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為什麼一定要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活捉囚禁不可以嗎?

who看who說史


政治鬥爭古往今來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更不要說皇位之爭了,只要雙方一旦撕破臉,就沒有迴旋的餘地,必欲置對手於死地而後快,沒有中間道路可以走,活捉囚禁或者給對方留一條生路,那都是婦人之仁,到最後必將反噬自已,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首先,如果當初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不果斷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射殺,那麼太子府的人馬和齊王府的人馬合兵一處,很快就能將李世民的區區幾百人殲滅,正是那些護衛看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確認太子和齊王已經死了,才停止了進攻。其次,如果尉遲敬德不是拎著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稟告唐高祖李淵,說太子、齊王謀反已被秦王幹掉,那麼李淵也不會主動退位。兩個嫡子已經死了 ,只剩下秦王這麼一個嫡子,不退位父子會生隙,老了得不到安寧;退了還可當太上皇,落得清閒,何樂而不為?另外借一步說話,假如當初不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只將他們扣留囚禁起來會怎麼樣?起碼唐高祖李淵不會主動退位,李世民再怎麼心狠手辣也不會背弒父的罪名,那他夢想當皇帝的夙願就會變得遙遙無期,而且還要時時刻刻提防太子和齊王的勢力對自已的報復,局面難以控制,勝負難以預料,變數太大,那樣做無疑是給自已套上了緊箍咒,帶來噩夢般的感覺。歷來帝王之爭心慈手軟的一方都沒落到好下場,正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吳王夫差沒殺越王勾踐,才讓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最後三千越甲吞吳國;西楚霸王項羽鴻門宴上一時的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才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歷史的經驗李世民是門清的,所以玄武門之變他親自下手將太子、齊王射殺,殺了一了百了。李世民再也不用擔心太子和齊王對自已的皇位構成威脅,可以靜下心來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位期間他開創了國富民豐的貞觀之治。




一剪美鄧哥


其實在政治中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是不可能不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具體原因有以下3點。

一是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政治鬥爭是非常殘酷的,在當時的情況下,李建成、李元吉一派與李世民一派已經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李建成一派多次想毒死李世民,但並沒有得逞。他們之間之前已經經歷過多次的鬥爭,可以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二是政治利益的排他性

政治利益就這麼多,誰能夠佔得更多,誰就獲得了主動權。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有當太子的機會,無論誰上位,誰都會首先把另一派給滅掉,因為這是當時跟自己爭過利益的人,這樣的人必須露頭就打,必須趕盡殺絕。這樣的話,整個皇權才能夠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裡。

三是政治勢力的裹挾性。

作為李世民和李建成,其實本身也是不得不上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底下都有各自的班底,下面的班底都清楚,如果這一派失敗了,那麼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完了,自己的家族也會被誅連九族。出於這樣的原因,各自班底的人都會對李世民和李建成進行一種無形的裹挾進行裹挾。這樣的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因為一旦失敗,巨大的代價,他們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承受!

因此,正是基於政治的這三大原因,李世民必須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


資治通鑑學習讀書會


在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李元吉早就計劃要殺死李世民。李世民從密探口中得到消息後,也已做好以武力解決問題的準備。

李建成、李元吉在與李世民混戰中被殺死

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密奏李淵,說李建成、李元吉要害死他。李建成、李元吉得到消息後也趕往李淵處。當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時,發現情況不對時想撤退,但為時已晚。

李世民在後面叫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搭弓射向李建成,將他射死了。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衣服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一時爬不起來。李元吉迅速趕到,準備勒死李世民,危緊之時,尉遲恭躍馬奔來,放箭將李元吉射死了。

由上可見,李建成、李元吉兩個是在廝殺過程中被殺的。

李世民不是皇位第一繼承人

李建成是長子,也是太子,他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但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大,李淵又想改孌主意立李世民為太子。正是因為李淵的立場搖擺不定,使李世民看到了希望,同時又讓李建成倍感壓力,最終造成了兄弟相殘的悲劇。

李世民不是太子,太子是李建成兼長子。只要李建成不死,李世民就不是合法的繼任者。所以,李建成必須要死。

結語

如果李建成不死,李世民要登基,只能先廢他的太子之位。這在當時是違反規定的,所以讓李建成是最穩妥的方法。


揚生解史


補充一點,李世民不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殺掉了二人的十個兒子,政治鬥爭就是這麼殘酷無情。

在政治鬥爭你死我活的情況下,換做是你,你是願意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自己坐穩江山從此後顧無憂、還是願意給自己埋一個定時炸彈?

有以下三點原因,李世民一定要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斬草除根。

第一、“玄武門之變”當天形勢所迫——不殺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自己性命難保

“玄武門之變”的過程十分驚險,雖然李世民事先做足了準備,但仍然差一點命喪李建成、李元吉之手。

“玄武門之變”當天,三人分別上朝覲見唐高祖,在路上,李建成、李元吉發現情況不對,準備返回。這時李世民在後面喊住二人,李建成、李元吉二話不說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沒有射中;李世民趕緊還擊,將李建成射死,但同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被林中的樹枝掛住,李元吉迅速趕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趕來,射死李元吉。

由此可見,當天的鬥爭是非常驚險的,李世民不殺李建成、李元吉,自己就要被他們殺死,根本沒有時間考慮要不要留活口。

第二、一勞永逸解決後顧之憂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目的就是從太子李建成手中奪權,二人之間的政治鬥爭已經是你死我活的狀態,況且當時支持李建成的勢力仍不在少數,如魏徵等人就是堅定的太子黨。李建成一日不死,太子黨們就存在一天的幻想;李元吉也是如此,李元吉很早就投靠李建成,是李建成的最大支持者,背後的勢力也很大。

從這個角度,李建成、李元吉也是非死不可。

第三、徹底斷絕李淵的心思

李淵曾經許諾讓李世民當太子,但後來出爾反爾,立李建成為太子;而且在很多事情上偏袒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顯然是想限制李世民的勢力,維持李建成、李世民之間的力量均衡。李世民殺死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就徹底斷了李淵的念想,想要李氏坐穩剛剛打下的江山,就不得不依靠李世民。


曉東筆談


我們先看看“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的初期,大唐還未建立的時候,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配合還是很默契的,太子李建成主打內政,而李世民則負責南征北戰,二人因為分工的不同,所以在後期的團隊的性質也就不同。

簡單來說,太子李建成主要負責內政,是李淵為其日後管理政事而準備的,畢竟有一個好的基礎,日後當了大唐皇帝,管理國家的時候也順手一點,所以這也造成身邊的人,大多為帝都文臣,而李世民經常身先士卒南征北戰,手下的人和同僚,大多為武將們。

李淵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後來這一句名言,那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而且當時的李世民立功太多太大,李淵封他的官職封到就差把皇位給他了,若是一般的朝臣的話,功高震主肯定要殺,但是這是親兒子啊,所以李淵乾脆給了李世民一個權力,那就是自己可以有自己的小團隊,小朝廷,這是歷史絕無僅有的,此時已經與太子的待遇一樣了,但是這樣做太子舒服嗎?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身邊除了自己的一眾南征北戰的兄弟們外,在京城之中,都是太子的勢力,若要搞太子李建成,就要一次性搞定,若是單單將太子李建成抓住帶回去的話,我們可以想一下,京城裡到處都是太子的勢力,而且李淵還是比較中意李建成,我們用屁股想也會想的出,李世民會遭殃的,而且下次未必比太子李建成好到哪裡起,雖然說這幾人為兄弟關係,但是生在帝王之家未嘗是一件好事,帝王心難以捉摸!


北派說書人


活捉囚禁絕對不是好主意,也不現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別忘了大唐的實際皇帝是李淵

李淵的皇子很多,但真正適合繼承皇位的兒子並不多,也只有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吉三人。主要因為:

  1. 這三人都是嫡出,為李淵的元配夫人竇皇后所生,最符合當時的法理。
  2. 三人年紀適合,李淵的其他兒子年紀都非常小,難以擔當大任。
  3. 三人跟隨李淵起兵,都立過功勳,有能力,有威望。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策略就是殺死另外兩名競爭者,給李淵出一個選擇題:要麼立自己為太子,要麼任由大唐亡國。

只要李淵稍有理智,都不難做出正確選擇。

如果囚禁建成、元吉,那麼事情就複雜多了。李世民只是出其不意的控制了皇宮,不是真正掌控著軍隊。這種情況下李淵的選擇也就太多了,如果李淵下令釋放建成、元吉怎麼辦?聽從的話不但前功盡棄,還把自己置於絕境。不聽從怎麼辦?一旦李淵獲得自由,政令通暢,各地勤王的大軍能把天策將軍府碾成齏粉。

這種情境下也只有把李淵父子三人全都囚禁起來,名不正言不順的自立為王。然後跟各方勢力去打內戰。



建成、元吉的黨羽不容小覷

玄武門前秦王府與建成、元吉黨羽的交戰規模不大,但極為慘烈。建成手下將領馮立,與薛萬徹、謝叔方等率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士兵攻打玄武門,李世民的親信雲麾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迎戰,結果全部戰死。雙方在玄武門交戰的時候,薛萬徹還有餘力要去攻打秦王府,可見東宮與齊王實力的強悍。

直到尉遲恭提著建成、元吉的人頭給他們看,東宮和齊王的兵馬才作鳥獸散。如果建成、元吉不死,後果不堪設想。



建成、元吉之死是形勢使然

建成、元吉進入皇城沒多久,就察覺到了異常,二人調轉馬頭,打算先返回府邸再說。這下遠處的李世民著急了,大聲招呼他們。越是這樣,建成、元吉就越疑心,後來元吉乾脆引弓搭箭去射李世民。雖然沒有傷到李世民,但雙方的臉面也已經撕破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不能讓這二人走脫,否則李世民是萬事皆休。於是李世民也搭箭直接射死了建成。



而元吉見勢不妙,打算路到武德殿求得李淵的庇護,結果被尉遲恭給射死了。以當時的情景,想要活捉這兩個人談何容易。而形勢對李世民一夥極為不利,任何一點差池對他們都意味著滅頂之災,所以直接殺掉建成、元吉是最現實的策略。


老曹講史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為什麼一定要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活捉囚禁不可以嗎?

這個問題提的好,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殺害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呢?他們可以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啊,把他們囚禁不就好了嗎!

這個問題也是我小時候看各種故事書和影視劇所想的問題,直到後來,長大之後,看的歷史書多了,經歷的事情也多了,才逐漸明白其中的原因。我一共總結了五點原因,其中有兩點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另外三點是大多數人忽略的原因卻是致命的。

玄武門之變

我們先說大家的共識的原因:

第一,政治鬥爭是殘酷而且排他的。

歷朝歷代的王朝更迭,都會屠滅掉前朝皇室宗族以防死灰復燃,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甚至同朝為官卻政見不合的大臣們都是欲致對方於死地而後快。

所以,在政治鬥爭中,爭鬥的雙方一旦分出勝負,失敗的一方必然面臨著勝利方的趕盡殺絕。

皇朝黨爭

第二,被己方勢力裹挾。

1、在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前,房玄齡、長孫無忌、程咬金等人都曾對李世民說過類似的話“如果秦王再不動手,我們就要各自逃命了,因為這樣持續下去,我們必然會被各個擊破,沒有一個人能得善終。”

2、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有人要為這次行動起卦,被長孫無忌阻止,其理由是“如果卦象不好,難道我們就不做了嗎?”也就是說,無論成敗,他們都必須得做。

所以,無論李世民內心是想主動做還是被迫的,李世民都只能發動這次行動。

長孫無忌

下面,我來說說大部分人忽略了的三點原因:

第一,李建成當時的實力其實是遠超李世民的。

在隋末農民起義至建唐初期,李世民的功勞確實是很大的。但是,李建成的功勞其實是遠高於李世民的,由於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之後對史書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導致我們對當時的實際情況瞭解的失真。但是,有兩件重大實踐李世民卻始終無法篡改——西取長安、北御突厥,這些都是李建成的功績。要知道,相對於當時一盤散沙的農民起義軍來說,突厥的戰鬥力是更加強悍的,就連李世民本人,在即位初期也不得不向突厥示好以保太平。

由此可見,李建成手下如果沒有悍將,如何能做到攻取長安和防禦突厥?

李建成手下武將雲集

在北方穩定之後,李建成主要負責大唐的行政管理,所以,其手下的文臣實力更強,就連魏徵這樣的名臣都是在李建成的手下。魏徵甚至多次建議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李建成雖然也早已看出李世民的反心,卻始終念在都是同胞兄弟不忍下手。後來著名的貞觀之治不就是李世民和魏徵二人聯手創造的嗎?由此看出,李建成手下的文臣也是要超出李世民手下文臣一大截的。

名臣魏徵

可見,太子手下可謂是文武雙全,再加上有皇帝李淵的支持,怎麼能是一個區區的秦王李世民所能對抗的?只是李建成過於婦人之仁導致最終的慘敗。

所以,李世民只能靠偷襲,既然是偷襲,就必須做到一擊必勝,其唯一的方法就是“斬首行動”。因為,李世民完全沒有發動第二次的實力。而如果,李建成這次沒死的話,相信也就不會再對李世民手下留情了。

所以,這次的行動目的就是——必須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第二,李建成如果不死,對政治的影響。

1、如果李建成活著,其黨羽就必然會想方設法的救出李建成。然後,再想方法推翻李世民。

這樣的話,李世民就會永遠生活在防止叛亂和憂懼中度過。也會嚴重影響朝局的穩定和社會動盪。

2、如果李建成不死,他的原班人馬,就不可能真心為李世民服務,李世民自然也就無法使用這些人,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貞觀之治”了。

只有沒有了李建成之後,這些人才會死心,也才會死心塌地的為李世民所用。

貞觀之治

第三,李淵在位,如果留下李建成,李淵必定力保

要知道,李世民是死活都不敢背上“弒父”這個罪名的,所以李淵一直都活的很好。

但是,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淵是什麼反應呢?他是,看到李世民之後先是感到震驚,後來又憤怒。也就是說,李淵當時的反應是有除掉或者至少是制裁李世民的想法的。但是在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遇害的消息後,便一下頹廢了下來,他知道已經無望了,這才認可了李世民。

而如果李建成還活著的話,外有太子府舊臣呼應,內有李淵支持,李世民即使得了皇位,還能坐得穩嗎?

後世的明英宗和明景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景帝一念之仁救回了明英宗,明英宗找到機會,反手就讓景帝“病死”了。

所以,李世民就只能是在弒父和殺兄這兩個難題中作出選擇。如果換成諸位,你們會選擇哪個呢?

李淵

綜上所述,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結果是必然的二選一問題,兩個人只能有一個人上位,也就只能有一個人活下來。所以,如果李世民不殺李建成,李建成遲早也會除掉李世民。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主要是方式原因

玄武門之變是搞的偷襲,想想搞偷襲還要費那麼大的周折,可見在皇城之內太子一族勢力有多大了,而且李世民的能力並沒有歷史演繹的那麼突出,李淵,李建成他們也都很突出,而且搞這個伏擊時間不宜過長,時間一長御林軍啥的就都過來了,所以只能選擇快速解決戰鬥的方式。

一旦活捉迫於各方壓力都得把人放了,而且太子一族的勢力肯定不肯歸復反而會舉旗反對這樣就麻煩了,只有殺了他們,令自己無論如何都是唯一的選擇,那就成功了,這就是為啥李建成的孩子啥的很多都被李世民殺掉的原因。




澤遠Style


當然是不行的,李世民身為政治家和執政者自有屬於他的考量和原因,當一個人走到了和兄弟生死相拼的地步時親情就已經是雲煙,重要的是如何鞏固自己已獲得的權勢和地位。李世民之所以要殺死兄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防止太子李建成的勢力進行反撲。

李世民身為秦王有著一定的勢力支持,太子李建成同樣也有黨羽互相依託,如果太子沒有死的話,那麼這些太子黨就會一直抱有希望,

想要把自己的主公救出來然後奪走李世民的皇帝位置。為了斬草除根解決後患,李世民不僅將自己的兩兄弟殺死了而且還把他們的妻子兒女通通除掉了。這個做法看起來很殘忍,但對於執政者李世民來說卻是一勞永逸、鞏固地位和權勢的好方法。

第二,李世民的父親李淵還在人世,他十分寵愛自己的第一個兒子李建成。

古代的封建男性,無論是王者還是普通人民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嫡長子,而李建成就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第一個嫡子,因此他當了皇帝之後就將自己的大兒子冊封為了太子,後來因為權勢和地位的誘惑導致了兄弟相殘,

如果李世民不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那麼他就要時刻擔心自己的父親會不會因為愛子之情而將他們放出來,然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將自己兄弟們除掉還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就是筆者認為李世民殺死兄弟的原因,見識比較淺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自行查資料分析一下李世民不囚禁他們的原因在哪裡。


漁經獵史小仙女


古代帝王之爭往往是不顧及骨肉兄弟之情,父子相殘,兄弟反目幾乎是耳熟能詳的事情,唐太宗李世民雖被譽為一代名君,堪稱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但是登上帝位的過程卻是血腥之極。



在太原起事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其實是一對關係的親兄弟,和一般平民家庭的親兄弟一樣,他們互幫互助,但是自從李淵建立唐朝以後,他們越走越遠,反目成為了仇敵一般,但是畢竟是親兄弟,一母同胞之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本可以囚禁李建成和李元吉,可為什麼一定要殺了他們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斷絕李淵的希望,成為唯一的合法皇位繼承人

李建成並不是如歷史記載的那般不堪,其實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在李唐打天下的時候,李世民各李建成各有分工,李世民負責當主將衝鋒,而李建成也則在幕後作後勤調度,李世民能夠百戰百勝少不了李建成的運籌帷幄,他們都是李淵最優秀的兒子,李淵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也是搖擺不定,所以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才會下狠手殺了李建成,以便斷絕李淵的幻想,讓自己成為唯一的嫡子皇位繼承人。

二、斷絕朝臣的幻想,為自己的皇位之路鋪平道路

李建成作為一個頗有能力的太子,同時也得到了眾多如魏徵一般的朝廷重臣的支持,唯有把李建成殺了,支持李建成的朝廷重臣才能斷絕希望,李世民的皇位之路才能更加平坦。如果只是囚禁李建成,那麼他的支持者會想法方設法救他出來,一旦李建成被救出來,那立國不久大唐將面臨著一場巨大的軍事政變,李世民的皇位都可能被掀翻,所以只能殺了李建成而不是囚禁。

結論

歷來帝王之爭都不能心慈手軟,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吳王夫差沒有殺勾踐,才讓勾踐三千越甲吞吳國,項羽一時的婦人之仁,才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只有像李世民一樣,像雍正一樣,狠起心來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