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過節,除了人多點,年味早已蕩然無存,為啥?

新大風歌


過去農村人們過年,由於娛樂選擇面小,大人們便許多人聚在一起,打撲克,打麻將,閒話嘮嗑,其樂融融,孩子們相互追逐,嘻嘻鬧鬧,到處充滿著濃濃的年味。現在經濟迅速提高,平時休閒時唱歌跳舞,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普及,手機,電腦便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工具,現在的人們大多都在家中用手機,電腦進行視頻聊天,相互問候,玩遊戲,上網,大街便少了以前人來人往,人們聚在一起的熱鬧景象,也就沒有了以前的年味。



萬事如意李佔茹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現在過年的年味是一年不如一年,也沒什麼意思了對於過年,很多人都說現在過年沒有了當初的年味,可是年味到底是什麼,我想它可能只存在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之中吧,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所以體會是不同的。

我們比較不注重過年的形式了,所以才覺得年味不是很濃,只保留了當初的一個傳統,就是過年要壓歲錢,因為壓歲錢有一個很好的寓意,就是希望自己可以不長大或者慢點長大。我們很懷念童年,因為有我們很多美好的回憶,想想已經過去的過年的形式,很是懷念,回到那個美好的記憶當中。

八九十年代過年那才叫一個熱鬧,過完臘八大家就開始採購年貨,趕集的人們成群結隊,一去就是一天。記得那時候大人去街上趕集買東西,孩子們就站在村口盼望著,希望父母帶回來新衣服和好吃的東西。臘月二十之後農村就開始殺豬宰羊,做各種饅頭,大人們忙的不亦樂乎,孩子們更是歡天喜地,興奮的跑著,跳著。一直忙到大年三十中午貼上對聯,才是真正的“過年”。

準備了一個月,孩子們終於穿上了新衣服,可以天天在家裡吃好吃的飯菜了。一天三頓飯時都要放鞭炮,孩子們跑著撿炮,到處都是歡聲笑語。初一全村大人小孩都跑著拜年,人們見面說著祝福的話,熱鬧喜慶的氣氛籠罩著整個村莊。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加快,農村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以前的農村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樣窮,所以也無所謂誰看不起誰,在一起交流也沒有任何壓力。但現在農村先富裕起來的人也越來越多了,貧富差距的加大也促使農民們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窮人們很難融入到富貴親戚的圈子中去,因此過年走親戚聚在一起也很少有共同話題了。

以前沒有互聯網,家裡也沒有電腦和智能手機,過年的時候都會去親戚家或者是左鄰右舍家串門拜年,大家相互請客吃飯,順便嘮嘮家常。小孩子們也是三五成群的圍在一起,等著大人給壓歲錢。

現如今,再也回不到以前過年的時候了。在農村裡,幾乎家家都安裝了網絡,買了電腦。過年也很少在跟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聊天,而是選擇宅在家裡上網打遊戲,或者看電影。尤其是對於在外打工的農民工來說,他們最看重的就是面子,喜歡攀比,以前串門給孩子壓歲錢三五十都是很多了,現在卻都要上百的給,與其這樣,不如宅在家裡不用出去送壓歲錢,如今過年的年味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生活條件也好了,過年反倒沒有什麼意思了。很多農村人在外打工,由於種種原因,過年也不回農村老家,家裡就剩下老人孩子了;現在的孩子平時都有穿不完的新衣服和各種吃食,所以過年對孩子們來說也沒有什麼值得興奮的;現在的人們對於那些傳統習俗已經無所謂了,也沒人成群結隊的去拜年了。所以現在農村過年很冷清,沒有年味。

我曾經想過其中的原因,我總感覺那些經濟更發達的地方,更不稀罕過年,人們最關心的是怎麼賺更多的錢,春節這種傳統節日,倘不能產生實際利益,不過也罷。經濟發展和傳統的保留,本就是一對矛盾,在春節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曾經的永遠也回不來了,農村的年味也淡了,人們也不在看重過年的方式了。不管怎麼變,不管離家多遠,只要過年,很多農民工還是會選擇回家,因為那裡有自己的家人一直在等著自己歸來!

最後其實變的不是年味,是過年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可以在下面評論一起討論,說說自己對過年的感受!感謝閱讀、感謝關注!謝謝!











小樂隨拍


年味可能只存在我們的記憶力了!還記得小時候每年一到12月就開始數著天數,離過年還剩多少多少天,天天都盼著過年,因為過年有好吃的,有錢花,有新衣服穿。現在長大了,過年成了壓力,沒意思。因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吃的跟過年沒什麼區別,現在也不讓放鞭炮了,往年三十和初一家家戶戶都是早早的就開始放鞭炮,多少還有點年味。


農民小紅姐


個人認為現在農村過節沒有年味的原因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現在很多村裡的村民,尤其是年輕人都到城市去工作,甚至到城市買房定居生活,村裡只有老人常年居住,過年時年輕人回村後對村裡的環境逐漸不太適應,不願意出門。

第二,農村過年的傳統習俗逐漸被人遺忘或越來越簡化,還記得小時候過年,三十晚上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晚,守歲,然後凌晨2點走街串巷的給長輩拜年,祭拜家譜等,一個小村莊里人來人往的好不熱鬧。給長輩拜年還要注意很多的事項,現在都在漸漸的簡化,被遺忘。

第三,現在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前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傳統美食,現在每天都可以吃到,以前過年的時候穿新衣,穿新鞋,走親戚,現在因為通訊的發達,生活的提高都在逐漸的不被人們注意。

以上三點就是我現在的感受,跟以前不一樣的地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我們一起努力,讓春節這個傳統節日恢復以前應有的樣子,尊重傳統文化找到小時候的年味。


都市三農


社會進步了生活節奏快了,以前農民一年四季在家種地冬天屬於農閒時節,閒著沒事都湊在一起人與人的感情近,平時吃不上好的快過年的時候大家一起殺豬殺雞做大饅頭辦置年貨,過年捨得吃點好的,大年初一領著孩子挨家挨戶去拜年小孩子可喜歡去拜年拜完年回家口袋裡塞的滿滿的花生瓜子糖心裡美滋滋,吃著零食放著鞭炮,正月裡走親戚拜年陪親戚長輩吃點喝點那時候生活都不好一棵白菜能做好幾個菜,但大家都這樣吃什麼心裡都樂呵呵。那時候覺得過年真好。現在生活節奏快了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即使一個村的還有很多互相不認識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了,過年回家幾天也不出門怕攀比怕逼婚整天躲在家裡,生活水平高了都現在的小孩子你給他零食不和他口味都不要叫出去拜年都不去還不讓放鞭炮所以年味淡了,歸根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了。


龍口大粽子


題主的說法相信農村的都有感受。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農村老家才人多些,平常村裡看不到幾個人,大家都外出打工掙錢去了。在也回不到小時候,小時候大家都在農村種田種地,沒有外出務工的,農村就熱鬧人多。現在大家都忙著掙錢親情人情只有過年回來感受的到。過年回來也就待幾天,在也沒有小時候做吃的那種過年的氣氛了,回到老家就是走親戚送禮,還有就是打打麻將,然後年假一到出去打工了。

總而言之就是大家為了生活,過年就是一個象徵性的節日,年味早沒了




盛哥在農村


小時候最期待過年了,那時候無憂無慮歡天喜地過大年,現在很多人都感慨沒有年味了,可能是社會發展太快了,大家忙工作忙掙錢,都淡忘了新年的習俗了,再說網絡發達了,宅在家有電視都不看反而抱著手機看的眼花。縮小了身邊人際關係,現實中感覺不到熱鬧只是在網絡上尋找存在感與喧譁


青衫不少年


現在的年味不如以前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個人觀點)

1.首先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整體提高了,以前過年就盼望著能吃到餃子,能吃到雞鴨魚,因為平時就吃不到或很少吃,就盼望著過年吃好的,以往過年都要換新衣服,尤其是小孩,除夕就等的自己的父母給換新衣服了,好換上跟自己同齡的小朋友炫耀,現在人們的收入都提高了,衣服舊了就換,甚至衣服就沒有穿爛過,所以也就體會不到過節的興奮勁!

2.現在過春節,由於環境汙染嚴重,城市已早已不讓放炮了,現在有的農村也不讓放了,不讓放炮無疑給年味的氛圍降了不少,而且現在每家大多隻有一個孩子,不讓接觸有危險的東西,更何況放鞭炮了,我小的時候過年最興奮的事情莫過於穿上新衣服,拿上父親買的鞭炮跑到大街上去放,甚至都捨不得一次性放完,把鞭炮拆開了,拿在手裡一個一個地去放,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小時候最快樂!

3.由於現在智能手機的不斷更新換代,無論大人小孩,只要一有時間就玩手機,我四歲的兒子玩手機都比我玩的溜,導致即使過年家人聚在一起,也是每人都抱個手機各玩各的,所以說手機拉進了人與人的距離,但也隔斷了人心的距離,有利也有弊!

所以說,既然過年回家我們一定要放下手機,放下心裡所有的顧慮,多陪陪父母,多陪陪孩子!



原平楊大叔


農村和城市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不同,城市張揚,熱鬧,現代化,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各大商場,專賣店,各個高樓都會有不同的慶祝活動,或是用彩燈呈現各種絢麗的色彩,或是各種琳琅滿目的商品大打折扣,讓人流連忘返。農民走的則是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了,接地氣,俗氣,但是卻特別的有味道。拋開別的不談,在農村諸多的年俗當中,殺年豬就讓村裡的80後們記憶尤深,在小編印象當中,殺年豬規矩頗多,很多細節早已經記不住了,但有一個還記憶尤深,那就是排隊要豬尿泡,可以吹起來當皮球玩兒,誰拿到的話,一大堆小朋友追著一起玩兒。

當然了,殺年豬隻是其中的一項,農村十分有年味兒的活動還有很多,像是家家戶戶貼春聯,用長樹枝或者竹竿綁著破掃把把家裡的犄角旮旯的蜘蛛挖和其他灰塵給清理一遍,把家裡堆積的垃圾給清理乾淨,在家裡支起來大鍋,採用傳統“蒸煮炸”的方式把過年所用的物品統一收拾一下等。農村過年雖然不如城市花哨,但是特別的實用,農民也感覺特別的親切,特別的難忘,這大概就是所有的農民每年著急回村的原因,只為了重溫那最真實的鄉情。

現如今,農民每年還在著急忙慌地往村子趕,可不止為何,不只是一個村子,一個地區的農民發現,回村其實也找不回農村曾經的年味兒了,現在回農村過節,除了人多一點,年味早已蕩然無存。雖然農村“新陳代謝”下,有些老人已經作古,但村子還是那個村子,人還是那些人(及後代),可為什麼年救過不出來那種味道了呢?下邊這些或許就是答案了。

第一、土路泥路沒能阻斷親情,柏油路卻走不通了

不知道現在大家都是怎麼理解“串親戚”這個過程的,但依據農村老輩人的理解,串親戚就是根據自家的情況,帶一點相對好點的禮物,到親戚家坐一坐,從莊稼聊到孩子,再從家長裡短聊到各自的難處,然後能幫忙的幫忙,不能幫忙的彼此安慰,起碼心靈上不孤單。農民傳統當中走親戚節奏很慢,甚至有點不緊不慢,那時候路不好,有車的人也少,有時候下雪下雨,只能兩腳泥走,但農民臉上都是笑容滿面,樂此不疲。

如今村村通早已經實現了,農村不管是柏油路也好,水泥路也罷,總之農民不管是開車還是騎著摩托車,電動車,再也不用兩腳泥了,和90年代比,外部條件已經好了那麼多倍,但親情這時候好似被阻斷了一般,一天走完三家五家親戚不算啥,有的農民家裡親戚多的,照應一天走完,用走馬觀花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不管認識不認識,按照家裡老人說的,拿著兩箱東西,過去說幾句客套話,東西放下就走,長此以往,年味被吞噬也是情理之中。

第二、年味被攀比取代

農村的年味來自哪裡?除了前邊提到的那些特色活動外,更是從人情味當中展現的淋漓盡致。那些出嫁女,那些不曾陪在老人身邊的人都回來好好儘儘孝,一個家族,少了十幾號人,多了幾十號人也都在一起訴說訴說彼此的狀況,分享下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楚,不管是有錢沒錢,最後都能收穫那種親人才能帶來的開心和安心,小孩子也能和親戚家差不多大的小玩伴好好相聚,這是年味的重要來源。

現在年味的消失就是伴隨著攀比而消失的,從親兄弟姐妹再到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還是那十幾號人,聚到一起的時候,分享的不再是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楚了,而是勢力的展示,有錢的站在人前,滿是優越感,沒錢的畏首畏尾,擔心被瞧不起,如此之下,年味蕩然無存一點也不奇怪。

第三、有些年俗被禁了

有句話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農民的年俗當中,有些因為迷信,汙染或者是其他原因,以今天的觀點來看,有點過時,所以很多人就倡議禁止掉。比較典型的兩個就是拜年給紅包和禁止燃放鞭炮了,所以如今的農村再也看不到小孩子跪在長輩面前,作揖,說吉祥話拜年的場景了,至於說鞭炮聲,今年各個農村都已經嚴令禁止,估計以後農村的老人在給村子裡的後輩講起來過年放鞭炮用來趕走“年”,也只能看以前的視頻了。年俗被禁,也是農村年味消失的一大因素。

當然,農村年味蕩然無存也和我們的心態有關,對於貧窮慣了的農村60後來說,用大油(豬肉煉出來的油)炒菜或者就是年味的體現,可對於如今的農村80後和90後來說,大魚大肉也不是年味的特徵,年不年的都無所謂了,這也讓本就脆弱的年味再也無出頭之日了。對於這些答案,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魏滿林wei


1.首先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整體提高了,以前過年就盼望著能吃到餃子,能吃到雞鴨魚,因為平時就吃不到或很少吃,就盼望著過年吃好的,以往過年都要換新衣服,尤其是小孩,除夕就等的自己的父母給換新衣服了,好換上跟自己同齡的小朋友炫耀,現在人們的收入都提高了,衣服舊了就換,甚至衣服就沒有穿爛過,所以也就體會不到過節的興奮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