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一定要讨好辅导员吗?

今日新鲜事


在上大学以前,和我们接触最多的,除了家人、同学,就是

班主任了。

班主任不仅要教授自己的科目,还要管理整个班级,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班级的小领导了,除了要带好自己的课程以外,同时也要提升整个班级在学校的排名。

上大学以前,学生其实都是没有说要与班主任搞好关系的,即使是要搞好关系也是家长出面。比如我上高中的时候,我旁边坐着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坐的位置却是比较中间的位置,一般这样的位置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坐的,而他之所以能坐到这个位置,就是因为他的家长找到班主任,请他帮忙,希望能够提升自己孩子的学习。



所以在大学以前,学生只用认真学习好自己的功课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与班主任或者老师搞好关系这样的事情。

而到了大学,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而父母又不在身边,一切都需要靠自己。

我们都知道大学里是没有班主任一说的,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了,其实辅导员也相当于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管理班级的。

那么上大学要不要讨好辅导员呢?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01

要想有好发展,需要与辅导员搞好关系

辅导员虽然不像学校的领导有很大的权力,可是班级的各方面评选都是由辅导员主持和开展。

我作为一个过来人,说说辅导员能够决定哪些东西。

奖学金评选:

大学里其实有很多奖学金的评选工作,比如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贫困助学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名额是相当少的,奖金数额是相当高的,一般达到了8000元或者是1万元,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来评定的,学校奖学金一般分为好几个档次,也基本是根据学习成绩来评选。虽然是根据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来评定的,可是如果与辅导员搞好关系,在学习成绩的打分上,是能够有一定好处的。我大学时候班上就有一名同学

,学习成绩在平时算不上是很优秀的,可是每次成绩出来以后,他的分数都非常高,而他恰巧也与辅导员关系很好。

贫困助学奖学金则是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来评选的,由于学生数量较多而名额有限,也是存在一定竞争的。

奖项获得:

与辅导员搞好关系还有利于个人奖项的获得,比如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这些奖项的获得能够参与其他奖项的评选。

入党:

大学入党其实是很关键的,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党员的优势,一般选拔领导干部都是以党员优先的。而大学入党也是有名额的,除了自身的积极,与辅导员搞好关系也是很有必要的。



02

与辅导员搞好关系,对毕业求职找工作有帮助

不要小看了辅导员,有些年长的辅导员在学校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同时他们也有向企业推荐人员的作用。

我大学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有一家很好的单位来学校招聘,而招聘名额却是很少的,一个班里可能也就一两个人能够被选上,而最后就是我们辅导员推荐了一名平时与他关系较好的学生,这名同学才得以顺利入职。

所以与辅导员搞好关系,对求职找工作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结束语:我认为上大学不必要去刻意讨好辅导员,但是很有必要与辅导员搞好关系,不仅有利于各种奖项的评选、奖项的获得、顺利入党等,在求职找工作时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是小刘老师说,欢迎关注、转发和分享。


小刘老师说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关注大学师生的成长与发展。

上大学一定要讨好辅导员吗?这显示是一个可笑的结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过更加自由更加有尊严的生活。大学不是用来教你如何放弃尊严讨好别人,也不是教你用歪门邪道的招式来铺就所谓的成功道路。

辅导员,又称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从1953年国家开始设立政治辅导员以来,这一岗位已经存在和发展了近70年。现在的辅导员,虽然仍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实际工作更多地偏向学生管理,管理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且管理越来越细。相应的,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与学生有着最亲密的接触,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比如在奖学金评定、学生干部选举、党员发展等等方面,辅导员的意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但注意,这里说的是话语权,并不是实际权力。事实上,从高校人事管理的角度,大多数辅导员都比较年轻,稍微老一点的也就是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辅导员非常少。所以他们在学校里面其实都是属于权力的底层,在大多数事项上没有决定权。辅导员并不能决定你是否能评上奖学金,只要你成绩足够好,群众基础也不错,辅导员是不太可能把你撸下来的;他也不能决定你是否能当选学生会干部,很多学生干部,包括社团负责人、志愿服务队队长、甚至校级学生会干部,都是可以绕过辅导员直接去竞选的;入党可能是唯一无法绕过辅导员的,因为在低年级阶段,辅导员一般会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在选择入党积极分子时,辅导员权力很大。但说实话,大学生也不是非要入党,有信仰,毕业后入也很容易。

如果一名学生对奖学金、学生干部、入党都没什么兴趣,成绩也不算差,那辅导员其实是不会专门去管这类学生的。这些学生平时自己学自己的,自己过自己的,把辅导员当透明。所以说,在大学期间,完全没有必要讨好辅导员。如果你觉得辅导员人还不错,可以试着和辅导员做朋友,毕竟你们之间年龄相差并不大。如果你觉得辅导员人品不怎么样,你也完全可以不用理睬,自己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就行。


高校人才真经


我到不太赞同这种说法,也不持否定态度,但“讨好”这个词我觉得用的却不太恰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学辅导员的权利其实是非常大的,各类助学金(3000--6000元)、国家奖学金(8000元)、励志奖学金(5000元)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等等名额的决定权全在他们手里,因此如果你与辅导员熟悉一点,他能了解你的各方面情况,那么获得这些名额的几率或许会大一些。

但这个熟悉一定不是去讨好辅导员,并且这样的做法可能更会适得其反,我们最好的做法是成为班委或者进入院系学生会,因为这两个组织会与辅导员有更多的交流、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从而与他们熟络起来。一般一个院系人是非常多的,辅导员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认识,所以有什么名额大多会给到熟悉的人。

大学就是这样,你只有足够优秀,要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的资源,在这同时,也更加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因此,在大学里千万不要碌碌无为的过下去,否则很多机会都会与你插肩而过。

你认为呢?


诗经夭夭


说实话,现在都靠关系,和辅导员混个脸熟,以后其他老师做课题要学生,导员就会想起你,只要跟着做项目,拿奖不成问题,关键是对期末综测,毕业答辩,应聘,甚至考研推免有很大帮助,导员只是一座桥,连接大学博士和学生的桥,桥通了,可以跨河,桥不通,你就只能自己游过去,还可能会淹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