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硬座和卧铺相差仅200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硬座?

情感的傀儡



wu吴金泉


200快钱在有钱人眼里也许不是钱,可在10亿多农民眼里那是能办许多事的,比如我,我可以给媳妇买件衣服,给娃娃买个玩具,再买2斤猪肉,一家人吃顿肉,给自己打斤酒可以喝几个月,也许还可以剩下几快可以给娃娃买点零食。所以如果有站票我连硬座都不会选择,这就是我的选择。也许楼主永远不会懂,也不会知道200快钱居然可以做这么多事吧!


20200119小灰灰


在一些人眼里仅仅是200元,在一些人眼里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就有过亲身经历,硬卧400多,硬座200多,一般我会选择硬座,因为坐硬座坚持坚持就到站了,200块钱可以和一起家人吃一顿了,可以给孩子买玩具,买文具等等,所以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该省则省


恋上奶茶64591829


本科四年靠着坐硬座和住青旅走过了70%的省份,没找家里要一分钱。这里面确实是有经济的因素,但又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最开始坐过夜硬座确实是因为想省钱和买不到票。我记得2015年时从北京到西宁,硬卧不到四百,硬座两百多,果断硬座。别看只剩个一百多块,其实是我半个月的饭钱(不夸张,学校食堂有补贴,我又基本吃素,一个月单吃食堂的话,也就是三四百块而已)。

最长的一次从北京坐硬座到了新疆乌鲁木齐,算上晚点的时间,

差不多坐了有快40个小时。那个时候年纪小,本科还没毕业,也不知道什么难受不难受的。只觉得好玩,觉得自己超级酷超级勇敢,觉得省下来的银子有够我多玩一个地方了。其实大学里也不乏有其他同学这样,睡硬座椅子下面,买站票,只为去更远的地方看一看。哪怕为此吃点苦头,也觉得很值得啊。

你说为啥不找家里要钱?当然不是家里给不起了。自己赚钱、省钱出去玩的感觉特别爽。因为你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独立了,有能力负担自己的人生了。旅行于我而言并不是游山玩水,放松身心的,更不是拿来享受的。旅行是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把我从原有的生活中抽拔出来,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让我意识到我的生活,只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沧海一粟。

在大学这种象牙塔里呆久了,再加上又是在大城市,很容易忘记真正的中国社会是怎么样的。去坐硬座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很多人的生活并不和我一样。记得从榆林到平遥的火车上,在半夜两三点,看到背着背篓的老人蹒跚着登上火车;记得从厦门离开的火车上,有看到有十几岁就辍学,来大城市做洗头小妹的小姑娘。记得遇到维吾尔族的帅小伙到河北上专科,每次回家要辗转六七十个小时才能回到家乡。

我很喜欢和硬座火车上的人攀谈,听听他们人生的故事,觉得像是为我狭隘的学术生活开了一道天窗,使我意识到世界的广阔。

在硬座上同别人聊聊天、说说话,时间倒也不觉得漫长,却往往能听到很多有趣的见闻,甚至收获到友谊。记得从北京到乌鲁木齐那次,隔壁的妹纸是清华的,对面的小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骑行者。一路上听他们分享各种旅行的经历,而我也把在印度读书的见闻讲给他们听。后来我们回到北京之后还见过好几面,一起去玩耍过。记得从和田到喀什的路上,对面坐的是一个维吾尔族的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小姑娘只有五六岁的样子,大大的眼睛瞅着我。虽然我们语言不通,并无法互相理解,但是当小姑娘将香甜的葡萄在自己的裙子上擦了递给我时,我只觉得心都化了。在旅途中收获的那些善意,让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但是火车硬座只是那个年纪的记忆了。现在不再那么做,最直接的原因是年纪大了,身体恢复得没有那么快了>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和加拿大的火车比起来,中国铁路价格实在太良心了。加拿大的火车几乎和飞机一样贵,而且还没有我们快……


味论天竺


我上大学的时候,从学校往返老家,都是硬座,20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当然没有卧铺舒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我多花那一百多块钱,而且我当时也还没有赚钱,怎么能心安理得的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后来工作后日子慢慢好过了,再回家我也会选择卧铺,没有卧铺甚至会买软卧,这要是在以前我宁可走回老家都不会考虑的。你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高傲和冷嘲热讽,不是人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sevenwanghui


贫苦老百姓两百块都是大汗淋漓的钱,要是多给父母买双鞋,要是给等待你回家的孩子买个新书包,要是个家里奶奶买个绒毛背心……,他们会多心悦啊,可以要好多好多的两百块,只恨一年辛苦就挣了这么多些两百块,读大学的老大的学费,父母赡养费,修房子借的亲戚的钱过年要还掉……所以这些都只能对自己苛刻,再苛刻些,不容易啊,有钱的多为善啊!

小伙子说清楚了吗?


朱建平123456


从200元的差别到底反映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火车不同座次等级的差别:

1、从价格的敏感性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收入有差异,而且差异可能很大,对价格的敏感性差异也很大。月收入3000元和5000元,可能敏感性相似,但与月收入5万、10万的人差异性肯定就很大了。月收入3000~5000元的人来说,差个5~10元没感觉、差200元多元就很多了;而月收入上5万元的人,可能差个200元的感觉,就和前者差几元钱的感觉是一样的。

2、从边际量的大小来看:从边际量来看,同一种类型的人对边际增加量的忍耐度和接受度是不一样的。比如价差在50元以内,能接受的人,价差一但超过50元,就会放弃更好的选择,或觉得贵了,在50元以内,还是会坚持更高的选择。同理,火车硬座和卧铺相差仅200元也是一样,让边际量小于200元的消费者去坐硬座;

3、从消费心理来看:个体消费者长久形成的消费心理影响因素决定,对于一些节俭耐劳的消费者,有艰苦作风的人来说,也许能省200元也很好的,即使有这样的消费能力,他也可能会选择硬座;或者有些乘客就将乘硬座当作体验生活、寻找回忆时,那么,持这种消费心态时,硬座本身不单纯是舒适与否的含义;


4、从经济人属性看:人终究是要创造价值的,如果创造价值的能力超过消费需求能力时,作为经济人,其会选择创造价值有利的方式;

5、从定价的策略看:从铁路局的定价策略看,它将消费者进行的分类,经济型费消者、舒适型消费者、商务型消费者等,让每种类型的人能根据票价找到适合的产品。比如卧铺相对安静舒适、干净卫生等,自然是定位于舒适型消费者的需求而满足的产品。

所以,产品的定价、差价是与其满足消费者的属性、类别相关;有差异、有变化的产品既能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法度,又能创造更好的收益。产品间的差价正是对服务需求的差异变化的反应。


猎人与自然



我相信没人不喜欢舒舒服服的卧铺而去选择硬座,都是为了省钱而已!


长春小猴子


你说仅相差二百元,就知道你不缺钱,或者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二百块钱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很可能是他们一家人一个星期的伙食费。所以他们宁愿自己忍受一下不舒服,也要尽量省出二百块钱。

再说卧铺票很少,就是票价一样也会有很多人买不上票的。我不明白这种简单的问题也要提问,是想说你很有钱吗?真正有钱的人还用得着坐火车吗?比如阿拉伯的王储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豪华私人飞机,连卫生间的便池和飞机的旋梯都是黄金打造的。

这个世界上毕竟有钱的人还是少数。我妈妈说省钱等于赚钱,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凤飞飞6688


在中国,有些人一年的收入也就千把块。(这个不用怀疑,世人的苦超出你的想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繁华与衰败,看不到的角落看不到的人世间。你看不到,不曾遇到,无法想象,然而它们就是存在,不需要谁的认同,相信与否,由心而已。)

在中国,有些人的收入是一块钱一块钱叠加起来的。

在中国,你把两百块用火钳放入粪缸,占满粪便,如果嫌不新鲜,图上点热乎乎的大便,放在很多小城市的垃圾桶周围,它存在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

在中国,穷这个字还是很多人所拥有的属性。

上次出差打的,二十九块多一毛,我说就算三十吧,师傅对我说了一声谢谢。

晚上夜骑,九点,等红灯的时候,路边一辆环卫车,我把饮料瓶给她,她也说了生谢谢。

两百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笔很大的钱,需要赚很久,省很久。

对于有些人来说,不是没钱,他可能一天就能赚两百块,但是从前的苦日子过关了,舍不得。

对于我来说,工资不高,但是两百块还是可以的。

我会在花了四十块看了一场电影后,因为打的还要四十而选择走七公里回家,类似的还有很多。

很多人舍不得花钱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以前的日子告诉他你不能乱花钱,久而久之他就忘了,其实他是可以花这个钱,最好也应该花。

一些老人,不舍得把隔夜菜倒掉,东西掉了也要捡起来吃掉,家里的东西不让扔,说到底就是穷怕了。

现在很多人,从小不说家庭如何富裕,至少不知道拮据是什么概念,甚至很多人从小都有父母给的零花钱压岁钱,还未走上社会就有可支配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省钱?

在他们的观念里,钱是你想要就去拿就去赚就有的,而不该省。

对你,相差仅两百

对很多人,却相差两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