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哪位皇帝是在國家就要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

一隻土木攻城獅


在國家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皇帝在歷史上有好幾位,而爆史君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則是明朝景泰帝朱祁鈺。現在人們一提到明朝的危機,便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崇禎時期。其實早在100多年前,明朝就經歷過一次大的危機。如果不是景泰帝朱祁鈺幫著挺過去,那明朝很有可能不到百年便滅亡了。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本來他是一輩子也沒機會當皇帝的,但他那個不著調的哥哥卻給了他這個機會。明英宗朱祁鎮九歲登基,當時朝政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內閣是由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主導。在三楊的輔佐下,明朝國力蒸蒸日上,國家繁榮興盛。但好景不長,隨著張太后和三楊的相繼離世,明英宗開始重用宦官王振。

這王振就是個阿諛奉承的小人,啥本事沒有,只知道拍皇帝馬屁。當時瓦剌太師也先,常常以進貢為名,騙取明朝的鉅額賞賜,派往明朝的使者也越來越多。王振對也先不滿,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以此為藉口,揮師南下,直逼大同。明英宗年輕氣盛,渴望像先祖一樣建功立業,將蒙古人趕的遠遁漠北。王振看出了明英宗的心思,便慫恿他御駕親征。明英宗瞬間像打了雞血似的,立馬就將此事定了下來。大臣對他進行哭諫,他都不理。封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命弟弟朱祁鈺監國,然後他帶著臨時拼湊的20萬大軍開拔了。

結果在出徵期間,一路陰雨連綿,到了大同關又是屍橫遍野,明英宗的大軍開始軍心動搖。御駕親征的主意是王振給明英宗出的,如果戰沒打就回來,那皇帝的面子往哪擱?於是他建議明英宗繞道他老家蔚州。蔚州距大同非常近,諸將都反對,但明英宗因寵信王振便答應了。後來王振又擔心大軍踩壞他老家的莊稼,讓軍隊繞了更遠的路。就在這時,瓦剌趁機攻打明軍,並在土木堡俘虜了明英宗。

大明開國以來,還是第一次有君王被敵酋俘虜。一時間,朝堂上吵成一團。有主張議和的,有主張南遷的,也有主張死戰到底的。當時作為監國的朱祁鈺,其實是心亂如麻的,因為他不知道該聽誰的。後來朝堂上不僅開始鬥毆,而且還打死了人。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大臣,奏請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得到孫太后的支持後,朱祁鈺登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也先本還想扣著明英宗待價而沽,結果朱祁鈺直接給邊關守將下令,不得聽信瓦剌藉口,利用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也先惱羞成怒,發兵攻打北京。朱祁鈺重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最後成功擊退瓦剌,取得了勝利。也先看朱祁鈺是塊硬骨頭,便故意把明英宗放回去與他爭權。為了國家大局,也為了個人私利,朱祁鈺在哥哥一回來後就把他關了起來。

七年之後,朱祁鈺病重,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又奪回了皇位。明英宗復位後,立刻逮捕和處死了于謙等人。而挽救大明江山於危難之際的朱祁鈺也被他斥責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後來明英宗又廢掉朱祁鈺的帝號,並賜他諡號“戾”,稱“郕戾王”,他也成了明朝至遷都北京以來,唯一沒有被葬入帝王寢陵的皇帝。直到後來,明憲宗才恢復他的帝號,但也沒有完全為他平反。


Boss爆史


不請自來的回答下問題啊!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逆天的開國君主,也有不少優秀的守成之君,不過最為難得的,毫無疑問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君主,這裡就得提出一位大家可能比較陌生的君主了——唐憲宗李純。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王朝,曾經出現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大盛世,但是唐朝從安史之亂之中國力大損,近乎於崩盤,整個唐朝危機重重,各地藩鎮割據,朝廷宦官專權,黨爭四起,中央萎靡不振,整個唐朝一派亡國景象。

雖然唐肅宗李亨憑藉著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掃平了安史之亂,消滅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但是他們的部將,唐朝已經無力消滅,為此不得不進行妥協讓他們割據一方,也就是後來的河北三鎮。之後淮西、山南東道等地出現了強藩,朝廷無力剿滅還串通一氣,連成一線,幾乎形成了割據唐朝東方的“東朝”。河南河北到湖北幾乎完全成為唐朝的國中之國,從唐代宗到唐德宗四十年的時間,唐朝對此不僅毫無辦法,還只能坐視藩鎮日益強大。

不過與此同時,朝廷上的危機和邊疆危機比藩鎮還要危險,由於安史之亂後,唐朝不得不依靠宦官執掌的神策軍作為中央軍,所以宦官勢力異常強大,李輔國魚朝恩等超級大太監陸續出現,他們專權專斷,權勢堪比天子,西部的吐蕃趁著唐朝衰弱的契機蠶食隴右,長期威脅長安,而朝廷上的奸臣如盧杞等也不斷出現,唐朝的滅國危機可以說是迫在眉睫了。

不過天佑大唐,唐憲宗李純適時的出現了,他雖然即位不太正常,是趁著唐順宗病重在宦官的擁戴下即位,但是一上臺就展現了他的能力與權術。元和元年,李純剛剛即位,四川節度使劉闢就發動叛亂。李純毫不猶豫,一概德宗朝對藩鎮姑息養奸的政策,直接出兵清掃,屢戰屢勝,最終抓住流弊,整個四川因此成為唐朝穩定的後方。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在未稟報朝廷的情況下,繼承了自己父親吳少陽的位置,李純決定對淮西用兵,經過三年血戰,淮西被徹底攻破,吳元濟被俘。這一勝利直接扭轉了唐朝藩鎮形勢,全國藩鎮紛紛對唐廷效忠,淄青等節度使紛紛被部將殺死投降唐朝,就連最為強大的河北三鎮都紛紛入朝,表示臣服,唐朝重新統一了全國。

不僅僅是軍事上節節勝利,經濟上元和時期的唐朝經濟繁榮,史稱元和中興,米價也幾乎恢復到開元時期水平,可以說唐憲宗成功實現了唐朝的中興,逆轉乾坤。

只可惜晚年的唐憲宗出現了嚴重的誤判,沉迷丹藥,他死後唐朝昏庸相繼,河北三鎮恢復割據,否則唐朝重現開元的輝煌也不是不可能的。


冷兵器研究所


開國之君聽說過,亡國之君也不少,唯獨這個在國家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所見不多,好在不多不等於沒有,仔細梳理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還真有那麼一位,也可能是僅此的一位,那就是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劉秀是正兒八經的漢族皇室宗親,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的一支,到了劉秀這,王侯的地位在推恩令作用下,已經是個小小的縣令一級了!

這裡先說說推恩令,大家基本上都是歷史課本中瞭解這一政策,漢初分封諸侯王,王國擁有獨立的財權和武裝,護佑中央,但是這些全是熏天的諸侯王基本上都會在經過短暫發展後勢大難制。

在推恩令以前就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很快被平息,但也讓當政者看到了諸侯國對於中央王朝的威脅,因此到了漢武帝劉徹這一代就想著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推恩令應運而生,不過話說回來推恩令是一個很高明的“削藩”手段,自古以來“削藩”不動用武力不打仗的,還真就唯有這個推恩令,簡單來說就是把諸侯王的土地雨露均霑的分給諸侯王的兒子,漢朝的規矩,侯以下的爵位歸郡管轄。

這裡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武帝是用的“賞賜”的表述,也就是說把原來只分給嫡長子的土地和人口,見者有份的分給諸侯王所有的兒子,這不但沒有引起不必要的戰亂,反而給漢武帝劉秀帶來了聲名。

到了漢光武帝這,他爺爺的爺爺是長沙定王,他爹一輩只是個縣令,漢光武帝充其量就是個豪族了這就是推恩令實施下來的效果。不過不像大家普遍認識的那種宗室子弟多紈絝,漢光武帝劉秀就是個例外。

在西漢經過王莽二十餘年的動亂之後漢光武帝劉秀可以說力挽狂瀾,挽大廈於將傾,為了續上劉氏宗興,劉秀特意把國號定為“漢”,後世稱東漢,以與劉邦的西漢區別。


歷史三日談


歷史上在國家危亡之際延續王朝國祚的統治者不在少數,但能做到在國家危亡之際力挽狂瀾的同統治者卻屈指可數。怎樣才算在國家就要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君主,我們在這裡做一個定義:首先,這位君主不是國家首位君主,並且是按照王朝法統繼位而不是自立為帝;其次,他在位時國家陷入滅亡危機;最後,這位君主基本解決了危機,使國家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王朝主體疆域,使中央政府權威得到天下公認。如此,中國歷史上有三位皇帝比較典型。

唐憲宗

很多人認為唐朝自安史之亂後便沉淪了下去,其實不乏有皇帝力圖恢復大唐榮耀,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憲宗李純就是其中一位。我們按照定義分析他是否有這資格上榜。唐憲宗繼位的時候面臨的是安史之亂以來的爛攤子,吐蕃的威脅,藩鎮問題嚴重,帝國首都多次被叛軍和外族攻破。他爺爺唐德宗沒為他留下什麼,老爸唐順宗當皇帝才六個來月。最近的滅國之危“天奉之亂”距他繼位不過二十年。唐憲宗繼位後,任用李吉甫、杜黃裳等有為忠臣,限制宦官勢力,政治清明;他採用裴垍、李絳等人的主張減輕稅賦、營田養邊,使百姓生活改善,國庫收入增加;他先後平定了劉闢、李琦、吳元濟等人的割據反叛。經過唐憲宗的治理,割據勢力受到打擊,各藩鎮重新臣服中央政府的權威,皇帝能夠重新有效的管理帝國主要疆域,國家經濟和政治生態有所轉好。唐憲宗的元和中興暫時挽救了行將滅亡的唐朝,延續了唐朝的國祚。雖然唐憲宗後期黑化,但可以說是一位力挽狂瀾的君主。

明代宗

土木堡之變之前,明朝雖然有所弊端,但不至於亡國,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朱祁鈺不過是位親王。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多數大臣戰死,明朝損失二十萬精銳,可以說國家最核心的存在瓦解了。此時,反對勢力完全可以趁機滅掉大明王朝。朱祁鈺在危難之際繼位,穩定了朝廷,執政期間處置奸佞,與于謙等臣民共同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可以說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做到了力挽狂瀾。至於朱祁鈺的繼位,確實是符合明朝法統的。明朝朝廷並未完全崩潰,朱祁鈺是明英宗的弟弟可以作為皇位繼承者,他的繼位是得到太后以及大臣擁戴的。

康熙帝

康熙皇帝?別疑惑,玄燁是有資格坐在這裡的。康熙皇帝是清朝入住中原的第二位皇帝,他不是開國之君。康熙繼位的那一年,代表漢人正統的南明王朝已經走到了最後的歲月,第二年永曆皇帝死在吳三桂手上。不情願的說,康熙繼位時,大清朝才是中原王朝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且基本完成全國的統一。康熙時期,清王朝也曾經歷過一次滅亡的危機,那就是“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是民族矛盾以及中央與藩鎮矛盾的一次集中爆發,極端時間內,西南、華南、東南、華中等地落入三藩之手,其他省也有勢力參與,波及大半個國家,吳三桂勢力直指中原。永興之戰失利,史書用“憂心匆匆”形容康熙的心情。危亡之際,在康熙領導下,清庭利用三藩矛盾,收降分裂三藩,加上鄭經坑隊友、吳三桂死掉等因素,三藩之亂最終被平定。康熙可以說是力挽狂瀾者,但他還不止於此,康熙還勵精圖治,開創了盛世。

回顧歷史,如在夕陽下,江渚上品一壺老酒,每個人都能品出不一樣的香醇。本文個人觀點,僅供諸位談資,不喜勿噴!








千年錄


在我認為只有兩任皇帝能符合題主說的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

宋高宗趙構

北宋後期,靖康之恥,宋徽宗和宋欽宗倆父子被金國俘虜,宋朝可以說是在法統上被滅亡了,此時的宋朝長江以北基本全部淪陷。

此時的宋朝群龍無首,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一路南逃到了應天(今南京),繼承宋朝法統,登基稱帝,續了宋朝的國祚。

當時的宋朝可以說是生死存亡一線之間了,北面金國大軍壓境,南方的宋朝管轄區又起義不斷,重要的是趙構建立的南宋王朝內部又意見不統一,甚至有朝中重臣打算逼迫趙構下臺。

趙構面臨的局面其實相當危機的,但是此時的趙構能力非常強,前期啟用主戰派李綱為相,穩固了對外軍事,內部又打壓粉碎了針對他的政治陰謀,鞏固了他的皇位,並在局勢穩定的情況下,積極與金進行和談,並與蒙古進行聯盟,確定了南宋時期的三國鼎立態勢。

在一番左右騰挪後,趙構悉心發展宋朝經濟,並作出了一些很重大的政治改革,比如推行經界法,發展海洋經濟,甚至發行了世界最領先的紙幣代替金屬幣進行流通等等。

趙構在宋朝行將滅亡之際,在南方登基,憑藉長江天險,確保了宋朝至少有傳承了100多年,他算得歷史上少有的力挽狂瀾的皇帝之一。

明代宗朱祁鈺

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太監王振之言,御駕親征瓦剌,不想在土木堡被瓦剌圍殲,導致了大明朝的精銳部隊全部損失,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

瓦剌手捏大明皇帝一路向南,準備進攻北京城,此時的大明朝經歷了建朝以來最大的危機,群臣無策,甚至滿朝文武都打算遷都南京,回到當初朱元璋起家的地方了。

此時大明朝遇到了不可多得的功臣——于謙,他作為兵部侍郎,極力反對遷都南京,積極組織和動員全國力量進行北京保衛戰。

但是于謙不是皇帝,此時大明缺的是領袖,在孫太后和于謙的共同推舉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被立為當時的危難皇帝,史稱景泰帝。

朱祁鈺在登基後,遇到的困難要大的多,一上臺就遇到瓦剌打到家門口,這對一個新任皇帝來說的確是很大的考驗。但是在於謙、王文等人的輔助下,朱祁鈺幹得非常的出色,不但在北京保衛戰中取得了對瓦剌決定性的勝利,更是在他的統治下,一掃明英宗時期的頹政,清太監,用賢臣,保民生,重建軍。


景泰帝短短的在位7年時間,不但解除了大明當時最大的危機,也把大明的吏治和經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很遺憾的是命太短,而且無後。在他病重期間,明英宗在徐有貞和石亨的裹挾下發動了南宮之變,順利復辟,景泰帝黯然的退出了歷史舞臺,甚至他在大明一朝都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連入葬皇陵的資格都沒有。

趙構和朱祁鈺都是被後世史學家弱化的一代郡王,但他們在歷史長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功勞不應該被後人所遺忘。


沉墨I方之城


題主的要求是一個新皇帝在登基時面臨著一個國家即將滅亡的爛攤子,憑藉自己的文治武功逐漸將國家恢復實力。中國歷史上還真的存在這種挽大廈於將傾的皇帝,我認為其中最出色的就是明代宗朱祁鈺。

下面我們來按照題主的問題逐步進行分析。(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王sir侃歷史)

一、登基時的國家狀況

明代宗朱祁鈺的登基可以說就是在一個爛攤子中開始的,也就是大明歷史上的奇恥大辱——土木堡之變。土木堡戰役的失敗帶給大明王朝的不僅僅是皇帝被俘虜的恥辱,而且還是大明國力的巨大損失。來看一看在土木堡之戰中大明王朝損失了什麼吧。

1、兵馬。

明英宗在御駕親征時隨行帶了多少兵馬呢?根據時人劉定之的《否泰錄》中記載:“其從駕行者,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等。 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出居庸關抵宣府。”這個史料記載是目前可查詢的第一手史料記載,是具備一定的可信度的。其中提到的官軍私屬共50餘萬人中,官軍也就指的是京營。

京營,始稱大都督府,朱棣遷都北京後,京營分為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京師京營的正式編制包括三大營: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京營的正式編制人員大約有三十一萬人。請注意,這裡的京營可是大明的絕對精銳力量,其中的神機營更是大明軍隊王牌軍中的王牌軍。京營的力量就是大明北方的全部精銳的軍事力量了。

那麼經過土木堡之戰後結果如何呢?根據史料記載,大明軍隊在此役中“傷亡殆盡”,也就是說大明北方最精銳的軍事力量經此一戰後幾乎全軍覆沒,即便有逃亡的人馬也已經是殘兵遊勇了。而此時大明王朝依然面對著瓦剌軍隊的直接威脅。雖然說大明的南方仍然有南京京營的精銳,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大明王朝依然面臨著亡國的威脅。

所以朱祁鈺就是在幾乎沒有軍事力量可以依靠的情況下登基了,還要立馬就要面對敵人的直接軍事威脅,時刻面臨亡國之危。

2、朝堂

明英宗是御駕親征,蠱惑他親征的太監王振可能是覺得此行不是打仗而是一趟北方出遊。這次親征居然帶上了文武大臣一百餘人隨行,怎麼看也不像是去打仗的。

要知道,這隨行的一百餘人可不是什麼蝦兵蟹將,這裡面有太師英國公張輔、駙馬都督井源、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等等。一眼望去,太師、六部尚書及侍郎、督察員御史,幾乎當時大明朝廷上拿得出手的大臣全都出動了,可以說是當時朝堂上的精英分子一掃而空了。

大明王朝從開國初期的名將雲集璀璨耀眼,經歷了朱元璋的殘酷清洗,本就沒有什麼名將謀士了。又來又經歷了“靖難之役”的洗禮,再加上這次土木堡之變的慘烈,可以說明朝的群臣被裡三層外三層的清洗了個遍,實在再難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人才了。

所以朱祁鈺登基時,不僅面對著軍事上的沒兵,更重要的還面臨著空蕩蕩的朝堂,文武百官剩不足三,真的是一片亡國之像。

登基後的舉措

上面是列舉了朱祁鈺登基時面臨的國家慘狀,活生生的亡國之相啊。那麼他是怎麼一步步的硬生生將大明從亡國邊緣拽了回來呢?

1、重用於謙堅持抗敵

當初的朝堂之上,一眾朝臣應該是被嚇破了膽,紛紛表示應該暫時遷都南京避難。但是明代宗堅持住了自己的底線,聽從了于謙等主戰派的決議。

明代宗在緊急時刻能夠不拘於固定的規定臨危變通,明朝規定兵部尚書不能直接指揮軍隊,明代宗便特許于謙“提督各營兵馬”的權利,直接指揮所有軍隊。更是聽從了于謙的建議,重用了戰敗而獨自回朝的敗將石亨,而後者在北京保衛戰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而在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明代宗對於大明的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將戍軍改為十團營制,避免了軍隊上的混亂。

2、整頓朝堂肅清吏治

朱祁鈺在位期間,整頓朝堂,重用於謙、高谷、彭時、商輅等清廉之臣,嚴懲了明英宗時期的王振等宦官黨羽,同時招賢納士,補充朝綱,他在位期間湧現出了一大批治國能士,使得朝堂上下恢復了一片清明。


因此,正是由於朱祁鈺的努力與堅持,讓大明帝國避免了亡國的危險,順利度過了“土木堡之變”帶來的極端惡劣局面,可以說的上是挽大廈於將傾了。


指尖微歷史


歷史上在王朝滅亡之際能夠力挽狂瀾的帝王還真的不少,比如歷史上出現的那十幾次“中興盛世”,就有不少可以看做是王朝衰亡之時,皇帝力挽狂瀾的表現。

這裡說一下另外一個帝王,即唐朝的肅宗皇帝,他雖然不是中興之主,但的確將唐王朝從接近奔潰的邊緣,硬生生地給拉了回來。用“力挽狂瀾”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唐肅宗在歷史上第一次高調的表現,就是安史之亂以後,被玄宗欽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成為了唐軍對抗安史叛軍的第一長官。後來,叛軍勢大,潼關失守,兩京陷落。玄宗攜肅宗等少量宗室向西逃跑。在馬嵬驛的時候,肅宗和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一起,發動了馬嵬驛之變,逼殺奸相楊國忠和楊貴妃,使軍心大振。

馬嵬驛之變以後,玄宗繼續向西南逃亡,而肅宗卻北上靈武,在靈武召集天下各路兵馬討賊,任用郭子儀等為進剿主帥。安西、朔方、河東等諸鎮精兵強將齊聚靈武,靈武於是成為反擊安史叛軍的大本營,肅宗也在靈武即皇帝位,正式取代玄宗。

在肅宗的統治下,經過幾年的反擊,安史之亂得以平定,唐朝得以延續。歷史有太多的巧合因素,如果肅宗沒有北上靈武,唐朝各鎮抗擊安史叛軍或許也將成為一盤散沙,更談不上光復兩京,平定天下了。其實,安史之亂和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子亂非常相似。而明朝在崇禎駕崩以後就迅速滅亡,唐朝卻在安史之亂中挺了過來,國祚因此得以延續。

因此,肅宗在安史之亂之中的作用,無疑是再造大唐,功不可沒。否則,玄宗皇帝可能真的會成為亡國之君了。


蘇綻


電視劇裡的皇帝總是可以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那麼,真實歷史上又有沒有這樣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當然有而且不止一個,有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的唐肅宗,皇太極,宋高宗等人。在這裡,分享另一個同樣傳奇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可能說到明代宗,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提到他在位時得到重用的大臣——于謙,想必大家便會倍感熟悉,沒錯,于謙便是那稀世名詩《石灰吟》的作者。而明代宗能夠將岌岌可危的國家挽救,其中於謙功不可沒。

明代宗朱祁鈺的登基可以說就是在接手一個燙手山芋,彼時明正統十四年(1449),大明歷史的奇恥大辱——土木堡之變發生。土木堡戰役的失敗帶給大明的不僅僅是明英宗被俘虜的恥辱,更是明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以及朝中大半朝臣被殺的巨大損失,京城人人自危。而當時被英宗委以監國大任的朱祁鈺,面對文武百官剩不足十分之三的亡國之相,朱祁鈺在於謙、王文等的擁立下,改元景泰,即位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之子為皇太子。

在當時的朝堂上,被嚇壞了的一眾朝臣紛紛上書建議此時應當暫時遷都回南京避難,但這樣的話便是重蹈了南宋的覆轍,吸取了教訓的明代宗堅持住了這個王朝的底線,聽從於謙等主戰派的決議,特許于謙“提督各營兵馬”的權利,直接指揮所有軍隊,更是採納了于謙的建議,重用戰敗而獨自回朝的敗將石亨,而後者在北京保衛戰中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僅加強了京師部隊的戰鬥力,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機動兵力,使瓦剌軍不敢窺視京師,而且還促進了邊防建設,收復了許多要塞和重鎮,使明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明代宗對於大明的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將戍軍改為十團營制,極大的避免了軍隊上的混亂狀況。

而在朝堂方面,朱祁鈺整頓朝堂,重用於謙、高谷、彭時、商輅等清廉之臣,嚴懲了明英宗時期的王振等宦官黨羽,同時招賢納士,補充朝綱,他在位期間湧現出了一大批治國能士,使得朝堂上下恢復了一片清明。

正是由於朱祁鈺的努力與堅持,讓大明帝國避免了亡國的危險,順利度過了“土木堡之變”帶來的極端惡劣局面,可以說得上是挽大廈於將傾了。

但是,朱祁鈺被戲稱為大明的歷史上“過客皇帝”。

景泰八年(1457),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誰料時不我與,重病期間英宗睿皇帝朱祁鎮迴歸。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支持下,已是太上皇的朱祁鎮,堂而皇之進入大殿與文武百官一起等待朱祁鈺升朝。令人遐想的是當朱祁鈺聽聞朱祁鎮回來後,只是平淡的說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這史稱“奪門之變”。英宗睿皇帝朱祁鎮在奪門之變的第二日,就把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和一些太監全部下了監獄,朱祁鈺也被廢為郕王,朱祁鎮把他軟禁在了西內永安宮。一月後,朱祁鈺離奇去世。他死後,擁立他的大臣例如於謙等人,紛紛被明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至此,為期7年的明朝景泰朝宣告結束。

不得不說,朱祁鈺的力挽狂瀾令人拍案叫絕。有人說,只是朱祁鈺有于謙這些好臣輔佐罷了?可優秀的能力需要伯樂來相,一個領導者的一大條件就是識人,在統領的基礎上必須目光長遠。朱祁鈺,一個不被世人重視的皇帝,以一手枯木逢春的本事驚豔了一段時光,又怎麼能被稱為“過客”呢,他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主人”。


鄧海春


漢光武帝劉秀絕對算個一,大家都知道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的開國皇帝就是劉邦。東漢的開國皇帝就是劉秀,劉秀是真真正正的劉邦的後人,確切地說,他是漢景帝兒子劉發的孫子的孫子。

所以,他在建國之後,依然用了大漢的國號。

下面我們來看看西漢是如何亡國,劉秀又是如何力挽狂瀾的?

劉邦建立的西漢,到了西漢末年,被外戚派出身的王莽給篡奪了。老劉家的江山,一下就變成了老王家的江山了。

因為王莽上臺了,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新朝。王莽當上了皇帝,所以姓王的人,就不負責給姓劉的人,發皇糧吃了。

這時候像劉秀這樣的皇室後代,就由皇室的後裔,淪落為普通的老百姓了。但是,他們的影響力還在,畢竟當時王莽篡權還沒有多久。

王莽的點比較笨,在他執政的時候,國家發生了大面積的災害,可以說那時候關中之外的人,根本就沒有吃的東西。

因為沒有吃的,大家就開始紛紛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這時候造反的軍隊有很多。以綠林軍和赤眉軍最為盛名。

劉秀和他的哥哥劉yan,一看機會來了,是恢復他們大漢江山的時候了。所以,劉秀的整個家族,加上他們的門客,大概有一萬多人,開始起義了。

因為他們這些人馬,勢力實在是太小了。

所以,他們就投靠了當時勢力比較大的綠林軍。劉秀在綠林軍之中,官職也不大,充其量就是一個偏將軍,劉秀的哥哥因為威望比較大,在軍中任了高官之職。


王莽開始派大軍鎮壓綠林軍,劉秀的姐姐和很多親人,在戰役之中都去世了。

戰爭是殘酷的,王莽派了四十萬大軍來剿滅綠林軍,當時的劉秀是在昆陽,他們的軍隊僅僅只有不到兩萬人,而敵人是四十萬。

這個仗似乎怎麼打,劉秀都是必敗無疑。

可是,偏偏他就出現了奇蹟,因為劉秀的卓越領導能力,再加上王莽軍團裡的人,犯了混。被劉秀這些人,打了一個大敗。

王莽的大軍幾乎被殲滅了,沒過多久,綠林軍殺到了都城把王莽的人頭給砍了下來。就此經過二十多年的王莽新朝覆滅了。

但是,這時候的戰爭還沒有結束,可以說好戲剛剛開始。劉秀依然是軍中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距離他當皇帝的路還有很遠。


因為劉秀和大哥劉yan是一起加入到綠林軍的。滅掉王莽集團綠林軍出的力比較大,所以,原綠林軍裡的人,就在他們綠林軍裡挑選了一個叫劉玄的人,來當皇帝。

實際上滅掉王莽,出力最大的人是劉秀的哥哥劉yan,這個皇帝應該有他來當才名正言順。但是劉秀的哥哥太猛了,所以,綠林軍裡的人都不想選他當皇帝。

新上任的皇帝劉玄,也明白劉yan的實力,所以,他就找了一個理由,把劉秀的哥哥劉yan給殺害了。

劉秀的哥哥一死他就沒了靠山。可以說這個時候,是他最為艱難的時刻,因為哥哥被殺,他也受到了牽連。劉玄特意冷落劉秀,若是劉秀有表現出任何不滿來,那等待他的也是死路一條。

還好,劉秀掩飾的比較好,沒有被劉玄發現,算是逃過了一劫。


劉秀真正開始發跡是從去河北開始的,那時候劉玄派劉秀去河北做招撫工作。誰知,河北這一代有一個算命先生冒充是漢成帝的兒子,然後開始在河北登基當皇帝了。

這樣劉秀到了河北就遇到了麻煩,這時候是他的第一任皇后郭聖通的舅舅幫了他,郭聖通的舅舅是河北地方的世家大族,有很大的軍事實力。但是,幫劉秀的前提就是讓劉秀娶他的外甥女郭聖通。

這件政治婚姻劉秀答應了,他自從娶了郭聖通之後,軍隊的規模開始壯大了,先是把河北的皇帝給殺掉。然後開始發展培植自己的力量,一邊和山東起家的赤眉軍作戰,一邊和劉玄做鬥爭。

最後赤眉軍席捲長安,把劉玄給滅掉了。

然後劉秀帶領他的部下,又把赤眉軍給滅了。至此,劉秀算是統一了全國,開創了東漢帝國的霸業。


史學達人


歷史上有很多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的皇帝,比如唐肅宗李亨、或者明代宗朱祁鈺。不過兩個人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大臣蓋過了他們的風頭。



今天說一個捱罵的人吧——趙構,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昏庸無道、軟弱無能,而且還擅殺忠良岳飛,所以他在歷史飽受罵名。在越關的眼中他也確實是一個無道而且擅殺忠良的人,但他卻並不是一個軟弱昏庸的人。

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金國俘虜,北宋因此滅亡。當時天下已經大亂,北方基本陷入了金國人的手中,宋廷內部也出現了大量的分裂勢力,南方爆發諸多起義事件,全國各地土匪橫生。



趙構在應天府即位稱帝后,懾於金國的軍威選擇了南逃。1129年趙構逃至臨安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了兵變,並且強迫趙構退位。由於各地將領的支持,最終這次兵變被趙構平定了下來。

1130年,趙構終於取得了喘息之機,騰出手來抽調、安排軍消滅了南方的割據勢力,鞏固南宋的政權。之後在防禦金兵上也做了很多部署,命令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地區的防務。

但趙構吸取了苗劉兵變的教訓,為了防止將領做大反叛,所以在朝廷中任用了大量主和派人員平衡在外的將領。



1132年,南宋政權初步穩定,在整個南方站穩了腳跟。在其後的幾年間,趙構也是支持北伐的,所以各路宋軍在對金的戰爭中不斷取勝。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這些將領之中有一些功大勢重,而且當時的南宋財政已經接近枯竭,為了避免這些將領做大,也為了穩定南宋百姓的反感情緒,最終趙構停止了北伐。

1141年,趙構為了保住半壁江山,所以向金國屈膝求和,並且製造了冤獄,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忠心耿耿的岳飛。



總結來說,趙構是一個精通厚黑學的人,他的做法令人不齒,是一個典型的宵小之輩。但其還是有一定能力的,擊退了當時強大的金國軍隊,穩定了南宋內部各派勢力,還平定了南宋境內了農民起義。應該算是一個力挽狂瀾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