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每次都是法國被打垮,美國才來援助

說起戴高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便是親華和反美。他始終認為,美國並沒有把自己的命運與法國聯繫在一起。

戴高樂:每次都是法國被打垮,美國才來援助

戴高樂:右一

在戴高樂1958年第二次執政後,他改變了法國以往全面追隨美國的外交思想,開始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正是因此,抗美獨立,爭取大國地位成為這一時期法國外交最鮮明的特色。

這一時期的法美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國戰略目標的差異上,簡而言之,就是羅斯福“世界藍圖”與戴高樂的“法國理想”之間的衝突

二戰結束後,美國曆任領導者,不論是羅斯福、杜魯門還是肯尼迪,都強調美國的絕對領導地位。在冷戰爆發後,美國的政策主線更明確為率領盟友,在全球範圍內與蘇聯展開冷戰,爭奪世界霸權。歐洲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一一處於冷戰最前沿地帶,無疑成為了美國冷戰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

然而,法國在戰後的主要目標則要恢復其獨立平等的大國地位,維護民族獨立,爭取大國地位,衝破集團的束縛”,也就自然成為戴高樂政策的主旋律。

戴高樂上臺後,他的對美獨立政策首先是從軍事防務領域開始的。他認為只有在軍事上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法國才能真正的獨立。

他首先就將矛頭對準了北約軍事一體化。1958年9月17日,戴高樂向美英首腦提交了“九月備忘錄”,針對西方防務提出了一個根本問題,即法國應取得同美、英同等的地位。

其次,調整北約的內部結構,核心就是在北約內建立美、英、法三頭體制,要求分得聯盟內部的決策權,直接參與到北約的政治與戰略決策中去。

法國要求參與北約決策,實質是對北約權力分配的不滿。西歐不僅在防務要聽從美國的指揮,在核武器上更是受制於美國。美國在北約權力結構中居於絕對的領導地位,聯盟內部的重大決定,都由美國決定。就算在與法國利益密切相關的南歐司令部也是如此也,其司令一直是由美國人擔任。而法國在其中是無權的。

由於法國針對北約提出的建議遭到美、英的拒絕,這便給戴高樂撤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提供了藉口。1959年伊始,戴高樂便著手採取了諸多有限脫離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行動。2月11日,法國宣佈在戰爭期間其海軍不受北約指揮;3月6日,法國又撤出了受北約控制的地中海艦隊;6月拒絕接受在法國領土上儲存美國核武器;7月,又把駐在法國的美國轟炸機趕了出去。

戴高樂:每次都是法國被打垮,美國才來援助

北約的歷次擴張

具有歷史性的一幕發生在1966年2月21日,戴高樂在記者招待會上宣佈,法國將要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戴高樂的這一舉動立刻引起聯盟內部軒然大波。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擺脫了在軍事和政治上對美國的依賴關係,而且使法國進一步從集團政治中解脫出來,在東西方關係中處於一種特殊地位。

從1958年到1963年,核武器問題可以說是法美控制與反控制的核心問題。美國在戰後,竭力維護其核壟斷的地位,這一原則不僅僅針對蘇聯,也包括美國的西方盟友們。美國在戰後既不允許向盟國轉讓核武器,也不允許盟國自己研發。

946年8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麥克馬洪法,以法律的形式做出規定,嚴格禁止向任何國家提供關於原子武器的情報,以保障其核壟斷地位。根據1957年公佈的麥克馬洪法修正案,也只允許與英國分享核武器的秘密。這樣法國就明確的被排除在外了。

但是美國的封鎖,並沒有阻止法國研發核武,其實,早在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就開始研究核武器了,只是,那是多半還是秘密的進行著。但是,在戴高樂上臺後,他不僅加速了法國自身研製核武器的步伐,而且以更加公開的姿態進行。

在1960年2月13日,法國成功試爆核武器

戴高樂:每次都是法國被打垮,美國才來援助

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戴高樂對美國的認識。艾森豪威爾曾問戴高樂為什麼不能相信美國會同歐洲共命運。戴高樂的回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在遭受二年幾乎致命的考驗之後,美國才來援助他們;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則是在法國被打垮之後,美國才來援助。”

這也就不奇怪戴高樂面對國內國外的重重壓力,仍然執著的堅持發展獨立威懾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