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前線無人敢惹的“姑娘”,一發起怒來就用炮彈洗地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首蘇聯經典歌曲,這首愛情歌曲描寫了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

上甘嶺前線無人敢惹的“姑娘”,一發起怒來就用炮彈洗地


《喀秋莎》節奏明快,旋律樸實,曾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起到巨大鼓舞作用,蘇聯人對這首歌曲尤其喜愛,甚至用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款火箭炮,並使用這款火箭炮從莫斯科反攻到德國柏林,從此“喀秋莎”又成了戰場上無人敢惹的“姑娘”。

上甘嶺戰役期間,美軍憑藉強大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猛轟志願軍防守的597.5和537.7高地,僅10月14日一天就發射炮彈30餘萬發,敵人發動的攻擊,規模之大,火力之猛,都是志願軍所沒有經歷過的。

上甘嶺前線無人敢惹的“姑娘”,一發起怒來就用炮彈洗地


為了迅速扭轉戰場的局面,“好姑娘”喀秋莎被緊爭送往上甘嶺前線,此次趕赴上甘嶺的是炮兵21師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是蘇聯沃羅涅日的兵工廠製造,主要結構為8根工字型導軌的發射架,平時固定在卡車上,每個發射架可掛載2發132毫米火箭彈,一次射擊就是16發火箭彈,最大射程達到8500米。

上甘嶺前線無人敢惹的“姑娘”,一發起怒來就用炮彈洗地


“喀秋莎”火箭炮有別於普通火炮,它是一種面殺傷性,一個營齊射就是192枚火箭彈,這個威力是十分驚人的,由於發射時半邊天都被火箭彈的尾焰染成紅色,所以戰士們又稱其為“半邊紅”。它打擊效果驚人,特別適合打擊步兵集群和坦克集團,因此“喀秋莎”發起怒來就用炮彈洗地。

10月19日16時30分,為支援步兵奪回表面陣地,炮兵209團12門“喀秋莎”在13分鐘,連續打出兩輪齊射,共發射火箭彈384發,在“喀秋莎”強大火力打擊下,敵人被炸得人仰馬翻,志願軍6個連趁機發動反擊,成功奪回了表面陣地。

上甘嶺前線無人敢惹的“姑娘”,一發起怒來就用炮彈洗地


10月29日,志願軍發起大規模反擊,集中炮火猛轟上甘嶺表面陣地,1萬多發炮彈以排山倒海之勢,傾洩在敵陣地之上,炮兵209團也參與了這次大反攻,戰鬥中“喀秋莎”火箭炮憑藉其超強的打擊效果,炸得敵人屍首四處飛揚。

11月2日,敵軍糾集5個營的兵力發動反攻,為了減少步兵傷亡,炮兵209團奉命前出佔領發射陣地,以火力打擊敵步兵群。戰鬥中,炮兵209團精準把握戰機,一次齊射命中敵一個營的步兵集結地,敵人還沒有發動進攻遭重創。

上甘嶺前線無人敢惹的“姑娘”,一發起怒來就用炮彈洗地


在43天的上甘嶺戰鬥中,炮兵209團的“姑娘們”屢屢發威,前後共參加10次戰鬥,給敵人予沉重的打擊,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戰鬥,成為志願軍戰士們心中最美麗的“女神”,當然了“女神”也有其缺點,那就是太貴了,一發火箭彈的價格就相當於當時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