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考上的本科生,相当于现在什么大学水平?你怎么看?

燕山之子753


84年是国内第一届三年高中。在此之前高中是两年学制,78年国内开始设立重点中学,84年是第一届重点中学学生参加高考,相对来说,83年的高考是80年代竞争最宽松的年度,因为最强的那波同届同学还要再在高中呆一年。

高考前2个月一般各个省还有个预考,预考上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算上普通中学的学生,应该不足一半的高中生才能参加高考。当时高考是国内统一试卷,高等院校共招48万人,根据考分分别录取高等院校:重点大学、普通本科、大专、中专,通常本科挡下面十几分是大专,大专挡下10几分是中专,大专和中专招人数人数还没本科院校多。因此能上专科(国家包分配,国家干部身份,吃商品粮)都被大家羡慕。

再说说那年的高考,那是个七月流火的天气,因为是第一届高三生,出题者也做了新的探索,出了很多很难的新题型,比如物理卷有一题,就一句话,大气压是1kg/平方厘米,测算一下地球重量(大概是这个,这个题目解题方法就是灵光一闪就出来了,要是不闪就懵了),数学试卷那是没法言说的难,许多学霸第一天下午考完就绝望了,考生从来没见过的语文卷的阅读题题型第一次出现,是关于马的一篇外国论文。从措手不及方面来说,84年高考说是史上最难确实不为过。多年以后,很多人会记得那个拿到考题后,汗液泪水甚至小BIAN俱下的炎热的下午…。


马里亚纳海螺


我也是84年参加高考,成绩484分。

其中,数学73,语文98,物理97,化学63,英语69,生物27,政治58(记不太准了)。数学成绩在班里第1,全校第2名,自我感觉挺好。进了一所军校的计算机专业,是现在的985。

入校后很久才发现,我们专业60多人,数学上100分的50多个,我的成绩倒数第5,顿时浑身冒汗,太恐怖了。


双木冲C


本人84年参加高考,当年总分为640分,本人文科总分455落榜,数学110分,英语88,.政治71,语文61,历史64分,地理61分,全国文科当年招生1点9万人,比理科少得多。论考试难易程度也许不能和现在相比,但论招生率来言,绝对是现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难,那时一个村,一个乡,偏僻的地方甚至一个镇或县都难考一个大学生。听 说我们湖南当年有一个县高考一个大学生都没考上。


用户301463036155


83年高考,江西农村镇上中学,文科,班上24人,8个一本,加其他总共考上16人,理科班50人左右,考上接近40人,含中专,考上的有清华,复旦,哈工大,西交大,武汉大学,华东师大等也有不少师专中专,那年全国统一卷,含中专全国录取率23%,文科还要低一些。我文科501分,江西大学。想复读,因为那时规定,被录取不去第二年不能高考,所以去了,后悔一辈子。


老罗10


我就是那年高考的,考了412分(坐标贵州,重点大学是420,贵州是360),可以上贵州任何学校,但因当时高考志愿是重点——省外——省内——大专——中专,有个亲戚想帮忙让我读贵工的工民建,档案被外省学校先提走没弄成——我在所上大学班里的分数是到数第三(后两都是贵州的),湖北,江西,河南等当年的中专都超过420,几个高分同学在贵州可以上除了清北复外的大学,可见贵州教育水平差太多。对了,那时候有相当数量的大学不在贵州招生,且大学总数好像才700多所,还是比较难上大学。


苗岭山哥


我83年以462分(省线415)考上太原理工大学,心仪的专业建筑学,共20人,高出同校其它专业20-30分。那时是选专业比选学校还重要。要论与当今的可比性,就是我们这代大学生是不战而胜的一代,(竞争对手少)上面只有5-6届的竞争有时还碰不到。那时单位叫我们科班生,还是比较稀缺。与当今的比,就是我们那时比现在得到锻炼机会要多(很快要挑重担),心情上也会爽不少。。。


弘原文化


本人84年理科应届高考,语文89,数学61,物理85,化学87,政治77,英语92,生物40(总分50),总分531,有幸考取当年的重点大学,现在叫985。数学是最难的,有些女生考试出来都哭了。我的物理是全县里第一名,总分全县第二名。转眼三十多年了!


无为壹陆捌


80年考上重点大学本科,还需要初考。小学读了五年半,从春季毕业改为秋季毕业因而多读半年,初中三年 ,高中两年 ,铁路子弟 ,均就读于铁路子弟学校,没受到文革冲击,按部就班读完高中。那年高考录取率百分之八,包括中专,因为初考已经筛下三分之二,实际录取率百分之三。哪个年代高考竞争没那么激烈,只有认真学的基本都能考上,这里所说的认真学习和刻苦学习差距巨大,基本不上我晚自习,寒暑假玩翻天,关键是好多人没有认真学习,受大环境影响。以我那时的我学习认真刻苦程度,现如进今连三本都考不上。


天命之年123


本人84年,文科,考了513分(数学102,语文96,地理89,英语76,政治72,历史78),当年重本分数线490分,本科线476(浙江),想去南开,志愿填岔了差一字(南京)没上,最后上了个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一直耿耿于怀。


难得下雪


那个年代的本科生不一定有现在的本科生知识水平好,只所以那时候本科生牛逼,主要还是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低,大学生数量少,高校数量更少,那个年代别说本科生,就是中专毕业出来国家都包分配工作,有种优越自豪感,中专毕业在单位都是干部身份,考上中专以上的学校就意味着铁饭碗,挺牛逼的,因为那个年代打工的少,能有个正式工作就代表是吃国家饭的人,而现在就是北大清华毕业都得自谋职业,现在就是考上985都感觉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出来还得找工作,所以没有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