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何不捕魚打獵呢?

邏輯文史游


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捕魚打獵是專業技術,不是誰都能立即上手的。捕魚有漁夫,打獵有獵戶,這都是專業人士,普通人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指望著能現學一手捕魚打獵的本領,然後靠打漁打獵為生,度過饑荒,估計早就餓死了。

第二,身體條件不允許。既然都鬧饑荒了,肯定大家不是隻餓一兩天,而是已經連續很長時間沒吃過飽飯了。捕魚打獵都是極消耗體力的工作,尤其打獵,翻山越嶺,追逐獵物,而且還有可能一無所獲,在這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身體狀況下,簡直是痴人說夢。



第三,過度開發。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大多數人靠農耕為生,所以大家也都側重於生活在適宜農耕的平原地區。即便生活在山地、沼澤等不適宜農耕文明的地區,大家也會盡力創造條件,開發出更多的耕地。也正因為如此,但凡有大量人類從事農業的區域,都很難維持原始的自然狀態,所以也就不存在什麼可供抓捕的野獸之類。

第四,危險係數太高。捕魚要入海涉水,打獵也須謹防野獸的襲擊,稍有不慎,就極有可能死於非命。對於這種危險係數極高的事情,普通人尚且不敢去做,更何況是為饑荒所困擾的人們呢?



綜上所述,古代人面臨饑荒時是不會通過捕魚和打獵來維持生命的,因為代價太高,而且極有可能一無所獲,甚至送命。與其如此,還不如通過一些低成本的辦法來暫時維持生命,等待情況好轉,比如逃荒要飯、吃土吃樹皮吃樹葉、賣兒賣女,甚至易子而食。


達摩說


關於這樣的問題,我小時候聽奶奶說過。

1942年河南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餓死約300萬人。從1941年開始,一直到1942年五月,整個河南就沒有下雨。大地乾裂顆粒無收,這中間還飛來了大量的蝗蟲,把莊稼都吃光了,當時連綠葉都很少見。


老百姓餓的什麼都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後來連樹皮都揭了吃了,再後來吃衣服、吃棉花、吃觀音土,吃這些東西肚子就會漲的像皮球一樣,很多人拉不出來,不久就會死。

我奶奶說人都餓瘋了,村子裡還有人交換孩子吃,當然換的都是已經餓死的,其中有個老爺爺拿自己孫子換的,他吃過肉後,也可能是恐懼,也可能是別的原因,他整整大哭大叫了一個晚上,整個村的人都被他那悽慘的叫聲嚇的睡不著覺,可憐第二天他就死了。

當時村子裡的人大都選擇去地裡挖一些植物的根莖,回來曬乾磨成粉,做成窩窩頭,或者煮成糊糊吃,後來好多村子的人就大批的逃亡,要飯去了陝西。

關於鬧饑荒為什麼不去水裡捕魚這個問題,

我想大家都想到了,長時間的乾旱,河裡和池塘裡的水都幹了,沒有水哪裡來的魚呢?

即使在有水的情況下,

1、河裡的魚也不好捕捉。人都餓得沒有力氣了,魚兒又那麼機靈根本不好抓。捕捉魚也得有漁網、漁具等東西,不是專業捕魚人,基本都是白白浪費時間,一不小心還會掉水裡淹死,還不如去地裡找點東西吃。

2、河裡的魚太少,再說那麼多饑民一條小河或者池塘能有多少魚呢,根本不夠活命。

3、捕到魚也吃不上,饑民那麼多,就算你把魚釣上來,也會被人搶跑,還可能被人推到水裡淹死,水邊是個危險的地方。

4、另外在非常飢餓的情況下,恨不得一口吃下一頭牛,一個快餓死的人,面對做好的魚,根本來不及挑刺就會狼吞虎嚥,很容易被魚刺卡死。

由於種種原因饑民就不選擇去捕魚了。



關於打獵,當然有人去打,但是得有適合打獵的條件,有大山或者森林,平原地區很少看到獵物,像一些山雞、野兔、狐狸、大熊等一般在大山密林裡。另外也得有專業的打獵工具和本領,否則不但打不到獵物,還會被森林裡的野獸吃掉。一般平原地帶的饑民都是以種地為生,他們根本不具備打獵的本領,也沒有可以打獵的條件,只好放棄打獵了。

在一些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比如旱災、水災、瘟疫等,很多時候根本就看不到獵物,沒有吃的那些野生動物也應該遷移走了。另外人都餓得走不動了,哪有力氣追獵物。所以即使去打獵也基本一無所獲。所以饑民餓的無法忍受大都會選擇吃老鼠、蛇、蟲子等。

另外,如果在古代,那些森林、河流、池塘等都被那些有權有勢的皇親國戚,或者顯赫大家族控制,普通的饑民怕是還未近前都被趕走了,所以也沒有撲魚打獵的機會。


小姐姐講史


我想起一個笑話:\r一個地主有一天出門,沒走幾步就看到前邊圍了一圈人,他擠進去一看,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周圍的人議論紛紛“哎……這老頭真可憐,無兒無女,這已經幾天沒吃飯了,出門走在路上餓暈了!”地主聽到了,差異的說“餓暈了?沒飯吃?那他為啥不喝碗參湯呢,那也能頂一陣子餓啊!”


海洋Guitar


談談我對捕魚的看法,小時候家就住在河邊,84到90年左右,那時候良種化肥還沒普及,糧食產量很低,大家為了吃飽飯都是靠偷別人家的糧食活著,你偷我,我偷你,你偷的少就得餓著。

河裡有魚,河周圍也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子,都有魚,青蛙蛤蟆都很多,但是沒法當主糧。

因為魚難抓,真不好抓,捕魚一般兩種方式:

一是釣魚,一天也釣不上來幾條,還啥活都幹不成;

二就是用漁網打魚,漁網很重,下面都是鉛墜子,二十斤左右,扔下去要很大力氣,因為要把網扔散開捕魚效果才好,糟糕的是河底有樹枝什麼的,很可能掛住漁網,這時要下河摘網,很危險。

小時候我家裡有漁網,父親經常打魚,一天也打不了幾斤魚,還挺累的,所以只能吃個新鮮,平時還要種地,而且漁網也是貴重物品,不是家家能買的起的。

還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河邊真的很危險,我家門口這條河每年都要淹死幾個人,捕魚的結果很可能是魚沒捕到,人沒了,因此我父親雖然水性很好,但從來不讓我上河邊湊,同樣本地村民也是能不去河邊就不去,寧可土裡刨食,也不會上河邊冒險。


闊魚


這問題我還真有點發言權,我家鄉鹽城水網密佈,氣候溫和,可以說是魚米之鄉。不過即使如此,光靠漁獵真養不活多少人口。我父親十幾歲時(七十年代末),曾經和我一個堂叔兩個人,光靠很簡單的漁網之類工具,把全村的野魚幾乎一掃而光。至於打獵,我們那最大的野生動物就是兔子和黃鼠狼。能養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時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夠幾家人打打牙祭。如果發生災荒,自然界動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為稀少。


清風知水


上世紀60年代,我的爺爺帶著我的爸爸為了討活口兒,從山東鄆城一帶沿路乞討到河南境內,途徑黃河。黃河裡應該有很多魚吧。不知道他為啥不捕魚呢?

剛進河南沒多久,離老家也就100多公里。我爺爺到了一個村子便餓死了,留下我那苦命的爹,得虧有人收留,我爹討了個活口。但是吃飯還是比較匱乏。

那時候老人不耐餓,撐不了多久。小孩子耐餓,餓得坐在門墩兒上一天不動,以保持體力。怕是沒有力氣去捕魚哦。

那時候家裡有點糧食,都拿去換成榆面,榆樹皮磨成的面,換成榆樹皮面可以撐的久一點。每年一人只能分十幾斤糧食。

那時候能吃的,都想辦法吃了,如果有魚,人們會不吃?即便餓著肚子也得勞動。小時候我不好好吃飯。我老爹都說:讓你天天喝照人湯,你都不挑食了。照人湯,就是飯稀得可以照出人的影子。

好在到了70年代,真的有魚吃了。不知哪裡發了大水。好像有一年河南哪裡大壩潰堤了。具體不清楚。我們這裡來了好多水。水帶來了好多魚。最大的魚100多斤。這時候我們村裡的人有福了,那時候我老爸拿個挎簍就能抓很多魚。鯰魚,鯉魚。還有給呀魚,給丫是一種黃色的帶兩個硬刺的魚。有的地方叫嘎魚,我們這裡就叫給丫。那時候魚是沒少吃,這個時候糧食還是不好。但是能吃飽了。有力氣抓魚了。

小時候經常聽老爹唸叨:你們生下來就掉到蜜罐裡了。不知道那時候生活有多苦。

88年的我,記憶裡一直吃的都是白饃饃。偶爾蒸一些黃窩窩,用來喂小雞。

記憶裡最好吃的食物。就是媽媽用大鍋蒸出來的饅頭了。靠鍋沿兒的,還會胡一點點,金黃金黃的,吃起來麥香味十足。好多年沒有吃到過那麼好吃的饅頭了。現在都不蒸饅頭了。都是買現成的。

那個時代。人們餓得不行。應該是沒有力氣下河捕魚。還有還得上班掙公分。

災害是地域性的,聽老爹說。當時陝西沒有受災。好多人都跑陝西去了。我的好多親戚都是在陝西長大的。等情況好了,又回來了。帶了陝西媳婦兒,還有山西媳婦兒。所以到現在。我們村裡有很多人說話帶著陝西腔。因為他們是在陝西長大的。


六狗兒瞎胡拍vlog


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古代鬧饑荒,人們怎麼可能放過魚塘河溝。你想想,餓的樹葉草根都吃,會不吃魚,那是不可能的。只是一般來大饑荒,一般都是旱災,只有旱災才能顆粒無收。旱災發生了,一般的小河溝、小池塘怎麼還會有水,水沒了還會有魚嗎?不要事事把古人想象的跟一個傻子似的。先不說古人,就拿我一名70後來說,小時候口糧都是玉米麵,白麵都吃不上,甭說吃肉了。於是一群孩子散學後,星期天,滿河溝裡撈魚,上樹掏鳥蛋,燒著吃打牙祭。因為每年都有孩子淹死,撈魚是揹著家長和老師,更不敢拿回家。古人不是不知道野味和魚可以吃,只是饑荒來了,它們也沒活路了。


秋分v落葉


大學之前我也有過類似的疑問。


大學的時候,我們校長是研究中國災荒史的,尤其是對近代災荒的研究,是中國這個方面的開創性人物。


那時聽說還有人專門研究災荒,還成了國際國內有名的專家,很是不解,這個有什麼研究的呢?


然後在圖書館裡找到了他寫的專著,粗粗翻了一遍。作為七十年代生人,小時候經歷過一段艱苦的日子,即使如此,第一次知道歷史上那麼多災荒,而且每次都是大量人口死亡,非常震撼。


大一那年暑假,我作為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成員,去革命老區西柏坡參觀。


當地老鄉仍有人住在低矮黑暗的土坯房裡,窗戶沒有玻璃,只貼了一層舊報紙擋風。有電燈,但不是總有電,很多人家還用煤油燈和蠟燭照明。吃什麼?最常吃的是窩頭,還有一種類似東北地區疙瘩湯的東西,我忘記叫什麼了。最關鍵的是,這些東西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救濟的,靠本地的產出,不夠。


那個時候已經解放40多年,改革開放也快二十年了。


即使在和平年代,正常年景,在我國的很多地區,仍然有大量人群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


何況災荒之年。


在古代救濟體系非常不完善的時候,如果政權穩定、政令通暢,還有官府組織救災,如果正適亂世,或者政權腐敗,根本沒有人顧及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就看自己的運氣,能挺到什麼時候。


那為什麼不能捕魚打獵呢?肯定地說,吃!!!餓了的時候,連土都吃,所有活物都不放過。


但這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裡面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以幾種最主要的災情為例:


1.旱災。河流乾涸,不要說魚,連飲水都是問題。野生動物,不是死掉,就是跑到很遠的地方。


2.水災。大水一起,連住處都沒有,沒有工具怎麼大量捕魚捉蝦?捕完之後怎麼吃?即使有,因為水災通常伴隨瘟疫,這些東西吃了之後只能加速死亡。還有一個細節就是,雖然我們現在是一個淡水魚食用大國,但在很多地方,老百姓不會吃淡水魚,尤其是古代的中原地區。食用淡水魚需要具備一定的烹飪條件,不是武俠小說裡的大俠那樣,穿個樹枝烤完即食,沒有鹽的情況下,吃兩天三天可以,吃一週半個月不可能的。而災情一起就持續數月,沒等堅持下來就因為營養不良死掉了。


3.蝗災。這個是伴隨旱災的一種非常常見的災情,而且非常可怕。蝗蟲一過,不要說莊稼,連樹枝樹葉野草都沒了。蝗蟲也要吃東西啊。


拾字接頭


我給你說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我妻子的姑父,生於1957年。在他年輕的時候(也就20歲左右),在生產隊趕大馬車。每年秋冬季的時候,經常駕著馬車拉著柴禾上縣城。然後再從縣城邊上的葦塘拉葦子回生產隊。

有一次他跟我說他上葦塘拉葦子時,葦塘邊上的水溝裡大鯽魚有的是。不用下去,拿著鐵鍬就能撈上來。我聽後說,那你們一定撈了許多回家吃吧?他說沒有,一條都沒撈。我很詫異:為什麼?他說把魚拿回家,家裡做飯的老母親會犯難甚至生氣,有兩種原因:一是燉魚需要用油,那時的油太珍貴捨不得吃;二是有魚當主菜,特別容易下飯,飯都不夠吃、省著吃,哪敢敞開肚皮吃?

我的回答可能答非所問,畢竟沒有經歷過災荒之年,嘗過捱餓的日子。所以這個回答僅供參考吧。


朝天闕1


你這問題問的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雖然我沒有受過饑荒,但是我聽過饑荒。

不說遠了,就幾十年前

據說連老鼠都被吃沒有了,河裡的魚都撈光了,連麻雀都要絕種了,那還有什麼獵打?


成都人湯師傅活著的時候和我們小輩吹牛。

他弟弟,那時還小,他媽沒有奶水。

實在沒辦法,他跳的大河裡面去撈魚,幾次差點沒命。

小河溝已沒有魚了,成都那地方到處都是河和水溝,別的地方就別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餓了會去找吃的。

能打獵,能撈魚,何必餓肚子呢!


五胡亂華十六國時,戰亂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晉史尤其五胡亂華時,記錄吃人的就有十多處,各民族都在吃!燒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紅燒的,換著方法的吃,那時的人還不如一頭豬。

而侯景做亂時,連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這麼炫的朝代,卻有黃巢用人肉當軍糧。

在我記憶裡,幾乎所有朝代都出現過饑荒。

但,達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隨著戰爭!

所以,天災引起的饑荒並不可怕

而,往往人禍才是最可怕的!

蓉兒總結一下。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正常的王朝,糧食都是有儲備的。遇上災荒,會拿出來用。

中國對糧食,自古以來看的都比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儲備。

連每個縣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儲備。

今年遇上災,明年總會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災。

但是遇上了戰爭,生產力被破壞。人口凋零,大面積死人,還會發生瘟疫。這個時候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所以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千古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