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AMD的推土機、打樁機失敗了,銳龍卻成功了?

萌新科技


為什麼當年AMD的推土機和打樁機失敗了,其主要原因是架構的演變路線發生了不可描述的錯誤,也許這是當時處於無奈之選擇?總之在當年AMD為了挽回市場份額,採用了比上一代架構在單核新能倒退式的發展,AMD為了彌補單核性能的倒退只能通過配備大緩存和多核心讓消費者認可其產品。Ryzen的成功在於新的架構大大提升了單核性能,引入了CCX和多DIE封裝,便於擴展核心,從而提升CPU的良品率,達到最終的性價比的目的。

曾經的CPU歷史

其實在CPU的發展史上,AMD一直是被Intel吊著打的,雖然曾經有一段時間,尤其是真假雙核之戰期間,AMD憑藉著真正的雙核技術和Intel基本打成平手之外,無一例外的AMD一直處於追趕的步驟,可以說歷史上AMD處理器的市場份額從未超過Intel,但AMD從未放棄和Intel正面對抗。

可以說真正Intel讓AMD無招架之力的是2006年Intel發佈了Core架構,也正是這個架構讓Intel一直擠牙膏式的用到了今天。Core架構引入三級緩存、超線程和分支預測等新審計理念,讓CPU性能暴增。而AMD同時期發佈了K10架構,但是K10架構也沒有為AMD搶佔多少市場份額,自Core發佈以來,AMD基本就和高端CPU沒有多大關係了,只是憑藉著當年的各種開核BUG來佔有低端市場的一部分份額。

2011年全新的推土機架構發佈,其引入了模塊化的設計,方便核心的擴展,每個模塊擁有兩個整數單元,共享一個使用率不高的浮點運算單元。但就是這樣的設計造成了單核性能的下降,尤其是很多應用並沒有針對這種模塊化設計進行優化,造成了雖然核心數量很多但是並沒有卵用的尷尬境地。

2012年打樁機架構發佈,但是其還是從根本上沒有改變原有的框架設計,可以說打樁機在性能的提升上微乎其微,只是加入了一些對高頻內存的支持等花邊技術,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到了2017年zen架構的發佈,終於是開啟了AMD崛起的篇章,其發佈的8核心的民用處理器讓Intel意識到了危險的味道,然後就發佈了8代酷睿進行反擊,可以說這麼多年Intel終於是放了回血。zen架構終於也是引入了超線程技術,並且終於在單核性能上也能喝Intel一較高下了,尤其超頻之後基本和Intel處於同一水平線之上。可以說相比較推土機的架構整體性能提升了40%,同時繼承了推土機的模塊化設計,引入了CCX技術,通過模塊化設計,低端和高端的區分只需要屏蔽部分核心即可達到區分的目的,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CPU的良品率,大大降低了成本。

最近銳龍3代即將發佈,通過一些渠道可以得知,AMD終於踏入了7nm的時代而Intel還在10nm製程上開始,可以說銳龍3代的發佈即將開啟AMD的黃金時期,不僅在民用中高端一展頭角,在服務器領域也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憑藉64核的epyc處理器一舉拿下最強性能的寶座。可以說AMD有今天也是和其不折不撓奮鬥離不開,其實我在這裡更多的是感謝AMD這些年的付出,因為有了AMD的付出我們才有了今天更具性價比的產品使用。


程序小崔


AMD在公佈“推土機”架構CPU時是有很大的野心的,尤其是架構上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比如更高效的模塊化設計,擴展核心相對更容易;全新的多線程結構顯著提升了多核性能;從K10的3指令發射升級到4指令發射,這一點非常重要。

不同於英特爾CPU的SMT超線程技術,AMD在推土機架構上使用了獨特的CMT技術,把兩個核心及相關單元封裝成一個模塊,兩個核心共用一個浮點運算單元,比如說FX-8150由四模塊設計,然後組成了八核心,浮點單元實際上只有四個,這種模塊化設計可以減少冗餘電路,增加CPU核心來的更容易,但是缺點也顯而易見,最主要的就是水土不服,因為在當時的主流應用程序仍然大部分是針對單核心做優化,而推土機架構使CPU單核性能倒退,遊戲性能下降,甚至還不如更老的1090T,更別說和英特爾酷睿CPU相比了,為了提高單核性能,AMD只能大幅度提高FX系列處理器的頻率,這樣也造成了高功耗,能耗比遠遠落後於英特爾。

而推土機架構後面的打樁機架構只是在緩存,電源管理和指令集上進行優化,頻率繼續提升,仍然沒有改變FX處理器性能和效率落後的命運,大火爐FX9590就是典型的例子。於是AMD決定放棄推土機架構,一邊低價銷售FX處理器勉強生存,一邊潛心研發新一代zen架構處理器。

以zen架構為代表的銳龍CPU為什麼成功了,雖說它還是使用模塊化設計架構,但是zen架構汲取了推土機架構的教訓,銳龍CPU每一個核心都是完整的核心,並且大幅加強了浮點運算性能,超線程技術也迴歸了和英特爾類似的SMT超線程,而且多線程性能發揮的甚至比英特爾CPU更好,更重要的是,銳龍CPU的多核堆疊比英特爾簡單的多,成本更低,因此線程撕裂者無論是性能還是價格都給英特爾造成了很大沖擊。


嘟嘟聊數碼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簡單來說就是之前的產品的性能太差,和對手的差距過大,產品不行,市場表現也就差了。

而後來新推出的ryzen處理器,性能提升明顯,相比Intel的同價位產品差距已經很小,或者有些部分反超了,產品好,市場也就好。

而且CPU這種產品的個性性能都是可以十分方便進行量化的,測試軟件一測試,遊戲表現一測試,各項得分就出來了,然後數據一對比,誰好誰壞一目瞭然,信息披露充分,被忽悠的群體數量就會減少。

至於所謂的性能差的原因分析,其實意義不大,大部分人不懂,而且就算懂,也不如商業角度分析來的實在,起碼可以明白長期還是要用產品說話的道理。



大哥大雜談


為什麼一樣的模塊設計,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主要是推土機脫離了多線程執行方式,微軟系統對分配核心線程的問題,傳統化,曾經在linux系統測試下推土機,打樁機性能表現上是比微軟windows性能表現更好,說起微軟操作系統默認執行操作都是1核心1線程,2個核心2線程,4核心擁有4個浮點運算器,而推土機的設計模塊是cmt,翼龍跟銳龍設計是smt簡稱多線程技術,推土機自身流水線本來就比以往翼龍2系列就長,才使得它可以超頻大幅提升比原來翼龍多出1ghz,但是這個做法會犧牲原有的性能,我們都知道處理器流水線高低,是越低越好,銳龍採用12級流水線,推土機分支預測命中l1緩衝過低,l3又延遲高,執行效率還跟微軟操作系統背道而馳,人們稱這種技術為逆向超線程,2個核心合2為1執行浮點運算,性能大打折扣,而銳龍是真正意義上8核心8浮點運算,ipc性能時鐘改進,流水線也跟6代英特爾差不多,所以效能上也差不了多少,另外推土機失敗還有功耗上控制問題,當時採用32納米工藝技術,在漏電率方面較高,功耗牆不好控制4.5g以上頻率大幅提升電壓,amd通過不斷堆頻去 彌補 跟英特爾單線程差距,早期翼龍2架構對snb架構差距單線程同頻同核心下差距就已經達到900mhz,4.0G才達到英特爾的3.1G效能,推土機因為ipc有點倒退直接變成了1.2G,所以吃單線程遊戲及浮點運算測試,同頻同核心出現不如自家產品翼龍2系列,推土機家族架構是微架構,對比翼龍2系列最高睿頻只能達到4.0G包括超頻全核心風冷條件下只能超頻到4ghz,5ghz的打樁機吸引力更大,同時在電壓上有改良,就因為這些改善可以讓它在1.5v電壓運行更高的頻率,當時x6運行4ghz 就要1.5v電壓,這是工藝進步表現,那麼不看高頻下對比又是多少,打樁機允許4ghz僅需要1.296v,而翼龍2還是那句話即使x6 1100t這樣高端型號也要1.45v才能穩定全核心 4GHZ,打樁機超頻水平跟snb一樣,這就成了當時打樁機賣點之一,另外推土機吞吐量比翼龍2也有優勢,成本上amd打樁機l1緩存也砍掉不少,銳龍一級數據為8×32,一級指令為8x64,推土機只有8x16,翼龍2代為6x32可以看出比翼龍2還低,這就是為什麼一樣的核心下打樁機賣得比自家x6系列更便的原因,不過推土機雖說缺點也不少,但是對比自己旗艦產品還是有好處,它有完整的8整數4發射指令集,而翼龍2系列是6整數,3指令發射,在其餘執行整數運算下優勢明顯,簡稱物理運算,這裡我給出測試結果,是3d mark 11物理運算分數同頻4ghz下,x6得分是6500分,fx8是7900分,同時打樁機支持默認頻率為1866mhz一般主板可以上2133頻率,翼龍2只能1333=1666,再好的條子1866基本屬於極限,我們都知道a md cpu是內存控制器集成在處理器一體,要是針腳斷根只能走單通道運行,所以打樁機優勢缺點互補下,在多核心性能上屬於加量不加價,銳龍採用的是同步多線程技術cxx它的核心跟浮點運算是完整8個,對比推土機只有4個,優勢就更加明顯了,它的3d mark 4ghz下物理得分為13000這就是它跑分高的原因,但是單線程卻比不過同核心i7 6950x只能跟i7 5960x對比。6核心跑分為7300,也只是比翼龍一樣的核心下多1000分,我記得4核心8線程e3 v2就能跑出86





00分。從測試軟件結果來看,銳龍策略依然是多核心打少核心競爭力才有,1代跟2代優勢並不明顯,去到第三代才是真正成功正面硬扛一樣核心頻率下把英特爾i9 9900k拉下性能的寶座,結語英特爾採超線程技術是模擬核心ht提升單線程能力,而銳龍採用的是多線程技術外加模塊化,將二者合一為一的技術cxx架構,其實跟當時的英特爾奔騰雙核



















架構差不多,所以英特爾說amd是膠水多核。



































玲奈愛柏木2


推土機用製冷片+水冷散熱都壓不住

最垃圾的CPU!讓老夫徹底遠離AMD!💣

現在我的3顆 4790 還是槓槓滴!


優茄臻品


簡單說,因為cpu設計天才的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