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她从小在艺术熏陶中成长,在比利时留学时成为第一个考试满分的中国学生;她掌握多国语言与多元化的演唱技巧,与

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音乐,曾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最高荣誉——终身荣誉勋章。她,就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郎毓秀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在艺术熏陶中成长


1918年,郎毓秀生于上海。从小,父亲经常买唱片教她唱歌,带她看外国电影,并送她到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专科学校读书。1935年,17岁的郎毓秀担任四重唱“湖堤春晓”中的女高音,从此名声渐起。同年,郎毓秀还与百代唱片公司签订了两年合同,并先后录制了30多张唱片。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1937年9月。郎毓秀考入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高级班。那时,郎毓秀才19岁,她深知学费来之不易,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不能丢脸。于是,她克服困难,发奋学习,星期天从不出游,钢琴一练就是7个小时。只学了四个月法语的郎毓秀,第二学期就跟上了全部必修课。在考试时,她成为38名考生中唯一一名得满分的学生。有一次,著名指挥家戴佛教授在排练时,听到有一个音总不准。就在此时,他忽然指着全班唯一的中国学生郎毓秀,要她起来试唱。郎毓秀不负老师所望,完美地完成了任务。戴佛先生幽默地对学生:“你们应该到东方去寻找这个音。”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1941年5月,二战的战火蔓延到了比利时,郎毓秀只能放弃学业,启程回上海。父亲对女儿在国外的学习成果十分满意,立即决定在上海为女儿开一场独唱音乐会,让当时的中国人看看当年以演唱《杯酒高歌》和《天伦歌》出名的女儿,如今有什么变化。音乐会准备了五首歌曲,其中三组外国歌曲,主要向听众介绍了西方20世纪的新作品。郎毓秀的演唱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之后,郎毓秀又在兰心大戏院连开四场演唱会,场场爆满。

动荡的局势,辗转的开始

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为郎毓秀带来了许多学校的聘书,但是当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父亲担心女儿的安全,不愿意让她在沦陷区工作,郎毓秀只能在家里练歌,弹琴。后来,郎毓秀得知自己做军医的未婚夫萧济不幸被日军逮捕,便决定动身赴山西与他相伴。最终,在友人的帮助下,两人在北平完婚。之后,郎毓秀开始自学意大利语,并报名参加了日语班,她深知语言对一名歌唱家的重要性,多掌握一门语言,就能多扩大一些演唱的曲目范围。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郎毓秀与冼星海

在沦陷区的每一天,郎毓秀与丈夫都无时无刻不想着离开这里。在多位朋友的帮助下,两人历经辗转,千辛万苦脱离沦陷区,去到了西安,并得到了西北音乐学院赵梅伯教授的帮助,暂时安家在一间课室里。夫妇俩虽然贫困,但是能够脱离敌人的控制,精神愉快了许多。郎毓秀白天给学生上法语课,晚上拿着从西北音乐学院借来的歌谱,拼命抄写学习。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有一天,萧济的同学联系到他,并邀请他去成都的天主教医院做外科医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夫妇俩欣喜万分,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肖济便独自踏上了去成都的旅程,并把妻子安顿在宝鸡的一位老同学家中。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1944年7月,郎毓秀产下女儿后,音乐界的朋友们主动帮助她筹备音乐会。郎毓秀既开心又苦恼,开心的是自己又能唱歌了,苦恼的是现实的遭遇和歌曲中的意境相差甚远。可不唱这些,又能唱什么呢?最终,音乐会的收入帮助郎毓秀换到了一张西安到重庆的飞机票。同年11月,郎毓秀抵达了成都的新家,并受聘于四川音乐学院,开始了她的声乐教学生涯。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郎毓秀上海告別獨唱音乐會[1981年]


“10年禁唱”,禁不住对音乐的执着


1966年,“文革”爆发,肖济被送进了“牛棚”,郎毓秀则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批斗。家里的一书柜乐谱和千余张唱片全部被抄走。失去了全部的演唱资料,就意味着郎毓秀以后再也无法唱歌,她的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现实的磨难并没有阻止郎毓秀对音乐的执着。在这艰苦的日子里,郎毓秀依旧努力钻研音乐知识,不让自己闲下来。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整整十年的“文革”生活让郎毓秀的精神备受折磨。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套在郎毓秀身上的枷锁彻底被砸碎,四川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也恢复了。终于,她又可以重新唱歌了。可是,十年的“禁唱”对她的打击不小,想要一下子恢复到原来的演唱水平是非常困难。但郎毓秀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她开始每天练嗓子。不到一年功夫,郎毓秀恢复到了以前的水平。

1978年,郎毓秀迎来了她“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学生——古幼玲。她对古幼玲因材施教,本科四年主要抓基本功,并借鉴比利时戴佛老师的教学,布置七八种花样的声阶练习。郎毓秀从不要求学生勉强过早地唱一些自己不能胜任的歌曲。看着老师对自己如此用心的教导,古幼玲很努力,发奋图强,勤学苦练。终于,古幼玲在1980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比赛中,一举夺得三等奖。这不但是对古幼玲努力的认可,更是对郎毓秀声乐教学的肯定。


“退而不休”,坚持教学


1994年,郎毓秀正式退休。但退休后的她依然闲不住,就像自己说的那样:“我永远都不会离开音乐”。之后,郎毓秀参加了华西医大合唱团和四川音乐学院退休教师成立的茵苑合唱团,她不但每周要为合唱队进行声乐指导,还要参加领唱、合唱。1998年,80岁高龄的郎毓秀随茵苑合唱团参加了“裕兴杯”夕阳红全国老年电视合唱比赛。合唱团除了获得金奖之外,郎毓秀也获得了“特别荣誉奖”。2001年5月,郎毓秀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终身荣誉勋章。拿到勋章的那一刻,她幸福地笑了。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2006年,丈夫萧济的离世让郎毓秀很悲伤。于是,她就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翻译资料和教学上。在学生们的眼里,郎毓秀是再好不过的老师,即使是身体不舒服吸着氧,她还是坚持给学生上课。而且,郎毓秀从不吃“老本”,家里书柜里全是各种音乐资料,她为每个学生挑选适合的歌,总在不断地丰富教学经验。

她是“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郎毓秀87岁时,曾因中风导致右侧肢体瘫痪,即使身体出了问题,她还不忘跟学生约定好痊愈了就去上课。她就是这样一位以实际行动树立模范榜样的艺术家,她用默默的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2012年7月7日,郎毓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毋庸置疑,郎毓秀这个名字一定会载入中国艺术发展的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