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王铭苇


很多人以为,高俅的殿帅府太尉这个官职,是北宋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实这是极大的谬误。

北宋的“太尉”是干啥的?

北宋的“太尉”经历过三个变化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它是一个文官的寄禄官阶,在总数42级的寄禄官阶中排第二,仅次于“太师”。那么什么是寄禄官阶呢?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判定官员俸禄高低的官阶,并非职衔,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待遇,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不具备任何权利。

第二个时期是元丰改制后到宋徽宗政和二年这段时间,“太尉”这个寄禄官阶和其他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子三师”被新的寄禄官给取代了,这个官阶的名称就是“开府仪同三司”,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官阶。

第三个时期是宋徽宗政和二年后到北宋灭亡,这个官阶重新被宋徽宗启用,但不再是文官的寄禄官,而是变成了武官体系中的第一等存在,相当于最高军衔元帅待遇。同样不代表它具体管理什么事务,也没有啥权力,在品级上属于正二品。

那么高俅的“太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今我们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高俅,文献记载的资料相对较少,因为《宋史》缺失的部分还是比较多的,而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没有确定高俅到底是个什么官,大多都言其为禁军的最高军事主官。

北宋的最高军政机构,起初是两司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以及殿前司。三衙在军政事务上基本将北宋军队圈属期内,而北宋的正式编制军队体系以禁军为主干,各支禁军以番号为别,分属与侍卫亲军序列和殿前诸军系列,这两大序列的禁军是朝廷最为倚重的军队。禁军与两司三衙机构各自的组织结构与行施权的对象并不相同。禁军由将校兵级等军职人员组成,而三衙则由官吏组成,三衙机构以禁军事务为管理对象,禁军将校以成编制的军队为统辖对象。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衙机构其实并不属于武官体系,而是纯粹的文官行政机构,三衙属于军政事务机构,而禁军将校属于军队组织体系,三衙以下各级军政机构的长官既主持军政事务,又能跟将校共同统辖军队。由此,三衙官吏与禁军分别居于行政流程的上游与下游。

而禁军将校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禁军将校实际上是没有统一的大老板的,管军中最高者有三个人,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即殿帅、马帅、步帅等三军帅。

三帅兼有两重身份,在京其所管军队为京师各番号禁军,外任则为征战军队之将帅。但他们虽然名为掌领军中事务,实际上已经没有统兵实权。

而禁军的调动,统帅,一切的军事行动,都需要三衙来调度,同时三衙也不存在真正的老大,如果有,那么只有一个就是皇帝,但皇帝调动禁军,正常流程是从枢密院发出调兵印信后再交由两司三衙的军令执行。当然皇帝也可以直接调动,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也只可能是紧急事态,比如有人造反。宫变之类的。

而殿帅府,在五代北宋初时,是殿前司殿帅的帅府,是拥有实权的统兵衙署,整个殿前司的所有军政事务都由殿帅府负责。但宋以后,殿帅府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再也不能行施帅权,而改为三衙之殿前司的衙署,变成了一个军政机构。

说道这么,我们大致可以弄清楚,殿帅府只是三衙之殿前司的行政衙署,殿前司的最高行政长官也不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北宋调兵的流程是这样的:三衙接到枢密院调兵印信公牒后,根据在册各营兵籍,到军营处由将校点足数目,禁兵如果绕过三衙和本辖将校而自行投奔征战军队充当效用,则不为制度允许。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殿帅府跟禁军将校,都没有统兵调兵之权,全要等大佬枢密院发话。殿前司负责的殿前司内各番号禁军的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的政令,而这些政令的出处,都需要枢密院和皇帝的统一批准。

而高俅作为皇帝的宠臣,大致上属于执掌三衙的存在,管着禁军所有的军政事务,权力范围大致上覆盖了禁军系统内的将校调动、升迁、以及禁军训练,武备等事务,但没有任何调兵统兵权力。


江畔初见月


《水浒传》中的奸臣高俅因为踢球的技术,被端王看上。端王当了皇帝以后,不学无术的高球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他对手下的人有生杀予夺之权,还带领十个节度使征讨梁山泊贼寇。高俅和蔡京、童贯、杨戬沆瀣一气,成为把持朝政的四大奸臣。

特别是他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他的干儿子争夺林冲的娘子,高俅尽管对林冲百般陷害,但林冲始终不敢和高俅动刀拼命情节,让人为他的权利之大感到好奇。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要了解这些,还要先从《水浒传》的背景说起。

一、《水浒传》发生的时代背景

据史料记载《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年前后。期间发生的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故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人还把宋江的故事用,画本、杂剧等题材广泛演说,留存到现在的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


宣和,是北宋时期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宋徽宗赵佶。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作书画家比皇帝做得好。宋微宗贪图享受,滥用坏人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又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

二 宋朝为防止叛乱 军队权力分散

我们再来看,北宋的官僚体系是怎么设置的。

因为北宋皇帝赵匡胤,自己就是通过陈桥驿兵变,也就是地方起义才当的皇帝,他害怕有人学他起义,就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权利细细分开,设置特别多的官。在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互相制约。

其实,军队最高指挥机构是枢密院,军队的调防、战争的动员、战争的指挥等都是枢密院的职责,同时也领导兵部的工作。 这样做就是为了加强皇权,以削弱军权。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怕武官夺权,所以宋朝一直重文轻武,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将帅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使二者相互牵制。


枢密院等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前者有兵权,后者是战术指挥部。


大宋掌握兵权的和有调兵能力的分属不同的部门,以此互相节制,但这个制度也有缺陷,平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真的打起来,指挥不灵的事情时有发生。朝廷派的童贯两次征伐水泊梁山,都已失败告终。

三、高俅军中二号人物,权力虽大,却不能调兵


《宋史·职官志》中没有殿帅府,《水浒传》中有时候把“殿帅府”叫做“殿司府”。按“殿司府”是“殿前司”的俗称,最早为后周世宗柴荣所创,统领殿前军,是皇帝的卫队。太尉相当于御林军司令,现在的中央警卫部队司令。


前面我们说到,因为官僚体系设置,高俅没有调兵权。他统领的殿前军是皇帝的卫队,因此,高太尉相当于御林军司令,他的殿帅府是实际掌握兵权的,但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而具有调兵遣将权力的机构是枢密院。

元丰改制后,太尉为武散官第一级,对应为上将,也是朝中跺跺脚,京城都要晃三晃的权贵人物。


宋朝的太尉有殿前太尉、殿帅太尉之分,前者是文官,位高而无权,如洪信、陈宗善、宿元景、杨戬。而后者,是中央的军事长官,三司之一,(三司:殿帅司、马军司、步军司),位高权重。


水浒中,大部分的太尉都是殿前太尉,唯有高俅是殿帅太尉。太尉是军中二号人物,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也可以是总参谋长。


爱看布克


首先“太尉” 这一官职起源于秦朝,只不过秦始皇统一之前,秦国将“太尉”称之为“国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三公九卿,这个太尉就是三公之一。其乃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地位上与丞相、御史大夫相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权分立”,在皇权之下,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其中丞相管行政、御史大夫有监察之责,太尉则是主管军事。其要负责计划出征路线、管理调度武职官员、筹备武器粮草,同时督管三军,三军指的是陆军(广义)、禁军、水军。

秦朝灭亡之后,西汉帝王认为“太尉”的军事权力过大,遂将“太尉”设定为临时性的虚职,国家有需要的时候,皇帝会指定某某人为太尉,没有需要的时候太尉的官职将会被剥夺。主管军事的职权则是被大司马大将军取代。

所以汉朝的太尉没什么实权,正是因为这样,曹操他老爸曹嵩才可以拿钱搞了个太尉的官职。

当然了,人家名义上还是三公之一,按照东汉时期的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此时的太尉最然名为军事主官,但并无实权。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此后的太尉基本都是闲职。

宋徽宗执政时期,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这一官职才恢复了旧日的荣光。所以《水浒传》中的高俅高太尉才那么牛。

但在小说里,高俅的官职是“殿帅府太尉”,但是宋朝历史上并不存在“殿帅府”这一军职机构,《宋史·职官志》中也不存在所谓的“殿帅府太尉”这一官职。但是明朝有,叫做“京营殿帅府”,掌管京城的防守与治安。施耐庵是明朝人,可能就地取材,把这个给搬过来了。

施耐庵先生笔下的“殿帅府”也可能是周世宗所创建的“殿前司”。

殿前司是统领禁卫军(殿前军)的军事机构,负责守卫皇宫与京畿的安全,相当于清王朝所设立的“九门提督”。

《水浒传》中所谓的“殿帅府太尉”,应该是施耐庵先生结合了“殿前司”与“太尉”原创出的“虚拟官职”。

结合《水浒传》的剧情来看,林冲、王进似乎都是高俅的属下,而林冲和王进都在皇家禁军中任职。

由此可见,高俅应该是禁军的最高指挥官,高俅所任的“太尉”应该是掌握实际权利的“实职”,但似乎高俅的权力范围又不仅限于禁军之内,因为在宋军征讨梁山时,高俅单凭一句话就能够将10位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军分区主任)控制住,足见高俅的权力之大、权力范围之广。

高俅不仅掌控着80万皇家禁军,而且连地方军队的军事行动高俅也有权力插手,可以说高俅是《水浒传》中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高俅掌控着大宋朝兵权,是不是就代表着高俅可以无法无天了?当然不是。

“殿帅府”只不过是一个掌兵、统兵的机构,没有调兵、派兵的权力,真正意义上掌控大宋兵权的机构是“枢密院”,其乃是最高军事机构,和“中书并列”,枢密使就相当于宰相,枢密院不仅监控着大宋所有的军队,而且有调兵遣将的权力。

当然了,枢密院的最高领导人乃是大宋皇帝,天下太平的时候皇帝把军队交给高俅管理,一旦天下有变,高俅必须交出军权由枢密院统一指挥,换言之,高俅只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而已。


白话历史君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不展开来说了,说长了就把大家绕晕了。

一句话来概括,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的实权,相当于当时北宋兵部的最高长官。

武人升迁调动,都要经过高俅的批准,这使得高俅权力很大,高球相当于掌握了武人的政治生命。

所以,在水浒传里,为了对付梁山泊,高俅几次三番调来军中的高手,比如双鞭呼延灼、轰天雷凌振、双枪将董平等。

这是高俅名义上的权力,实际上高俅的权力远不止这些。

高俅飞黄腾达的关键在于赵佶的赏识,所以高俅的权力归根结底来自皇帝。

只要皇帝对他的宠幸一天不减,高俅的权势便可通天。

即使不在高俅分内的事,只要高俅向皇帝提一嘴,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水浒传里三大奸臣派系:高俅、蔡京、童贯。

这三个奸贼各司其职,却都在皇帝面前得宠,于是权势都是跨界的,这就是隐形的权力了。

以上为無月个人观点,欢迎评论交流。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水浒传》里的高俅是殿帅府太尉,八十万禁军就归他主管,权力相当大。他是代皇帝统领禁军的,虽无实际调兵权限,却有日常管理、作训、后勤补给、中下级军官选拔任用等职权。也就是说,皇帝是名义上的禁军首长,而实际上,禁军具体的人权、财权、日常事权,都在高俅手里。鉴于高俅手中有这样大的权限,位列四贼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小说中实在是抬举了高俅了,历史上的高俅了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只不过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而已,并且这个卫戍司令手中的军权非常有限。宋代史实上也并无太尉这一实职,禁军也没有八十万那么多。倒是有三衙(三司),高俅供职于殿前司——殿前都指挥使司——他是三衙之一的殿前司的长官,品级大概相当于从二品实职,享受正二品待遇,充其量只是正二品武官。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实在算不上是能够左右朝政的权臣。

实际上,徽宗为了栽培高俅,起初是把他送到刘仲武那里,接受过边镇锻炼的,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挂职锻炼。高俅是经过几年的边镇锻炼后,而以军功累升至后来的殿前司的。

这里有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就是一个从未经过科举选拔的人,皇帝也无法升迁他去做炙手可热的文官,这是硬指标。像高俅这样的人,只能通过积累军功,通过武职逐步升迁。而殿前司在当时几乎也是他可能达到的最高职衔了。以高俅的出身和履历,在当时就不可能成为权臣,充其量是个弄臣。因此,历史上的北宋六贼是蔡京、童贯、王黼、朱勔、梁师成、李彦,高俅连“做贼”的资格都没有。

个人意见,不当勿喷。


孤山陶唐


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一个害国害民的奸臣,是大家比较痛恨的一个角色。不过历史上确实有高俅这个人物,而且和水浒传表述的有些相近。

历史上的高俅原本是个小小的底层官吏,和现在的办公室秘书有点像,做一些抄抄写写的文字工作,由于文笔比较好,加上为人精明,被一步步提拔。

水浒中的高俅有些地痞无赖,但是之后高俅想明白了,想要成为人上人,于是,一边靠着他的蹴鞠技术,一边靠着他的技术,逐步爬上朝廷重臣的位置-太尉。

宋朝时候的太尉是个什么样的官职,权力又如何呢?

每个朝代的的太尉职能都不太一样,大宋的太尉是武官之首,是宋朝最高的军事长官,统管着国家军事事务,手握天下兵马,正一品大员,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有点像现在国家的国防部长之类的职务。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太尉虽然管着全国上下的军事事务,但是他并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只有皇帝才有权力调动军队,所以说太尉是辅佐天子,替皇帝管理军队。虽然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是军队的日常管理都是由太尉说了算。

当时宋朝的禁军人数达到了巅峰,高达几十万人之多,这些禁军由于都在首都驻扎,日常的管理自然由太尉负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才会和高太尉结下深仇大恨。

高俅掌管禁军后,并没有说要求禁军如何训练、备战,而是把一些禁军当成自家的佣人,为他修盖宅院。在高俅掌管禁军期间,禁军疏于训练,管理混乱、松弛,导致在面对金兵来袭的时候,不堪一击,一击即溃,最终也导致大宋王朝走向灭亡。



滋溜一下


应该比国防部长权利大,但是他上面有太师蔡京,但是蔡京好像不怎么管事的样子,总是出坏主意。皇帝这时不会打仗,不管军队,蔡京貌似也不是很管。那么高俅应该相当于军委主席的样子,但毕竟不是国家元首,见了皇帝还是很怕的


浩浩和汤汤


太尉,北宋前期为三公之一,秩正一品,为元戎宿将的加官,为荣誉性质,并无实际职权,但能享受正一品的服饰俸禄,待遇优渥,班列居前,非有大功勋,则不易除拜。

元丰改制后,废太尉不置,而以开府仪同三司取代之,秩从一品,为文散官最高级别。

徽宗政和年间,改太尉为正二品武官阶官,为武官之首,仅享受俸禄服章,而无实际职权。高俅以太尉(正二品),兼领殿前都指挥使(从二品),殿前司掌禁军,负责禁军的日常训练等事项,但无调兵之权。枢密院则有调兵之权,但需要皇帝的授权。所以军权牢牢的掌控在皇帝手中,臣下是没有军权的。


超越45322277


首先,在这里太尉是一个武将的一个官职。


高俅最开始因为踢球得到了宋徽宗的宠爱,后来当上了太尉。

当时几乎所有的禁军都是由高俅高太尉来负责的,林冲嘛,只是个禁军教头,就已经相当于一个军校的高级教授了。

如果说换算到现在,太尉应该约等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

另外由于高俅的上位特性,这个太尉官职除了武力上的职权。还有足球上面的荣誉,那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体育部长以及足联主席了。


至于这个太尉制度,其实是没有原来汉朝三公里面那个太尉地位高。宋朝在这之上还有太师太傅太保。不能进行简单的等同。


行话历史


高俅:汴京(今河南开封)人

官不大,权利可不小,加上高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功底,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

重要的是,高俅会向上管理,他对宋徽宗讨好,迎合徽宗喜好。

权利不小:高俅管理禁军,就好比管理一方军队,但军队优势一个朝代最重视的部门,想想里面的猫腻有多大。 更直白点讲,在农村入伍的人要留在部队,得付出多大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