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MD的推土机、打桩机失败了,锐龙却成功了?

萌新科技


为什么当年AMD的推土机和打桩机失败了,其主要原因是架构的演变路线发生了不可描述的错误,也许这是当时处于无奈之选择?总之在当年AMD为了挽回市场份额,采用了比上一代架构在单核新能倒退式的发展,AMD为了弥补单核性能的倒退只能通过配备大缓存和多核心让消费者认可其产品。Ryzen的成功在于新的架构大大提升了单核性能,引入了CCX和多DIE封装,便于扩展核心,从而提升CPU的良品率,达到最终的性价比的目的。

曾经的CPU历史

其实在CPU的发展史上,AMD一直是被Intel吊着打的,虽然曾经有一段时间,尤其是真假双核之战期间,AMD凭借着真正的双核技术和Intel基本打成平手之外,无一例外的AMD一直处于追赶的步骤,可以说历史上AMD处理器的市场份额从未超过Intel,但AMD从未放弃和Intel正面对抗。

可以说真正Intel让AMD无招架之力的是2006年Intel发布了Core架构,也正是这个架构让Intel一直挤牙膏式的用到了今天。Core架构引入三级缓存、超线程和分支预测等新审计理念,让CPU性能暴增。而AMD同时期发布了K10架构,但是K10架构也没有为AMD抢占多少市场份额,自Core发布以来,AMD基本就和高端CPU没有多大关系了,只是凭借着当年的各种开核BUG来占有低端市场的一部分份额。

2011年全新的推土机架构发布,其引入了模块化的设计,方便核心的扩展,每个模块拥有两个整数单元,共享一个使用率不高的浮点运算单元。但就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了单核性能的下降,尤其是很多应用并没有针对这种模块化设计进行优化,造成了虽然核心数量很多但是并没有卵用的尴尬境地。

2012年打桩机架构发布,但是其还是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原有的框架设计,可以说打桩机在性能的提升上微乎其微,只是加入了一些对高频内存的支持等花边技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到了2017年zen架构的发布,终于是开启了AMD崛起的篇章,其发布的8核心的民用处理器让Intel意识到了危险的味道,然后就发布了8代酷睿进行反击,可以说这么多年Intel终于是放了回血。zen架构终于也是引入了超线程技术,并且终于在单核性能上也能喝Intel一较高下了,尤其超频之后基本和Intel处于同一水平线之上。可以说相比较推土机的架构整体性能提升了40%,同时继承了推土机的模块化设计,引入了CCX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低端和高端的区分只需要屏蔽部分核心即可达到区分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CPU的良品率,大大降低了成本。

最近锐龙3代即将发布,通过一些渠道可以得知,AMD终于踏入了7nm的时代而Intel还在10nm制程上开始,可以说锐龙3代的发布即将开启AMD的黄金时期,不仅在民用中高端一展头角,在服务器领域也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凭借64核的epyc处理器一举拿下最强性能的宝座。可以说AMD有今天也是和其不折不挠奋斗离不开,其实我在这里更多的是感谢AMD这些年的付出,因为有了AMD的付出我们才有了今天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使用。


程序小崔


AMD在公布“推土机”架构CPU时是有很大的野心的,尤其是架构上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比如更高效的模块化设计,扩展核心相对更容易;全新的多线程结构显著提升了多核性能;从K10的3指令发射升级到4指令发射,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同于英特尔CPU的SMT超线程技术,AMD在推土机架构上使用了独特的CMT技术,把两个核心及相关单元封装成一个模块,两个核心共用一个浮点运算单元,比如说FX-8150由四模块设计,然后组成了八核心,浮点单元实际上只有四个,这种模块化设计可以减少冗余电路,增加CPU核心来的更容易,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最主要的就是水土不服,因为在当时的主流应用程序仍然大部分是针对单核心做优化,而推土机架构使CPU单核性能倒退,游戏性能下降,甚至还不如更老的1090T,更别说和英特尔酷睿CPU相比了,为了提高单核性能,AMD只能大幅度提高FX系列处理器的频率,这样也造成了高功耗,能耗比远远落后于英特尔。

而推土机架构后面的打桩机架构只是在缓存,电源管理和指令集上进行优化,频率继续提升,仍然没有改变FX处理器性能和效率落后的命运,大火炉FX9590就是典型的例子。于是AMD决定放弃推土机架构,一边低价销售FX处理器勉强生存,一边潜心研发新一代zen架构处理器。

以zen架构为代表的锐龙CPU为什么成功了,虽说它还是使用模块化设计架构,但是zen架构汲取了推土机架构的教训,锐龙CPU每一个核心都是完整的核心,并且大幅加强了浮点运算性能,超线程技术也回归了和英特尔类似的SMT超线程,而且多线程性能发挥的甚至比英特尔CPU更好,更重要的是,锐龙CPU的多核堆叠比英特尔简单的多,成本更低,因此线程撕裂者无论是性能还是价格都给英特尔造成了很大冲击。


嘟嘟聊数码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简单来说就是之前的产品的性能太差,和对手的差距过大,产品不行,市场表现也就差了。

而后来新推出的ryzen处理器,性能提升明显,相比Intel的同价位产品差距已经很小,或者有些部分反超了,产品好,市场也就好。

而且CPU这种产品的个性性能都是可以十分方便进行量化的,测试软件一测试,游戏表现一测试,各项得分就出来了,然后数据一对比,谁好谁坏一目了然,信息披露充分,被忽悠的群体数量就会减少。

至于所谓的性能差的原因分析,其实意义不大,大部分人不懂,而且就算懂,也不如商业角度分析来的实在,起码可以明白长期还是要用产品说话的道理。



大哥大杂谈


为什么一样的模块设计,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主要是推土机脱离了多线程执行方式,微软系统对分配核心线程的问题,传统化,曾经在linux系统测试下推土机,打桩机性能表现上是比微软windows性能表现更好,说起微软操作系统默认执行操作都是1核心1线程,2个核心2线程,4核心拥有4个浮点运算器,而推土机的设计模块是cmt,翼龙跟锐龙设计是smt简称多线程技术,推土机自身流水线本来就比以往翼龙2系列就长,才使得它可以超频大幅提升比原来翼龙多出1ghz,但是这个做法会牺牲原有的性能,我们都知道处理器流水线高低,是越低越好,锐龙采用12级流水线,推土机分支预测命中l1缓冲过低,l3又延迟高,执行效率还跟微软操作系统背道而驰,人们称这种技术为逆向超线程,2个核心合2为1执行浮点运算,性能大打折扣,而锐龙是真正意义上8核心8浮点运算,ipc性能时钟改进,流水线也跟6代英特尔差不多,所以效能上也差不了多少,另外推土机失败还有功耗上控制问题,当时采用32纳米工艺技术,在漏电率方面较高,功耗墙不好控制4.5g以上频率大幅提升电压,amd通过不断堆频去 弥补 跟英特尔单线程差距,早期翼龙2架构对snb架构差距单线程同频同核心下差距就已经达到900mhz,4.0G才达到英特尔的3.1G效能,推土机因为ipc有点倒退直接变成了1.2G,所以吃单线程游戏及浮点运算测试,同频同核心出现不如自家产品翼龙2系列,推土机家族架构是微架构,对比翼龙2系列最高睿频只能达到4.0G包括超频全核心风冷条件下只能超频到4ghz,5ghz的打桩机吸引力更大,同时在电压上有改良,就因为这些改善可以让它在1.5v电压运行更高的频率,当时x6运行4ghz 就要1.5v电压,这是工艺进步表现,那么不看高频下对比又是多少,打桩机允许4ghz仅需要1.296v,而翼龙2还是那句话即使x6 1100t这样高端型号也要1.45v才能稳定全核心 4GHZ,打桩机超频水平跟snb一样,这就成了当时打桩机卖点之一,另外推土机吞吐量比翼龙2也有优势,成本上amd打桩机l1缓存也砍掉不少,锐龙一级数据为8×32,一级指令为8x64,推土机只有8x16,翼龙2代为6x32可以看出比翼龙2还低,这就是为什么一样的核心下打桩机卖得比自家x6系列更便的原因,不过推土机虽说缺点也不少,但是对比自己旗舰产品还是有好处,它有完整的8整数4发射指令集,而翼龙2系列是6整数,3指令发射,在其余执行整数运算下优势明显,简称物理运算,这里我给出测试结果,是3d mark 11物理运算分数同频4ghz下,x6得分是6500分,fx8是7900分,同时打桩机支持默认频率为1866mhz一般主板可以上2133频率,翼龙2只能1333=1666,再好的条子1866基本属于极限,我们都知道a md cpu是内存控制器集成在处理器一体,要是针脚断根只能走单通道运行,所以打桩机优势缺点互补下,在多核心性能上属于加量不加价,锐龙采用的是同步多线程技术cxx它的核心跟浮点运算是完整8个,对比推土机只有4个,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它的3d mark 4ghz下物理得分为13000这就是它跑分高的原因,但是单线程却比不过同核心i7 6950x只能跟i7 5960x对比。6核心跑分为7300,也只是比翼龙一样的核心下多1000分,我记得4核心8线程e3 v2就能跑出86





00分。从测试软件结果来看,锐龙策略依然是多核心打少核心竞争力才有,1代跟2代优势并不明显,去到第三代才是真正成功正面硬扛一样核心频率下把英特尔i9 9900k拉下性能的宝座,结语英特尔采超线程技术是模拟核心ht提升单线程能力,而锐龙采用的是多线程技术外加模块化,将二者合一为一的技术cxx架构,其实跟当时的英特尔奔腾双核



















架构差不多,所以英特尔说amd是胶水多核。



































玲奈爱柏木2


推土机用制冷片+水冷散热都压不住

最垃圾的CPU!让老夫彻底远离AMD!💣

现在我的3颗 4790 还是杠杠滴!


优茄臻品


简单说,因为cpu设计天才的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