實了曹魏王朝的天下,讓別人沒有挑選,只有這一個可選項。為了使曹魏政權更有合法性,曹丕不僅靈前火速即位,還立即開始了三辭三讓的禪讓流程,證明自己的天下不是搶過來的,自己的皇位是推選出來的。

這可能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而知而行的歷史


曹操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擊敗袁紹以後,具備了統一北方的實力。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在赤壁之戰被孫劉聯軍擊敗,赤壁之戰以後劉備打敗劉璋,攻佔益州,曹操雖然擊敗關中馬超和韓遂等關中聯軍,又打敗漢中張魯,但是漢中最後被劉備攻佔,曹操統一了北方,實力超過孫權和劉備,也無法消滅孫、劉兩方,曹、孫、劉三方鼎立之勢基本形成。孫、劉兩方不歸順曹操原因如下:

1、曹操軍事實力沒有強大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地步,孫、劉兩方也具有一定實力。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了北方實力最強的袁紹,地方許多軍閥實力派還是不想真心實意歸順曹操,像關中馬超、韓遂,荊州劉表、劉備,江東孫策、孫權等,孫策甚至有乘官渡之戰時機襲擊曹操佔據的許昌的想法,只是被殺身亡計劃落空。

孫堅、孫策、孫權經營江東多年,有一定實力,孫策臨死時還告訴孫權守住這份基業,不會輕易歸順曹操的。劉備始終以興復漢室為已任,參與了董承衣帶詔事件,和曹操鬧翻了,不會輕易歸順曹操的。歷史經驗證明,一定條件下,軍閥實力派之間只有依靠戰爭才能征服管理對方。

2、長江天塹是曹操統一巨大障礙。曹操統一北方,軍事實力尤其騎兵戰鬥力強大,但是水軍實力弱,不善水戰,這也是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之一。而且孫權方面周瑜訓練的水軍戰鬥力較強。曹丕取代漢獻帝以後,也帶兵來到了長江邊上,只能望江興嘆,假如沒有長江阻隔,曹操極有可能會消滅孫權、劉備勢力。

3、孫權、劉備不是等閒之人,都具有很高水平。東漢末年軍閥林立,有的搞的不行只好歸順他方,像張繡在賈詡勸導下歸順了曹操,馬超武藝高強,是一時豪傑,但是政治水平一般,鬧內訌,後來歸順劉備。孫權能識人,善於團結部下,江東集團在孫權領導下團結穩定,孫策說孫權能領導好江東集團,連曹操都稱讚孫權有水平,曹丕也承認彼有人焉,不可圖也。劉備是出色政治家,政績卓著,始終有一批追隨者,而且善於韜光養晦,把握時機,少有大志,意志堅定。孫權和劉備領導治理下的範圍輕易不會歸順曹操的。

4、曹操名義上代表東漢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存在不被地方派認可現象。周瑜曾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也說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當時許多軍閥實力派不認可曹操正統地位,說曹操有篡漢自立的野心,曹操道義上站不住腳,留戀擁護漢室的人自然不會歸順曹操。曹操出身問題就讓一些人詬病,像司馬懿當初存在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而不願意為曹操效力的現象。

5、曹操勢力也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起步時沒有代表東漢朝廷,當時許多地方實力派軍閥都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有擁護追隨者,做大後很難主動歸順對方,像元末明初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諸多地方勢力一樣,只有靠兵戎相見,分個高低才會有結果。

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以後,東漢朝廷處於名存實亡境界,各地軍閥實力派招兵買馬,互相攻伐,有兵佔地盤就想說的算。曹操在家鄉也是散盡家產,組建軍隊,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在發展過程中,曹操曾遇到過不少次挫折,孫權勢力和劉備勢力也是逐漸發展壯大的,這樣發展起來的軍事地方實力派是很難主動歸順的。

6、曹操當時一些作法存在德𣎴配位現象,讓孫、劉等人找到不歸順理由。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文學家,對歷史發展貢獻不小,但是曹操領軍隊屠城、盜墓、殺伏皇后等等作法讓當時一些人意見很大,像最初歡迎曹操的張邈等人都反叛了曹操,曹操一些作法不符合封建傳統倫理道德標準,這也為孫、劉等人不歸順曹操提供了理論依據。


大白白野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這是曹操對劉備的評價,導致劉備以為曹操看出了他的志向,急忙逃離曹操南下暫寄荊州。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一統北方,接著就是統一南方,荊州不戰而降。劉備乃是不可饒恕之人,為自保為一展英雄之志;劉備聯合了和他一樣不肯任人宰割的孫權。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亦是一代雄主,在他的經營之下,江東孫氏政權成為曹操一統天下的重大阻礙。拿下荊州的曹操下一步無疑就是解決孫權,很明顯孫權不想被收購,他想做最大那個。所以他聯合劉備對曹操發動了赤壁之戰,自此三國時代開始。


最強撿球后衛


赤壁戰鬥後,曹操回到北方以調整其策略,並在他周圍使用了一些分裂勢力。 他擊敗了馬超,並建立了關龍地區。 此時,劉備已經佔領了蜀國土地,並正在積極計劃向北發展。 因此,夾在曹操和劉備之間的漢中成為了雙方的目標。 漢中戰役可以說是劉備集團生死戰中的關鍵戰役,也是曹操統一世界的最後機會!

漢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是秦,龍和蜀的主要喉嚨。 如果曹操要在蜀國土地上定居,他必須攻佔漢中,而劉備要想北下就必須贏得漢中,這樣他才能進入關中地區。 依靠自己的強大實力,曹操首先在漢中使用了士兵。 建安三年三月20日,他率十萬大軍征服漢中。

那時,張露與漢中分居。 他的士兵軟弱無力,無法抵抗曹操的軍隊。 到今年11月,張露帶領其餘人投降。 僅僅半年,曹操就完全佔領了漢中。 那劉備為什麼不帶頭? 事實證明,此時劉備和孫權在荊州問題上存在衝突,幾乎會面,因此拖延了奪取漢中的計劃。

當劉備和孫權完成和約時,張露被擊敗並逃往巴西。 劉備很快“派黃泉來歡迎張璐,而張璐已降臨曹公。” 消息傳來蜀有大地震,因為曹操可能進軍蜀。 但是,此時曹操犯了一個錯誤。 他拒絕了劉X和司馬遜的提議繼續前進。

曹操北撤離後,劉備集團進行了內部討論。 人們一致認為,為了保留蜀國土地,漢中必須被沒收。 法正分析說:“今天的戰略和戰略是無敵國家的指揮官。在克的那天,廣農吉谷,觀看戰爭,可以推翻敵人,尊敬王室,可以吃雍,梁,拓寬領土 “ [H]建安22年後,劉備在宜州立足,首先派遣馬超和張Zhang來,這對我很重要。” 第二年,劉備和夏厚遠陷入了對峙。 劉備把這本書修整給諸葛亮,並請蜀派兵,諸葛亮自然不敢輕忽,立即派出了數萬支援兵。

這時,劉備在法政的建議下改變了自己的策略,迴避事實,定軍山之戰爆發了。 在這場戰鬥中,退伍軍人黃忠將曹軍,夏厚元將軍斬首,並破壞了曹軍。在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率領一支大軍協助他。 儘管曹軍此時人數眾多,但士氣低落。 劉備充滿信心地說:“儘管曹公來了,但我無能為力,我一定要有漢川。” [H]劉備調整了部署,堅持危險而不參加戰鬥,曹操無奈。 曹軍人口眾多,自然對穀物和牧草有大量需求,但漢中的地形複雜,穀物和牧草的運輸非常困難。 同時,劉備也出兵攻打曹操的飲食路,致使曹俊兵無鬥志。 最後,曹操不得不於今年5月從漢中撤離。 漢中戰役奠定了蜀漢政權的基礎,也宣告了曹操統一夢想的破滅。 七個月後,曹操在洛陽死於疾病。


西域小夥講歷史


東海末年群雄並起,冀州袁紹,徐州呂布,兗州曹操,宛城袁術,益州劉焉,荊州劉表,漢中張魯,西涼馬騰等諸侯割據一方。196年漢獻帝從長安逃亡到洛陽,被曹操迎接回許都,從此開啟了奉天子以令諸侯。

魏武揮鞭:曹操消滅了袁術,呂布。 200年官渡之戰消滅了袁紹。緊接著平定烏桓,曹操最終統一中國北方,劉琮投降曹操之後,曹操應該在荊州水軍的基礎上,苦練水師兩年,再水陸兩路從長江和荊州南方進軍東吳,一鼓作氣可以滅了東吳。 但是208年劉琮投降後,曹操立馬進攻了東吳,犯了不知彼的重大錯誤,以自己佔優勢的步兵和騎兵和東吳優勢的水軍在長江上大戰,曹操為了有利於步兵和騎兵竟然把大船首尾用大鐵鏈緊緊鎖住,結果給對方用火攻創造了很好的機會,結果可想而知。

赤壁之戰,曹操元氣大傷,丟了荊州,需要休養生息,不具備再次大規模用兵的實力,而且西涼馬騰,漢中張魯還沒有平定,曹操後方還是存在各種不穩定因素。

劉備趁勢崛起,圖了荊州,平定西川,漢中強勢崛起,後期孫權智取荊州,算是三國鼎立之勢形成,不容易被打破。


食傷生財


只能說明曹操沒有統一全國的能力,想收復江南結果孫劉兩家聯合破曹,曹軍損失了八十三萬軍馬,如果不是關羽放了他曹操死定了。


文化需學習


東漢末年,皇帝多幼年登位,宦官、外戚乘機哄鬥爭權,政治腐敗,加上豪強地主兼併土地,人民飢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公元184年爆發了以張角為首的黃巾起義。各地軍閥借鎮壓黃巾起義之機,割據稱雄。動亂之際,出現了一批風雲際會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三位英雄在促進統一上的努力和貢獻都是必須要肯定的,而貢獻最大的是曹操。

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生於公元155年,卒於220年,享年65歲。20歲時舉孝廉做了郞官,從此踏上仕途。在鎮壓黃巾起義時,統兵鎮壓穎川義軍建立軍功。董卓亂朝,曹操堅決反對,參與組織聯軍與董卓對抗。董卓死後,曹操收留漢獻帝,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隨後滅董卓殘部、徐州呂布,在官渡之戰中戰勝北方統一的最大障礙袁術袁紹,實現了一統北方,確立了統一天下的優勢。然而赤壁之戰的失敗,讓他一統天下的抱負成為泡影。

劉備公元161年出生,比公元155年出生的曹操小6歲。劉備雖然是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家道中落,幼年喪父,自幼家境貧寒,與母親織蓆販履為生,純粹平民,與皇家貴族扯不上關係。劉備24歲從軍,走上艱難創業之路,參與鎮壓黃巾起義,立下了軍功。在一起對抗董卓的陣營裡,曹操與劉備產生交集。也許是英雄惺惺相惜,已經是一方軍閥的曹操,對劉備給予了支持和幫助,使劉備小團隊在討董卓陣營裡有了一定的影響。是時劉備尚無根基,處於寄人籬下、飄泊不定。赤壁決戰,作為勝利者一方,孫劉都有收穫,而最大的贏家是劉備。此戰之後,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結束了四處奔波、寄人籬下的日子。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

東吳的統治者孫權,生於公元182年,卒於252年,享年71歲。其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赤壁之戰後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此即“借荊州”之由來。三國鼎立格局形成後,雖然曹魏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在軍事上對東吳或蜀漢都有很大優勢,戰略上一直釆取攻勢,但是隻要孫劉聯合拒曹,曹魏就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無法完成統一大業。

從以上的史實來看,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尚未具備統一全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實力。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消滅孫劉勢力並沒有合法性,他們均屬於名義上的漢臣,只要實力雄厚,各自都有割據一方的合法性,都有統一全中國的合理性。東漢末年的分裂、戰亂、生靈塗炭不是他們造成的,相反,他們雖各有野心,趁亂起兵,但都在往大一統方面努力,大方向一致,只要有可能,他們不會輕易歸順另一方,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孫權,在三國鼎立的形勢下,內政都是做得比較好的,由於在革新弊政、打擊豪強、緩和社會矛盾上下了功夫,所以相對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力發展,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這些有利於社會的發展進步,也為最終的大一統打下了基礎。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我覺得樓主的意思應該是:三國時期紛亂戰事和國家統一的關係。

首先說一個客觀現實:三國時期特別是曹丕時期,三足鼎力,所以戰事不多,但是戰爭規模很大。曹操赤壁之戰後還有徵西涼的戰爭,他事實統一北方時間很短。

因為三國時代已經是三家獨立,而且都是正統,所以他們的戰爭一般不是胡亂發動,而是有長期準備。

三國獨立後,三家戰爭本質是爭正統:曹魏來自漢獻帝,自認是正統。蜀漢劉備是來自漢獻帝衣帶詔,自認正統。孫權是因為你兩家掙正統,所以我稱帝,叫做孫吳。這三家都是一箇中國。

所以這三家的戰爭很正式,沒有民不聊生的事件。民不聊生大量是黃巾之亂後到三國之前,因為沒有正統,大家瘋狂搶東西殺人。只要是正統,一般都不會肆意殺人。

爭正統的特點是:民間安穩。戰爭正式。所以民不聊生不是這個階段的特點。

倒是很多自立為帝的人濫殺無辜,那個時代才是民不聊生。

除了三國,還有爭正統的例子是南北朝。比如遼國和北宋的戰爭本質是爭正統,而不是無謂的搶地盤。雖然法理上遼國是正統,但是北宋做了很多文章比如王道正統之類,劉備就是那個時期地位提升的。其實這種例子史不絕書,今天都能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