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堑壕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武器装备秀


世界上有矛之后就有了盾,有进攻就会有防御。战争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话题,在战争实践中,人们用生命代价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进攻和防御办法,其中堑壕的发明最具有代表性。



古代的时候,由于作战工具原始,部队的机动性不高,战争进度慢,防守都是借助天然屏障(峡谷、隘口、河流等)或者借助城墙抵御敌方进攻。到了近代,战争的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热兵器的使用让军队的火力更猛烈,覆盖范围更大。攻防战无法局限于有险可守的地形和城墙,军队需要新的防御手段。因此,堑壕应运而生。

初期的堑壕也许来自战士对偶然藏身一个低洼地的灵感,当时的战斗激烈程度也不是那么强。所以,初期的堑壕非常简单,也就是就地挖个坑或者挖条沟来保护自己,躲避对方直射过来的枪弹,并可以射击敌人。

早期的士兵只会在地上挖一个坑用来保护自己,专业术语叫做“散兵坑”,后来逐渐将散兵坑挖通,链接成壕沟,成为早期的战壕。

但任何发明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热兵器的越发强大,战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火力越来越猛,堑壕的长度、深度和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强烈度战争,其破坏程度和战场伤亡甚至超过了二战,先后有6500万人卷入战争,死亡人数更是超过1000万。

由于很多新式武器在一战中应用,因此一战不同于过去的欧洲战争,诞生了很多新战法,其中以堑壕战最有代表性。

(一战航拍,左侧为德军战壕,右侧为英军战壕)


一战时期的堑壕,跟传统的战壕已不能同日而语。其堑壕规模大、功能全,已经变成了组合式堑壕。在一战中大规模的防御战中,堑壕战成为主要的战争形式。

这种组合式堑壕跟初期的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是长度增加,在一战西线,最长的堑壕足足长达300英里,里面往往隐藏无数部队。几百万士兵用各种工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挖出了一条规模超大的地下长城。这样的超级堑壕,远不是战场指挥官临时命令挖掘的战壕可比。


其次,一战的堑壕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堑壕也再不是一条直线,变成了各种曲线。聪明的德国人把堑壕设计成了“s”状,而英军的堑壕多为“z”形。这样非但可以抵御敌方炮火,防止一枚炮弹消灭太多士兵,也可以在敌人冲到堑壕时,阻挡对方的射击时视野,给自己赢得转移或者反击的时间,争取主动权。

最后一个特点是结构复杂。一战堑壕大多分成三部分——前线堑壕用于作战,有瞭望口、机枪阵地、狙击口,分工明确。

第二部分堑壕属于中枢部分。主要用来士兵撤退、前方增援和兵员补充,还是用于伤员救护的紧急通道。

第三部分堑壕属于指挥和后勤保障部分。有指挥部,通讯排,炊事班和医疗队。堑壕两面还用木头或者沙袋加固,以防敌军炮火射击引起震动,或者进下雨降水后坍塌。


有的堑壕和防空洞连接,在这些深达几十英尺的防空洞里,吃的、用的、住的应有尽有,满足士兵的吃喝拉撒。战斗间隙,有的的士兵甚至在里面打扑克,下象棋。

但战时堑壕远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好玩。在绝大部分时间,双方战士们都是蜷缩在潮湿的堑壕里,一整天都不能动弹一步。遇到降雨,士兵更要在泥浆中蹲着,忍受着蚊虫和跳蚤叮咬。由于环境差,卫生条件不好,老鼠肆虐,瘟疫流行,拉肚子更是司空见惯。

到了冬季就更难熬,欧洲的冬季比较寒冷,寒流和风暴考验着每一个战士。遇到战争僵持的时候, 因为怕敌人发现,死去的士兵尸体无法掩埋,裸露在那里堆积如山,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据统计,一战中堑壕中死于疾病的士兵,占到战争伤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些用来保护士兵的堑壕,在战争中俨然成了巨大的坟场。


小约翰


堑壕主要由壕沟组成,而壕沟并非笔直状,而是呈现出锯齿型。下图便是一战时期,英国步兵手册中壕沟建造的示意图。其中壕沟面对敌人的一侧是胸墙,背对着敌人的一侧是背墙。背墙可以防止落在壕沟后方的炮弹伤害壕沟中的士兵。而如果敌军攻下了壕沟,则背墙就会成为胸墙,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加固,地面上也会铺设有木板。

壕沟为了保护士兵在不暴露头部的时候能够观察到战壕外的场景,壕沟的胸墙还有射击孔。有时候就在沙袋上开出一个缺口,同时还会用钢板予以加固。德军狙击手为了造成更大伤害,他们还会使用穿甲子弹。此外壕沟内的士兵为了安全观察,还会使用潜望镜。战壕有三种挖法,包括地面式、延展式和隧道式。地面式,顾名思义就是人站在地面上向下挖掘,这种方法最有效,它能保证很多人同时挖掘。但是缺点是人员会暴露在外,因此这对时间的要求比较紧迫。延展式是从壕沟的一端向另一端挖掘,这种方法虽然不会暴露,但是同时只能允许2个人进行挖掘,效率较低。隧道式和延展式差不多。英国的壕沟建造手册显示,450人在夜间用6小时可以挖掘250米长的壕沟。

壕沟对于地理地貌还有一定要求。在交战一线,壕沟网和矿车道代替了公路和铁路等传统的基础运输设施。一战后期,德军建立了暴风突击队,他们装备了一些轻型工程设备,包括轻机枪、迫击炮等,可以快速突破敌军要点。尤其是坦克的加入,让壕沟的作用进一步趋弱。


航空之家


一战的残酷性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双方总的伤亡数量在1000万人以上,如此空前的战死人数正是因为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拥有以堑壕为依托的火力投射能力大大超越了进攻方的防护能力,而与此同时,科技却无力支撑进攻方进行作战方式的变革。

上图为一战堑壕的总体火力配置图,其纵深可达数公里之多,各种步枪、机枪、火炮火力分梯次配置。

最前线会设置三到四层铁丝网,敌军士兵进攻到此必被铁丝网所阻拦,如果使用工具破拆势必要停留很长时间,这个时候战壕中的步枪以及后方的机枪巢会有充足的时间发扬火力。在阵地的最后方布置有大口径火炮阵地,其实在很多战斗中,步兵根本冲不到铁丝网位置就已经被炮火覆盖扫平了。

除了最前线的步兵战壕,后方还设置有多道备用战壕,以及交通壕和战备壕。一旦前沿阵地被突破,士兵可以顺势撤到第二道防线逐次抵抗。交通壕保证前线兵力不足时及时补充兵员或者将前线人员根据作战情况及时调配到最激烈的作战地点。战备壕中储存有大量的食品和弹药,是整个战壕体系的有力支撑。

具体到单个战壕的修筑,其设计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深约三到四米,足够的深度使防御炮击成为可能,不至于两三轮炮火打过来,战壕被抹平这一现象出现。但带来的问题是士兵无法直接站在战壕中开枪,于是在面敌一侧设置了射击台,这个射击台高于战壕底端,高度正好可容一人探出头来射击。

背敌一侧设置防炮洞,很多伙伴可能有疑问,为什么不放到面敌一侧,这样对炮火的防护能力岂不是更好?事实上放到对侧之后对防护能力的提升有限,关键是影响胸墙的稳定性。而放到背敌侧,在敌军炮火结束之后,向前跨一步就可以直接进入射击位,更加方便。

成吨的混凝土和成品钢材以及木材组合建造了坚不可摧的战壕,没有一定工业能力的国家断然无法支撑这样现代化的庞大战壕体系。堑壕战打的仍然是国力。


武器装备秀


  世界上有矛之后就有了盾,有进攻就会有防御。战争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话题,在战争实践中,人们用生命代价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进攻和防御办法,其中堑壕的发明最具有代表性。古代的时候,由于作战工具原始,部队的机动性不高,战争进度慢,防守都是借助天然屏障(峡谷、隘口、河流等)或者借助城墙抵御敌方进攻。到了近代,战争的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热兵器的使用让军队的火力更猛烈,覆盖范围更大。攻防战无法局限于有险可守的地形和城墙,军队需要新的防御手段。因此,堑壕应运而生。初期的堑壕也许来自战士对偶然藏身一个低洼地的灵感,当时的战斗激烈程度也不是那么强。

  

  所以,初期的堑壕非常简单,也就是就地挖个坑或者挖条沟来保护自己,躲避对方直射过来的枪弹,并可以射击敌人。早期的士兵只会在地上挖一个坑用来保护自己,专业术语叫做“散兵坑”,后来逐渐将散兵坑挖通,链接成壕沟,成为早期的战壕。但任何发明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热兵器的越发强大,战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火力越来越猛,堑壕的长度、深度和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强烈度战争,其破坏程度和战场伤亡甚至超过了二战,先后有6500万人卷入战争,死亡人数更是超过1000万。由于很多新式武器在一战中应用,因此一战不同于过去的欧洲战争,诞生了很多新战法,其中以堑壕战最有代表性。(一战航拍,左侧为德军战壕,右侧为英军战壕)一战时期的堑壕,跟传统的战壕已不能同日而语。其堑壕规模大、功能全,已经变成了组合式堑壕。

  

  在一战中大规模的防御战中,堑壕战成为主要的战争形式。这种组合式堑壕跟初期的相比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长度增加,在一战西线,最长的堑壕足足长达300英里,里面往往隐藏无数部队。几百万士兵用各种工具,在几个月的时期里就挖出了一条规模超大的地下长城。

  

  这样的超级堑壕,远不是战场指挥官临时命令挖掘的战壕可比。其次,一战的堑壕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堑壕也再不是一条直线,变成了各种曲线。聪明的德国人把堑壕设计成了“s”状,而英军的堑壕多为“z”形。这样非但可以抵御敌方炮火,防止一枚炮弹消灭太多士兵,也可以在敌人冲到堑壕时,阻挡对方的射击时视野,给自己赢得转移或者反击的时期,争取主动权。最后一个特点是结构复杂。一战堑壕大多分成三部分——前线堑壕用于作战,有瞭望口、机枪阵地、狙击口,分工明确

  第二部分堑壕属于中枢部分。主要用来士兵撤退、前方增援和兵员补充,还是用于伤员救护的紧急通道。第三部分堑壕属于指挥和后勤保障部分。有指挥部,通讯排,炊事班和医疗队。堑壕两面还用木头或者沙袋加固,以防敌军炮火射击引起震动,或者进下雨降水后坍塌。有的堑壕和防空洞连接,在这些深达几十英尺的防空洞里,吃的、用地、住的应有尽有,满足士兵的吃喝拉撒。战斗间隙,有的的士兵甚至在里面打扑克,下象棋。但战时堑壕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玩。

  在绝大部分时期,双方战士们都是蜷缩在潮湿的堑壕里,一整天都不能动弹一步。遇到降雨,士兵更要在泥浆中蹲着,忍受着蚊虫和跳蚤叮咬。由于环境差,卫生条件不好,老鼠肆虐,瘟疫流行,拉肚子更是司空见惯。到了冬季就更难熬,欧洲的冬季比较寒冷,寒流和风暴考验着每一个战士。遇到战争僵持的时候, 因为怕敌人发现,死去的士兵尸体无法掩埋,裸露在那里堆积如山,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据统计,一战中堑壕中死于疾病的士兵,占到战争伤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些用来保护士兵的堑壕,在战争中俨然成了巨大的坟场。

日子一天天过去,对时间的消逝已经麻木,进攻、防御、反击交替,尸体在堑壕间如山丘般隆起。当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六强中的5个强国(法、英、俄、德和奥匈帝国)作为协约国和同盟国成员,都把他们长期准备的作战动员计划付诸实施。

法军统帅霞飞毫无根据地认为法军实力已经强于德军,一门心思地把主力摆在东北国境线上,妄想迅速东进,一路打到柏林。所以,1914年“8月炮火”响起时,各方都乐观地认为,决定性的西线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德军与英、法满心希望通过大规模机动迂回取得决定性胜利,结果两个自信满满的对手就这样在互相进攻中剧烈地撞到了一起。

在马恩河会战后,英、法联军的反攻也在德军埃纳河仓促构筑的堑壕防线前趋于停止。此后,双方都力图通过“奔向大海”迂回包围对手,结果是双方都开始大挖堑壕阻击对手。

恩里克·福尔金汉在9月份接替小毛奇。此人上任伊始就命令把堑壕一直挖到北海边,防备英军在弗兰德地区实施迂回。盟军则朝着另一个方向,把堑壕挖到了瑞土边界。

从结构上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体系基本沿袭了美国内战时期的堑壕体系结构,其主要由3种堑壕构成:前沿为火力堑壕,其后为掩护堑壕,连接两道主壕的是之字型交通堑壕。

总体上,协约国的堑壕阵地较为简单。法国军方高层公开表示,如果把堑壕搞得太过“舒适”,士兵们就不情愿冲锋了。而人数处于劣势的德国人显然更愿意在法国人的领土上坚守下去,他们的堑壕较为坚固、宽敞,内部设施完善。


铁杆军迷


堑壕战,是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线战场上,堑壕战给交战双方,造成了极为惨重的伤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的战壕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上的堑壕,规模可以说是非常庞大。这里的战壕,从空中来看,都是弯弯曲曲的,呈锯齿形,所有接近于直线部分的战壕,长度都不会超过十几米(战壕内的士兵向自己两侧看,只能看到范围几米内的情况,再远就被战壕挡住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万一炮弹或者炸弹落到战壕内,战壕会限制破片和冲击波的覆盖区域。另外一点就是,万一敌人攻入战壕的话,无法在短时间内占领整个一条战壕,甚至己方士兵会依托锯齿状的战壕,将敌军打退或者消灭。

从空中俯拍交战双方的战壕(图片左下方为德军的战壕,图片右上方为英军的战壕,中间是无人区)

战壕的挖掘方式有三种,这三种分别为地面式,延展式和隧道式。地面式,就是士兵站在地面向下挖掘,这种方法的速度最快,因为它允许许多士兵同时挖掘,但是士兵们会暴露在地面以上(容易遭到敌方打击),所以这种方式只能在安全的时间地点使用(例如远离一线或者是晚上)。延展式,就是从战壕的一端向外挖掘,虽然挖掘战壕的人不会暴露,但这种方法只允许一到两人同时挖掘。隧道式,挖掘方式类似于延展式,不过在挖掘时,战壕上方还有一层是需要先保留,在挖掘完成后去拆掉。在壕沟建造完成之后,它还经常需要维护,以防止天气或炮火降低它的强度。

英国步兵手册中的壕沟建造示意图

战壕,一般至少需要挖掘2.5米深,这样是为了士兵们在里面活动时,就算直立行走也不会被敌方攻击。而它的宽度,则是上宽下窄,从横截面来看是一个近似倒三角的样子。战壕面对敌人的一侧,叫胸墙,背对敌人的一侧叫背墙。背墙的作用是,防止士兵们的后背,被落在战壕后方的炮弹破片所伤。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地面通常会分为两层,一层是射击台,士兵站到射击台上后,就可以看到战壕外面进行射击。而第二层,要比射击台低,是战壕的最低位置。士兵在这里行走或站立时,是无法看到外面的(除非使用潜望镜)。最低的一层,通常会铺上木板,在木板底下,作为排水渠使用。

交通壕内准备作战的英军士兵

当时的战壕,分为前线战壕和支援战壕,在支援战壕中,除了按照上述方法挖掘以外,还要挖掘士兵的掩蔽洞。这个掩蔽洞位于支援战壕的后部。英国的掩蔽洞通常有2.6至5.3米深。而德国的掩蔽洞要深得多,距地面最近也有4米深。


历史救生圈


二战离我们很近,而且中国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所以我们大部人对二战的印象深刻。觉得二战很残酷,然而,一战的残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战前期,已经有了堑壕战,但是堑壕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则是在一战时期。有人统计说整个一战期间,参战各国挖的战壕历程达到了惊人的一万多公里,已经达到了地球一周的四分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战时,让各国热衷的堑壕都是怎样的构造。

一个大型的长期的堑壕工事中,有着完备的构造。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交通壕,主要作用是连接战斗壕以及后方支援。另外一类就是战斗壕,其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进行战斗。

先来说一下交通壕,相较于战斗壕而言,交通壕设计相对简单了许多。因为主要是承担交通功能,所以交通壕很少设置有射击区域,但是对于一些重要地区,还是有相对简单的射击区的。

交通壕相对于战斗壕而言,在深度和宽度上相对要求低一些,差不多一人高左右,保证在进行人员及物品进行支援和转移时的安全。其纵横连接与战斗壕之间,也同样连接着后方支援,算是前线部队的生命线。

而战斗壕设计就复杂了许多。

一般战斗壕的构成包括火力点、隐蔽点、战时指挥所以及临时医疗区等等。在不同的功能区域,战斗壕的结构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战斗壕主要的只能区域——火力点的设计构造。

战斗壕往往有两级设计,一级战斗壕主要是为了进行转移或者后勤运输等等,二级战斗壕的职能就是用来进攻。

整体的战斗壕神都在两米左右,根据不同的区域高度略有差异。另外,一般的战斗壕上面不会布置遮蔽,而其他特殊功能区域往往会装有遮蔽设施。如指挥所,临时装备存放处还有临时医疗所等。

宽度大概在三米左右,在战斗壕的边缘,要设置多层沙袋,用以防止弹片或者子弹的杀伤力。另外,在最前线的战斗壕还要设置数层的铁丝网,主要用来防止敌军的冲锋,为自己的火力喷射增添更多的时间。

除此以外,在战斗壕的下面,会专门用木板撑起,以防备堑壕积水。在攻击面的对侧,还会有低矮的掩体。掩体上方往往称以木板,以防止顶层的塌落,周围也可能设计简易的支撑。当然,后来很多长期使用的堑壕使用到了混凝土结构,更加增添了堑壕的坚固性和稳定性。


Crazy历史


一战由于武器限制所以战壕非常讲究,在防近距离火炮基础上,主要是应对冲锋为主,具体体现在深沟高磊,每个战壕宽度为2.6米左右,一般人很难纵身越过,同时,还有第二级战壕,才是真的步兵藏身之所,二级战壕和一级战壕相通,方便阻击之后的撤退。但,也为布防带来一定准备的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