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葉底之美

茶,經歷沸水的沖泡洗禮,奉獻出了色澤優美的茶湯,氤氳出曼妙殊絕的香氣,浸潤出五味皆蘊的滋味,最終漸漸舒展開來,將其投入清水中,浮沉之間,回覆到初始的面貌,一葉一菩提,映襯出萬千茶世界。


  唐宋時期的綠茶,以蒸青緊團茶為主流,唐煮宋點,謂之吃茶。自明代開始,散茶形態的綠茶成為主流,遵循的是道法自然的藝術鑑賞原則,瀹泡以後的茶之葉底,再次迴歸到自然的形態。這種藝術鑑賞的方法深入人心,在貴嫩、貴早的名優綠茶中尤為明顯。面對沖泡以後自然舒展的茶芽,人們總是不自覺的發出由衷的讚賞。

普洱茶的葉底之美


普洱茶的葉底之美

  延續這種道法自然的藝術鑑賞思維,清代上貢皇帝的女兒茶、芽茶之屬,同樣貴嫩、貴早,堪與名優綠茶相媲美。


  20世紀中期以後,從1956年至1984年計劃經濟年代,整體來看,細嫩原料壓制的沱茶內銷,較為細嫩的原料壓制的圓茶僑銷,粗老原料壓制的緊茶、磚茶邊銷。完全以原料的老嫩區分茶之優劣,是故曬青茶被視為綠茶中品質最差者。


普洱茶的葉底之美

  這種思維延續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後誕生的普洱熟茶上,以勐海茶廠的普洱熟餅茶為例,原料粗老的8592為低檔熟餅,原料老嫩適度的7572為中檔熟餅,原料較嫩的7262為高檔熟餅。細嫩原料發酵的普洱熟茶命名為宮廷普洱。


普洱茶的葉底之美


  既往看待原料的老嫩,葉底一目瞭然。但以茶美學的方法看待葉底,細嫩不再是唯一的法則,反倒是原料老嫩適度,無論新茶或者愈陳愈香的老茶,後期的綜合表現都更勝一籌。陰陽辨證的藝術鑑賞方法融入了茶美學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