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話題:因錢散夥“抱團養老”並不完美

“抱團養老”在國外流行多年

經典美劇《老友記》提供了一種近乎理想的生活場景:愛人在手邊,好友在對門。如今,越來越多老人也學著《老友記》這種互助模式安度晚年。一群老人在平等自願的前提下互相照顧、彼此慰藉、共享資源的生活方式,凸顯了老年人對集體互助養老方式的期望和對精神慰藉的需求。

養老話題:因錢散夥“抱團養老”並不完美

  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四對夫妻,他們是認識超過20年以上的好朋友,退休後決定“抱團養老”。他們在Austin郊區Llano的河畔邊,委託建築師打造了四棟白色的小倉房,不遠不近地挨著,分別屬於四對互為摯友的夫妻。他們不帶孩子,這裡有農田花圃,每天能睡到自然醒,和好友在湖邊垂釣山裡採果。如今,他們8人住在精心打造的大房子裡,如同在上演老年版的《老友記》;而日本NHK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中,展現的是7位70歲至82歲之間、終身未婚或離異獨居的老太太,在2008年互助養老的生活。10年來,她們同喝下午茶陪伴看病,這種獨立而團結的生活,讓晚年少了寂寞;德國老人的“搭伴養老”模式同樣讓人歆羨,德國人在60歲後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但很多老人厭倦那裡的單調生活。於是,一些志趣相投的老人組合在一起過“同居”生活。除了老人“同居”外,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還喜歡和年輕人“同居”。他們將自己的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比如陪聊天陪採購等。老人之間或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相互幫助關心,能讓老人在身體不適時,得到及時發現和救護。

養老話題:因錢散夥“抱團養老”並不完美

抱團養老的模式,最早正是源自杭州。城西的張阿姨獨居大房子,因害怕“老無所依”徹夜難眠。2017年,她通過某報發佈公告,想結識居家養老的朋友,吃住同住一起旅遊。這種全新的養老模式,一經報道引來熱烈反響。張阿姨最終選擇66歲的趙女士和71歲的孫女士,開始結伴養老的生活……但不到三個月以失敗告終,因為選伴過程和磨合過程漫長。

  雖有意外,但老人們抱團養老的模式沒有變,快樂

養老話題:因錢散夥“抱團養老”並不完美

健康的心態也一直都在。同樣在2017年,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的王阿姨也通過某報,找到三對夫婦在自家200多平方米的三層農家小別墅抱團養老。2019年,“抱團養老”的老人們還集體到湖北省恩施市抱團旅遊,養老團共有12人,來自8個家庭,其中4對夫妻,還有2男2女為單身,這可能是中國首個“抱團養老”的成功案例。

“抱團養老”卻被“錢”拆散

薛阿姨的“小團體”有8年曆史,從三四個人發起,到後來最多時發展到20多人,但又慢慢減少,癥結出在“錢”上。抱團的老人平時總是一個人在家,飯不好做,做多就浪費。於是,大家就決定乾脆一起買、一起做、一起吃。開始大家都爭著掏錢,今天你花,明天我請。但久而久之,多花的人可能心裡就不舒服,所以改成每個月每人交400元伙食費。但組裡的人,依舊有人退出有人加入。退出就是因為錢,有些人認為伙食費太貴。有些人認為每天做三四個菜,都是“便宜”愛享受的人,他們想吃好應多拿錢。也有人計較,付出多,飯量小,或者沒在這裡吃,但伙食費沒法退。有些人認為煤氣費水電費沒用,被佔了便宜。後來又發生有人住院,大家攤錢買東西,抱怨挑唆,弄出不愉快的爭執。

養老話題:因錢散夥“抱團養老”並不完美

  另外,老人之間的攀比心也是障礙。團體裡每個人生活條件都不一樣,有些退休金高的老人花錢大方,但有些人連旅遊都不樂意花錢。有些人愛美,經濟實力好,總去美容院和健身房。有的老人被一同邀請,就認為是應該的,只要買單的人提了意見,就在背後說壞話。群體裡還有喜歡炫耀的老人,有些老人怕被笑話就選擇悄悄“退團”。總之,團隊最大問題還是經濟利益和攀比心,內心不平衡造成養老團不好抱。

“抱團養老”應給予支持和規範

“抱團養老”不是一起吃住那麼簡單,個人素質、生活習慣等都要很相近,在實際集體生活中也需要不斷磨合。這種生活方式和集體宿舍裡大學生活不一樣,每個老人都有固定的生活方式,定型的性格,這些都是矛盾的來源。中國人的生活單位是家庭,“抱團養老”臨時幾天可能還行,但時間會磨滅新鮮感帶來煩惱。但凡有人好吃懶做,或者身體情況不佳,經常需要別人伺候,都會引發矛盾。按照法學專家的建議,最好“醜話說在前頭”,抱團養老前制定協議,對可能產生的矛盾糾紛約定處理辦法,劃分責任的邊界,大家簽字共同遵守,以免日後積累矛盾鬧得不歡而散。同時應附上健康證明,避免日後因身體情況帶來糾紛。

養老話題:因錢散夥“抱團養老”並不完美

  廈門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民警李健表示,銀髮市場需求巨大,“抱團養老”等養老模式層出不窮,政府和相關部門如何鼓勵、支持、規範,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考題。他提醒老年朋友,如果是以“抱團養老”為名義,參與集資購買老年公寓等投資項目,還是面臨一定的風險,需要謹慎做出決定。老年朋友一生拼搏不易,切不可落入陷阱,在投資前需認真評估,多與子女探討。此外,如果老人朋友“抱團養老”生活在一起,最好不摻和錢,別太計較。每個人都有熱心和公心,互謙互讓能者多勞,這樣才能相處更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